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预测与评价相结合的收视率调查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许颖鑫[2](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文中指出自1958年第一部国产电视剧问世以来,中国电视剧已走过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的巨大嬗变。中国电视剧见证了不同时代人的情感、生活和社会图景的变迁,已然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已远超戏剧与电影,成为拥有广泛受众与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主流艺术形式,是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随着电视剧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价值地位的日渐增长,众多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国产电视剧进行研究。尤其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研究逐渐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一方面,研究者与研究成果显着增加;另一方面,研究方法更加丰富,研究视角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关于中国电视剧的研究涉及诸多层面,如电视剧本体研究、创作研究、叙事研究、产业研究、受众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审美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把握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整体状况,梳理最近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样貌,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2000-2020年区间主题为电视剧或电视剧研究的4399篇CSSCI期刊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有效文献做了定量分析,最终以直观形象化的形式呈现分析结果,揭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的研究状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中国电视剧研究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中国电视剧主题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成果发表平台、研究力量聚合等基本概况;其次,对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选取高频关键词、构建关系数据矩阵,再对高频关键词间的内在关系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实现对电视剧主题研究内容的深度剖析,发现其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相关特征;再次,对中国电视剧研究热点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得出研究的主要议题聚类情况;最后,基于前期定量分析的数据进行定性研究,总结归纳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发展规律,并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石志俭[3](2020)在《淄博国能燃气公司客户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淄博国能燃气公司是一家中小型燃气公司,主要负责淄博市博山区城区和周边部分乡镇的居民和工商业客户的管道天然气供应。与国内的同行业企业一样,由于其经营产品的危险性和自然垄断经营的特点,公司重安全轻服务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在经营过程中因为服务不到位引发的客户投诉和不满意现象非常多。因此如何提升公司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服务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服务战略制定、服务标准确定、服务系统设计建立、服务过程控制和服务失败补救等五个步骤组成。对现状服务质量进行提升就是服务过程控制的过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现状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保障措施。淄博国能燃气公司的客户服务质量评价采取企业内部评价和外部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内部评价以《燃气服务导则》推荐的评价指标分析为主,外部社会评价以SERVQUAL质量量表客户满意度调查为主。根据调查结果运用PZB服务质量差距模型进行服务问题诊断,分析出公司缺乏清晰地经营目标、缺乏有效的内部营销、企业监控系统不完善等七个方面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以服务利润链理论为指导,结合整体质量管理原则,建议对直接面对顾客服务的公司前台操作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我们认为公司应该开展调整主营业务的组织架构、系统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流程和加大公司的服务宣传力度等工作;同时公司还应该从内部环节入手,以支持和服务前台员工为出发点,对公司后台辅助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开展确立企业使命、实行绩效管理、加强员工培训、发展智慧燃气四项措施作为保障措施。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和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将获得有效改善。
乔泽波[4](2020)在《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篮球运动员、为俱乐部谋取经济利益、为所在城市和社区提供公共服务、传播城市体育文化、推广篮球运动发展、保护环境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重要责任。因此,职业篮球俱乐部能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我国职业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各利益相关者对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履行现状是否满意?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监督评价职业篮球俱乐部(1)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这些问题逐渐成为讨论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CBA俱乐部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梳理和完善了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然后,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调查研究各利益相关者对当前俱乐部(CBA)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满意程度以及俱乐部(CBA)社会责任影响因素;接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利用德尔菲法构建职业篮球俱乐部(CBA)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个指标权重;最后,建立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并选取广东宏远俱乐部验证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研究结论:(1)俱乐部(CBA)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内部、中部和外部三类,俱乐部(CBA)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缔结,俱乐部社会责任是对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综合体。俱乐部(CBA)社会责任的边界包含两方面:一是俱乐部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的边界,即各项责任的具体内容;二是俱乐部社会责任作为整体的边界,即俱乐部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责任对象明确、责任内容具体化、责任边界清晰和测量方法科学的适用性。(2)各利益相关者对目前俱乐部(CBA)的社会责任实施状况都不太满意,他们一致认为俱乐部(CBA)社会责任缺失严重的是俱乐部很少组织球员到社区和学校与青少年和居民互动、表演;不能向媒体即时公布俱乐部的重要信息;不尊重裁判和技术官员;不尊重对手、客场球迷和观众。直接利益相关者对俱乐部的了解更为全面,更能从深层次挖掘俱乐部存在的问题;而观众因为对俱乐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够,更多地是从自身感受来看问题,比较直观。(3)直接利益相关者(股东、运动员和教练员、赞助商、篮协人员、当地政府人员和体育新闻工作者)认为俱乐部(CBA)社会责任实施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是:俱乐部盈利能力差;产权矛盾突出,俱乐部运作过程中责、权、利关系模糊;缺乏完善的社会责任监督、评价机制;俱乐部还未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俱乐部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体制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俱乐部对社会责任概念、内容比较模糊。