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雅藏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认同,语言使用,木雅藏族
木雅藏族论文文献综述
赵静,蒲娜[1](2019)在《修辞与认同:川西木雅藏族的语言使用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探讨川西木雅藏族语言使用和语言认同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聚居在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峡谷地带的木雅人,处于各民族融合交流之地,其语言使用情况较为复杂。论文从新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认同理论出发,认为语言使用,特别是语码转换行为是说话者用于建立、超越和消除群体界限的一种言语策略。通过对木雅藏族的语言使用模式,特别是"情境性"语码转换与"喻意型"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发掘语言使用与族群、社会阶层、社会身份等社会变项的关系,阐释语用者语言使用和语言转移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动机。(本文来源于《中国修辞2018》期刊2019-10-01)
达瓦卓玛[2](2017)在《木雅藏族服饰的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木雅藏族服饰的特点以及木雅藏族服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木雅藏族服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木雅藏族服饰在适当地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特点,使其永远保持木雅藏族服饰独有的特征,使其永远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永放光芒。(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论坛》期刊2017年02期)
周万任,闻钊强[3](2017)在《石棉蟹螺乡:亲历木雅藏族婚礼》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石棉县由于在藏彝通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理位置,清朝时以松林河为界有“七场四十八堡”,北边“上八堡”为木雅藏族聚居区,南边“下八堡”为尔苏藏族聚居区。这种情况后来逐渐改变,汉、藏、彝等民族和睦相处,木雅藏族和尔苏藏族共同在此生存繁衍,文化也相互交(本文来源于《四川经济日报》期刊2017-04-08)
李锦萍[4](2016)在《木雅藏族社区参与旅游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雅藏族是生活在今甘孜州流域以及雅砻江中游东部流域的族群,多源的文化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一直存留着丰富的文化形态。近年来,旅游热浪的掀起使木雅人自觉地加入到旅游发展的队伍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木雅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人类学与旅游学角度出发,根据笔者在木雅藏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再结合汉藏文史料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试图探寻木雅藏民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及影响。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田野点等方面内容作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木雅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历程概。以文史资料为主,着重阐述木雅藏区的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资源和木雅旅游发展历程。第叁部分为玉龙西社区参与旅游的方式与过程。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通过探讨当地居民与相关政府组织参与旅游的途径与方式,进一步剖析玉龙西社区参与旅游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为社区参与旅游对玉龙西的影响。通过对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能力等方面内容的调查,探析社区参与旅游对玉龙西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语,回顾玉龙西社区参与旅游的途径、特点及对当地的影响,并上升到整个木雅地区的旅游发展情况。以此为其他藏区乃至所有民族地区提供“他者”镜像,突出社区发展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外来文化与地方性传统知识的有机结合,以达到保护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藏民族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国太,李锦萍[5](2015)在《木雅藏族研究百年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居在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峡谷地带的木雅人,早在十九世纪末便引起了西方探险家的关注。对此,本文分叁个时段就近百年的木雅研究进行梳理回顾,并对未来木雅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些许看法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民族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杨华[6](2013)在《木雅藏族源流争议及其音乐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初起,木雅族源问题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界纷争不断,主要焦点在木雅、党项和西夏的关系。笔者通过木雅音乐的田野搜集与分析,结合现有西夏音乐文献,以及藏族音乐特征,将叁者间关系作为辨析木雅及其族源的根本,力求透过音乐解读文化,反观历史,获取记忆,重现木雅族源真相。(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3年05期)
张艺凡[7](2012)在《浅谈石棉木雅藏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棉木雅藏族民歌生于木雅藏民族之中,活跃于藏民之中,最贴近藏族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藏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情况。在中华民族民歌艺术的大舞台上,藏族民歌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藏族人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而石棉木雅藏族民歌正是整个藏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传承、保护和发展石棉本土木雅藏族民歌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广播歌选》期刊2012年03期)
黄伟[8](2011)在《木雅藏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南康获奖了!”“恭喜,恭喜!” 9月下旬,市摄影家协会的“摄友”们向刘南康道喜。 原来在9月16日云南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民俗摄影大赛中,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南康的作品《木雅藏族的“晒佛节”》,荣获第七届国际民俗摄(本文来源于《雅安日报》期刊2011-10-16)
周万龙 王强[9](2008)在《震后首个新年比往年更热闹》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安日报讯 12月1日,农历冬月初四,木雅藏族的新年,天气格外晴朗。石棉县蟹螺藏族乡不少受灾藏族同胞,搬进新家,聚在一起,通宵达旦,载歌载舞,过了一个比往年更热闹的新年,欢庆震后新生活。大家自豪地说:地震可以震垮我们的房屋,但震不垮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因(本文来源于《雅安日报》期刊2008-12-03)
冉琳闻[10](2007)在《四川省石棉县木雅藏族嫁娶习俗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康巴藏族的支系,木雅藏族聚居在藏彝走廊东部边缘民族迁徙频繁的峡谷地带,是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族群。它至今仍保留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和节庆。笔者有幸于2006年11月参加对石棉县蟹螺乡木雅藏族的补充调查,主要负责当地嫁娶习俗调查,并于文中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木雅藏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木雅藏族服饰的特点以及木雅藏族服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关的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木雅藏族服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木雅藏族服饰在适当地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特点,使其永远保持木雅藏族服饰独有的特征,使其永远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而永放光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雅藏族论文参考文献
[1].赵静,蒲娜.修辞与认同:川西木雅藏族的语言使用与身份建构[C].中国修辞2018.2019
[2].达瓦卓玛.木雅藏族服饰的特点研究[J].青藏高原论坛.2017
[3].周万任,闻钊强.石棉蟹螺乡:亲历木雅藏族婚礼[N].四川经济日报.2017
[4].李锦萍.木雅藏族社区参与旅游及影响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
[5].李国太,李锦萍.木雅藏族研究百年的回顾与前瞻[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
[6].杨华.木雅藏族源流争议及其音乐阐释[J].四川戏剧.2013
[7].张艺凡.浅谈石棉木雅藏族民歌的传承与保护[J].广播歌选.2012
[8].黄伟.木雅藏族文化吸引世界目光[N].雅安日报.2011
[9].周万龙 王强.震后首个新年比往年更热闹[N].雅安日报.2008
[10].冉琳闻.四川省石棉县木雅藏族嫁娶习俗调查[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