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菌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废处理与综合利用,复合污染,混合菌种,培养基
混合菌种论文文献综述
吴奇,刘海华,李瑞娟,马宁,徐伟霞[1](2019)在《同时降解柴油和去除Cr(Ⅵ)的混合菌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处理是目前废水处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接种特殊驯化的菌株可达到加快去除污染物、实现治理的目的。在实验室条件下驯化得到同时降解柴油和去除Cr(Ⅵ)的混合菌种,对该混合菌种处理单一污染和柴油-Cr(Ⅵ)复合污染水体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单一柴油污染时的柴油降解率低于复合污染中柴油的降解率,培养基2更适合复合污染。复合污染中,柴油最高降解率达96%,柴油初始浓度为3 027.89 mg·L~(-1)、Cr(Ⅵ)初始浓度为5 mg·L~(-1)时,培养基2条件下,Cr(Ⅵ)去除率最高,达88%。(本文来源于《工业催化》期刊2019年11期)
张春鹏,马妍娜,李媛,王波[2](2019)在《食源性致病菌混合菌种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现行有效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CNAS评审专家提供的混合菌种鉴定作业指导书,对食源性致病菌混合菌种进行了实验室比对实验。结果表明:盲样样品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4,[5],12:i:1,2)和阪崎肠杆菌。此次混合菌种鉴定项目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通过考核可以确保日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张媛媛[3](2019)在《双菌种混合发酵制备银瓜酵素的生产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州弥河银瓜为原料,酿酒酵母和醋酸菌为发酵菌种研究银瓜酵素的生产工艺,研究银瓜酵素的生产工艺,以酵素发酵液最终脂肪酶、蛋白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活性为考评指标,综合感官评价评分等因素确定最适接种量为12. 5%,最佳接种比例为2:1。(本文来源于《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春鹏[4](2019)在《混合质控菌种盲样的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盲样考核提升实验室微生物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依据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GB 4789及CMA评审专家提供的《致病菌鉴定作业指导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盲样样品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4,[5],12:i:1,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次混合菌种鉴定项目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通过参加实验室盲样考核,检验人员提高了自身检测水平,增加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导刊》期刊2019年19期)
白梦洋,吴祖芳,李若云,熊国通,翁佩芳[5](2019)在《果酒酵母菌多菌种混合培养的生长规律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果酒酵母菌混合培养条件下生长状态的变化规律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选取前期筛选获得的3种酵母菌:酿酒酵母131(简称Sc)、东方伊萨酵母65(简称Pf)和毕氏酵母166(简称Io),考察不同混合培养方式的酵母菌菌种的生长变化情况,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比较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纯培养,两两混合培养时,非酿酒酵母Pf和Io均对酿酒酵母Sc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Sc受Pf抑制更明显;3种酵母菌混合培养时,Pf占优势地位,Io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Sc受抑制的程度严重。对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共检测到57种挥发性物质成分,其中醇类16种、醛类5种、酯类19种、酮类7种、酸类4种和其它6种。两两混合培养时的风味物质组成和非酿酒酵母单独培养时的相似度较高,相对含量比例最高的是醇类和酯类,其中醇类含量较高的依次为乙醇、异戊醇、2-甲基-1-丁醇和苯乙醇,酯类含量较高的为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叁者混合培养时醇类相对含量有所下降,占41.32%,酯类相对含量显着增加,达56.34%,其中含量较高的是乙酸乙酯(32.15%)、乙酸异戊酯(11.72%)、乙酸苯乙酯(3.71%)和乙酸丙酯(2.68%),均高于纯培养或两菌混合培养的,大大增强了果酒发酵的特殊风味。此外,发现酚类、吡嗪及含硫化合物,它们共同构成果酒发酵独特的风味。本研究结果为果酒多菌种发酵工艺确定及品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小瑜[6](2019)在《大米红枣混合饮料发酵菌种的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体积比3:2混合作为大米红枣混合饮料的发酵菌种。通过逐步提高大米红枣混合汁(体积比3:2)在脱脂牛乳中的比例和传代驯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发酵菌种进行驯化,并以酸度值和乳酸菌活菌数作为指标,研究发酵菌在大米红枣混合汁中的活力和生长状态。结果表明,驯化方法对发酵菌在大米红枣混合汁环境中的生长和发酵有促进作用,其中酸度比驯化前提高了36%,活菌数是驯化前的6.5倍。(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纪成,李黄琨,李秀,张敏,赵云焕[7](2019)在《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花生秸秆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利用花生秸秆,探讨多菌种混合发酵花生秸秆产生蛋白饲料的可行性,确定复合菌剂发酵花生秸秆生产蛋白饲料工艺参数。