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耗能论文-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

塑性耗能论文-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性耗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框筒结构,高强钢,剪切型耗能梁段,静力弹塑性分析

塑性耗能论文文献综述

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1](2019)在《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高强钢组合框筒结构静力弹塑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新型结构体系—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高强钢组合框筒结构(简称HSS-SFTS)。为研究和比较HSS-SFTS与传统钢框筒结构(简称FTS)的抗震性能,给出了HSS-SFTS的初步设计方法,采用SAP2000各建立一个40层的HSS-SFTS和FTS算例结构,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HSS-SFTS在罕遇地震性能点处的层间侧移角小于FTS的相应值,结构延性得到有效提升。结构层间侧移角达到抗震规范弹塑性转角限值1/50时,HSS-SFTS中耗能梁段塑性铰处于LS状态,可以满足抗震规范中"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承载力极限状态时,HSS-SFTS的层间侧移角沿结构高度方向分布均匀,没有出现明显的薄弱层,且其塑性变形与损伤主要集中于耗能梁段处,具有理想的整体破坏模式。新型结构体系有效改善了传统框筒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了水平地震作用,使得除耗能梁段外的非耗能构件受损程度减轻,此种新型高层钢结构更易于震后修复与功能的快速恢复。(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王莘笛,王多银,张延奎[2](2019)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钢管混凝土柱耗能和塑性变形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果园港二期工程桩基为原型,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以不同的核心混凝土配筋率、混凝土强度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在柱底位置易发生屈曲变形甚至屈鼓;钢管混凝土结构中钢管的厚度增加,使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具有承载能力高、延性良好等优点;配筋率的增加增强了钢管混凝土柱模型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性能;而混凝土强度的增加对钢管混凝土柱塑性变形和耗能性能影响比较有限。(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何晴光,徐力,张玉军[3](2019)在《安装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Roh提出的摇摆柱具有耗能能力较小且框架中附加对角阻尼器可能会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提出在摇摆柱的上下端安装一种自复位及耗能于一体的小型隅撑,构成自复位耗能摇摆柱,并将其应用于传统框架中构成一种新型的自复位框架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OpenSees分别对建立的5个钢筋混凝土单榀框架模型在多遇、设防、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带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的层间加速度及残余位移与传统框架相比,明显减小了;罕遇地震下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略小于传统框架.(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康婷,许高娲,欧进萍[4](2018)在《承载-耗能铰节点装配式钢框架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地震烈度地区的预制装配式减震建筑结构,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高层钢结构的兼具承载-耗能的新型梁柱节点,利用薄板小挠度理论推导此新型节点的屈服弯矩和转角以及极限弯矩和转角,实现了设计参数可控。借助SAP2000有限元平台,选择0.8、0.7、0.6倍的梁端屈服弯矩承载-耗能铰节点,并应用于12层钢框架结构,对其进行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研究新型节点在罕遇地震下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及基底剪力。根据现有规范评价节点的延性和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布置不同参数的新型节点,在罕遇地震下性能点处的层间位移角、顶点位移及基底剪力均小于普通钢框架结构,并随着梁端屈服弯矩的削弱而减小。此新型节点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更易实现"强柱弱梁"失效机制,连接构造安全可靠,满足现有抗震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8年06期)

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5](2018)在《剪切耗能型高强钢框筒结构静力弹塑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新型结构体系—剪切耗能型高强钢框筒结构(HSS-FTS)。为研究和比较HSS-FTS结构和传统钢框筒结构(FTS)的抗震性能,采用SAP2000各建立了一个40层的FTS和HSS-FTS结构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对两个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HSS-FTS在性能点处的层间侧移角小于FTS的相应值,HSS-FTS的塑性铰主要出现在耗能梁段处;结构层间侧移角达到抗震规范弹塑性转角限值1/50时,HSS-FTS模型耗能梁段的塑性铰处于LS状态,可以满足抗震规范中"大震不倒"的设计理念;承载力极限状态时,HSS-FTS模型的层间侧移角沿结构高度方向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出现明显的薄弱层,且其塑性变形与损伤主要集中于耗能梁段处,具有理想的整体破坏模式。HSS-FTS结构降低了水平地震作用,使得除耗能梁段外的非耗能构件受损程度减轻,此种新型高层钢结构更易于震后修复与功能的快速恢复。(本文来源于《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8-10-13)

