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抑制性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核性胸膜炎,γ-干扰素释放试验,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35
抑制性细胞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周鹏飞,廖少凤,仲华[1](2019)在《胸腔积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联合抑制性细胞因子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腔积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的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 TB)联合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IL-35、IL-37]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9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确诊的100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合性胸膜炎组)及6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恶性胸腔积液组),对其外周血和胸腔积液行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并检测其IL-10、IL-35、IL-37水平,分析T-SPOT. TB联合IL-10、IL-35、IL-37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和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外周血、胸腔积液T-SPOT. TB斑点数均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 <0. 05),结核性胸膜炎组外周血和胸腔积液的T-SPOT. TB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4%、82%,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的24. 19%、14. 52%(P <0. 05);结核性胸膜炎组外周血和胸腔积液IL-10、IL-35、IL-37水平均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 <0. 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胸腔积液T-SPOT. TB、IL-10、IL-35和IL-37的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外周血对应结果,且胸腔积液诊断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高于外周血对应结果(P <0. 05);胸腔积液TSPOT. TB、IL-10、IL-35、IL-37联合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4. 00%、96. 77%、97. 92%、90. 91%和95. 06%,联合诊断结果均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 <0. 05)。结论胸腔积液T-SPOT. TB联合胸腔积液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IL-35、IL-37)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准确度高,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何亚运,罗泊涛,陆元志[2](2019)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分子、免疫抑制性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构成。其中免疫抑制性细胞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等。巨噬细胞可通过PI3Kγ信号通路、SIRPα/CD47、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家族成员Lgr4等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Tregs可通过接触依赖和释放IL-10、IL-4及分泌型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Tregs可与靶细胞相应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相关的重要细胞因的产生及迁移与增殖; Tregs也可通过下调抗原呈递细胞(APC)的功能或竞争APC上的共刺激分子来抑制效应T细胞。MDSCs可通过激活IMC上调表达、下调TCR相关ζ链,抑制T细胞的活化、分泌趋化因子、炎性因子等募集Tregs,促进肿瘤免疫逃逸。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主要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来调节肿瘤微环境,并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0、TGFβ、IL-17、外泌体及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等。IL-10可通过降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APCs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介导STAT3的磷酸化、干扰IFN-γ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表达等途径,抑制APC的功能。TGF-β是诱导巨噬细胞趋向M2型极化的重要因子,可促进IL-10表达。IL-17属于促炎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s和MDSCs的分化及增殖来间接诱导免疫抑制,抑制CD3ζ链mRNA表达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薛静,李晓荣,李珂,杨小利,朱丽丽[3](2019)在《菊粉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菊粉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小鼠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单核细胞样MDSCs(monocytic-MDSCs,M-MDSCs)比例的变化和意义及其与血浆炎症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60%高脂饮食联合颈背部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6 mg/100 g+0.1 ml芝麻油制备PCOS小鼠模型,选取21~27日龄的雌性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菊粉干预组,每组10只。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MDSCs和M-MDSCs的比例变化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7A和IL-10的水平。结果对MDSCs和M-MDSCs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MDSCs和M-MDSCs显着增加,与模型组小鼠相比,菊粉干预组小鼠外周血、脾脏和肝脏MDSCs及M-MDSCs也显着增加。