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湘西盲高原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DNA,控制区,细胞色素b
湘西盲高原鳅论文文献综述
姚雁鸿,牟东,汪登强,孔令富,何力[1](2013)在《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取自湖南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82尾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和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片段长1 140 bp,D-loop序列片段长934 bp,在D-loop中发现6个多态位点且均为单一变异位点,D-loop序列中检测到7个单倍体,其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在0.083至0.282之间,其核苷酸多样性(pi)指数范围为0.000 09~0.000 32。3个采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全部样本的Cytb序列均一致,不存在变异,4种碱基T、C、A、G含量分别是28.3%、28.6%、28.1%、15.0%,AT含量较高。D-loop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变异系数F ST=-0.008 9,总遗传变异中,各年度种群内变异为100.89%,年度种群间变异为-0.89%,变异主要来自年度种群内部。(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姚雁鸿,孔令富,汪登强,何文辉,何力[2](2013)在《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筛选的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盲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统计量等参数,评估各盲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各群体间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不等。3个群体各个多态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362 5~0.946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38 6~0.906 5。3个群体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分别为0.263 2、0.231 3、0.303 5,选取的16个微卫星位点中2个为高度多态,2个为低度多态,其余为中度多态。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92.84%)来自群体内,仅有7.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数据表明3个群体处于未分化状态,遗传一致性较大。(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姚雁鸿[3](2012)在《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与生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分布于湖南龙山县火岩乡多个溶洞的地下河中,属当地特有洞穴鱼类,1986年湘西盲高原鳅首次被杨干荣等描述并被定名为湘西盲条鳅(Noemacheilinae xiangxiensis sp.nov.);199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银瑞等对模式标本分析后,根据新的分类系统重新定名为湘西盲高原鳅(Triptophysa xiangxiensis Yang et al.)。湘西盲高原鳅是典型的洞穴鱼类,具有典型洞穴鱼类的一般特征:全身裸露无鳞,身体呈半透明状,从外表可见内脏器官和皮下血管,视觉器官完全退化。洞穴鱼类在进化生物学、比较生理学研究上有巨大的价值,然而普遍处于濒危之中。目前对湘西盲高原鳅研究较少,本文对湘西盲高原鳅微卫星、线粒体DNA中D-LOOP基因和Cyt-b基因进行了分析,查明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同时对其生境水环境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在饥饿、低溶氧条件下的生理代谢,为对该洞穴鱼的保护提供了依据,具体结果及内容如下:1.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利用筛选的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的洞穴的盲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统计量等参数,评估各盲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各群体间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不等。3个群体各个多态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3625~0.946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386~0.9065。3个群体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平均为0.2632、0.2313、0.3035。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92.84%)来自群体内,仅有7.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数据表明3个群体处于未分化状态,遗传一致性较大。2.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和D-loop序列变异的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分析运用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和d-loop基因序列对来自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的洞穴的群体的82尾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片段长1140b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长934bp,在控制区中发现6个多态位点且全部为单一变异位点,序列中检测到7个单倍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介于0.230到0.28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介于0.00009到0.00032。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所有样本的Cyt b序列完全一致,没有发现变异,基于d-loop的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变异系数FST=-0.0089,为负值,总遗传变异中,年度种群间变异占-0.89%,各年度种群内变异占101.57%,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3.湘西盲高原鳅栖息地水质季节变化研究本研究对湘西盲高原鳅的生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湘西盲高原鳅所在洞穴暗河的主要环境因子年度变化。发现该暗河水质年度变化较小,水体主要离子年度波动平缓,水温基本稳定,在12--16℃波动,水体偏碱性,硬度较高,DO稳定在6mg/L左右,水体一直很清澈。4.饥饿和再投喂对湘西盲高原鳅体组成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湘西盲高原鳅经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5个月饥饿期导致鱼体重损失约23%,恢复投喂后1个月产生了部分补偿生长效应;饥饿30d对鱼体蛋白质、灰分基本没影响;而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水分含量轻微上升;恢复投喂后,各饥饿处理组体组分基本在5天内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期间肠道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均表现出明显下降,饥饿前10天下降最快,以后逐渐趋于平稳,恢复投喂后基本在5天内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30天饥饿组脂肪酶在10天内恢复到正常水平。5.湘西盲高原鳅耗氧率及低氧条件下呼吸代谢研究本实验用流水装置研究了湘西盲高原鳅的耗氧率与体重、水温的关系及昼夜变化,同时研究了在溶氧逐渐降低过程中湘西盲高原鳅呼吸反应。结果表明:1.湘西盲高原鳅的耗氧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随水温增加而升高,耗氧率没有昼夜变化;2.