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政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晓波,日据台湾抗日史,历史记忆,和平统一
台湾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郝幸艳[1](2019)在《以史论政:王晓波的日据台湾抗日史论述与政治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统派代表人物王晓波系中国哲学专业出身,经"保钓运动"而产生反帝民族思想,形成了"和平统一"的政见。为寻找台湾未来出路,其走上了日据台湾史研究之路。在戒严解除前,王氏主要从事反专制的民主运动,以日据时期的台胞抗日史作为其纠正台湾民族认同异化论述的首要历史资源。李登辉初次主政台湾时,由于统独矛盾成为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且"本土化"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论述,王氏此一时期的论述主要以《海峡评论》为阵地,以日据时期台湾抗日史的反殖民运动,建构统派"本土化"论述,为"本土化"正名。2004年,陈水扁再次主政台湾时,台湾社会政治出现一系列新变化,王氏为重建岛内统一动力,将论述重点落在建构国民党、台湾和祖国叁者之间的内在连结上。王氏在上述不同时期的相关论述高度呼应当时的政治,意在与台湾当局竞夺台湾历史的诠释权,重塑台湾人的历史记忆,促进民主和统一运动。这充分体现了王氏以史论政,将学术研究与政治追求融为一体的特色。(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吴静,连子强[2](2019)在《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介化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个以信息和媒体逻辑为主导的"媒介化时代",社会各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媒介化的动态发展中。从戒严时期的"政治侍从"到"解严"后的政媒共生与政媒角力,再到当下围绕媒体逻辑运作的媒介化政治景观,与日俱增的媒介影响力一步步影响和塑造着当今的台湾地区选举政治。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的媒介化过程。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通过剖析不同时间节点和社会文化条件下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介化过程,将获得审视台湾媒介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选举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全新视野,以更好地解释当下台湾选举政治的诸多现象。(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9年05期)
沈惠平[3](2019)在《情绪化的台湾政治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认为,民粹主义是台湾政治的基本特征。事实上,民粹主义背后是情绪在起作用,或者说民粹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情绪,民粹化是一定的社会情绪的反映。因此情绪化是台湾政治的主要特征,或日情绪化的台湾政治。首先,情绪化的台湾政治由台湾政治舞台、政治人物及普通民众的情绪化叁方面构成。其次,情绪化的台湾政治主要表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政党恶斗、台湾选民的情绪化对立及整体社会的集体焦虑症。深究起来,叁大因素使然,即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上的严重分歧与对立、台湾社会缺乏民主政治所必备的"公民文化"与素养,以及台湾"选举社会"无止境的竞选活动。最后,情绪化将导致台湾政治的激进化、台湾社会民粹化甚或台湾自我解体,以及两岸的情绪对立甚至对抗。台湾情绪化政治的应对之道,则包括摆脱种种无谓的权争与恶斗、培养具备悲悯之心的"政治情怀"、积极推动民间的和解运动,以及为两岸建构一个可以分享或合作的未来等。(本文来源于《台海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杨广霞[4](2019)在《台湾地区各政党在修法过程中的政治博弈分析——以“劳动基准法”的再次修改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区的"劳动基准法"(以下简称"劳基法")攸关890万劳工和144万家企业的权益,因此"劳基法"的修改也与他们的权益息息相关。在民进党再次执政之后,台湾地区的"劳基法"重新进行了修改,即在蔡英文执政之初进行了修改,然而在修改之初就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法案,修改之后更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因此,当2017年再次对"劳基法"进行修改时,各政党不仅围绕此法进行了争执同时有些政党也提出了自己的修改版本进行政治博弈。在此就各政党围绕选举利益而对"劳基法"中有关条文所进行的利益博弈以及此修改法案通过后对台湾地区各界的影响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文来源于《海峡法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建民[5](2019)在《台湾民众党对台湾政治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民众热衷政治,善于组团结党。如今在新的政治形势下,台湾在"政党法"通过一年后又出现新一轮组党热,"喜乐党联盟党""台湾维新党""一边一国行动联盟党""乡镇基层联盟党"与"台湾民众党"等纷纷成立。尤其以柯文哲出任党主席的台湾民众党的成立最受关注。那么,颇受各界关注的台湾民众党会成为台湾真正的第叁势力吗?能改变台湾蓝绿二元政治结构吗?外界抱有期待,也有怀疑。(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期刊2019年09期)
韩冰[6](2019)在《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与选举政治的亲和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区宗教生态丰富多彩,而民众的宗教信仰亦具多元化特征。岛内寺院、宫庙、神坛与教堂林立,佛教、道教、基督宗教、妈祖等信仰广泛流行,除少数民众委身基督宗教等一神信仰外,其他人普遍具有泛神信仰倾向。2015年,台湾当局行政部门推动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划第7期"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岛内(本文来源于《统一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范凌志,赵觉珵,陈青青,王雯雯[7](2019)在《香港乱局中的“台独”鬼影》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反对派煽动的示威活动已持续两个多月。《环球时报》每次到示威现场报道时都注意到,除了有“港独”分子扛着英美国旗走来走去,来自台湾地区的各种旗帜也会出现在人群中。“台独”影子正在香港乱局中晃动。民进党当局多次隔海为暴徒摇旗呐喊。蔡英文最近的涉港表态是(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08-22)