对血浆炎症因子分析发现:TNF-α、IL-17A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中相比显着增加,而在模型组与菊粉干预组中相比显着降低,IL-10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小鼠中相比显着降低,而在模型组与菊粉干预组中相比增加,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对MDSCs和M-MDSCs与血浆炎症因子TNF-α, IL-17A相关性分析发现:PCOS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中MDSCs和M-MDSCs与血浆炎症因子TNF-α、IL-17A均呈负相关。结论菊粉能够诱导MDSCs、M-MDSCs在外周血、脾脏和肝脏中募集,减少促炎因子TNF-α、IL-17A的生成,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迟宁[4](2018)在《P53基因多态性、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IL-6、IL-8,IL-10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野生型P53(V/V)和突变型P53(G/G)对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及凋亡的影响,评估不同基因型P53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测定血液中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IL-10水平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以pcDNA3.1空质粒、野生型的pcDNA3.1-P53(V/V)和突变型的pcDNA3.1-P53(G/G)的质粒分别转染前列腺癌细胞,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转染效率。MTT法检测不同转染组细胞的增殖情况。PI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并用Annexin V和PI进行荧光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不同基因型P53对前列腺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通过对分离处理之后的外周血液进行多色流式细胞检测并结合FlowJo软件对流式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外周血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的含量。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IL-6、IL-8、IL-10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1、P53基因多态性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调控及凋亡的影响1)、MTT检测结果:在转染24小时后,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pcDNA3.1-P53(V/V)组和突变型的pcDNA3.1-P53(G/G)组抑制细胞增殖状况差异显着(P<0.05),野生型和突变型之间的差异不显着。48小时后,野生型 pcDNA3.1-P53-(V/V)组,突变型的 pcDNA3.1-P53(G/G)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也是显着的(P<0.05);并且突变型的细胞抑制细胞增殖的程度比野生型组细胞更强些。72小时后,这一差异变得更加的显着(p<0.05)。上述各组结果在PC3细胞和LNCaP细胞组之间无显着差异。2)、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与转染空质粒的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相比,转染突变型的pcDNA3.1-P53(G/G)组较转染野生型的pcDNA3.1-P53(V/V)组,有更多比例的细胞处于G0/G1细胞周期(p<0.05)。3)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野生型的pcDNA3.1-P53(V/V)和突变型的pcDNA3.1-P53(G/G)的转染能够导致PC3和LNCaP细胞凋亡的速率增加,而在72小时时,突变型的pcDNA3.1-P53(G/G)与野生型的pcDNA3.1-P53(V/V)相比更可能引起较明显的细胞凋亡(p<0.05)。2、髓源抑制细胞(MDSC)各亚型水平在前列腺癌患者的外周血中较对照组和BPH患者对照组均有显着升高(P = 0.001)。且CD33+CD11b+HLA-DR-CD14-细胞是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上升的最主要的一种髓源抑制细胞(MDSC)亚型,与前列癌临床阶段相关。3、与对照组和BPH患者相比,IL-6,IL--8和IL-10的含量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均有显着升高(P<0.01)[结论]1、野生型P53(V/V)和突变型P53(G/G)的过表达均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LNCaP细胞的增殖,均可促使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LNCaP细胞中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上调,并促进细胞的凋亡比例上升,其中突变型的该作用较野生型的作用更为明显,在前列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2、前列腺癌患者血循环中MDSCs细胞比例有显着的增加,并且MDSCs比例随癌症阶段的发展显着地上升,MDSCs的含量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3、IL-6,IL--8和IL-10可能是参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4-10)
吕平,彭万胜,董淮富[5](2018)在《新型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是遗传与环境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经典理论认为辅助T细胞Th1/Th2失衡,以产生γ干扰素(IFN-γ)为标志的Th1反应低下,免疫反应向Th2型反应偏斜,进而导致变应原特异的Ig E增加和气道嗜酸粒细胞(EOS)浸润,以及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AHR)。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调节性T细胞(Tregs)、辅助T细胞-17(Th17)的发现拓宽了人们对哮喘炎症机制的理解,哮喘炎症的发病机制不再局限于Th1/Th2模式。既往研究发现白介素12(IL-12),能有效增强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功能,而白介素35(IL-35)作为IL-12家族新的一员,同样可以增强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且有效抑制Th17细胞的增殖分化,抑制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阻止炎症对机体的免疫损伤,从而参与到哮喘的发病和调节,进而可能起保护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IL-35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佳[6](2016)在《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最常见的成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大多数AML的发生为自身遗传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体发病过程涉及多个致病因素在多个步骤的相互作用。