普通观众认为俱乐部社会责任实施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是:缺乏完善的社会责任监督、评价机制;体制落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俱乐部还未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对俱乐部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产权矛盾突出,俱乐部运作过程中责、权、利关系模糊;俱乐部盈利能力差;俱乐部对社会责任概念、内容比较模糊。(4)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准则层(内部责任、中部责任和外部责任3个一级指标);方案层(对股东责任、对员工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对赞助商责任、对媒体责任、对消费者责任、对项目协会责任、对当地政府责任、对当地社区和学校责任、对环境责任共10个二级指标);子方案层(37个三级评价指标)。(5)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是:内部责任=中部责任>外部责任;内部责任重要性排序是:对员工责任>对股东责任;中部责任重要性排序是:对消费者责任>对赞助商责任>对媒体责任=对项目协会责任>对债权人责任;外部责任重要性排序是:对社区和学校责任>对当地政府责任>对环境责任。(6)广东宏远俱乐部近三年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为:对股东责任为“好”;对员工责任为“好”;对债权人责任为“好”;对赞助商责任为“好”;对媒体责任为“好”;对消费者责任为“一般”;对项目协会责任为“好”;对当地政府责任为“很好”;对当地社区和学校责任为“差”;对环境责任为“一般”;内部责任为“好”;中部责任为“好”;外部责任为“一般”;综合评价为“好”。评价结果与调查的各利益相关者对俱乐部评价基本一致,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较高。
梁钰杰[5](2020)在《财务视角下F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飞速进步,我国广告传媒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展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获取利益的一种商务结构,对公司盈利的持续性、稳健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寻找适宜自身发展状况的盈利模式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这在当今广告传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F公司长久以来专注于细分市场和受众的单一盈利模式,以其独创的商业模式、媒体传播的分众性、生动性及强制性赢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同。然而,广告传媒行业特性也使其易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其现有盈利模式在长期经营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并且,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更是突飞猛进,F公司应当与时俱进,对盈利模式做出实时调整,增加新的盈利点,以应对新的挑战。本文依据盈利模式及财务评价相关理论,运用文献调查法和分析对比法,以F广告传媒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盈利模式进行研究。论文首先从盈利模式构成要素、财务经营状况等方面描述了F公司盈利模式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利润点、利润对象及利润屏障存在的问题,包括利润点发展力不足、利润屏障受到冲击、利润对象存在风险。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替代产品的出现、客户结构不合理以及广告市场需求疲软等。针对以上分析,论文从F公司的利润点、利润对象和利润屏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广告传媒行业盈利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我国广告传媒行业的盈利模式优化提供有益借鉴。
张砚妮[6](2020)在《新媒体视域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高中课标”)明确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第三大学习任务群。高中课标明确提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学生跨媒介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逐步提高学生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在2019年《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中,专门为“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置活动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此活动单元共设置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等三个学习活动。本活动单元在导语部分明确提出,学习本单元,重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的能力等。本论文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本学习任务群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价值与创新点。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从高中语文教育环境的变化出发,分析新媒体背景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以及设计具体教学案例。第一部分对新媒体背景下语文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从教育媒介环境的变革、学生学情的变化、语文课程目标的扩展以及课程内容的变革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二部分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本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具体教学目标为指向,并结合媒介素养的相关要求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主要依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研究教学内容,此部分为本论文的重点。依据“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将微电影广告、融合新闻、微信公众号作为本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分别从所选教学内容与高中语文教育的联系、选择类型以及实施建议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以微信公众号为例设计本学习任务群教学案例。依据本文所论述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策略等内容展开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依据、教学设计流程、教学活动过程三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够提高“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实践中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不断发展的网络新媒体对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应针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
