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关系论文-朗杰扎西

藏汉关系论文-朗杰扎西

导读:本文包含了藏汉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象鼻高山译语,藏汉,音义关系

藏汉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朗杰扎西[1](2018)在《《象鼻高山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初步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象鼻高山译语》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丁种本"西番译语"的一种,经对译语的藏文和汉字初步认读,发现其记录的大多为口语。通过译语的藏文校订和分析,大致分为"藏汉义一致,藏文拼写基本正确(或稍有误)","藏文与汉字义不一致,但对音与汉义一致","在词组中某一藏文与汉字义相同(或相近),但有一部分藏文词不知何义","藏文仅有表音作用","藏文拼写有误,对音不知何义(可能大多为口语)","藏汉合璧词汇"六种情况,从中可知《象鼻高山译语》记录的语言是藏语,汉字对音在推导藏语词源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对《象鼻高山译语》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研究清代川西地区藏语和汉语的语音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雍挺俊[2](2018)在《藏汉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关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学生发展积极人格的最有效时期。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主要活动,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进程,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殷切期望。本研究围绕少数民族中的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特点和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在了解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模式的差异,有助于丰富关于藏族中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理论,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投入开辟新的视角,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888名中学生(不含初叁和高叁)进行施测,运用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他们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在了解藏汉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藏汉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学业情绪对个体学习投入水平的影响,检验藏汉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在心理韧性和学习投入间的中介作用,最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藏族和汉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分别在性别、年级存在显着差异。(2)藏族和汉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之间都显着相关;学业情绪在藏族和汉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学习投入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模式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8-06-01)

郝甜[3](2018)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藏汉民族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方向。人类社会不仅是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诞生,更是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变化。认识“自我”和“他人”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是从新中国建立不就开始的,经过了几个阶段,划分了56个民族。按照民族分布格局,学理上形成了“胡焕庸线”,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发现“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并没有太大改变。西藏作为一个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开放性的发展不仅给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给西藏带来了机遇亦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随着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散杂居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多民族间双向人口流动的趋势日渐凸显,尤其是青藏铁路通车以后更是有大批人口流入西藏,面对越来越多外来人的流入,新时期下的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藏汉民族关系的现状,是研究西藏民族关系现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行为是在各民族自愿的基础上,同社会规范相连接,以实现各民族间相互理解,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现状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并形成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当前,多民族聚集地因各自民族身份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民族特性影响着居民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邻里关系相对于其他社会关系网格的构建,具有更多的初始化和便捷化。本文以“交往交流交融”为研究视域,以藏汉民族为研究对象,以拉萨市叁个居住社区点为研究载体,在研究民族关系时发现居住格局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特殊意义。社区居住格局一旦形成,不仅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条件,更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在实际调研中可以具体到分析单位,例如:职工小区、居民小区等,结合人口普查、城市绘图分析藏汉民族人口的居住格局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条件,多次走访、调研叁个居住社区点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呈现并整理、分析,如: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历史传统的差异、特别是在与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心理活动上的差异等因素的存在,通过这些层面的研究总结,力求在今后的民族工作中做好藏汉民族关系处理工作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8-05-07)

朱效伟[4](2018)在《水通道蛋白4基因多态性与藏、汉、回不同民族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AQP4的rs1058427、rs335929、rs3875089、rs455671、rs9951307多态性基因在青海地区藏、汉、回叁个不同民族中的分布情况,并确定其与颅脑损伤(TBI)后临床表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实验方法:收集试验者的静脉血,采用德国QIAGEN试剂盒提取所有样本中白细胞内的完整DNA,基因提取完毕后于-20℃环境下冻存,之后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AQP4基因型。结果:各民族试验者之间的年龄、性别、TBI严重程度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s1058427、rs335929、rs3875089、rs9951307在叁个民族中的分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3,0.09,0.93,0.44),rs455671在汉、藏、回叁个民族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藏族组与汉族组的TBI预后总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汉族组和回族组的TBI预后总体率及回族组与藏族组的预后总体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藏族组预后好于汉族组(P=0.01),回族组与汉族组的预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8)。颅脑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P=0.01)。rs455671(GA)、rs455671(A)两种基因型在对预后影响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58),而rs455671(G)基因型的患者预后比rs455671(GA)基因型患者的预后差,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藏族组预后总体率高于汉族组,这可能与AQP4的基因SNPrs1058427、rs335929、rs3875089、rs455671、rs9951307的关系不明显,这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完全相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得出rs455671(G)基因型的预后比rs455671(GA)基因型的预后差(P=0.01),该结论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的验证。(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8-05-01)