有关AML发病机制的学说众多,“二次打击”学说具有代表性,该学说认为AML的发生一般来说至少有二个阶段:即各种原因所致的单个细胞内基因的决定性突变,激活某种信号通路,导致了克隆性异常造血细胞生成和强势增殖,凋亡受阻;进一步遗传学改变再涉及到某些转录因子,导致克隆性增殖的异常造血细胞分化阻滞或紊乱,从而引起白血病。现代免疫学观点认为,各种免疫细胞及其相关免疫分子表达和功能的动态平衡是机体维持各项免疫功能的重要保障。故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除了自身特殊的发病机理外,几乎均涉及到机体免疫平衡紊乱而导致的功能缺陷。我们前期的研究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同样是AML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s,Tregs)是一群免疫负调控细胞,具有下调免疫应答的免疫抑制功能,可通过细胞-细胞接触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抑制免疫效应细胞的活性。在免疫调节、维持外周免疫耐受和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Tregs是诱导保护AML细胞逃逸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之一。IL-35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由IL-12α亚基p35和IL-27β亚基EB病毒诱导的基因3(Epstein-Barr Virus Induced Gene 3,EBI3)以异二聚体的形式组成。研究发现小鼠的IL-35仅特异性、组成性地来源于Tregs,但在人体内,IL-35的来源和表达尚不完全明确。目前普遍认为IL-35是一种新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它可以显着促进Tregs的增殖,抑制CD4+CD25-效应性T细胞(CD4+CD25-Effector T Cells,Teffs)增殖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此外,它还可以诱导初始T细胞分化成一种被称为“i Tr35”(IL-35 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的Tregs新亚群,从而级联放大Tregs的免疫调节作用。鉴于IL-35在Tregs分化发育和功能活性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推测IL-35可以促进AML患者体内Tregs积累和功能增强,最终导致机体内Tregs和Teffs之间的平衡向抑制性偏倚,有利于AML细胞逃逸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此外,衰老基因SENEX可能通过诱导应力性衰老(Stress Induced Premature Senescence,SIPS)的发生而保护Tregs,参与AML的发生发展。我们前期收集了AML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对IL-35在AML中的表达及诱导AML细胞免疫逃逸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AML患者体内IL-35的表达升高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L-35可以促进Tregs和i Tr35的表达和功能、抑制Teffs的功能,从而介导AML细胞的免疫逃逸。本课题进一步研究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在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对AML细胞的直接作用,结合前期相关研究及本次研究结果探讨IL-35对AML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共选取20例成人初诊A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随访,其中17人在治疗后获得了完全缓解,5人其后又复发,同时按照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原则,选取了7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对IL-35在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对AML细胞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具体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采用多种方法(PCR、ELISA、FCM、IHC)检测AML初诊组和对照组骨髓标本中IL-35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初诊AML患者骨髓中IL-35的表达显着升高,提示,IL-35与AML的发生有关。(2)实验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AML进展的不同阶段IL-35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初诊AML患者骨髓中IL-35蛋白的表达显着增高,在获得完全缓解后其表达降低,而复发时又再度升高。提示,IL-35与AML的发展密切相关。(3)实验采用FCM的方法检测AML进展的不同阶段Treg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骨髓中Tregs的比例升高,获得完全缓解后其比例降低,而复发时又再度升高,且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初诊AML患者骨髓中IL-35的表达水平与其各自的Tregs和叉头样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表达水平显着正相关,初步提示,在AML中Tregs可能是IL-35的来源之一,或者其他来源的IL-35可以显着促进AML患者体内Tregs的表达。(4)实验对AML细胞株进行培养和干预,通过对IL-35刺激的AML细胞株增殖和凋亡情况进行分析发现,IL-35显着上调AML细胞株中IL-35R的表达,同时与PBS对照组相比IL-35还明显促进AML细胞株的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IL-35预刺激的AML细胞株能显着抵抗阿糖胞苷(Ara-C)诱导的凋亡。(5)实验对FCM分选的患者骨髓中AML原始细胞进行培养和干预,通过对IL-35刺激的AML细胞增殖情况进行分析,同样发现IL-35显着上调AML细胞中IL-35R的表达,同时显着促进AML细胞的增殖,而凋亡实验也发现IL-35预刺激的AML细胞能显着抵抗阿糖胞苷(Ara-C)诱导的凋亡。提示,IL-35可以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作用于AML细胞,并显着促进AML细胞的增殖、抑制AML细胞的凋亡。