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后女性论文-文新强,董南,王光明,李楠

绝经期后女性论文-文新强,董南,王光明,李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绝经期后女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围绝经期,绝经,冠心病,临床特点

绝经期后女性论文文献综述

文新强,董南,王光明,李楠[1](2019)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兵器工业521医院就诊的129例疑似冠心病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诊断分为冠心病组(68例)和非冠心病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冠心病患者中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39例(57.35%),其余29例(42.65%)患者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气短、出汗、黑朦或晕厥、心前区憋闷不适。68例冠心病患者ST段压低和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者36例(52.94%),房颤、房性或室性早搏10例(14.71%),心率异常或各种房室传导阻滞22例(32.35%)。冠心病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显着高于非冠心病组(t值分别为2.425、2.909、2.546,均P<0.05),且吸烟比例显着高于非冠心病组(χ~2=5.080,P<0.05),而绝经激素治疗(MHT)使用率显着低于非冠心病组(χ~2=5.753,P<0.05)。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冠心病患者的各组病变血管比较无显着性差异(χ~2值0.908,0.118,0.834,0.398,均P>0.05),而绝经后组患者冠脉叁支病变比例显着高于绝经前组(χ~2=4.9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腹型肥胖、吸烟、糖尿病、绝经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23、1.226、1.058、2.035、1.037,均P<0.05),使用MHT是保护因素(OR=0.674,P<0.05)。结论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部分女性冠心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应结合心电图和冠脉造影避免漏诊,绝经后此类患者冠脉病变较为严重,除了关注其危险因素外,应注重MHT。(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何跃辉,陈狄,高谦,施平华,汤丽娜[2](2019)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40岁以上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40岁以上女性,详细记录其病史、身高、体重,进行生化和内分泌测试,然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扫描。结果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23 kg/m~2。研究中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38%,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低骨密度的患病率为42%。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绝经状态的增加,低骨密度妇女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在内分泌评估中,60%的人群出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情况,56.67%的人群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00%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75%的人群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骨密度较低。在慢性疾病中,发现83.33%的女性患有糖尿病,50%的女性患有高血压,50%的女性具有肝肾功能异常,50%的女性患有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同时骨密度较低。每天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少于1 h的女性中,48.65%的人骨密度较低。由于日常体力劳动的减少,BMD正常的女性比例从72.72%下降到46.1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体力劳动和阳光照射不足与低BMD显着相关。结论低BMD不是仅限于绝经后妇女的疾病,它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普遍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骨质疏松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苏婷,赵元辰,宋殿荣[3](2017)在《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功能障碍》一文中研究指出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功能障碍(FS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可影响许多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生活质量的临床疾病。然而研究进展却非常缓慢,使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很有限。与男性不同的是女性会经历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女性从围绝经期开始,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内分泌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雌激素水平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阴道黏膜萎缩、弹性及润滑作用均会减弱,因此,围绝经期及绝经后FSD患病率明显增加。目前认为与高龄、不良的生活方式、内分泌因素、饮酒、慢性疾病、难产、离异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FSD的治疗方法有多种,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以及主要的危险因素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述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FSD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本文来源于《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吴华贵,李远辉,向阳,程燕子,黄建宏[4](2017)在《骨代谢生化指标PINP,CTX,NTX与抗氧化应激酶在预测绝经期后女性髋部骨折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胶原C端肽(CTX)、I型胶原N端肽(NTX)与抗氧化应激酶在预测绝经期后女性髋部骨折中的意义。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和珠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的绝经后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及体检人群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老年髋部骨折组(观察组,50例)及老年女性体检人群组(对照组,50例),对比两组血清PINP、CTX、NTX及SOD、CAT水平,分析PINP、CTX、NTX联合SOD、CAT预测髋部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SOD、CAT与PINP、CTX、NTX的相关性。观察组PINP(56.34±1.86)ng/L、CTX(0.47±0.15)μg/L、NTX(0.43±0.11)μg/L较对照组高,观察组SOD(39.54±1.87)U/ml、CAT(26.43±1.87)U/ml低于对照组(P均<0.05);骨代谢生化指标及抗氧化应激酶联合预测髋部骨折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86.00%,准确度为88.00%;相关性分析显示SOD、CAT均与PINP、CTX、NTX呈高度负相关(|r|均≥0.8,P均<0.05)。骨代谢生化指标PINP,CTX,NTX与抗氧化应激酶可为绝经期后女性髋部骨折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7年10期)

