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和北黄海论文-李伯志,赵亮,魏诗晏

渤海和北黄海论文-李伯志,赵亮,魏诗晏

导读:本文包含了渤海和北黄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渤海,北黄海,溶解氧,营养盐

渤海和北黄海论文文献综述

李伯志,赵亮,魏诗晏[1](2019)在《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与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收集的1975—1999年间渤海与北黄海现场实测数据,分析溶解氧(DO)、磷酸盐(PO_4-P)和硅酸盐(SiO_3-Si)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这25年间,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浓度均呈降低趋势,冬季年际降低程度比夏季明显,且冬季溶解氧与温度负相关性较夏季更显着.溶解氧最显着变化是夏季北黄海中部海域底层高值区逐渐缩小,至20世纪90年代全部低于6.0 mL/L.除夏季渤海北部和北黄海底层磷酸盐在20世纪80—90年代表现为升高趋势外,夏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性降低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7年)下降到历史性最低水平;冬季研究海域内磷酸盐浓度表现为波动状态,硅酸盐却有着显着降低趋势.(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卜亚谦,朱丽岩,陈香,董辉辉,孙跃[2](2019)在《夏冬季渤海、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5—2016年夏、冬两季渤海-北黄海2个航次21个站位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现场环境参数,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有浮游动物81种/类,其中夏季渤海57种、北黄海45种;冬季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夏冬两季在两个水域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强壮箭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渤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858.01mg·m~(-3)、6 310.82ind·m~(-3)和2.994;冬季分别为237.89mg·m~(-3)、264.36ind·m~(-3)和2.591。北黄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772.23mg·m~(-3)、4 343.44ind·m~(-3)和2.64;冬季分别为257.52mg·m~(-3)、1 024.56ind·m~(-3)和2.23。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分为3个群落,冬季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和浊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兆冰,梁文健,秦礼萍,唐建辉[3](2019)在《渤海和北黄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了2016年的4、8、12月和2017年2月渤海和北黄海表、中、底海水样品,分析了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叁维荧光光谱,探讨了渤海和北黄海海域CDOM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CDOM分布相似,呈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吸收系数a(355)和光谱斜率S275-295呈显着负相关,说明CDOM受到陆源输入的显着影响.垂直分布上,8月,受强烈的光降解作用影响,表层CDOM含量最低. 2月,底层CDOM含量最低,这可能与受光照影响的初级生产力在水下分布不均匀有关.从2016年4月~2017年2月,CDOM含量先上升后下降,12月含量最高,2月含量最低. CDOM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控制.以光谱斜率S275-295表征CDOM的平均分子量,2月由于陆源输入最少,CDOM平均分子量最小.夏季光降解强烈,将部分大分子量有机物降解成小分子量有机物,小分子量有机物增加,因此,8月CDOM的平均分子量小于4月和12月.(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肖聪[4](2018)在《渤海与北黄海CDOM遥感反演算法及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able organic matter,CDOM)是水质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的光学指标,对海洋的初级生产力、海洋生态、生物化学过程、水动力环境与物质输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渤海、北黄海为研究区域,基于MODIS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Aqua)卫星数据,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CDOM遥感反演算法,并融入长时间序列卫星数据分析研究区域的CDOM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规律,最后,结合CDOM特性进行了遥感应用讨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基于多个航次数据集,分析CDOM与遥感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经验算法,并将算法应用于MODISA卫星序列数据。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应用于MODISA的CDOM遥感反演算法能够较准确地估算研究区域的CDOM时空分布特征。实测数据集模型验证指标如下,判定系数(R2)为0.78,平均相对百分误差(APD)为15.9%,均方根误差(RMSE)为0.92(ppb)。算法应用于卫星,匹配卫星数据验证精度也较高,R2 为 0.61,APD 为 25.3%,RMSE 为 1.18(ppb)。(2)利用建立的CDOM遥感反演算法,绘制2003-2016年CDOM的时空分布图谱,讨论研究区域的CDOM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DOM的时空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差异。空间上,渤海海域高于渤海海峡海域,北黄海海域最低,基本趋势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季节上,冬季CDOM浓度值最高,夏季最低,春季和秋季的值介于两者之间;夏季,近岸水域显着增大;春秋季,北黄海海域显着增大,北黄海季节变化差异最显着。(3)讨论CDOM时空分布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主要是两大来源(陆源输入和有机质降解产生的CDOM)主导着CDOM的时空差异。河口、近岸水域(如黄河口),陆源输入为主导因素,同时由于水体营养盐丰富,有益于浮游植物生长,有机质降解产生的CDOM也相对较高,两者的共同作用下,CDOM常年处于较稳定的高值;离岸水域(北黄海),陆源输入带来的影响减小,有机质降解产生的CDOM影响显着,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春秋季浮游植物的暴发会导致CDOM的增加。(4)基于CDOM自身特性进行遥感应用讨论,结果表明,CDOM的时空分布与海水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CDOM可作为水团示踪剂这一特性,尝试基于CDOM的值阈设定,利用遥感从空间上识别水团,但是由于算法精度、卫星分辨率等因素的限制,只能粗略识别覆盖范围较大的水团。(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5-01)