李健,高微,张亚双,刘欲诺[6](2018)在《颗粒振动及耗能特性研究的弹塑性接触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颗粒弹塑性接触的通用建模方法来研究颗粒系统的振动及耗能特性.构造颗粒法向塑性接触本构方程基本形式,并采用有限元法(FEM)获得无量纲本构关系;提出颗粒弹塑性细观接触加-卸载多路径模型,给出了颗粒塑性接触能量耗散的计算公式.采用离散单元法(DEM)对简谐激励下颗粒系统的振动和耗能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颗粒使系统产生非线性振动,颗粒介质在系统进入共振区的前后均呈现出类似混沌的复杂非线性运动状态.颗粒间的法向塑性接触没有改变颗粒阻尼效应的主要耗能方式,但对颗粒动态接触行为及颗粒系统动力学特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何浩祥,陈奎,范少勇[7](2018)在《基于弹塑性耗能差率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及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地震损伤模型的不足,从能量耗散角度认为损伤的形式和程度与结构理想弹性变形能和实际弹塑性变形能之间的差异相关,可以用该差值的变化率表征损伤演变。从静力和动力耗能角度分别阐述地震损伤模型的力学机理和计算方法,提出了利用多次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计算理想弹性变形能、整体屈服初始时刻,进而获得结构损伤演变过程的方法。通过对比各种损伤模型特性和不足,论证该模型的优越性,并进而定义结构不同破坏等级的损伤性能目标。最后,通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框架结构静动力弹塑性分析验证了该能量损伤模型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鹏[8](2018)在《双T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及其钢框架的弹塑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和框架-支撑结构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两种结构。在地震和强风荷载作用下,会引起抗侧刚度有限的纯框架结构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这样会限制了纯框架的应用结构高度。挫屈束制(耗能)支撑主要是通过内插的内芯受力来吸收和释放地震输入给建筑物的能量,内芯在地震作用时会发生受拉或者受压变形,此时由于外围约束的存在可以保证内芯发生屈服。本文首先通过钢结构稳定理论,分析双T形耗能支撑如何保证稳定工作性能的问题,再结合力学知识研究稳定工作状态下双T形支撑的构成要求。对双T形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整体屈曲、内核单元的高阶屈曲,连接段的破坏和挫屈支撑内芯与约束之间的间隙理论值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其次根据理论推导出的条件再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出所设计的双T形防屈曲约束支撑、双钢管核心屈曲约束支撑和两个核心T形钢板合并的普通支撑叁个模型,在同样的位移荷载作用下,得出其滞回曲线,证明双T形防屈曲耗能支撑拥有比后两者优越的耗能能力。分析双T形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构造参数对双T形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耗能性能的影响,并给出各个参数的合理值。全钢制造的支撑因无灌浆或混凝土的困扰,所以脱层材料将以保持侧撑钢管与核心钢板间的间隙作为取代。而对于无粘结层应用于混凝土防屈曲约束支撑的研究比较少见,建立在芯材和混凝土之间设置无粘结层的双T形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模型,验证无粘结层可使其受力平衡。最后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研究纯钢框架、普通支撑框架和双T形防屈曲耗能(挫屈束制)支撑框架体系进行了弹塑性对比分析,分析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两个框架体系的耐震行为,并且绘制出了底层支撑的滞回曲线,对其位移、顶层加速度、基底剪力和底层两种支撑轴力进行了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在多遇地震下,已经表现出具有一定耗能能力的双T形防屈曲耗能支撑的非线性性能未充分体现;在罕遇地震下,双T形耗能支撑能显着减小结构位移,使其满足强震下弹塑性位移要求,进而保证结构在罕遇地震时能免遭破坏。(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松鑫[9](2016)在《钢筋网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耗能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通常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大部分研究人员都推荐框架结构体系应当采用“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这样可以将地震能量分散在结构的梁端,并降低柱端的延性要求。因此,在进行“强柱弱梁”理念设计时,通常可以采用较低的设计地震力而靠梁端塑性铰来耗散地震能量。但是这样却导致结构可能在中等强度的地震作用下,这些预期的塑性铰发生破坏,无形间增加了修复费用。本文通过在梁端塑性铰区域加入钢筋网片,利用钢筋网片加强对混凝土的侧向约束作用,提高梁端塑性铰的耗能能力和结构的延性,从而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在保证截面抗弯能力的情况下,提高抗剪能力,减小塑性铰区域的损伤。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钢筋网片作用下分别进行建模和加载,分析对比计算结果,综合评价梁端塑性铰的耗能能力。对梁端塑性铰区域加入钢筋网片的不同情况进行试验研究,比较分析钢筋网片对梁端塑性铰耗能能力和结构延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梁端塑性铰区域加入钢筋网片能充分利用结构的延性来降低外荷载的作用,使结构在屈服后有较大的变形能力,从而提高梁端塑性铰的耗能能力,更易实现“强剪弱弯”的设计理念,又提高了钢筋的利用率,还有利于对塑性铰区域的震后修复工作。(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6-06-01)