(6)实验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AML进展不同阶段SENEX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初诊AML患者骨髓中SENEX基因的表达显着增高,获得完全缓解后其表达降低,复发时又再度升高,提示,SENEX基因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综上,AML是一种发病机制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见血液肿瘤,一般认为抑制性细胞及细胞因子在AML患者体内的积聚,使得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从而有利于AML细胞逃逸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最终导致AML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发现,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显着高表达于AML,且可通过促进Tregs、抑制Teffs的表达和功能以及直接促进AML细胞增殖和抑制AML细胞的凋亡来参与AML的发生发展。同时,衰老基因SENEX诱导的SIPS具有抗凋亡和免疫抑制效应,故推测衰老基因SENEX是促进AML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李祎南,杨巍,刘亚庆,付海英,李一[7](2015)在《KDM3A通过参与TLR4调控肺腺癌细胞Foxp3转录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转录调控等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异常也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在TLR4活化过程中会引起多个位点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改变。我们前期研究显示,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TLR4与Foxp3表达成正相关,且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TLR4信号通路活化后可诱导Foxp3表达。但肺癌细胞TLR4活化对Foxp3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仍不明确。研究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肺癌细胞TLR4活化对Foxp3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si RNA法沉默A549细胞Foxp3,RT-q PCR及ELISA法检测LPS刺激A549细胞后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TGF-β1及HO-1表达变化;RT-q PCR及western blot观察活化A549细胞TLR4时相关组蛋白甲基化修饰酶表达变化;si RNA法、RT-q PCR、ELISA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变化最显着的组蛋白甲基化修饰酶在TLR4调控Foxp3表达及其下游抑制性细胞因子分泌发挥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 :活化A549细胞TLR4可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TGF-β1及HO-1分泌(P<0.05);沉默A549细胞Foxp3后,上述抑制性因子分泌均显着降低(P<0.05);A549细胞TLR4活化后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3A表达显着升高;干扰KDM3A表达可抑制TLR4活化诱导的Foxp3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表达;机制研究发现KDM3A可直接与Foxp3启动子结合促进其转录。结论 :本研究证实H3K9me1/2去甲基化酶KDM3A在A549细胞TLR4活化诱导转录因子Foxp3过程中,可与Foxp3启动子直接结合,使Foxp3组蛋白H3K9去甲基化而激活其转录,并促进Foxp3调控的抑制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蒋瑜,桑奕雯,庄婷婷,郦敏,张松照[8](2015)在《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机体免疫平衡的维持需要一些特殊的负调控细胞和抑制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IL-35是抑制性细胞因子中的较年轻一员,属于IL-12家族,由p35和Ebi3两个亚基组成异二聚体,可由CD4+Treg细胞、CD8+Treg细胞和Breg细胞分泌。IL-35可抑制Th1、Th2、和Th17分化,诱导细胞转化成Treg和Breg。IL-35在感染及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很好的免疫治疗和诊断标志物的前景。(本文来源于《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19)
郑相慧,武维恒[9](2015)在《抑制性细胞因子白介素35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关于细胞因子研究的众多进展对于人们深刻理解与认识机体免疫反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白介素-35(IL-35)是最近发现的抗炎性细胞因子,能够调节免疫反应,从而阻止及延缓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1]。研究表明,在人体内它大部分是由调节性T细胞分泌,并且是该细胞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所必须的关键细胞因子[2]。本文拟对IL-35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简要论述其与各个系(本文来源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2015年02期)
王爱国[10](2014)在《IBDV急性感染阶段鸡免疫抑制性受体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PD-1与其配体PD-Ls属于B7-CD28超家族,最早在T细胞杂交瘤细胞凋亡调节研究中发现。PD-1与PD-Ls结合后介导的抑制信号对T细胞的活化和耐受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阻断PD-1与其配体(PD-Ls)的结合可以使病毒持续性感染时功能障碍或衰竭的CD8+T细胞功能恢复。PD-1:PD-Ls通路能够在中枢免疫和外周免疫反应中传递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信号,控制着细胞因子和抗体的产生、CTL的增殖活化及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在动物免疫抑制性疾病或病毒持续性感染方面,T细胞免疫抑制性受体PD-1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在家禽类该方面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本课题以IBDV感染后T淋巴细胞表面免疫抑制性受体PD-1及其配体PD-Ls为对象,研究其表达变化情况及其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根据GenBank中鸡PD-1、PD-L1、PD-L2、IL-2、IL-6、IFN-γ以及参考基因β-actin的序列信息,分别设计特异引物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得到各自阳性克隆质粒,以阳性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并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上述基因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4周龄健康雏鸡人工感染IBDV后第3、5、7、10天PBMC中PD-1及其配体PD-L1、PD-L2的表达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同时检测了与机体免疫调控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IL-2、IL-6和IFN-γ的表达变化情况。