林红[8](2019)在《民粹主义在台湾:对抗的政治与焦虑的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政治被民粹主义裹挟,已是一种显性的政治异象,它起自台湾的民主转型初期,经过40年的演化与进阶,至今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常态,困扰着岛内政治和两岸关系。民粹主义在台湾表现出反建制、反精英、本土偏狭、暴躁急进和崇尚大众民主等普遍性特点,也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从政治端来看,台湾民粹主义萌发于民主化以来形成的、高度对抗的政治结构,是理念层面的"主权政治"与实践层面的选举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政治人物借民意政治之机"召唤人民"和"动员人民"的结果。从社会端来看,经济与安全的双重焦虑、自由与法治的素养不足以及社会运动政治化等因素造就了一个躁动不安的台湾社会,为台湾的政治市场提供了最便利的民粹动力。台湾民粹主义的长期泛化带来诸多后果,最严重者如台湾民主政治的异化、政党格局的异动以及两岸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等。(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翁明源,陈先才[9](2019)在《新时代台湾青年对两岸交流的认知探究——基于政治世俗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认为,政治世俗化是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周围环境中可以见到的因果关系,自信拥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并选定有助于自己改变环境的行动方案。受政治世俗化的影响,台湾青年不再迷信政治权威,更相信自己切身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更多基于自己的现实利益,对两岸交流也出现新的认知,意愿增强,但评价多样。这是因为政治世俗化使得他们对两岸交流的认知不盲从,参与人数增多,交流的对象更客观以及交流的目的更加自我。为此,祖国大陆适时出台了"惠台31条",落实台湾同胞的同等待遇,有望进一步深化两岸青年的交流,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姜韬,易亮[10](2019)在《宗教信仰与政治态度:管窥10年间台湾政教关系的变迁(2004-2014)——基于两期TSCS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宗教在台湾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通过政教关系把握岛内政治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基于TSCS2004与TSCS2014的数据,初步考察了10年间台湾民众的宗教信仰与国族认同、政党偏好、政治兴趣、抗争意识这四项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演变。经研究发现:首先,倾向于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群体由先前的无宗教信仰者变成了佛教徒,同时信仰民间宗教的人还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台湾人认同偏好;其次,虽然佛教徒与天主/基督教徒倾向于支持蓝营而民间信仰者则与此相反,但各信仰间的相关差异在缩小且有向中间路线靠拢的趋势;再者,只有天主/基督教徒长期抱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关怀,其他群体则基本对政治没有多少兴趣,但是如果与无宗教信仰者相比,天主/基督教徒的这种倾向在2014年时已不再明显;最后,信仰天主/基督教的群体倾向于积极参加政治抗争,而信仰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的群体却对此态度消极,而且与10年前相比,无宗教信仰的台湾民众要明显更偏好参加集体行动。这些发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台湾的政教关系提供了若干思路与方向。(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台湾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一个以信息和媒体逻辑为主导的"媒介化时代",社会各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媒介化的动态发展中。从戒严时期的"政治侍从"到"解严"后的政媒共生与政媒角力,再到当下围绕媒体逻辑运作的媒介化政治景观,与日俱增的媒介影响力一步步影响和塑造着当今的台湾地区选举政治。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的媒介化过程。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通过剖析不同时间节点和社会文化条件下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介化过程,将获得审视台湾媒介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选举政治发展之间关系的全新视野,以更好地解释当下台湾选举政治的诸多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1].郝幸艳.以史论政:王晓波的日据台湾抗日史论述与政治诉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吴静,连子强.台湾选举政治的媒介化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的媒介化理论视角[J].台湾研究集刊.2019
[3].沈惠平.情绪化的台湾政治及其影响[J].台海研究.2019
[4].杨广霞.台湾地区各政党在修法过程中的政治博弈分析——以“劳动基准法”的再次修改为例[J].海峡法学.2019
[5].王建民.台湾民众党对台湾政治结构的影响[J].今日中国.2019
[6].韩冰.台湾地区“民间信仰”与选举政治的亲和关系[J].统一论坛.2019
[7].范凌志,赵觉珵,陈青青,王雯雯.香港乱局中的“台独”鬼影[N].环球时报.2019
[8].林红.民粹主义在台湾:对抗的政治与焦虑的社会[J].台湾研究.2019
[9].翁明源,陈先才.新时代台湾青年对两岸交流的认知探究——基于政治世俗化的视角[J].台湾研究.2019
[10].姜韬,易亮.宗教信仰与政治态度:管窥10年间台湾政教关系的变迁(2004-2014)——基于两期TSCS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宗教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