张聪聪[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新课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并且提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更多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性,教师不再是单纯“灌输者”,而是变为指导者。教学过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议题式教学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在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掌握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一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具有的教学能力。2017版新课标提出“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自此议题式教学成为新课改的亮点和方向,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活动的自然糅合的关键,在于活动议题的设计。实施议题教学,通过引入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正是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推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在教学改革思潮的指引下,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逐步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并落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但也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有些课堂,由于教师观念落后或对发展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上灌输痕迹仍较明显,台上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要求埋头使劲做笔记,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偏离了应有的教学目标,不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本篇论文除了引言部分,共有三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议题式教学的相关概念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情境设计的意义。主要涵盖了议题、议题式教学等的概念;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的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议题式教学情境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由于本人尚未进入学校工作,仅仅是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在这部分我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两种形式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问题包括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情境不够新颖、没有处理好教材知识与情境的关系、没有将传统教学方法与议题式教学法相结合。为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情境设计的策略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针对第二部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多维度创设情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教学的技能、评价方法等角度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情境设计出谋划策。旨在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了解接受并使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使议题式教学充分利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去并产生实效。
赵霞[8](2020)在《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J省T市5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凝聚了中国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稳定性和渗透性,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能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群体和谐、义重于利,它既能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校园的和谐,为建设学校管理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以及文化内涵。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高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升校园精神文明、优化学校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是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举措。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也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很多学生个性鲜明张扬、思维方式多变,他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尤其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教育。中华传统文化进退有据、收放自如的文化特质可以为受伤的心灵提供精神避难所,避免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与心理调节方法,还可以帮助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当前,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尚处于无序的探索性阶段,由于课程定位不明,出现了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化,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的分析研究,提供对应的策略路径,诠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为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和策略的理论形成奠定基础,也希望我的梳理研究能为更多的育人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吕朝萍[9](2019)在《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IPTV用户体验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宽带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传播多媒体内容也变得越来越高效,由此带来的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交互式网络电视(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简称IPTV),近年来,IPTV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的IPTV用户总数达1.42亿户,上半年净增2002万户,用户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在这样的发展速度下,未来IPTV网络中的各类业务强调的不仅仅是传输速度、带宽等这些网络硬指标,更注重的是用户在接受这些服务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和体验。基于此,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用户体验质量关键技术提升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基于统计学知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数据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判别与处理、数据归一化。然后,在对IPTV用户收看电视的行为进行分析时,提出两种对用户兴趣挖掘的建模方法,第一种是基于电视节目的标签和用户的观看时长,提出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简称GMM)的聚类算法生成用户观看行为向量,以此来表示用户观看电视节目的兴趣模式,便于分析和进一步使用该特征;第二种是基于attention机制的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简称RNN)用户兴趣挖掘模型,直接根据用户的历史观看记录生成用户对当前电视节目的兴趣分。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建模方式都能有效地挖掘用户特征。最后,提出基于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用户体验质量QoE进行预测。首先对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将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服务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指内容、网络以及设备相关的因素,二是用户层面的影响因素如用户兴趣。然后基于用户观看行为序列特征和用户兴趣特征,分别提出了两种神经网络结构,最后将所提出的模型与传统的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模型进行了性能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户体验质量QoE与用户兴趣密切相关,所提出的基于改进的神经网络用户体验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陈拓[10](2019)在《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文化行业的不断重视,加之人民群众开始逐步注重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行业愈发繁荣。我国的文化行业具有双重属性——政治属性和产业属性,也就决定了文化企业具有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由于文化企业的双重效益,文化企业的价值评估要求也和一般企业不同。