分析在IBDV感染后,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增殖与PD-1、PD-L1和PD-L2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建立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在1×101~1×109copies/μL模板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可检测至少101copies/μL的阳性标准样品,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IBDV感染后,病毒在雏鸡体内复制逐渐增加,至第5天病毒载量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免疫抑制性受体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PD-1及配体PD-L1、PD-L2在病毒感染后表达量均有所升高,其中PD-1在病毒感染后第7-10天升高显着(P<0.05),PD-L1、PD-L2均在病毒感染后第3-10天显着升高(PD-L1,P <0.01; PD-L2,P <0.05)。病毒感染后部分免疫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表明,在IBDV急性感染期(3-7d)IFN-γmRNA表达水平表达水平持续增高,当PD-1表达增高后(7天),IFN-γ表达水平开始急剧下降且变化显著(P<0.05)。IL-2和IL-6mRNA表达水平都在IBDV感染后第3天急剧升高,随着感染的持续,IL-2和IL-6mRNA表达水平持续降低(5-10天)。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鸡PD-1及配体PD-L1、PD-L2和细胞因子IL-2、IL-6、IFN-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初步分析了IBDV感染后鸡PD-1、PD-L1、PD-L2及细胞因子IL-2、IL-6、IFN-γ的表达变化,发现IBDV感染后,PD-1及配体PD-L1、PD-L2的表达均升高,且PD-L1、PD-L2的表达先于PD-1升高,并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在IBDV感染后,IL-2、IL-6和IFN-γ基因表达显著升高,随着鸡PD-1、PD-L1和PD-L2表达的升高,鸡IL-2、IL-6和IFN-γ基因表达均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初步证明了鸡IBDV感染可引起鸡T细胞免疫抑制性受体PD-1及其配体PD-L1、PD-L2表达升高,与此同时机体IL-2、IL-6和IFN-γ基因表达下降,机体出现免疫抑制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期刊2014-06-01)
抑制性细胞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主要由肿瘤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分子、免疫抑制性细胞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构成。其中免疫抑制性细胞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等。巨噬细胞可通过PI3Kγ信号通路、SIRPα/CD47、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家族成员Lgr4等途径发挥免疫抑制作用。Tregs可通过接触依赖和释放IL-10、IL-4及分泌型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Tregs可与靶细胞相应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相关的重要细胞因的产生及迁移与增殖; Tregs也可通过下调抗原呈递细胞(APC)的功能或竞争APC上的共刺激分子来抑制效应T细胞。MDSCs可通过激活IMC上调表达、下调TCR相关ζ链,抑制T细胞的活化、分泌趋化因子、炎性因子等募集Tregs,促进肿瘤免疫逃逸。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最重要的细胞成分,主要通过释放蛋白水解酶、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来调节肿瘤微环境,并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0、TGFβ、IL-17、外泌体及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等。IL-10可通过降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APCs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介导STAT3的磷酸化、干扰IFN-γ诱导的单核细胞活化表达等途径,抑制APC的功能。TGF-β是诱导巨噬细胞趋向M2型极化的重要因子,可促进IL-10表达。IL-17属于促炎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具有双重作用。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通过诱导免疫抑制性细胞Tregs和MDSCs的分化及增殖来间接诱导免疫抑制,抑制CD3ζ链mRNA表达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制性细胞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周鹏飞,廖少凤,仲华.胸腔积液γ-干扰素释放试验联合抑制性细胞因子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学.2019
[2].何亚运,罗泊涛,陆元志.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
[3].薛静,李晓荣,李珂,杨小利,朱丽丽.菊粉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及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9
[4].迟宁.P53基因多态性、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IL-6、IL-8,IL-10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5].吕平,彭万胜,董淮富.新型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8
[6].王佳.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
[7].李祎南,杨巍,刘亚庆,付海英,李一.KDM3A通过参与TLR4调控肺腺癌细胞Foxp3转录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的分泌[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8].蒋瑜,桑奕雯,庄婷婷,郦敏,张松照.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研究进展[C].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9].郑相慧,武维恒.抑制性细胞因子白介素35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5
[10].王爱国.IBDV急性感染阶段鸡免疫抑制性受体及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初步研究[D].河南科技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