梁文健[5](2018)在《渤海和北黄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主要成分,CDOM研究对海洋碳循环、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叁维荧光光谱研究了渤海和北黄海不同月份表、中、底叁层海水样品的CDOM光学信息,分析了 CDOM在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季节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2016年4月份CDOM吸收系数a355的变化范围为0.537-1.238m-1,平均值为0.773m-1。2016年8月份a355变化范围为0.300-2.350m-1,平均值为0.855m-1。2016年12月冬季a355变化范围为0.688-1.814m-1,平均值为1.052m-1。2017年2月冬季a355变化范围为0.111-3.079m-1,平均值为0.606m-1。2.使用平行因子法分析叁维荧光数据,夏季样品解析出一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和一种类蛋白质组分。12月份冬季样品数据解析出叁种类腐殖质组分和两种类蛋白质组分。2月份冬季样品数据解析出叁种有效组分,两种为类腐殖质,一种为类蛋白质。类腐殖质组分均为陆源来源,类蛋白质组分有陆源、浮游植物生产、微生物分解等多种来源。类腐殖质组分之间都具有显着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来源和去除途径。总荧光强度和吸收系数a355呈正相关关系。其它荧光参数和紫外吸收光谱参数、DOC浓度等未发现显着相关性。3.在所有季节中,CDOM的平面分布相似,均呈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受陆源输入影响显着。垂直分布上,4月份和12月份CDOM分布比较均匀。8月份由于表层光降解作用强烈,CDOM含量最低。2月份受控于初级生产力影响,底层CDOM含量最低。4.陆源输入主要包括入海河流径流量和降水,夏季陆源输入影响最为强烈,影响范围最广。初级生产力会持续产生CDOM,在渤海分布较为均匀。在多风的春、冬两季,一方面表底混合作用增强,CDOM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另一方面会引起底层沉积物再悬浮而释放一定的CDOM。12月份冬季渤海双中心冷水团区域的稀释作用导致了 CDOM低值区的产生。5.从2016年春季到2017年2月份冬季,CDOM含量先上升再下降,12月份冬季含量最高。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陆源输入和现场生产。根据光谱斜率S275-295分析,2月份冬季CDOM平均分子量最小,这主要与陆源输入急剧减少有关。夏季强烈的光降解作用使得CDOM平均分子量也较小。6.本次研究中,海水溶解有机碳(DOC)浓度和CDOM吸收系数a355均无显着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于CDOM和DOC均为来源多样、成分复杂的混合物,CDOM在DOC中占比变化较大,因此没有表现出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1)