田蜜[5](2017)在《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经前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但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快速上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绝经伴随的性激素水平变化、特别是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密切相关。大豆异黄酮是豆类食品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作为一种天然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SERMs),其具有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的化学结构,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在不同靶组织发挥其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样作用,有许多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示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血脂水平并且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目的系统评价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提高该人群的生活质量及寿命预期。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总库(CNKI)、Cochrane图书馆文献至2016年5月,收集关于大豆异黄酮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从中提取文献基本信息(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时间,研究设计)、研究的基本特征(每组受试者人数,试验组大豆异黄酮或大豆蛋白的摄入量,干预时间)、血脂代谢评价指标(TC、TG、HDL-C、LDL-C、初始浓度及最终浓度的均值和标准差)、不良反应等相关数据。应用 Cochrane 手册中推荐的 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包括随机序列产生方法,分配隐藏,是否对实验者和受试者施盲,结果数据完整性,是否存在报告偏倚,其他偏倚),应用Revman5.3软件对进行Meta分析评价,应用Statal2.0软件进行Egger' s检验及剪补法校正发表偏倚,采用前后血脂变化值的加权标准差(WMD)及其95%可信区间(CI)为其效应量,应用Q检验及x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同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2022名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豆异黄酮显着降低总胆固醇(TC)水平-0.1(95%CI-0.12,-0.07)mmol/L、甘油叁酯(TG)水平-0.08(95%CI-0.1,-0.0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0.14(95%CI-0.16,-0.11)mmol/L,显着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0.04(95%CI 0.03,0.04)mmol/L。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剂量大于80mg/d时,TC、TG、LDL-C 均明显降低,HDL 明显升高,分别为 TC-0.10(95%CI-0.13,-0.07)mmol/L,TG-0.09(95%CI-0.11,-0.06)mmol/L,LDL-C-0.15(95%CI-0.18,-0.13)mmol/L,HDL 0.04(95%CI 0.03,0.05)mmol/L,而剂量小于 80mg/d 时差异不明显;大豆异黄酮疗程大于3个月时,TC、TG、LDL-C均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分别为 TC-0.10(95%CI-0.12,-0.07)mmol/L,TG-0.09(95%CI-0.11,-0.06)mmol/L,LDL-C-0.14(-0.16,-0.12)mmol/L,HDL 0.04(0.03,0.05)mmol/L,疗程小于3个月时未见显着差异。异黄酮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OR=0.49(95%CI 0.23,1.06)。敏感性分析显示,依次排除每篇文献,TC、TG、HDL-C、LDL-C结果均无实质性改变,说明结果稳定。Egger' s检验显示,TC,TG,HDL-C均不存在发表偏倚,结果稳定,LDL-C结果存在一定发表偏倚,应用剪补法校订之后,与对照组相比,大豆异黄酮仍能明显降低LDL-C的水平,说明结果可信。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具有有利作用,具体表现为可明显降低TC、TG、LDL-C的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并且在较大剂量(大于80mg/d)或较长疗程(大于3个月)时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血脂代谢具有更好的降血脂作用,且安全性较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05)

王月香,席燕[6](2016)在《尼克地尔治疗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尼克地尔治疗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110例自然绝经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和尼可地尔组,治疗6月后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服用尼可地尔治疗6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心电图的变化明显优于标准治疗的患者。结论:尼克地尔治疗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农垦医学》期刊2016年05期)

陈敏芳[7](2016)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特点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本院接受检查与诊疗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患者124例,经常规性检查确诊为子宫异常出血,观察其临床病因、表现以及诊疗特点等。结果患者124例中有因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所致异常出血67例,占比54.03%(67/124);子宫内膜肿瘤所致异常出血34例,占比27.42%(34/124);因子宫内膜发生非器质性病变引发异常出血23例,占比18.55%(23/124)。结论导致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内膜良性病变、子宫内膜肿瘤及子宫内膜发生各种非器质性病变等,临床上应重点加强对患者进行活体病理检查,以及早发现导致异常出血的主要原因,利于采取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本文来源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期刊2016年12期)

赖菲菲,林潭发,林占,王吓勇[8](2016)在《绝经期后女性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绝经期后女性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18例确诊为MS的绝经期后女性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为经我院检查健康绝经期后的女性300例,分别测FBG、TC、TG、LDL-C、HDL-C、Hb A1C、INS、SF;计算体重指数(BMI)以及测量腰围;测血压;用HOMA稳态模型来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MS组较非MS组的铁蛋白(SF)值高(P<0.01),SF四分位各组之间比较,FBG、TG、HDL-C,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有差异(P<0.05或P<0.01),四组间年龄、TC、LDL-C无差异。与SF呈正相关的参数有腰围(P<0.01),舒张压(P<0.01),空腹血糖(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P<0.01),负相关的参数为HDL-C(P<0.01)。结论绝经期后女性的SF水平与MS呈显着相关,其中腰围、舒张压、空腹血糖、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清铁蛋白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医药》期刊2016年03期)

