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蒸气压缩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朗肯循环,蒸气压缩式热泵,多目标优化,工质匹配
蒸气压缩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鸿鹄,刘华,熊建国,席奂,何雅玲[1](2019)在《有机朗肯循环-蒸气压缩式热泵联合循环多目标优化及工质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一种采用有机朗肯循环(ORC)/回热有机朗肯循环(RORC)驱动蒸气压缩式热泵的联合循环系统,根据作者提出的年度现金流量-(?)效率双效图(CE图),采用帕累托最优解集的思想以及多目标遗传算法对系统的热力学和经济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了不同工质组合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工质组合。结果表明,对于ORC-HP系统,推荐采用R134a-R245fa的工质组合;对于RORC-HP系统,推荐采用R245fa/R1233zd(E)-R245fa的工质组合。同时,研究表明ORC-HP系统的经济性要略优于RORC-HP系统。采用临界温度接近热泵系统冷凝温度的有机物作为热泵系统工质会使得联合循环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均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尔健,余健亭,许永睿,李泽宇[2](2019)在《带专用过冷装置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过冷量与制冷量增量转换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试验方法研究带专用过冷装置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热力特性以及过冷量与制冷量增量之间的转换规律。结果显示,在膨胀阀固定开度的运行模式下,由于节流阀压降在过冷进口条件下降低的原因,压缩系统发温度、冷凝温度上升、过热度下降与系统总制冷量增大。因此,与相同工况下的无过冷系统相比,制冷量增量可超过过冷量。当过冷量从2.5 kW上升至3.4 kW时,制冷量增量与过冷量比值RICOSP由1.78逐渐减小至1.65。(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19年01期)
贺静静[3](2018)在《信息化教学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以“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教学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建筑设备工程冷热源系统中"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这一课程单元为例,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从信息化教学方式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意义、设计依据、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学习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让信息化的教学方法常态化,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其他课程提供参考案例。(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8年34期)
闵锐,喻李葵,刘韬,马卫武,刘刚[4](2018)在《基于ε–NTU理论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熵分析方法,得出蒸气压缩式热泵系统解析模型。以此为基础,结合ε-NTU理论对冷热水机组与冷却塔进行耦合,建立蒸气压缩式热泵与冷却塔系统的耦合模型。通过对R22、R32、R134a等五种的模拟,结果表明:COP解析模型符合精确要求,其中,制冷剂R22热力性能较好,与传统算法相比,此COP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75%。同时,冷却水流量对压缩式制冷机组及冷却塔的性能影响较大,而冷冻水流量对其影响甚微。(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8年10期)
李紫薇,孙志利,干苗根,王彩云,崔奇[5](2018)在《回热器对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当前最新制冷剂替代政策,以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对自然工质(R744、R717、R290、R1270、R600a)、HFCs类过渡工质(R410A、R404A、R32、R152a、R161、R134a)和新型烯烃类制冷剂HFOs(R1234yf、R1234ze)经回热器后对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回热器对系统COP的提升效果与制冷剂物性、运行工况和回热器效率有关;R717和R32在使用回热器后系统COP降低,当回热器效率为80%时,与回热器效率为30%相比系统COP分别降低了3.90%和2.27%;R161、R152a和R410A受回热器的影响很小;对于其他制冷剂,在使用回热器后,系统COP随蒸发温度和回热器效率的升高均有一定幅度提升,其中R1234yf、R1234ze、R600a和R404A变化最大。当回热器效率为80%的时,与回热器效率为30%相比系统COP分别升高了5.99%、3.94%、4.41%和5.05%。分析结果与相关评估标准较为接近,为现阶段带回热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制冷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冷藏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刘文利,宋爱华[6](2018)在《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冰堵后压力与电流值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理论、实验和实际出发,详细分析了大型制冷设备和小型制冷设备因冰堵后系统压力和电流值变化的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期刊2018-05-01)
申立亮[7](2017)在《采用SV静态混合器为直接接触换热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泵作为一种高效节能设备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本课题组将直接接触换热器引进蒸气压缩式热泵系统,以期利用直接接触换热低温差传热和高传热速率的特点,降低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和温度差,从而提高热泵的性能。同时,为减小直接接触换热器几何尺寸,设计搭建了以SV静态混合器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实验平台,通过对实验平台各种参数的测试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总结如下:(1)本文建立了柱形直接接触蒸发器的一维稳态传热模型。此模型基于单个泡滴在连续相中的蒸发换热模型,考虑泡滴的生长、破裂特性,推导泡滴与连续相的传热系数,并通过引进修正参数优化了简化了SV静态混合器内直接接触蒸发换热模型。(2)设计搭建了SV静态混合器蒸发和冷凝换热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换热器的低温差传热特性。实验数据显示,SV静态混合器的引进,不但大大减小了直接接触换热器的尺寸,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换热器的体积换热系数。(3)设计搭建了以SV静态混合器为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稳态实验平台。通过实验手段,考察不同工况下压缩机的运行参数、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热泵及整个系统的COP。实验数据表明在采用滚动转子压缩机时,热泵COP略优于传统热泵,系统有待进一步优化。(4)采用(火用)分析方法对稳态实验平台进行分析,结果指出:供热和制冷工况下,压缩机的不可逆损失分别占系统总(火用)损的48.2%和42.4%,改善压缩过程对提高热泵性能具有很大潜力。为此,对稳态实验平台进行改进,以R600a专用的冰箱压缩机取代滚动转子压缩机,热泵性能提高较为显着。(5)基于稳态实验,设计搭建瞬态实验系统,用于模拟本系统的实际应用。实验数据表明在制冷工况下,辐射板的散热情况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高辐照度高时,冷凝器散热困难,使系统冷凝压力升高,不利于热泵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6-01)