操云云,邢磊,王星辰,赵美训[6](2018)在《渤海-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是古环境研究的有力工具,但在渤海-北黄海低碳数正构烷烃的来源及其指示意义的研究还较缺乏。本文主要对渤海-北黄海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C14~C38)的组成、分布、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及其来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北黄海的正构烷烃组成呈单峰模式,C27、C29、C31正构烷烃含量较高,且具有明显奇碳优势。(2)各个站位中高碳数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H)空间分布表明该研究海域陆源输入主要沉积在河口;烷烃指数(AI)表示该海域整体上陆源输入的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所占比例相似;低碳数正构烷烃碳优势指数(CPIL)的平均值为0.9,不具有奇偶碳优势,可能受到石油及其衍生物的影响。(3)主成分分析(PCA)发现渤海-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高低碳数正构烷烃分布不仅受水动力影响,来源也是其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4)将高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C27+C29+C31)/TOC)和低碳数正构烷烃相对含量((C15+C17+C19)/TOC)分别与叁种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相对含量((B+D+A)/TOC)做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该研究海域高碳数正构烷烃来自陆源输入,C15、C17、C19正构烷烃不能作为海源生物标志物。此外,降解指数(C26正构醇/C29正构烷烃)与C15+C17+C19正构烷烃含量的对比表明降解不是该研究海域低碳数正构烷烃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低碳数正构烷烃的来源和分布控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于靖,张华[7](2017)在《渤海及北黄海河流悬浮颗粒碳氮同位素时空分布及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流入渤海和北黄海的36条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对比了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河流表层沉积物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颗粒物有机质碳和氮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悬浮有机质碳同位素总体上表现为δ13C平水期>δ13C丰水期>δ13C枯水期的特点,δ15N值呈δ15N丰水期>δ15N平水期>δ15N枯水期的特点。渤海和北黄海的主要入海河流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来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悬浮颗粒有机质碳平水期(春秋季)来源以C3植物、土壤有机质和水生藻类为主,丰水期(夏季)碳的各来源中浮游植物的贡献率明显增大,枯水期(冬季)则表现为陆源C3植物分解和水源性有机质的混合来源;悬浮颗粒态氮的来源与季节性降水量、生活污水、合成化肥及河流内源性水生植物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伍朝亚[8](2017)在《渤海和北黄海海域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蛋白酶、脂肪酶细菌的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渤海域是中国的陆源浅海,其海底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在海洋生态系统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采用传统平板培养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对渤海和北黄海海底沉积物中产胞外蛋白酶、脂肪酶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揭示渤海和北黄海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胞外蛋白酶、脂肪酶细菌的多样性,增加人们对黄渤海域生态系统中产胞外酶细菌多样性的认识,为挖掘海洋产蛋白酶、脂肪酶微生物提供菌群资源。采用酪蛋白明胶培养基,从北黄海5个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到66株蛋白酶的细菌菌株,通过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66株菌隶属于4个不同门的7个属,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四个门的7个属,其中Pseudoalteromonas(69.9%)、Sulfitobacter(12.1%)和Salegentibacter(10.6%)是优势属。沉积物样品中的可培养的产蛋白酶细菌达到104 CFU/g的丰度。分别测定胞外蛋白酶活性并对选定菌株进行基于苯甲基磺酰氟(PMSF,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邻菲罗啉(o-phenanthroline,O-P,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64(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pepstatin A(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四种抑制剂的酶活抑制实验以及所有菌株对叁种底物(酪蛋白、明胶、弹性蛋白)的水解能力分析这些细菌所产胞外蛋白酶的特性及多样性,实验结果显示有39株菌能够产生足够量的酶用于蛋白酶抑制剂实验。抑制剂实验表明39株测定菌株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和/或金属蛋白酶,仅有少数菌株所产蛋白酶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或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对所有菌株进行叁种底物的水解实验表明,所有菌株能降解酪蛋白和/或明胶,Pseudoalteromonas和Salegentibacter菌株具有水解弹性蛋白的能力,Salegentibacter菌株对叁种底物具有更强的蛋白水解能力。