相关资产评估准则指出,我们在对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当考虑社会效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影视剧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形式之一,对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深切影响。因此我们对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传统评估方法对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时仅考虑经济效益,没有考虑社会效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不足以解决影视文化企业双重效益的矛盾性,造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统一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错估,并会诱导影视文化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将在社会效益视角下对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进行研究,探索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以弥补传统评估方法的不足。本文结合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现状,回顾了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和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研究,梳理了企业价值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提供文献支撑和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深入剖析了我国影视文化企业发展环境、影视文化企业特征,总结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特性后,分析三种传统评估方法对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的局限性,发现它们的共同缺陷——未考虑社会效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应当在社会效益视角下对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经分析,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构成分为经济效益价值评估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以此构建了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企业经济价值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价,合理地体现出社会效益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接着分析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社会效益评价应用的意义和可行性,并介绍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下的社会效益评价一般步骤。最后,以华策影视为例进行研究,使用社会效益视角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对华策影视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该模型和传统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差异,并从中得到启示。
二、建立预测与评价相结合的收视率调查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预测与评价相结合的收视率调查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三)具体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四、核心概念 |
(一)现代性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论文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视角新 |
二、研究方法新 |
第一章 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主题 |
一、中国电视剧研究主题概述 |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概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解析 |
一、文献计量学的概念 |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
三、社会网络分析的内容 |
四、多元统计分析的概念 |
第三节 研究工具及分析软件 |
一、统计分析软件--EXCEL |
二、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 |
三、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 |
四、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第一节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取 |
一、文献来源 |
二、选取原则 |
三、选取样本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时间分布 |
一、整体走势 |
二、阶段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期刊分布 |
一、期刊载文量分析 |
二、期刊被引频次分析 |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学术力量 |
一、高发文作者 |
二、高被引论文 |
三、机构分布情况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社会网络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社会网络构建 |
一、选取关键词 |
二、确定高频关键词 |
三、构建关系数据矩阵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整体网络分析 |
一、构建网络社群图 |
二、网络密度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中心性分析 |
一、点度中心性分析 |
二、中间中心性分析 |
三、接近中心性分析 |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核心-边缘分析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构建多元统计分析数据矩阵 |
一、相似矩阵 |
二、相异矩阵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因子分析 |
一、检验可行性 |
二、提取公因子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聚类分析 |
一、聚类进度表 |
二、聚类树状图 |
第四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多维尺度分析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结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热点分析 |
一、议题聚焦 |
二、精品创新 |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特征分析 |
一、时间的浓重书写 |
二、空间的多元展现 |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研究的结论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未来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3)淄博国能燃气公司客户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思路与逻辑结构 |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1.4 论文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服务 |
2.1.2 服务包 |
2.1.3 质量 |
2.1.4 服务质量 |
2.2 服务质量管理理论 |
2.2.1 服务质量模型 |
2.2.2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
2.2.3 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
2.2.4 服务质量诊断 |
2.2.5 服务利润链 |
2.2.6 整体质量管理 |
2.3 相关研究文献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淄博国能燃气公司客户服务管理现状 |
3.1 淄博国能燃气公司销售的产品 |
3.2 淄博国能燃气公司的服务特性 |
3.3 公司目前的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能 |
3.4 公司现有的客户服务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
3.5 公司客户服务质量问题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淄博国能燃气公司客户服务质量评价与问题分析 |
4.1 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内部评价 |
4.1.1 《燃气服务导则》推荐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
