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唐宫廷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唐,宫廷诗,体式,演变
初唐宫廷诗论文文献综述
姚东[1](2019)在《初唐宫廷诗体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唐宫廷修书活动较多,这些修撰活动对宫廷诗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本文第一章,利用《文馆词林》残卷这一重要文献,探究宫廷修书在初唐宫廷的影响。本章首先剖析了《文馆词林》的编纂体例,发现它的编纂体例深受《艺文类聚》编纂体例的影响。其编纂体例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分类层级更多,二是将“部”当作一个重要的分类层级,叁是体例体现着明确的诗体意识。其次,本文对《文馆词林》的书写体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题名、题注的特点,并探究了《文馆词林》题注与诗序的关系。再次,仔细分析了《文馆词林》残卷诗作的体式特征,揭示其所蕴含的诗体意蕴;通过梳理《文馆词林》在初唐宫廷的流传情况,进而分析其在初唐宫廷的影响。最后,文章探究了《文馆词林》对宫廷四言诗体式发展的影响及初唐宫廷四言诗的特色。第二章是初唐宫廷五言律诗的体式演变研究。第一部分,笔者认为武德贞观时期的宫廷诗体式实际上是齐梁体的承继,但同时也有发展。第二部分,发现高宗武后时期出现了大量合律的宫廷诗。笔者又对《笔札华梁》、《文笔式》、《诗髓脑》这叁部重要诗格着作进行分析,揭示这一时期宫廷诗体式的理论规范。第叁部分从对偶、用韵、平仄全面梳理了中宗时期宫廷诗的体式特点。第叁章是初唐宫廷七言律诗的体式演变研究。本章第一部分,对部分诗歌进行了系年,并剔除了一些混入初唐时期的诗作,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七言律诗体式的演变轨迹。第二部分梳理了七言律诗的演变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初唐宫廷七言律诗在对偶和用韵方面的演变轨迹。第叁部分笔者以武后时期游石淙活动为个案,借助《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碑深入地分析了宫廷这一特殊背景对宫廷诗体式演进产生影响的叁条路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01)
袁媛,方艳霞,周晓辉[2](2016)在《小议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初唐诗坛,毫无疑问,宫廷诗无论从那个角度来审视,都居于主流地位,这一情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整个初唐宫廷诗的历史地位及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6年19期)
李海燕[3](2010)在《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的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官婉儿是初唐独树一帜的宫廷诗人,她既是初唐宫廷诗的发扬光大者同时也是初唐宫廷诗的终结者。她不仅在创作上实现了对宫廷诗的题材、情感表达及格调气度的超越,而且在评判诸臣诗作时,有意识的标榜词气充盈,刚健明朗的诗风,在宫廷诗的内部突破了宫廷诗歌的创作题材与审美趣味,从而为唐代诗歌从初唐宫廷诗到盛唐之音的转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0年02期)
袁媛[4](2008)在《初唐宫廷诗文学价值的再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唐一百年间,宫廷诗是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不仅作者众多,且作品纷繁,一时蔚为大观。然而长期以来,初唐宫廷诗却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之相应地是,其文学价值亦无从确认,在通行的主要几部文学史着作里,总是受到责难和否定。当然,近些年,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已经有不少学者给予了初唐宫廷诗以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引起学界的重视及赞誉。同样,本文亦试图拟对这一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微末看法。本文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关于对初唐宫廷诗认识的偏见的概述及其成因的分析。内分两章。第一章,对初唐宫廷诗认识的偏见。主要概述了传统的叁部文学史教材对初唐宫廷诗无一例外的偏见及过激看法。第二章,初唐宫廷诗认识偏见的成因。主要是从以下叁个方面加以分析:1、初唐宫廷诗与儒家传统诗教观的不相谐调。2、初唐宫廷诗自身的局限。3、将初唐宫廷诗与南朝宫体诗等视。下编,是对初唐宫廷诗的重新审视。亦分两章。第一章,初唐宫廷诗在声律方面的成就。运用统计等方法,主要论述了近体诗的最终定型主要得益于初唐宫廷诗人们的大量创作宫廷诗。第二章,初唐宫廷诗在对偶方面的成就。不仅如此,初唐宫廷诗人在创作宫廷诗的同时,于对偶这一技巧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盛唐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以上分析,有如下结论:在大唐帝国肇始的一个世纪里,初唐宫廷诗在构成近体诗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即声律和对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促进了近体诗最终的成熟定型,为“诗国高潮”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技巧准备工作,其功绝不可没。而另一方面,它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价值,那种处于帝国上升时期的特殊宫廷魅力,毫无疑问,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体味。(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滕汉洋[5](2008)在《初唐宫廷诗赋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与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文体,原本具有极深的渊源。赋体文学将作为“诗六义”之一的赋法发扬光大,并继承了《诗经》用赋的精神,形成了中外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以颂扬为宗、以宏丽为美的大规模描写性文体。赋在汉代臻于极盛,成为一代文学之标榜。汉末,随着大一统强盛帝国的衰落,赋作为盛世之声的代言作用失去现实的依托,赋的文坛垄断地位被打破,新式的五七言诗开始登上文坛,形成了诗赋平行发展的态势。一方面赋不断的吸收诗歌的营养产生诗化,另一方面初生的新体诗也在借鉴赋的创作产生赋化现象。诗与赋的双向交流贯穿了建安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始终。宫廷诗歌作为初唐诗歌创作的主流,承接魏晋南北朝诗歌赋化的惯性,表现出明显的赋化倾向。初唐宫廷诗的赋化具体表现在题材、结构、描写和精神等四个层面,与唐前诗歌的赋化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是诗歌赋化的更高阶段。初唐宫廷诗的赋化是由文学流变的规律决定的,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相关联。