用同样的方法,从渤海莱州湾7个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到121株产蛋白酶细菌,它们隶属于Firmicutes、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四个门的17个属,Bacillus、Pseudoalteromonas和Photobacterium是优势属。蛋白酶抑制剂实验表明,有62株菌能够产生足够量的酶用于蛋白酶抑制剂实验且均被PMSF抑制,抑制率为19.36%~100%,27株菌的蛋白酶酶活被OP抑制,抑制率为21.12%~66.37%,E-64对7株菌的蛋白酶酶活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2.14%~65.11%,Pepstatin A对7株菌的蛋白酶酶活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2.91%~34.5%,测定菌株所产胞外蛋白酶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和/或金属蛋白酶。通过对所有菌株进行叁种底物的水解实验表明,Bacillus属的菌株对酪蛋白、明胶和弹性蛋白表现出较高的水解能力。采用吐温80培养基和叁丁酸甘油酯筛选平板,从8个渤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获得51株产脂肪酶细菌,通过对这51株菌的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些菌株隶属于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叁个门的8个属,其中Pseudoalteromonas(35.2%)、Marinobacter(23.5%)和Sulfitobacter(17.6%)是优势菌群。以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PNPP)为底物,利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所有菌株胞外脂肪酶活性,结果显示所有测定菌株都能够分泌脂肪酶,菌株70623分泌的脂肪酶酶活最高,为42.4 U/mL。综上所述,渤海和北黄海海域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蛋白酶、脂肪酶细菌类群较为丰富,菌株所产的蛋白酶种类主要是是丝氨酸蛋白酶和/或金属蛋白酶,获得了一株高效产脂肪酶菌株Marinobacter sp.70623,具有有良好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宋昌民[9](2016)在《渤海和北黄海浮游桡足类摄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浮游桡足类在碳周转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于2013年7月(夏季)在渤海和北黄海海域采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其种类组成和数量,获取浮游动物优势种,尤其是主要桡足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并通过肠道色素法研究了主要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现场摄食率,探讨了环境要素、饵料浓度等的影响,从而比较了上述两个区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和摄食率等的差异和成因,旨在研究全球变化下不同海区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的差异,同时填补了北黄海浮游桡足类摄食研究的空白,为北黄海海洋生态模型的建立、渔业资源动态变化研究等提供了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7月渤海和北黄海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均以浮游桡足类为主,其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90%以上;渤海的浮游桡足类种类和数量均高于北黄海。渤海大网网样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洪氏纺锤水蚤(Acartia hongi)和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中网网样的优势种为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洪氏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北黄海大网网样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中网网样的优势种为拟长腹剑水蚤、洪氏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和桡足类幼体;两个区域共同的优势种包括中华哲水蚤、腹针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洪氏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渤海共检出浮游桡足类14种,桡足类总数量为846,630.01ind./m3,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93.95%;北黄海共检出浮游桡足类7种,桡足类总数量为276,115.75 ind./m3,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93.02%。(2)渤海和北黄海浮游桡足类群体摄食率差异不大,但同一种类的桡足类单个体摄食率表现为渤海低于北黄海,中小型桡足类群体摄食率高于大型桡足类。中华哲水蚤、洪氏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等个体肠道色素含量渤海明显低于北黄海,如渤海和北黄海中华哲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分别为1.12 ng/ind.和1.84 ng/ind.,洪氏纺锤水蚤的肠道色素含量分别为0.06 ng/ing和0.29 ng/ind.。大型桡足类由于个体大,其个体肠道色素含量高于中小型桡足类。大型桡足类和中小型桡足类都存在昼夜摄食节律现象,中华哲水蚤昼夜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在(0.12~1.25)ng/ind.,平均为0.59 ng/ind.。小拟哲水蚤昼夜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在(0.02~0.14)ng/ind.,平均为0.06 ng/ind.。双毛纺锤水蚤昼夜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在(0.02~0.10)ng/ind.,平均为0.06ng/ind.。在渤海和北黄海浮游桡足类群体摄食率分别为8,777.93μg/m2/d和8,772.56μg/m2/d。渤海和北黄海中小型桡足类群体占桡足类群体总摄食率分别为86.65%和60.79%,渤海中小型桡足类群体摄食率高于北黄海。(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6-07-01)