4.1.2 公司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员工访谈 |
4.2 公司客户服务质量外部评价 |
4.2.1 公司收到的客户来电诉求分析 |
4.2.2 客户投诉信息分析 |
4.2.3 客户满意度问卷调查 |
4.3 公司客户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淄博国能燃气公司客户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
5.1 组建客户服务部门,面向客户一站服务 |
5.2 修订服务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工作流程 |
5.3 提高客户服务标准,实行限时服务承诺 |
5.4 加大服务宣传力度,鼓励顾客积极参与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淄博国能燃气公司服务质量改进保障措施 |
6.1 提高使命意识,树立良好形象 |
6.2 实行绩效管理,强化服务导向 |
6.3 做好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
6.4 发展智慧燃气,科技助力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兴起 |
1.1.2 欧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
1.1.3 体育产业在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
1.1.4 我国职业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俱乐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访谈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德尔菲法 |
1.4.5 数理统计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7.1 研究重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本章小结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2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主要争议 |
2.1.3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运动的发展 |
2.2 关于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社会责任研究 |
2.2.1 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特征 |
2.2.2 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目的研究 |
2.2.3 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责任的测量、影响因素和评价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3.1 文献总结 |
2.3.2 对本文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基本理论 |
3.1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性质及特征 |
3.1.1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法律性质 |
3.1.2 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特征 |
3.2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基础 |
3.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
3.3.1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要素 |
3.3.2 职业篮球俱乐部是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缔结 |
3.3.3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是俱乐部各利益相关者责任的综合体 |
3.3.4 利益相关者理论相较于其他理论的优势 |
3.4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概念、特征及内容 |
3.4.1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概念 |
3.4.2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特征 |
3.4.3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内容 |
3.5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主体、客体及责任关系 |
3.5.1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主体 |
3.5.2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的客体 |
3.5.3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责任关系 |
3.6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功能 |
3.6.1 认定功能 |
3.6.2 监督功能 |
3.6.3 导向功能 |
3.6.4 激励功能 |
3.6.5 交流功能 |
3.7 本章小结 |
4.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实施状况满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 |
4.1 俱乐部(CBA)社会责任满意度调查和社会责任缺失内容 |
4.1.1 各利益相关者对当前CBA俱乐部社会责任实施状况的满意度 |
4.1.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俱乐部社会责任缺失内容 |
4.2 俱乐部(CBA)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 |
4.2.1 俱乐部(CBA)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排序 |
4.2.2 俱乐部社会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1 系统性原则 |
5.1.2 典型性原则 |
5.1.3 动态性原则 |
5.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5.1.5 可比、可操作性原则 |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5.3 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分析 |
5.3.1 职业篮球俱乐部利益相关者定义 |
5.3.2 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5.3.3 中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5.3.4 外部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 |
5.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5.4.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形成 |
5.4.2 三轮专家咨询后的统计结果 |
5.5 职业篮球俱乐部(CBA)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的确立 |
5.6 本章小结 |
6.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实证研究 |
6.1 评价模型建立 |
6.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1.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 广东宏远俱乐部近三年社会责任绩效综合评价(2016-2017赛季至今) |
6.2.1 第一步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 |
6.2.2 确定广东宏远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因素集 |
6.2.3 确定广东宏远俱乐部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评语集 |
6.2.4 方案层评价 |
6.2.5 准则层评价 |
6.2.6 目标层评价 |
6.3 俱乐部(CBA)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分析 |
6.3.1 广东宏远俱乐部简介 |
6.3.2 评价结果验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促进俱乐部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
7.2.1 明确俱乐部法律主体地位 |
7.2.2 俱乐部社会责任内涵法制化 |
7.2.3 加强俱乐部社会责任立法及监督评价机制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性 |
7.5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附件6 |
个人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财务视角下F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盈利模式相关概念 |
一、盈利模式的概念 |
二、盈利模式构成要素 |
第二节 盈利模式相关理论 |
一、价值创造理论 |
二、财务战略理论 |
第三章 F公司盈利模式现状 |
第一节 F公司基本情况 |
一、我国广告传媒行业现状 |
二、F公司概况 |