陈盼盼,孙文哲,宋忠源,张少波,刘荔[8](2016)在《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剂的热力优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热电制冷和蒸气压缩式制冷产生制冷效应的方式不同,但是热电材料在热电制冷中的作用相当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在热电制冷中,将在研究其制冷系数的过程中导出的"热电优值"作为评价热电材料性能的指标。类似地,本文通过建立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的解析式,导出制冷剂的"热力优值",将其作为制冷剂热力性能的评价指标,并计算常用制冷剂的"热力优值"。(本文来源于《制冷与空调》期刊2016年03期)
孟欣,韩宗伟,张艳清,张艳红,韩宇[9](2015)在《热管与蒸气压缩式复合机房空调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了高效利用室外环境空气冷能的分离式热管与蒸气压缩式复合机房空调系统实验台,对系统在热管工况和蒸气压缩式工况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空调系统在热管工况下换热量随换热温差、高差、风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换热温差进风温差从11.6℃增加到17.4℃,换热量增加了14.4%;风量由2937.4m3/h增加到4196.3m3/h,换热量增加了5.4%;高差由1.1m增大到2.0m,换热量增加了8.3%;该系统的最佳制冷剂充注量为5.4kg。该系统在蒸气压缩式制冷工况下也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且可实现两种模式的灵活切换,表明该复合空调系统是一种的高效可靠机房空调系统。(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5年06期)
张艳清[10](2015)在《蒸发冷却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房间空调器产量急剧上升,随之带来的能耗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选取房间空调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能耗水平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在总结现有节能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空调系统的构建原则,提出了一种复合蒸发冷却技术、分离式热管技术和蒸气压缩式制冷技术的蒸发冷却式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以下简称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本文针对该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构建了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并与传统房间空调器进行对比,定性分析了该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原理。利用DeST软件模拟房间的逐时负荷,并针对房间空调器的负荷特性确定设计工况,以蒸发冷却蒸气压缩式制冷模式为基准,对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各主要部件进行设计计算。由于复合空调系统还能实现蒸发冷却热管模式,在保障供冷需求下,为了使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和经济性达到最优,结合经济性因素,对复合空调系统建立集中参数法的优化数学模型,确定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最优换热面积。其次,对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的各主要部件建立数学模型,其中,对风冷蒸发器和直接蒸发冷却式冷凝器建立稳态分布参数模型,对涡旋压缩机和热力膨胀阀建立集中参数模型,构建复合空调系统各制冷模式的动态运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离散求解。同时,根据对系统的设计结果,搭建了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的性能测试实验台,改变室外空气的干球温度测试系统在不同制冷模式下的性能,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考察数学模型的可靠性。最后,根据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和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供冷期的动态运行数学模型,以沈阳地区为例,对复合空调系统的运行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并与传统空调系统、蒸发冷却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无分离式热管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性;对复合空调系统在我国各典型地区(沈阳、北京、长沙、广州)应用的动态运行性能进行模拟仿真,考察复合空调系统的适用性。本文提出的蒸发冷却式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充分考虑了服务对象的室内负荷特性及室外冷源的特性,在保障运行可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冷源。本文定性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空调系统,蒸发冷却复合空调系统不仅能够保障冷却可靠性,而且能兼顾节能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蒸气压缩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试验方法研究带专用过冷装置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热力特性以及过冷量与制冷量增量之间的转换规律。结果显示,在膨胀阀固定开度的运行模式下,由于节流阀压降在过冷进口条件下降低的原因,压缩系统发温度、冷凝温度上升、过热度下降与系统总制冷量增大。因此,与相同工况下的无过冷系统相比,制冷量增量可超过过冷量。当过冷量从2.5 kW上升至3.4 kW时,制冷量增量与过冷量比值RICOSP由1.78逐渐减小至1.6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蒸气压缩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鸿鹄,刘华,熊建国,席奂,何雅玲.有机朗肯循环-蒸气压缩式热泵联合循环多目标优化及工质匹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陈尔健,余健亭,许永睿,李泽宇.带专用过冷装置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过冷量与制冷量增量转换规律的试验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9
[3].贺静静.信息化教学在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以“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教学设计为例[J].学园.2018
[4].闵锐,喻李葵,刘韬,马卫武,刘刚.基于ε–NTU理论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模型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8
[5].李紫薇,孙志利,干苗根,王彩云,崔奇.回热器对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J].冷藏技术.2018
[6].刘文利,宋爱华.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冰堵后压力与电流值变化分析[C].中国职协201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一二等奖).2018
[7].申立亮.采用SV静态混合器为直接接触换热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7
[8].陈盼盼,孙文哲,宋忠源,张少波,刘荔.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冷剂的热力优值评价[J].制冷与空调.2016
[9].孟欣,韩宗伟,张艳清,张艳红,韩宇.热管与蒸气压缩式复合机房空调系统实验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5
[10].张艳清.蒸发冷却热管复合蒸气压缩式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