赵梦莹[10](2016)在《基于GOCI传感器的渤海、北黄海水色要素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世界首个海色静止卫星COMS(Communication,Ocean&Meteorological Satellite)上搭载的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传感器数据,分别通过GDPS软件和ENVI软件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大气校正,利用环境卫星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从而得到最优大气校正方法。通过与环境卫星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与环境卫星的遥感反射率Rrs对比中,波段5和波段6上的统计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067和0.7384,具有高度相关性。波段8为中度相关R2=0.5393。由此可见Rrs验证结果是很令人鼓舞。叶绿素Chl-a(Chlorophyll-a),悬浮物SPM(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和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并称海洋水色叁要素。基于Rrs的结果,通过水色算法反演出渤海与北黄海的水色产品,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hl-a和CDOM与实测数据相关性极低(分别为R2<0.4,R2<0.2),而SPM配对得到了很好的对比结果R2=0.87,其平均相对误差为35%。本文中使用的实测数据均位于沿岸及近海,其结论也只能代表沿岸海域。由于在浑浊水域高浓度的SPM常常会掩盖Chl-a和CDOM在反射光谱上的信号,而成为Chl-a和CDOM低到中等水平估算的根本困难。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处理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2013年1月至12月的GOCI水色数据可以看出,该海域具有明显的分区和季节变化特征。Chl-a、SPM和CDOM浓度分布的共同特征为:受陆源冲淡水的影响,由近岸向深海方向递减,由渤海向北黄海方向递减。季节的变动与之前大量的研究结果吻合:Chl-a浓度在3月受藻类春季大爆发影响,导致全年浓度最高,直至6月浓度最低,秋季迎来另一个Chl-a浓度小高峰期,形成Chl-a的双周期特点,符合北温带海域的生物活动特性。SPM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冬高夏低,受陆源水影响,其中渤海湾和莱州湾为SPM高浓度地区。CDOM季节性特征表现为秋季高、春季低,这主要与海水动力环境不同有关。Chl-a日变动的整体趋势:一天之中1:00和5:00到6:00之间出现Chl-a浓度的两个峰值,整体处于平缓升降状态。渤海SPM日变动范围较大平均值在9~15(g/m3)之间,而黄海日变动均值只在3~5(g/m3)之间,变化范围和浓度均明显低于渤海。CDOM从00:00点开始便处于持续升高状态,这可能跟外界物理因素如风浪、潮汐和潮流等有关。最后,我们期望将来可以更好的完善GOCI传感器的大气校正部分,提取出更精准的海色数据,为各种长期性、突发性、快速变化的自然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渤海和北黄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5—2016年夏、冬两季渤海-北黄海2个航次21个站位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现场环境参数,分析了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有浮游动物81种/类,其中夏季渤海57种、北黄海45种;冬季渤海30种、北黄海39种。夏冬两季在两个水域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强壮箭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和桡足幼体。渤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858.01mg·m~(-3)、6 310.82ind·m~(-3)和2.994;冬季分别为237.89mg·m~(-3)、264.36ind·m~(-3)和2.591。北黄海夏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丰度和香农-威纳指数分别为772.23mg·m~(-3)、4 343.44ind·m~(-3)和2.64;冬季分别为257.52mg·m~(-3)、1 024.56ind·m~(-3)和2.23。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夏季分为3个群落,冬季分为2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和浊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渤海和北黄海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伯志,赵亮,魏诗晏.渤海和北黄海溶解氧与营养盐年际变化特征[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9

[2].卜亚谦,朱丽岩,陈香,董辉辉,孙跃.夏冬季渤海、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刘兆冰,梁文健,秦礼萍,唐建辉.渤海和北黄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J].环境科学.2019

[4].肖聪.渤海与北黄海CDOM遥感反演算法及其时空分异规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5].梁文健.渤海和北黄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操云云,邢磊,王星辰,赵美训.渤海-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合特征及其指示意义的探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于靖,张华.渤海及北黄海河流悬浮颗粒碳氮同位素时空分布及源解析[J].海洋科学.2017

[8].伍朝亚.渤海和北黄海海域沉积物中可培养产蛋白酶、脂肪酶细菌的多样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9].宋昌民.渤海和北黄海浮游桡足类摄食率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10].赵梦莹.基于GOCI传感器的渤海、北黄海水色要素反演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标签:;  ;  ;  ;  

渤海和北黄海论文-李伯志,赵亮,魏诗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