三、F公司主营业务 |
第二节 F公司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一、利润源 |
二、利润点 |
三、利润对象 |
四、利润杠杆 |
五、利润屏障 |
第四章 F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F公司现有盈利模式财务评价 |
一、盈利能力 |
二、营运能力 |
三、偿债能力 |
四、发展能力 |
五、财务评价结果 |
第二节 F公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利润点增长动力不足,毛利率大幅下滑 |
二、利润对象存在流失风险,公司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
三、利润屏障受到冲击,影响营运和盈利能力 |
第五章 F公司盈利模式优化对策 |
第一节 优化产品服务,提高盈利水平,提升利润增长点 |
一、持续创新发展模式,应对市场冲击 |
二、多样化、差异化服务提升竞争力 |
第二节 优化调整利润对象 |
一、持续优化客户结构 |
二、开发新功能,提升客户对品牌的信心 |
第三节 打造强有力的利润屏障 |
一、融入消费者生活,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应对市场竞争 |
二、调整回款结构,做好事前控制 |
三、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新媒体视域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的探讨 |
1.2.2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探讨 |
1.2.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的探究 |
1.2.4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评价的探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新媒体视域下高中语文教育背景和内涵的变化 |
2.1 教育媒介环境的变革 |
2.1.1 口语营造真实的媒介环境 |
2.1.2 文字营造理性的媒介环境 |
2.1.3 电视营造娱乐化的媒介环境 |
2.1.4 互联网营造个性化的媒介环境 |
2.2 高中生学情的变化 |
2.2.1 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变化 |
2.2.2 学生写作热情和写作水平的变化 |
2.2.3 学生性格和人格的变化 |
2.3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变 |
2.3.1 语言表述趋向综合化 |
2.3.2 语文能力要求趋向全面化 |
2.3.3 语文知识要求趋向整体化 |
2.4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扩展 |
2.4.1 课程内容体现整合性 |
2.4.2 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 |
第三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
3.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 |
3.1.1 培养学生媒介信息消费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
3.1.2 培养学生媒介信息生产素养促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 |
3.1.3 培养学生媒介信息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 |
3.2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
3.2.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重点 |
3.2.2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难点 |
第四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路径研究 |
4.1 微电影广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
4.1.1 微电影广告与高中语文教育的结合点 |
4.1.2 适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微电影广告类型 |
4.1.3 微电影广告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的实施建议 |
4.2 融合新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
4.2.1 融合新闻与高中语文教育的结合点 |
4.2.2 适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融合新闻类型 |
4.2.3 融合新闻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的实施建议 |
4.3 微信公众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
4.3.1 微信公众号与高中语文教育的结合点 |
4.3.2 适合“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微信公众号类型 |
4.3.3 微信公众号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的实施建议 |
第五章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案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良好议题情境的必要性 |
(一)相关概念 |
1.议题 |
2.议题式教学 |
3.议题情境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的特点 |
1.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中心 |
2.议题情境的开放性 |
3.议题情境的思辨性 |
4.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议题情境的必要性 |
1.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
2.为开展议题式教学奠定基础 |
3.有助于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 |
4.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
2.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够新颖 |
3.没有处理好知识与情境的关系 |
4.没能将传统教学方法与议题式教学方法的结合 |
5.没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6.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和随意 |
(二)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弊端 |
2.思想政治课时过少、时间不充足 |
3.缺少相应的教育实践基地与经费支持 |
4.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
5.高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缺乏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 |
(一)更新教育观念,为议题情境的创设奠定基础 |
1.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
2.树立“双主”的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
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
(二)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多渠道创设议题情境 |
1.立足课程教材,深挖教材创设议题情境 |
2.紧跟学生实际,改编学生活动作为议题情境 |
3.关注时代发展,选用社会热点创设议题情境 |
(三)与传统授课模式相结合,多维度创设议题情境 |
1.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
2.立足于学生的情感共鸣,创设参与性的情境 |
3.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疑惑,创设问题式的情境 |
4.立足于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创设“两难性”情境 |
5.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决策性”情境 |
(四)提高组织教学的技能,指导学生自主探讨或者合作交流 |
1.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
2.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
3.指导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
(五)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机制 |
1.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2.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
3.使学生自身参与教学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J省T市5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问题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价值 |
一、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 核心概念 |
1. 学校文化 |
2. 传统文化 |
(二) 理论基础 |