柴小江[5](2018)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心肺耐力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BMI作为反映全身性肥胖的重要指标,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并发症及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综合反映儿童青少年摄取、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对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身体形态(BMI等)和心肺耐力相关指标与人类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社会经济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有着密切关系。藏族人群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缺氧、高寒等极端环境,不可避免会对其身体形态、心肺耐力产生一系列影响。因此,为全面、客观反应藏族儿童青少年BMI和CRF特点,本研究对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CRF进行测试,旨在了解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心肺耐力异同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与CRF相互关系,为完善高原地区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4443名7~18岁藏汉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拉萨藏族为2043名(男1015名、女1028名)、全国汉族为2400名(男1200名、女1200名);采用20mSRT(20m往返跑)测试间接推测CRF,进而比较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CRF的异同点;利用LMS法构建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主要SD分布值和CRF主要百分位分布值;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CRF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BMI、CRF异同点:汉族男女生BMI总体显着高于藏族,分别为19.41>18.23 kg/m~2和18.60>17.96 kg/m~2;BMI-Z比较:男生0.00_(汉族)>﹣0.29_(藏族)、女生0.00_(汉族)>﹣0.16_(藏族);汉族男女生肥胖率总体显着高于藏族,男生11.3>4.6%,女生4.3>1.7%;藏族男女生VO_(2max)(Maximum oxygen uptake)总体显着高于汉族,分别为46.18>45.12 ml/(kg·min)、42.89>42.23ml/(kg·min),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VO_(2max)-Z比较:男生0.23_(藏族)>0.00_(汉族)、女生0.20_(藏族)>0.00_(汉族)。(2)BMI、CRF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在P_(50)的SD值男生介于15.94~19.67 kg/m~2和15.99~20.80 kg/m~2,女生介于15.90~19.33 kg/m~2和15.69~19.38 kg/m~2,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BMI主要百分位分布值普遍高于藏族;藏汉儿童青少年VO_(2max)在P_(50)百分位分布值男生介于45.15~47.36ml/(kg·min)和43.23~46.93 ml/(kg·min),女生介于41.26~45.95 ml/(kg·min)和39.53~45.08 ml/(kg·min),7~18岁藏族儿童青少年VO_(2max)主要百分位分布值普遍高于汉族,15岁之后尤为明显。(3)BMI与CRF关联性:藏汉男生20mSRT-Z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组总成绩分别为0.05、0.07、﹣0.28、﹣0.47和﹣0.05、0.08、﹣0.07、﹣0.35,女生为0.16、0.18、﹣0.32、﹣0.63和﹣0.16、0.05、﹣0.07、﹣0.56,且正常组>消瘦组>超重组>肥胖组(P<0.01);藏汉儿童青少年BMI接近正常范围时20mSRT成绩要明显高于BMI过低或过高时对应的20mSRT成绩;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是影响藏汉儿童青少年高等级CRF水平的主要危险因素,汉族高等级CRF水平所占比重:肥胖(OR=0.376,95%CI:0.266~0.532)、超重(OR=0.750,95%CI:0.590~0.957),藏族高等级CRF所占比重:超重(OR=0.533,95%CI:0.375~0.758)、肥胖(OR=0.254,95%CI:0.127~0.508)。研究结论(1)汉族男女生BMI在大部分年龄段高于藏族;汉族男女生CRF在大部分年龄段低于汉族;控制年龄后,汉族男女生BMI高于藏族,而CRF低于藏族;(2)汉族男女生BMI主要SD分布值普遍高于藏族;汉族男女生CRF主要百分位分布值普遍低于藏族,且15岁后差距逐步加大;相对汉族男女生BMI和CRF频率分布图,藏族呈BMI左移、CRF右移的频率分布特点;(3)藏汉男女生体重正常组CRF明显高于消瘦、超重和肥胖组;藏汉男女生BMI和CRF间大体呈“抛物线”变化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薛巧巧[6](2018)在《藏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藏、汉两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并探究藏、汉两族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在其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以655名藏、汉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职业价值观问卷、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PQ)、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藏族与汉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不显着,但两个民族大学生在目的性价值观分量表及其在家庭维护和成就实现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着。其中,藏族大学生在目的性价值观分量表及其家庭维护和成就实现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低于汉族大学生。(2)藏族与汉族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差异显着,尤其在自我效能和韧性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着或非常显着,且藏族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其自我效能和韧性维度上的得分显着低于汉族大学生。(3)藏族与汉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均不显着。(4)藏、汉两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五个维度均存在显着正相关。藏、汉两族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及其四个维度、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及其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五个维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5)藏、汉两族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及其四个维度,均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五个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6)藏、汉两族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除兴趣性格维度外,均与心理资本及其四个维度存在显着正相关。(7)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在藏族大学生的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汉族大学生的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0)

