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仿自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力学,鱼道,过鱼设施,物理模型
仿自然论文文献综述
魏炳乾,黄磊,袁海石,李林博,荆海晓[1](2019)在《竖缝式与仿自然结合鱼道水力特性及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仿自然鱼道和结构型鱼道结合布置而成的鱼道,既具有仿自然鱼道和结构式鱼道的优点,又能满足苛刻的地形条件。针对地盘子鱼道,在设计及优化方案下分别建立比尺为1:10的整体模型,通过实测两种方案下模型水流的水位、流速及流态,论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及优化方案的优化效果。结果表明:竖缝式和仿自然式结合布置的鱼道内水流流态良好,结构段和仿自然段采用较大底坡比进行衔接对衔接段流态并无不利影响;各溢流槽和竖缝平均流速基本保持在0.7~1.2 m/s,大流速区主要分布在衔接段及鱼道进口附近;与设计方案相比,优化方案中过鱼设施结构段S52~S57断面竖缝宽度增大25%,池室消能率最大降低50%;仿自然鱼道段进口处水深由1.0 m增加至1.3 m,F63~F68断面流速最大降低52%,有效保障了过鱼条件。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和建设复杂场地过鱼设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映,陈伟玲[2](2019)在《修“通道” 织“摇篮”》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的桂平酷暑难耐。连日来,为保护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南木江副坝上,建设者们顶着烈日,加紧建造南木江副坝仿自然过鱼通道、大藤峡鱼类增殖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建的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是整个珠江(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9-08-21)
陈宏景,黄智刚,张挺,苏燕,陈橙[3](2019)在《大樟溪永泰莒口水闸仿自然鱼道工程建设的思考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生态保护观念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鱼道工程进入建设阶段。该文总结不同洄游过鱼结构物特性,阐明鱼道设计关键因素,基于大樟溪永泰莒口水闸仿自然鱼道工程探讨鱼道工程建设要点,以保障闽江流域鱼类种群的多样性,可供类似工程建设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李广宁,孙双科,郭子琪,柳海涛,郑铁刚[4](2019)在《仿自然鱼道水力及过鱼性能物理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仿自然鱼道是具有一定自然特征的过鱼设施,适用于中低水头工程,是目前鱼道形式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获得一种具有综合生态功能的鱼道,该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芦苇模块构建的植物型鱼道,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其水力特性和过鱼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选取芦苇为基本单元构建植物型鱼道是合适的。植物模块交错布置的植物鱼道内可形成蜿蜒的水流,流态丰富,过鱼通道内流速均小于1.1 m/s,满足过鱼要求。过鱼试验表明,过鱼对象可以在该鱼道内顺利上溯,植物模块下游侧可形成低流速的鱼类休息区,验证了鱼道体型的合理性。该文提出的植物型鱼道丰富了鱼道的形式,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今后类似鱼道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首鹏[5](2019)在《基于深潭浅滩的河流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河道开始修建人工护岸、建立大坝进行水利发电等,破坏了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河流水质指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开展河流仿自然生境营造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为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和生境营造提供技术支持,对将来城市河流的治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进行现场调研,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水质、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分析,根据检测数据进行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步了解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水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然后利用人工模拟河道来进行小试、太子河的支流进行中试、最终完成示范工程的实例,开始营造生境。结果表明:(1)通过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确定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水质状况一般,着生藻类和大型底栖动物指标较差,特别是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中下游部分,由于人工护岸、工厂污水排放的原因,导致其生境状况较差,部分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急需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进行河流整治,生态修复工作。(2)通过搭建河道模拟装置进行小试研究表明:水中溶解氧的增量和其初始溶解氧的浓度有关,初始溶解氧浓度越低,经过组合工艺后的溶解氧增量越大。利用丁坝、潜坝、跌水、深潭浅滩的组合工艺进行复氧,效果显着。(3)在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中试研究中可以得知:单个的丁坝、双丁潜坝、深潭浅滩的复氧效果较差,不能对河流中的溶解氧造成持续的影响,利用组合丁坝、组合双丁潜坝、组合深潭浅滩对河流进行复氧,效果较好,持续性高,有利于河流的生境营造。(4)在太子河的郑家河和团上拦河坝下进行示范工程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显着提高,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博健[6](2018)在《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河道由于修建水坝、河道挖沙、改造河岸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的水生态问题,开展河流仿自然生境营造理论及技术研究可以为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生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在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现状调查及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示范工程设计,研究结果可以为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流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现场调查和实地勘察,明确了城区段河道现状,水质指标及生物多样性状况,并开展了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试验研究及示范工程设计。