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肟菌胺论文-宋建艟,魏淑凤

烯肟菌胺论文-宋建艟,魏淑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烯肟菌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烯肟菌胺,防治效果,戊唑醇,药剂处理

烯肟菌胺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艟,魏淑凤[1](2019)在《20%烯肟菌胺·戊唑醇(爱可)防治水稻病害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烯肟菌胺?戊唑醇(爱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检验它对稻瘟病、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烯肟菌胺?戊唑醇(爱可)对稻瘟病、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当使用剂量为50ml/亩,在破口前3-5天和齐穗期施用后,叶瘟发病率仅为0.13%,防治效果达87.65%;纹枯病发病率为1.2%,防治效果90.63%。增产率为4.76%,增产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9年05期)

司文帅,张颖,张其才,韩奕奕,杨晓君[2](2019)在《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建立了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过乙腈涡旋提取后,无水MgSO4、PSA和C18分散固相萃取净化,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2—100μg/L的线性范围内,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μg/kg;在水稻、西瓜、青菜、番茄和黄瓜5种基质中,10μg/kg、20μg/kg和40μg/kg叁个添加水平下,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回收率为88. 2%—107. 6%,相对标准偏差为1. 2%—8. 2%。该方法可以满足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检测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遇璐,丑靖宇[3](2018)在《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粒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含烯肟菌胺种子处理剂的配方研究、工艺条件摸索得到粒径控制条件。[方法]利用润湿分散剂的筛选、工艺条件的摸索以及包衣均匀度的测定,找到悬浮种衣剂粒径与均匀度的关系。[结果]不同配方、不同工艺条件下,悬浮种衣剂的粒径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且产品粒径与均匀度存在一定关系。[结论]结合包衣比例、应用作物、产品成本空间,选择合适的配方体系及工艺条件,达到所需粒径,对于种子处理剂的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15)

遇璐,王军锋,宋玉泉,张孟迪,丑靖宇[4](2018)在《创制化合物烯肟菌胺用于种子处理剂产品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开发了一种全新的种子处理剂产品。首次将创制化合物烯肟菌胺应用于种子处理剂中,并且通过配伍配比筛选以及高含量制剂配方研究,得到药效优良、安全性好的杀虫杀菌种子处理剂产品。[方法]利用多重光散射仪筛选高含量产品助剂体系,同时进行生物活性配伍配比筛选,开发高含量种子处理剂产品,并对产品的制剂物理稳定性能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该产品设定的活性组分为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含量为45%,最终产品的性能指标优良、生物活性良好、安全性高。[结论]产品制剂性能结果显示,其各项控制指标均符合种子处理剂的相关标准。生物活性数据表明,该制剂具有较优的生物活性,对小麦安全性优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07期)

刘刚[5](2018)在《苯醚甲环唑与烯肟菌胺合理复配防治稻曲病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杀菌剂,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单剂以及不同比例的混配制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和联合毒力,并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按9∶1混配对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值为0.11μg/mL,共毒系数最大,达182.91,显示二者按该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选择该配比加工的复配制剂5%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微乳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量为有效剂量(下同)180g/hm~2时,其病(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16期)

胡茂林,黄晓冬,罗来鑫,李健强[6](2018)在《苯醚甲环唑与烯肟菌胺复配防治稻曲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杀菌剂,本文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单剂以及不同比例的混配制剂对稻曲病菌的毒力和联合毒力,并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烯肟菌胺按9∶1混配对稻曲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11μg/mL,共毒系数最大,达182.91,显示二者按该比例混配具有增效作用。选择该配比加工的复配制剂5%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微乳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喷雾量为有效剂量(下同)180g/hm~2时,其病穗防效达79.89%,病粒率防效达81.94%,高于5%烯肟菌胺水剂75g/hm~2和对照药剂2.5%井冈霉素·100亿枯草芽孢杆菌水剂112.5g·4.5×10~(13)/hm~2处理,与25%苯醚甲环唑乳油和对照药剂300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均无显着差异。分析认为,5%苯醚甲环唑·烯肟菌胺ME可望作为稻曲病防治药剂进行示范和验证试验。(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8年03期)