1. 习近平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
2. 最优化教学理论 |
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二、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
(一)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分析 |
1. 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 |
2. 立足学校课堂阵地继承传统文化 |
3. 开发校本课程推进传统文化 |
(二)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 |
1.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体情况 |
2.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分析 |
三、 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
1. 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缺位 |
2. 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缺位 |
3. 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缺位 |
(二)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形成存在不利因素 |
1. 传统文化无用论 |
2. 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
(三) 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缺乏系统设计 |
1. 学校传统文化教材的体系不健全 |
2.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不科学 |
3.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校内外一体化的育人环境 |
四、 促进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策略 |
(一) 多主体参与,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
1. 教师的教育培训 |
2. 教师的资源整合 |
3. 教师的自我提升 |
(二) 多元化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
1. 遵循教育规律传承传统文化 |
2. 开展灵活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 |
(三) 多渠道建设,推进传统文化课程的科学实施 |
1. 加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
2. 拓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和方法 |
3. 推进宣传和考评,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情况问卷 |
一、 个人情况 |
二、 单项选择题(请将符合情况的选项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
三、 多项选择题(请将符合情况的选项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
附录 Ⅱ: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情况问卷 |
一、 个人情况 |
二、 单项选择题(请将符合情况的选项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
三、 多项选择题(请将符合情况的选项的字母填到括号里) |
附录 Ⅲ:学校管理人员传统文化教育情况问卷 |
附录 Ⅳ:家长传统文化教育情况问卷 |
后记 |
(9)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IPTV用户体验提升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用户兴趣挖掘研究现状 |
1.2.2 用户体验质量QoE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IPTV技术介绍 |
2.2 用户兴趣挖掘技术概述 |
2.2.1 基于外部信息的方法 |
2.2.2 基于抽取关键词的方法 |
2.2.3 基于主题模型的方法 |
2.3 用户体验质量QoE概述 |
2.3.1 QoE的定义 |
2.3.2 QoE的评价方法 |
2.3.3 QoE的预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统计学的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集介绍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数据清洗 |
3.2.2 异常值判别与处理 |
3.2.3 数据归一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用户观看行为的兴趣挖掘 |
4.1 基于标签-观看时长的用户兴趣挖掘模型 |
4.1.1 基于标签的用户观看行为分析 |
4.1.2 基于GMM聚类算法的用户兴趣挖掘模型 |
4.1.3 基于观看时长统计的用户分类算法 |
4.2 基于attention-RNN的用户兴趣挖掘 |
4.2.1 RNN模型 |
4.2.2 基于attention-RNN的用户兴趣挖掘模型 |
4.2.3 模型评估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神经网络的用户体验质量预测模型 |
5.1 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
5.1.1 服务层面影响因素 |
5.1.2 用户层面影响因素 |
5.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5.3 基于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用户体验预测模型 |
5.3.1 基于标签-观看时长用户兴趣特征的QoE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5.3.2 基于attention-RNN用户兴趣特征的QoE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5.4 模型评估与结果分析 |
5.4.1 实验数据 |
5.4.2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企业价值相关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影视文化企业特点及其发展环境 |
第二节 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特性 |
第三节 传统评估方法对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的局限性分析 |
第四章 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构成分析 |
第二节 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第五章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社会效益评价的应用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评价中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意义及可行性 |
第二节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下的社会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
第六章 案例分析——华策影视 |
第一节 案例企业介绍 |
第二节 社会效益视角下的企业价值评估 |
第三节 评估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建立预测与评价相结合的收视率调查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剧研究状况分析 ——基于CSSCI期刊的社会网络分析[D]. 许颖鑫.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淄博国能燃气公司客户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D]. 石志俭. 山东大学, 2020(05)
- [4]职业篮球俱乐部社会责任评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乔泽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财务视角下F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研究[D]. 梁钰杰.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新媒体视域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D]. 张砚妮. 济南大学, 2020(01)
- [7]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情境设计研究[D]. 张聪聪.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小学阶段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以J省T市5所小学为例[D]. 赵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用户兴趣挖掘的IPTV用户体验提升关键技术研究[D]. 吕朝萍.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社会效益视角下的影视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陈拓.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