初唐宫廷诗的赋化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虽然对初唐诗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对初唐宫廷诗歌的赋化现象加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初唐诗歌对前代文学的继承情况,而且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初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正确认识初唐诗歌对唐诗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李红慧,辜静波[6](2007)在《唐太宗与初唐宫廷诗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太宗的政治理想决定了他对文学创作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然而帝王的角色又促成了他对宫廷创作的热衷和认可,使初唐诗坛存在一个诗论与创作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又合乎情理的独特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唐太宗对初唐宫廷诗的创作态度,揭示宫廷诗这一特殊题材在初唐风行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杜文曦[7](2006)在《在继承中超越——浅谈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及汉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有着渊源的关系,这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时代的主体不同以及汉赋的影响等原因,初唐宫廷诗在诗歌的题材与意境、写作构思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对齐梁诗的变革与创新。初唐宫廷诗正是在对六朝诗歌以及汉赋的继承与超越过程中丰富着、完善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诗的辉煌。(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祝良文[8](2005)在《初唐宫廷诗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文本为中心,系统地研究初唐宫廷诗的发展演变过程,探讨其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并从文化与文学的结合点上,考察在南北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学和儒学结合的背景下,初唐宫廷诗是如何从繁荣走向衰落的,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初唐百年间诗歌由于性情、声色和社会责任感的逐步完善而过渡到盛唐的嬗变轨迹。 全文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论,下编为诗歌编年考订。论分为主干四章、引言及余论叁个大部分。引言部分总论初唐宫廷诗和宫廷诗人。宫廷诗,主要是指文学侍从或重臣在宫廷范围内作的诗歌,同时包括他们在宫廷外作的部分作品,以及那些本不属于宫廷圈子里的文人所作但带有明显宫廷风格的诗作。宫廷诗人本质上是皇帝文学侍从。这两点对宫廷诗的特征和嬗变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本文以文本为主要依据,结合政治和文化,把初唐宫廷诗的下限划在开元八年。此前宫廷诗的诗史地位很高,主要表现在对律诗及非宫廷诗的影响上,但也存在着因袭模仿,绮绘有余,微乏韵度的缺陷,这主要是宫廷诗创作环境决定的。初唐宫廷诗的盛行主要是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它的功利性目的决定的,此外,宫廷诗人自身文化素质和当时的文化建设如文馆学士建设、频繁的修撰也促进了宫廷诗的创作。 第一章至第四章,重点阐述初唐宫廷诗的嬗变轨迹。贞观前期的宫廷诗以箴规为主,诗歌崇尚雅正。贞观中期,因为国家形势的变化,诗歌风尚由雅正向文华转变,特别是对以经世致用为根本立身精神的山东寒族的抛弃,最终决定了箴规的隐退和颂美的崛起。贞观以后,因为高宗武后时期由于人士结构的变化,类书的修撰,帝后好大喜功以及“诗赋取士”,颂体诗得以大行其道。贞观后期至高宗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以颂美为主。但是龙朔诗风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许敬宗为代表的“颂体诗”,而非“上官体”。武周代唐后,一方面,由于武后的恐怖政策和用人之失,谄媚之颂体诗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以及骨鲠之士的存在,盛世情怀在宫廷诗中有所表现。中宗朝后,宫廷诗娱乐化倾向明显,综合了声、乐、舞、容的歌诗出现在严肃的宫廷唱和场合。开元八年以前,尽管宫廷诗的创作主体和环境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由于玄宗的励精图治,吏治派对文学的排挤,以及玄宗开始着手改变“重内轻外”的政策,一方面朝中文学之士寥落,另一方面,地方诗人和贬谪诗人增多,使宫廷诗创作较前有所回落,而以张说为代表的贬谪诗人在促使初唐宫廷诗所缺乏的性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上也迈出了重要的步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林继中[9](1997)在《初唐:宫廷诗的消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唐诗的自立过程 ,就是对魏晋以来诗歌传统的整合过程。本文考察了初唐诗歌对宫廷诗的改造消化过程 ,并从这一过程中审视宫廷诗这一形式如何被消化为唐诗的底色。(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初唐宫廷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整个初唐诗坛,毫无疑问,宫廷诗无论从那个角度来审视,都居于主流地位,这一情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整个初唐宫廷诗的历史地位及文学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唐宫廷诗论文参考文献
[1].姚东.初唐宫廷诗体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袁媛,方艳霞,周晓辉.小议宫廷诗在初唐诗坛的地位[J].北方文学.2016
[3].李海燕.上官婉儿与初唐宫廷诗的终结[J].求索.2010
[4].袁媛.初唐宫廷诗文学价值的再审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8
[5].滕汉洋.初唐宫廷诗赋化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8
[6].李红慧,辜静波.唐太宗与初唐宫廷诗创作[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7].杜文曦.在继承中超越——浅谈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及汉赋的关系[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祝良文.初唐宫廷诗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林继中.初唐:宫廷诗的消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