试验采用多菌种混合发酵的方法,以粗蛋白含量和纤维素酶活性为考察指标,以花生秸秆为发酵对象,研究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时间、花生秸秆与麸皮比例和氮源比例对发酵后花生秸秆中粗蛋白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后发酵花生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花生秸秆初始水分含量为70%,花生秸秆与麸皮比例为4∶1,接种量为5%,发酵时间为10 d,氮源比例为1%。花生秸秆经混合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提高了53.39%(P<0.05),粗灰分、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20.10%、57.97%、14.66%和21.53%(P<0.05),花生秸秆的营养价值有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石建喜,许艳顺,姜启兴,卢素芳,夏文水[8](2018)在《混合菌种和盐含量对发酵鲢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生物、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氨基态氮(ANN)、硫代巴比妥酸(TBARS)和挥发性风味成分为指标,研究了混合发酵菌种和盐含量对鲢鱼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快速生长,在发酵48 h内鱼肉pH值快速下降至4.23,有效抑制了葡萄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以及挥发性盐基氮、硫代巴比妥酸的积累。在3%~5%范围内盐含量对微生物生长和发酵鱼肉品质特性没有显着影响。利用混合接种发酵可以改善发酵鱼肉风味,提高产品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蒋启海,朱玲燕,李亮[9](2018)在《多菌种混合制曲提高麦曲品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麦曲是小麦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制成的糖化发酵剂,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生麦曲与熟麦曲。其中熟麦曲由于可以人为控制培养条件、制曲时间较短、分解能力较强而在黄酒酿造厂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熟麦曲的性能与其制备过程中所使用的菌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对多菌种混合制曲工艺对黄酒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期刊2018年19期)
荆艳艳,隋琼,董丛丛,王鹏飞[10](2018)在《HAU-M1光合产氢混合菌种生长模型拟合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验研究和模型拟合的方法对HAU-M1光合产氢混合菌种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得到混合菌种的生长周期具有非线性的规律且12~72 h菌种增长迅速.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模型拟合HAU-M1光合产氢混合菌种的生长曲线,Logistic模型的拟合度最高为0.979 7,其次是Gompertz模型,且各模型拟合的拐点时龄均在HAU-M1的对数生长期,而拐点干质量以Logistic模型最高,为0.228 8 mg/m L,模型拟合值与实验测试值接近.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可以较好地用于HAU-M1光合菌种生长规律的预测和分析,为保存、改良和开发利用混合菌种进行光合产氢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混合菌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现行有效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CNAS评审专家提供的混合菌种鉴定作业指导书,对食源性致病菌混合菌种进行了实验室比对实验。结果表明:盲样样品中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1,4,[5],12:i:1,2)和阪崎肠杆菌。此次混合菌种鉴定项目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通过考核可以确保日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菌种论文参考文献
[1].吴奇,刘海华,李瑞娟,马宁,徐伟霞.同时降解柴油和去除Cr(Ⅵ)的混合菌种特性研究[J].工业催化.2019
[2].张春鹏,马妍娜,李媛,王波.食源性致病菌混合菌种的分离鉴定[J].绿色科技.2019
[3].张媛媛.双菌种混合发酵制备银瓜酵素的生产工艺研究[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
[4].张春鹏.混合质控菌种盲样的鉴定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
[5].白梦洋,吴祖芳,李若云,熊国通,翁佩芳.果酒酵母菌多菌种混合培养的生长规律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9
[6].谢小瑜.大米红枣混合饮料发酵菌种的驯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刘纪成,李黄琨,李秀,张敏,赵云焕.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花生秸秆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工艺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19
[8].石建喜,许艳顺,姜启兴,卢素芳,夏文水.混合菌种和盐含量对发酵鲢鱼肉品质的影响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9].蒋启海,朱玲燕,李亮.多菌种混合制曲提高麦曲品质分析[J].中国食品.2018
[10].荆艳艳,隋琼,董丛丛,王鹏飞.HAU-M1光合产氢混合菌种生长模型拟合与分析[J].河南科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