刘刚[7](2016)在《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用于冬小麦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出苗、农艺性状、主要病虫害防效、产量等的影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研究人员以周麦27为试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以每100kg种子30%噻虫嗪FS 240m L+30g/L苯醚甲环唑FS 200m L为对照药剂,设置了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400、600、800g/100kg)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用药量。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均不产生药害、出苗安全,可显着提高出苗率,增强小麦植株素质,成熟安全。各药剂处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病(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26期)

王绍敏,国淑梅,牛贞福,张鹤[8](2016)在《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出苗、农艺性状、主要病虫害防效、产量等的影响,以周麦27为试验品种进行田间试验,以每100kg种子30%噻虫嗪FS 240m L+30g/L苯醚甲环唑FS 200m L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400、600、800g/100kg)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用药量。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小麦均不产生药害、出苗安全,可显着提高出苗率,增强小麦植株素质,成熟安全。各药剂处理小麦主要病虫害的病情指数(被害株率、百株蚜量)均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不显着,但防效有所差异;除400g/100kg包衣对金针虫、纹枯病的防效低于对照药剂处理且差异显着外,其余药剂处理的防效均与对照药剂处理差异不显着。与空白对照(CK)相比,400、600、800g/100kg包衣处理小麦增产率分别为6.71%、8.16%、9.07%,对照药剂处理的增产率为8.29%,均与CK差异显着。生产中推荐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应用于小麦生产的最佳用量为600g/100kg包衣。(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刘刚[9](2016)在《沟施烯肟菌胺或唑胺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化农化有限公司技术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近期进行了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药效试验。采用菌丝干重法测定4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烯肟菌胺、唑菌酯、唑胺菌酯及烯肟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毒力相当,与嘧菌酯无明显差异。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测试药剂,烯肟菌胺与(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6年19期)

戴爱梅,李双林,赵园园,易继平[10](2016)在《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种衣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和麦秆蝇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试验评价的方法研究了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种衣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 latus F.和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麦秆蝇的防虫效果分别为71.43%-86.27%、55.35%-74.65%,以每10 kg种子80 g药剂处理防效最好;处理区小麦产量明显增加,增产率最高为15.87%。该叁元复合种衣剂在防治小麦病虫害中具大面积应用的前景。(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烯肟菌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建立了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过乙腈涡旋提取后,无水MgSO4、PSA和C18分散固相萃取净化,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2—100μg/L的线性范围内,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的峰面积与其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2μg/kg;在水稻、西瓜、青菜、番茄和黄瓜5种基质中,10μg/kg、20μg/kg和40μg/kg叁个添加水平下,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回收率为88. 2%—107. 6%,相对标准偏差为1. 2%—8. 2%。该方法可以满足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检测的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烯肟菌胺论文参考文献

[1].宋建艟,魏淑凤.20%烯肟菌胺·戊唑醇(爱可)防治水稻病害试验[J].农民致富之友.2019

[2].司文帅,张颖,张其才,韩奕奕,杨晓君.植物源性食品中氟吡菌胺、烯肟菌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9

[3].遇璐,丑靖宇.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粒径控制[C].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2018

[4].遇璐,王军锋,宋玉泉,张孟迪,丑靖宇.创制化合物烯肟菌胺用于种子处理剂产品的开发[J].农药.2018

[5].刘刚.苯醚甲环唑与烯肟菌胺合理复配防治稻曲病效果好[J].农药市场信息.2018

[6].胡茂林,黄晓冬,罗来鑫,李健强.苯醚甲环唑与烯肟菌胺复配防治稻曲病[J].植物保护.2018

[7].刘刚.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用于冬小麦效果好[J].农药市场信息.2016

[8].王绍敏,国淑梅,牛贞福,张鹤.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主要病虫害的防控研究[J].作物杂志.2016

[9].刘刚.沟施烯肟菌胺或唑胺菌酯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抑制作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6

[10].戴爱梅,李双林,赵园园,易继平.45%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噻虫嗪种衣剂对麦田宽背金针虫和麦秆蝇的防治效果[J].环境昆虫学报.2016

标签:;  ;  ;  ;  

烯肟菌胺论文-宋建艟,魏淑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