在4.89-7.68mg/L的正常溶解氧(DO)范围内,其呼吸频率(fR)、吸水量(VSR)、鳃通量(Vc)以及氧利用率(Eo2)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当DO水平降低至2.58mg/L后,湘西盲高原鳅的fR、US.R及VG显着增加,而E02显着下降(P<0.05):当DO水平下降至2.58mg/L时,湘西盲高原鳅的耗氧率(Vo2)达到最高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贺刚,何力,王伟萍,许映芳,陈文静[4](2010)在《湘西盲高原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简介了湘西盲高原鳅研究的现状,指出我国对洞穴生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对湘西盲高原鳅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工作,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重点对湘西盲高原鳅的生存环境、分类地位、形态特征、饲养与驯化、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及遗传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展望其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江西水产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贺刚,何力,许映芳,王雪光,李晓莉[5](2009)在《湘西盲高原鳅群体同工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洞穴鱼类——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对其肌肉、心脏、肝脏、脑、脾脏和肾脏等6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酯酶(EST)、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等7种同工酶进行分析,检测到26个座位,其中多态座位4个(Ldh-3、Ldh-4、s-Mdh、m-Mdh),多态座位比例为15.38%,观察杂合度0.0398,预期杂合度0.0411,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0316,存在杂合子缺失。结果表明,湘西盲高原鳅群体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纯合度较高。(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9年10期)
贺刚[6](2008)在《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关洞穴鱼类的种质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主要因素有:采样难度、人身安全和资源稀少等。湘西盲高原鳅作为一种洞穴鱼类,研究也尚处于系统分类水平上,从种质角度研究较少。因此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这种洞穴鱼类资源,本实验对湘西盲高原鳅的几个种质指标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主要形态学特征、染色体遗传特性以及生化遗传学特性等,其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学特征通过对湘西盲高原鳅外部特征观察和传统形态学的测量,对湘西盲高原鳅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可量比例性状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湘西盲高原鳅具有典型洞穴鱼类的一般特征。可数性状:背鳍ⅲ-8,臀鳍ⅲ-6,胸鳍ⅰ-11,腹鳍ⅰ-6,尾鳍16;可量比例性状:全长/体长、体长/体高、体长/头长、体长/尾柄长、体高/体宽、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吻长和胸鳍长/体长等的平均值分别为1.21±0.03、5.44±0.47、3.74±0.49、5.94±1.08、1.17±0.22、3.34±0.76、3.88±0.50和0.34±0.10。2、染色体遗传特性采用肾细胞体外培养染色体制片法。通过对染色体标本的初步研究,确定湘西盲高原鳅的染色体数目为2n=48,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2n=12m+16sm+12st+8t,NF=76。3、生化遗传学特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六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酯酶(EST)、醇脱氢酶(ADH)、谷氨酸脱氢酶(G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等7种同工酶共检测到21个座位,其中多态座位3个,多态座位比例为14.29%,预期杂合度0.0514,观察杂合度0.0483,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0603,存在杂合子缺失。经x~2检验,多态座位分布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群体未达到随机交配。试验结果表明,湘西盲高原鳅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可能是近交造成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贺刚,何力,许映芳,张征,李晓莉[7](2008)在《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了湘西盲高原鳅(Triplophysa xiangxiensis)的形态特征,分析了其染色体核型和同工酶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湘西盲高原鳅形态学可数性状为背鳍Ⅲ-8,臀鳍Ⅲ-6,胸鳍Ⅰ-11,腹鳍Ⅰ-15~16,尾鳍Ⅰ-16,脊椎骨35;其染色体核型为2n=48,12 m+16 sm+12 st+8 t,臂数NF=76。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和醇脱氢酶(ADH)3种同工酶谱在湘西盲高原鳅中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08年02期)
何力,王雪光,陈清纯,向君祖[8](2006)在《湘西盲高原鳅的形态特征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湘西盲高原鳅(Triptophysa xiangxiensis)外观可量性状资料进行了补充,指出其胸鳍生长速度快于体长生长,可达尾鳍;最大个体超过以前的记录;头部分布类似侧线孔的感觉器官;脊椎骨为35枚,由第一、二椎骨形成左右骨质鳔囊;初步描述了形态特征,并与已发现的条鳅亚科高原鳅属的相近种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06年04期)
湘西盲高原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筛选的16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湖南湘西龙山县乌龙山3个不同洞穴的盲高原鳅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统计量等参数,评估各盲高原鳅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各群体间遗传分化。16个微卫星标记在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83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不等。3个群体各个多态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362 5~0.946 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38 6~0.906 5。3个群体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分别为0.263 2、0.231 3、0.303 5,选取的16个微卫星位点中2个为高度多态,2个为低度多态,其余为中度多态。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大部分(92.84%)来自群体内,仅有7.16%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数据表明3个群体处于未分化状态,遗传一致性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湘西盲高原鳅论文参考文献
[1].姚雁鸿,牟东,汪登强,孔令富,何力.湘西盲高原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
[2].姚雁鸿,孔令富,汪登强,何文辉,何力.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J].水产学报.2013
[3].姚雁鸿.湘西盲高原鳅遗传多样性与生理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4].贺刚,何力,王伟萍,许映芳,陈文静.湘西盲高原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西水产科技.2010
[5].贺刚,何力,许映芳,王雪光,李晓莉.湘西盲高原鳅群体同工酶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9
[6].贺刚.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7].贺刚,何力,许映芳,张征,李晓莉.湘西盲高原鳅种质特征的研究[J].淡水渔业.2008
[8].何力,王雪光,陈清纯,向君祖.湘西盲高原鳅的形态特征描述[J].淡水渔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