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芳

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刺,持续性效应,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

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芳[1](2015)在《浅谈针刺持续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持续性效应是针刺效应的重要特征,本研究在回顾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古代认识、现代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针刺持续性效应的存在,提示针刺持续性效应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重要特征,而得气和针刺疗程等是影响持续性效应的重要因素。以期为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张亚男,杨沙,樊小农,王舒,石学敏[2](2010)在《穴位及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穴位和不同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在相同的刺激频率(60次/s),分别用短、中、长(5、60、180s)不同的针刺时间干预水沟穴和非穴,用Zausinger六分法评测针刺后72hMCAO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了解穴位和非穴的针刺效应。[结果]1)未予针刺治疗(未针刺组),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有提高趋势(P>0.05),提示72h后,MCAO大鼠在神经功能方面可有一定的限度的改善。2)针刺水沟穴后,无论针刺持续何种时间(短、中、长时间),均可改善行为学(P<0.05),提示水沟穴本身具有促进MCAO模型鼠行为学恢复的作用,显示了穴位的特异性。3)针刺非穴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针刺持续时间(中、长时间),行为学才有改善(P<0.05),提示此种变化,可能是通过针刺时间发挥主要作用的。[结论]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穴位决定的;针刺持续时间是影响穴位效应的重要因素,好的针刺手法可以弥补取穴不当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期刊2010年02期)

刘鹏[3](2009)在《基于功能导向性的针刺持续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和总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但是中医针刺理论本质上产生于实践又经过中国古典哲学的深加工,利用“阴、阳”的思想解释针刺治疗疾病的机理必定使其与现代医学在很多方面无法相融。近十余年来,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快速发展,该技术以其无创、无辐射、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活体人脑研究,各种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可。因此,fMRI又被誉为“观察脑高级功能的窗口”。正是这种技术的存在和发展为我们探寻“经穴—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本论文采用fMRI技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观点,从实验设计模式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对针刺持续性神经响应特性与大脑默认功能网络之间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查阅众多文献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可知:针刺持续性响应是客观存在的,多组块实验设计模式以及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fMRI的针刺机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引入非重复事件相关实验设计模式完成的,论文研究内容对阐明针刺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首先,引入独立分量数据驱动方法(ICA)对针刺续性效应调节大脑默认功能网络进行研究。该研究阐述不同穴位(GB37、BL60和K18)的持续性效应对大脑默认功能网络调解方式,并且从宏观的空间维度观测到不同穴位对大脑默认功能网络的调节模式是有所区别的。其次,基于上面的研究,引入偏相关方法更为详细的对针刺持续性效应与大脑默认功能网络内的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针刺前的纯静息态和针刺后的静息态,针刺相关穴位和非穴位点多重检验大脑默认功能网络内的节点连接的变化情况,提出对大脑默认功能网络调节模式的不同可能与穴位功能导向特异性有关这一理论假想。紧接着,结合时空二维度信息探究针刺GB37和K18的功能导向特异性。通过采用离散余弦变换(DCT)和功能连接度(FC)联合的方法,从时空二维度入手分析针刺的神经表象,研究结果提供了正性的证据支持穴位特异性理论,并且提出一个更为合理的研究针刺新思路——时空结合。同时为穴位点的功能导向性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更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最后,在考虑针刺持续性效应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探究针刺在操作过程中与针刺持续性效应中的神经表象。本文提出一种混合广义线性模型、独立分量分析(混合GLM-ICA)的方法,并把这种方法应用于对ST36穴位镇痛神经机制的研究中。本研究为针刺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数据处理思路。总之,本论文对基于大脑默认功能网络的穴位特异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时空二维信息分析针刺持续性的方法,并提出基于功能导向性的针刺持续性效应研究理论。希望这些具体的成果可以推动fMRI的针刺机理影像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10-22)

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穴位和不同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在相同的刺激频率(60次/s),分别用短、中、长(5、60、180s)不同的针刺时间干预水沟穴和非穴,用Zausinger六分法评测针刺后72hMCAO大鼠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了解穴位和非穴的针刺效应。[结果]1)未予针刺治疗(未针刺组),MCAO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有提高趋势(P>0.05),提示72h后,MCAO大鼠在神经功能方面可有一定的限度的改善。2)针刺水沟穴后,无论针刺持续何种时间(短、中、长时间),均可改善行为学(P<0.05),提示水沟穴本身具有促进MCAO模型鼠行为学恢复的作用,显示了穴位的特异性。3)针刺非穴后,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的针刺持续时间(中、长时间),行为学才有改善(P<0.05),提示此种变化,可能是通过针刺时间发挥主要作用的。[结论]针刺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穴位决定的;针刺持续时间是影响穴位效应的重要因素,好的针刺手法可以弥补取穴不当造成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芳.浅谈针刺持续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针灸临床杂志.2015

[2].张亚男,杨沙,樊小农,王舒,石学敏.穴位及针刺持续时间对针刺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0

[3].刘鹏.基于功能导向性的针刺持续性效应研究[D].东北大学.2009

标签:;  ;  ;  ;  

针刺持续性效应论文-张婷婷,黄柳杨,瞿玉竹,曾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