谢莹莺,赵海宁,裴青青,曲新霞,马萌[7](2018)在《青海地区藏汉民族HLA-G5-UR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sHLA-G与子痫前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青海高原地区不同海拔藏汉民族子痫前期(PE)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5'上游调控区(5-URR)的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可溶性HLA-G(s HLA-G)与PE的关系。方法:选择汉族PE患者(汉族PE组)87例、汉族正常妊娠妇女(汉族正常组)101例、藏族PE患者(藏族PE组)52例、藏族正常妊娠妇女(藏族正常组)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血基因DNA提取、聚合酶联反应技术(PCR)、琼脂糖电泳及测序方法检测4组HLA-G5-URR基因SNP位点,对检测到的位点进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型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30例血浆中s HLA-G蛋白浓度,并分析HLA-G基因5-URR区域差异性分布的SNP位点多态性对s HLA-G表达的影响。结果:(1)HLA-G基因5-URR区域检测到6个SNP,分别为+124位点、+250位点、+274位点、+289位点、+308位点及+465位点,其中+27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正常组与汉族PE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07;等位基因频率P=0.006);+289位点基因型的分布在汉族正常组与藏族正常组、汉族PE组与藏族P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2);+289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PE组与藏族PE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2)汉族正常组、汉族PE组、藏族正常组、藏族PE组的s HLA-G蛋白浓度分别为2.63±0.88 ng/L、1.77±0.44 ng/L、2.27±0.57 ng/L、1.44±0.51 ng/L,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HLA-G基因5-URR区域+274位点和+289位点的3种基因型AA、AG、GG在4组内的s HLA-G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G基因5-URR+274位点和+289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PE的易感性有关,尤其是+289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青海地区藏族人群易患PE的因素之一。高原慢性低氧环境可能影响s HLA-G蛋白的表达,可能参与了青海高原地区PE的发生;不能完全排除HLA-G基因5-URR多态性与HLA-G蛋白表达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朗杰扎西[8](2016)在《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夷译语》系明清两代四夷(译)馆出于译员教习或翻译的需要,由官方编纂的多种番汉对译辞书之总称,《西番译语》即为其中一种。此书是清初的一部藏汉翻译词典,保留了大量清初的藏语词汇,对于研究清初藏语及中国翻译学史,都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明代《西番译语》乙种本中的藏文在汉义和对音汉字之间的表义表音链接方面很多词项存在偏差甚至错误,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和探析,有助于藏学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藏汉翻译的历史和发展。(本文来源于《西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李昊,侯玉波[9](2015)在《藏汉大学生跨文化环境下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适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同胞如何能适应并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中去,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特定文化环境下藏族,汉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特点,以及对人际适应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民族地区分组间在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和人际关系适应上差异显着。拉萨汉族大学生相对拉萨藏族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更好。在自我概念个人取向上,咸阳汉族大学生得分高于拉萨汉族大学生得分,咸阳汉族大学生得分高于拉萨藏族大学生得分。咸阳汉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程度高于拉萨藏族大学生。研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发现:典型中华文化背景下咸阳汉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个人取向比自我概念他人取向对人际关系适应的预测作用更大。咸阳汉族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过程中,中华文化认同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典型藏族本族文化背景下拉萨藏族大学生在人际适应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个人取向显着预测人际关系适应。拉萨藏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过程中,中华文化认同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既在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藏汉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都会中介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研究第叁部分与第四部分结果:跨文化环境下咸阳藏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适应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个人取向比自我概念他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预测作用更大。咸阳藏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对人际关系适应的影响过程中,思维的变化性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跨文化环境下拉萨汉族大学生在人际适应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个人取向比自我概念他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预测作用更大。拉萨汉族大学生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过程中,思维的变化性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既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藏汉族大学生思维变化性都中介自我概念个人取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张军[10](2015)在《近五年来西藏藏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和问卷统计数据,从认同问题、整合程度等方面对当前西藏地区的藏汉民族关系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干群关系、政府政策、社会现状、结构差异以及内隐偏见等是影响西藏藏汉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5年03期)

藏汉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学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是中学生发展积极人格的最有效时期。学习是中学阶段的主要活动,只有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才能在未来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进程,表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殷切期望。本研究围绕少数民族中的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特点和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在了解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模式的差异,有助于丰富关于藏族中学生学习投入的研究理论,从而为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投入开辟新的视角,更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学习投入量表》,对888名中学生(不含初叁和高叁)进行施测,运用相关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比他们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在了解藏汉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探讨藏汉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学业情绪对个体学习投入水平的影响,检验藏汉中学生的学业情绪在心理韧性和学习投入间的中介作用,最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藏族和汉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分别在性别、年级存在显着差异。(2)藏族和汉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之间都显着相关;学业情绪在藏族和汉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学习投入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藏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与学习投入的关系模式不存在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藏汉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朗杰扎西.《象鼻高山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初步考查[J].西藏研究.2018

[2].雍挺俊.藏汉中学生心理韧性、学业情绪和学习投入关系的对比研究[D].聊城大学.2018

[3].郝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藏汉民族关系研究[D].西藏大学.2018

[4].朱效伟.水通道蛋白4基因多态性与藏、汉、回不同民族创伤性颅脑损伤预后关系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8

[5].柴小江.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心肺耐力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薛巧巧.藏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7].谢莹莺,赵海宁,裴青青,曲新霞,马萌.青海地区藏汉民族HLA-G5-UR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sHLA-G与子痫前期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

[8].朗杰扎西.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J].西藏研究.2016

[9].李昊,侯玉波.藏汉大学生跨文化环境下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适应的影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10].张军.近五年来西藏藏汉民族关系调查报告[J].中国藏学.2015

标签:;  ;  ;  

藏汉关系论文-朗杰扎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