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让昌(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人民医院影像科679200)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4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鳞癌36例,中低分化腺癌22例,小细胞肺癌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64例患者主要征象:深分叶30例,棘状突起21例,胸膜凹陷征7例,空泡征4例,血管集数征2例。结论: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能够明确病理分型,扫描定位准确性高,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显著价值。
【关键词】螺旋CT周围型小肺癌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171-02
肺癌是胸部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预后较差,病死率在全身恶性肿瘤自首,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对于预后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多层螺旋CT是近年来肺癌诊断的新型手段,能够快速进行容积扫描,同时实现薄层重建,同时能够一次性屏气完成扫描,对呼吸运动伪影进行有效消除,从而更好的定性小肺癌[1]。为对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4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中男51例,女13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56.35±5.22)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痰中带血丝、咳嗽、胸部不适、胸痛、发热等,其中组织学分型:鳞癌36例,中低分化腺癌22例,小细胞肺癌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活检穿刺、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CT诊断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及其他免疫治疗。
1.2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螺旋CT机为PhilipsBrilliance16螺旋CT机,患者均取仰卧体位,平静状态下呼吸并屏气,常规肺部进行CT螺旋扫描,层厚3mm由肺尖向肺底进行扫描,同时病灶部位再次进行1mmHRCT薄层扫描,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扫描,保证扫描层厚、层面及薄层扫描维持一致。采用肺窗1600/-600、纵隔窗360/60。分别对病灶增强及平扫的CT值进行测量,对病灶内部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及临近周围结构关系进行观察分析。
2.结果
2.164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发病部位左侧21例,右侧43例;其中左肺上叶前段10例,左肺舌叶6例,左肺下叶前内基底段5例,右肺上叶后段13例,右肺上叶前段18例,右肺下叶前基底段7例,右肺中叶5例。
2.2病灶大小:患者病灶均在0.6-13cm,平均直径为(5.03±2.22)cm,其中0.6-5cm患者39例,6-10cm患者20例,>10cm患者5例。
2.3病灶形态:类圆形16例,球形40例,不规则形8例。
2.4CT征象:深分叶30例(占46.9%),棘状突起21例(32.8%),胸膜凹陷征7例(10.9%),空泡征4例(6.3%),血管集数征2例(3.1)。
3.讨论
螺旋CT扫描是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薄层扫描一些较小病灶,对部分容积效应有效消除,同时扫描速度明显增加,有效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的干扰,心脏波动对临近结构影响显著减小,病灶征象显示率明显提高[2]。螺旋CT诊断能够对瘤灶内肺组织及结构准确显示,因此在肺癌诊断中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肺组织及瘤灶内结构,对胸片上难以显示的影像产生作用。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在临床诊断中较易出现漏诊,然而当症状明显表现时病情已经进展为晚期,因此尽早诊断对于疾病治疗,改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螺旋CT扫描在肺癌诊断中逐渐推广使用,部分肺癌在疾病Ⅰ期时能够被尽早检出,治愈可能性明显提高。对血管集束征肺癌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CT诊断,结果显示肿瘤边缘存在丰富的较大静、动脉血管,同时部分纤维组织包绕[3]。而血管集束征的出现提示恶性病变的发现。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征象为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出现原因是瘤灶内纤维瘢痕组织对周围脏层胸产生牵拉作用引起,在扫描时扫描平面平行于凹陷时此征象出现,病灶及其周围胸壁组织之间形成喇叭口状或者三角影,同时线状影与尖端相连;细支气管充气征在CT诊断下可表现为病灶内细条状空气密度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检出率较高,同时在肿瘤病灶的征象诊断中准确性高,由此可见,螺旋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具有扫描定位准确,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具有显著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建逸,苏永光,韦志武.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3):28-29.
[2]鄂林宁,马大庆.肺内小结节的影像诊断和处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6):332-333.
[3]李和平,周永.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