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之我见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之我见

孙海红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综合高中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现状,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等五观教育,努力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

关键词:和谐民族关系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Abstract:Thenewcentury,weshouldcorrectlyunders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a'snationalsituation,tostrengthentheMarxistviewofthestate,nation,religion,culture,historyandotherfiveconceptofeducation,effortstobuildasocialistharmoniousethnicrelations.

Keywords:HarmoniousethnicrelationsMarxist"FiveViews"

一、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

(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总结了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又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教训,针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巩固。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就此作出了明确的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就以宪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后,进一步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关系

中共中央在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时,充分肯定了新疆的干部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论断。“两个离不开”思想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作出的全方位的科学概括,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巩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两个离不开”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新形势下对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特点的高度概括。

(三)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大力构建我国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明确提出要“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006年l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我国现行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必然结果,也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突出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事实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既要热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更要强化公民意识,充分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树立和谐民族观

在新世纪新阶段,和谐民族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和谐民族观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针,客观而全面地看待本民族和评价他民族,在迫切要求发展本民族的同时,一定要将中华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放在首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使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相适应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正确认识民族、宗教的异同,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必要的理论工作。而这一理论工作的指针应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它要求我们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和看待宗教这一社会现象,处理好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面和可适应性,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严格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相适应。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达成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识和认同

多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依赖于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指导与支撑。坚持用先进文化巩固和发展思想文化阵地,实施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活动,对于有力地抵御民族分裂主义的渗透,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建设当代中华先进文化的一些重要关系,诸如,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继承民族文化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关系、借鉴外国文化与抵御腐朽文化的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重要关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

(五)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和解释历史,才能正确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祖国内地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56个民族各民族的历史,正确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作者简介:

孙海红,生于1973年7月,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商丘市睢阳区综合高中。

标签:;  ;  ;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之我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