研究结果如下:(1)水质指标中COD,氨态氮,总氮,总磷在城区段上游介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类到II类标准之间,城区段中下游介于III类到IV类标准之间,部分排污口达到V类标准。DO指标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但在中下游排污沟达到II类到III类标准。生物多样性呈现单一化趋势。(2)搭建了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试验装置,分别开展了深潭-浅滩对DO影响的试验研究;丁坝对DO影响的试验研究;潜坝对DO影响的试验研究;丁坝,潜坝,深潭-浅滩相结合对DO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丁坝,潜坝,深潭-浅滩相结合方式对DO的提高较为明显。(3)在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试验研究基础上,结合太子河本溪城区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方案。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流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并可以为国内同类河流的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罗书靖,吴宏荣,熊立刚,徐辉,李强[7](2018)在《桑河二级右岸仿自然旁通道鱼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柬埔寨桑河二级水电站选择仿自然旁通道鱼道作为过鱼设施。结合右岸实际地形特点,进行了鱼道进口、出口及渠身段设计布置。经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蛮石坎布置形式及渠道内的水力学特点,确定了鱼道渠身内蛮石坎的布置。鱼道内因蛮石坎的布置降低了渠道内水流流速,增加了渠道内水深。营造了丰富的水流环境,构建了鱼类更为熟悉的水流环境,具有更高的过鱼效率。(本文来源于《云南水力发电》期刊2018年01期)
李广宁,孙双科,柳海涛,郑铁钢,张超[8](2018)在《基于单体鹅卵石建模的仿自然鱼道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仿自然鱼道是重要的鱼道布置方式之一,其具有接近自然河流的水流流态和外观,往往具备更广的过鱼对象和更自然的外观表现。目前针对自然鱼道的研究,主要是利用物理模型进行试验研究,而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叁维扫描技术进行鹅卵石的数字模型转化,基于Flow-3D软件进行仿自然鱼道建模,其FAVOR技术对模型中的鹅卵石和固体边界进行有效刻画,计算网格进行嵌套式局部加密,以保证模型精度。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物理试验结果的流态、流速、紊动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良好。本研究可为自然鱼道的数值模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创新技术联盟中心筹备会论文集》期刊2018-01-18)
汪洹湛,王均星,李倩[9](2018)在《仿自然通道进口处补水系统优化布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自然通道解决了传统工程鱼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水流条件接近天然河道,进口处可设置集鱼系统,通过补水等措施制造良好的流场,从而提高过鱼能力。为研究补水系统对集鱼系统中流态、流速分布等其他水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整体模型试验的方法,重点对湖北省雅口航运枢纽工程过鱼设施进口处集鱼系统进行观测。通过分析试验结果,提出了能有效改善集鱼系统内外部流场的补水系统布置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1期)
林宁亚,安瑞冬,李嘉,易文敏,谢春航[10](2017)在《交错蛮石墙式仿自然鱼道水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某工程特点和过鱼要求,提出了叁种不同的结构方案,采用标准叁维紊流数学模型对比分析了叁种方案的水力学特性,并用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对流场、过鱼适宜性空间和紊动能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单级池室中主流流速有先减小再增大的趋势,最大流速出现在长蛮石墙附近;主流两侧的低流速区紊动能范围为0~0.02m~2/s~2,能够形成紊动能较弱的鱼类休息区;同等长宽比时,增加底宽主流最大流速减小0.1~0.2m/s,低流速区面积相对增加5%~8%;同等长宽比和底宽时,鱼道出口的两级池室改为平坡,紊动能减小0.01m~2/s~2。研究结果为交错蛮石墙式仿自然鱼道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仿自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8月的桂平酷暑难耐。连日来,为保护红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南木江副坝上,建设者们顶着烈日,加紧建造南木江副坝仿自然过鱼通道、大藤峡鱼类增殖站和红水河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在建的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是整个珠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自然论文参考文献
[1].魏炳乾,黄磊,袁海石,李林博,荆海晓.竖缝式与仿自然结合鱼道水力特性及其优化[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2].周映,陈伟玲.修“通道”织“摇篮”[N].广西日报.2019
[3].陈宏景,黄智刚,张挺,苏燕,陈橙.大樟溪永泰莒口水闸仿自然鱼道工程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水利科技.2019
[4].李广宁,孙双科,郭子琪,柳海涛,郑铁刚.仿自然鱼道水力及过鱼性能物理模型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王首鹏.基于深潭浅滩的河流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与应用[D].辽宁大学.2019
[6].马博健.河道仿自然生境营造技术研究[D].辽宁大学.2018
[7].罗书靖,吴宏荣,熊立刚,徐辉,李强.桑河二级右岸仿自然旁通道鱼道设计[J].云南水力发电.2018
[8].李广宁,孙双科,柳海涛,郑铁钢,张超.基于单体鹅卵石建模的仿自然鱼道数值模拟方法探索[C].2018年全国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讨会暨创新技术联盟中心筹备会论文集.2018
[9].汪洹湛,王均星,李倩.仿自然通道进口处补水系统优化布置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10].林宁亚,安瑞冬,李嘉,易文敏,谢春航.交错蛮石墙式仿自然鱼道水力学特性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