束忠文[10](2016)在《基于层间塑性耗能指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易损性分析是地震灾害风险分析的叁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结构损伤分析的主要构成部分,能预测工程结构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发生的不同损坏程度的条件概率,并以易损性曲线表示。对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不仅可以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少损失提供有效途径,也可以为防灾减灾、加固和维修措施提供依据。目前,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主要有经验法和理论分析方法,由于经验法的局限性且获取不易,理论分析法成为多数研究学者的热点方向。对于理论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即非线性分析方法和易损性损伤指标。相对于其他的易损性分析方法,本文对两方面因素均做了新的尝试。非线性分析方法采用拟力法——一种变位移的计算分析法,运算过程中使用不变的初始刚度矩阵,计算量及速度优于其他非线性分析方法,且可得到较高的数值精度。对于易损性损伤指标,本文依据拟力法提出层间塑性耗能指标,更加突显结构的塑性特征,并为能量指标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本文对钢结构及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分别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拟力法的核心思想,基本公式及能量方程的推导,并对拟力法中刚度矩阵关系进行了全面验算。采用合理的塑性转动铰的可能位置布置方案,对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拓展了拟力法在非线性时程分析领域的应用。(2)基于拟力法的能量分析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损伤指标——层间塑性耗能指标,建立了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并对其中的权重系数进行了讨论分析。针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层间位移角指标,将基于该指标与层间塑性耗能指标的损伤分析进行对比研究,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了层间塑性耗能指标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间塑性耗能指标的消能减震结构损伤分析方法。(3)基于拟力法基本原理及本文提出的层间塑性耗能指标,结合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对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得到四种损伤状况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然后,基于层间位移角指标,对相同的结构进行了地震易损性分析,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损伤指标下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差异,验证了基于层间塑性耗能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合理性。最后,基于层间塑性耗能指标,对附加了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拓展了拟力法及层间塑性耗能指标在地震易损性分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5-01)

塑性耗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果园港二期工程桩基为原型,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以不同的核心混凝土配筋率、混凝土强度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柱的钢管在柱底位置易发生屈曲变形甚至屈鼓;钢管混凝土结构中钢管的厚度增加,使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增强,具有承载能力高、延性良好等优点;配筋率的增加增强了钢管混凝土柱模型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性能;而混凝土强度的增加对钢管混凝土柱塑性变形和耗能性能影响比较有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性耗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含可更换剪切型耗能梁段-高强钢组合框筒结构静力弹塑性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2019

[2].王莘笛,王多银,张延奎.往复荷载作用下的钢管混凝土柱耗能和塑性变形性能[J].水运工程.2019

[3].何晴光,徐力,张玉军.安装有自复位耗能摇摆柱的RC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康婷,许高娲,欧进萍.承载-耗能铰节点装配式钢框架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

[5].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剪切耗能型高强钢框筒结构静力弹塑性数值分析[C].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8

[6].李健,高微,张亚双,刘欲诺.颗粒振动及耗能特性研究的弹塑性接触建模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何浩祥,陈奎,范少勇.基于弹塑性耗能差率的地震损伤评估模型及分析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2018

[8].周鹏.双T型防屈曲耗能支撑及其钢框架的弹塑性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8

[9].刘松鑫.钢筋网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耗能能力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

[10].束忠文.基于层间塑性耗能指标的地震易损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塑性耗能论文-张浩,连鸣,苏明周,程倩倩,关彬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