盛祝梅,黄坚,李婧,马林,邓妙[9](2016)在《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杭州地区40~70岁女性代谢综合征(Mets)的发病情况,了解Mets与年龄、绝经的关系。方法收集1 425例40~70岁的女性,按照年龄进行分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制定的Mets诊断标准,分析围绝经期女性Mets的患病率及与年龄、绝经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总体平均年龄为(52.38±7.79)岁;各年龄组比较,年龄、身高、体重及BM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与40~45岁组相比,其他年龄组的BMI显着上升(均P<0.01)。研究对象Mets总体患病率为17.89%,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x~2=159.1,P<0.01);且Mets各组分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的发生率均显着升高(x~2=59.239、10.707、158.4、143.7,P<0.05或0.01)。各年龄组SBP、DBP、FBG、TG、TC、LDL-C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HDL-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40~45岁组比较,其他年龄组的SBP、DBP、TG、TC、LDL—C均显着升高(P<0.05或0.01);56~60岁组及60岁以上组FBG显着高于年龄较低的各组(P<0.05或0.01)。结论 Met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着上升趋势,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是Mets的高危人群,在围绝经期及绝经早期及时进行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临床激素补充治疗(HRT),可以显着降低绝经后女性Mets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景华[10](2016)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和雌二醇(E2)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门诊2011年3月-2014年9月就诊的512例围绝经期妇女,其中绝经前210例,绝经后302例。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测定其中的FSH和E2,同时测定其BMD,分析FSH和E2与BMD的关系。结果:绝经前妇女年龄、FSH明显低于绝经后妇女,E2明显高于绝经后妇女(P<0.05),绝经后妇女腰椎、股骨颈、髋部、Ward叁角、股骨大转子BMD均明显低于绝经前(P<0.05),无论是绝经前妇女还是绝经后妇女,低骨量者的体质量及体质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绝经时间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延长,各部位BMD与妇女年龄、FSH呈负相关(P<0.05),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E2水平BMD呈正相关(P<0.05)。结论:E2和FSH的变化与BMD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且其变化较BMD改变要早,故对早期发现和预测骨量丢失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绝经期后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40岁以上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40岁以上女性,详细记录其病史、身高、体重,进行生化和内分泌测试,然后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扫描。结果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6.23 kg/m~2。研究中骨量减少的患病率为38%,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4%,低骨密度的患病率为42%。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绝经状态的增加,低骨密度妇女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在内分泌评估中,60%的人群出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情况,56.67%的人群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00%的人群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75%的人群伴随着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骨密度较低。在慢性疾病中,发现83.33%的女性患有糖尿病,50%的女性患有高血压,50%的女性具有肝肾功能异常,50%的女性患有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同时骨密度较低。每天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少于1 h的女性中,48.65%的人骨密度较低。由于日常体力劳动的减少,BMD正常的女性比例从72.72%下降到46.1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血清维生素D缺乏,体力劳动和阳光照射不足与低BMD显着相关。结论低BMD不是仅限于绝经后妇女的疾病,它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普遍存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绝经期后女性论文参考文献

[1].文新强,董南,王光明,李楠.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9

[2].何跃辉,陈狄,高谦,施平华,汤丽娜.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变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9

[3].苏婷,赵元辰,宋殿荣.外阴阴道萎缩相关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性功能障碍[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7

[4].吴华贵,李远辉,向阳,程燕子,黄建宏.骨代谢生化指标PINP,CTX,NTX与抗氧化应激酶在预测绝经期后女性髋部骨折中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

[5].田蜜.大豆异黄酮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血脂影响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7

[6].王月香,席燕.尼克地尔治疗绝经期后女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农垦医学.2016

[7].陈敏芳.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

[8].赖菲菲,林潭发,林占,王吓勇.绝经期后女性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广州医药.2016

[9].盛祝梅,黄坚,李婧,马林,邓妙.杭州地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代谢综合征的调查研究[J].浙江医学.2016

[10].李景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性激素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

标签:;  ;  ;  ;  

绝经期后女性论文-文新强,董南,王光明,李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