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凝过程论文-唐立伟,王洁,孟庆彬,高健,江柏水

絮凝过程论文-唐立伟,王洁,孟庆彬,高健,江柏水

导读:本文包含了絮凝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扰动观测器,复合控制,絮凝投加,扰动抑制

絮凝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唐立伟,王洁,孟庆彬,高健,江柏水[1](2019)在《水厂絮凝过程复合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由模型预测控制(MPC)和扰动观测器(DOB)组成的复合控制方案,以解决当原水水质、水流量发生变化时,絮凝处理的处理后水浊度的提高和不稳定性问题。本文讨论的控制系统方案是采用具有大时间延迟的MPC作为絮凝过程的反馈控制器;采用DOB方法来估计浊度控制中的未知扰动和模型不确定因素,如原水水质和水流量的变化,DOB观测出来的估计值用于前馈补偿以排除干扰。最后,仿真测试分析了在模型匹配情况下和模型不匹配情况下的干扰抑制性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4期)

黄雪琪,靖波,陈文娟,尹先清,李赓[2](2019)在《电絮凝过程中倒极消除极板钝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絮凝处理污水过程中极板易发生钝化影响电絮凝效果的问题,采用倒极方法消除了极板钝化,并通过SEM和EDS,定性、定量分析不同反应时间段极板的表面形态和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了表面钝化层成分及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压裂废水中Al阳极钝化层的主要成分是Al_2O_3,阴极钝化层的主要成分是CaCO_3;倒极后的阴极板表面Al_2O_3含量在20 h内由48.94%下降到18.73%,阳极板Al_2O_3含量由11.87%降低到9.28%,这表明倒极能有效消除Al_2O_3氧化膜对极板钝化的影响;对于Ca~(2+)含量较低的压裂废水,倒极使CaCO_3的吸附量控制在0.01%~0.34%,可有效控制极板钝化现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陈伟,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刘文畅[3](2019)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不用药、添加益生菌和零换水条件下,采用300、600、900尾/m33种养殖密度,通过90 d海水养殖试验,探索了密度对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BFT900组的DO由8. 21 mg/L降至3. 34 mg/L,p H由8. 24降至6. 75,TAN由0. 08 mg/L升至1. 64 mg/L,NO2--N由0. 10 mg/L升至10. 80 mg/L,NO3--N由0. 54 mg/L升至153. 70 mg/L,上述各组指标差异显着(P <0. 05),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转化成功后,各组水质指标均处于对虾生长合适范围;存活率随密度增加而下降,BFT300、BFT600和BFT900这3个处理组存活率分别为84. 59%±8. 83%、74. 26%±6. 66%和54. 95%±4. 23%,3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 <0. 05);养殖结束时,对虾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随密度增加而降低,BFT300组的对虾平均体长和体质量显着高于BFT600和BFT900组(P <0. 05);养殖产量BFT600组最高,为(5. 45±0. 48) kg/m3,与BFT900组差异不显着(P> 0. 05),但显着高于BFT300组产量[(4. 08±0. 63) kg/m3];饵料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其中BFT300和BFT600组差异不显着(P> 0. 05),但均显着低于BFT900组的饵料系数(1. 82±0. 62,P <0. 05)。据养殖综合效果和生产效益,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可据自身条件,养殖密度可参考300~600尾/m3确定。(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车凌云,张超,卞志明[4](2018)在《电子絮凝工艺处理在电厂脱硫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絮凝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效果,对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比较电子絮凝技术与其他传统技术在电厂脱硫废水处理过程中的特性,分析不同处理技术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相比较其他技术,电子絮凝技术在未来电厂脱硫废水实际处理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节能》期刊2018年10期)

Sang,Yizhou,刘新亮,蔺爱国[5](2018)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絮凝过程中絮体的破碎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制浆造纸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且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高、碱度大、色度深。造纸废水一级处理一般采用絮凝沉淀法,随着新型有机絮凝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应用,采用混凝沉淀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SS和颜色,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废水的有机物含量。本文从湍流波动、剪应力、剪切剥离和界面不稳定性四个方面论述了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絮凝过程中絮体的破碎机理,并对文献中出现的絮凝过程中絮体破碎频率和子絮体粒径分布函数进行了综述,对絮凝过程中絮体破碎模型的开发及现有絮体破碎模型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本文来源于《天津造纸》期刊2018年03期)

宋峻林,唐荣联,王洪[6](2018)在《絮凝过程CFD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絮凝过程与计算流体力学结合起来,综述了絮凝过程中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研究,用计算流体力学对絮凝过程中絮凝池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得到絮凝过程速度云图、压力云图、浓度梯度图,直观反映了絮凝过程。这种参数化建模方式简化了研究过程,可对絮凝工艺研究与设备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8年08期)

唐纲,杨平,王吉白,肖波,黄光华[7](2018)在《超导磁分离过程的混絮凝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导磁分离技术中的核心步骤是前期的混絮凝过程,混絮凝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超导磁分离最后出水结果的好坏。因此,超导磁分离中的混絮凝过程的研究必不可少。该文就药剂的种类、磁种的种类及其性质、搅拌时间的长短等各个方面对混絮凝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探究。主要以混絮凝反应过程中絮团的生成情况,及水中SS、COD等污染物的去除率来作为衡量超导磁分离混絮凝好坏的指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郭超[8](2018)在《粘性泥沙絮凝沉降过程与控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絮凝是粘性泥沙最重要的特性之一,也是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和运动规律研究的一大难点。对絮凝沉降过程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是认识粘性泥沙运动规律的关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模拟和预测天然水体中粘性泥沙及其携带物质,包括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的输运规律。对于解决诸如河道整治与维护、港口航道回淤、滩涂演变以及水体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机制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地探究了不同水文泥沙环境条件下的絮团特性、絮凝沉降过程及其控制机制。在室内试验中,选择以粉砂和黏土为主的天然混合沙,使用高倍摄像系统LabSFLOC-2研究了不同水体紊动强度、悬沙浓度和盐淡水条件下形成的絮团特性,包括絮团粒径、沉降速度、有效密度以及分形结构。在现场观测中,研究范围从流域到河口,选取了叁种有代表性的典型水文泥沙环境:河流、河口最大浑浊带和河口潮滩,使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C获取现场絮团粒径频率分布和体积浓度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水沙动力数据,综合分析和探讨了不同环境中现场实有絮团特性和絮凝沉降过程随着水动力、悬沙浓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得到的核心认识有:1.紊动强度对絮团的发育起主要控制作用,并且能够显着影响絮团结构特性。研究发现天然水体中絮团粒径随水体紊动剪切率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趋势,并未呈现出室内动水试验发现的随紊动剪切率增大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原因是天然水体中水动力条件及水流结构等都远比室内水槽试验复杂,能够导致絮团破碎的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紊动剪切对絮团的破坏作用一直占主导。对于相同粒径的絮团,在强水体紊动剪切环境中絮团结构相对密实,絮团有效密度和分形维数较大(N_f=2.0-2.6);而在弱紊动剪切环境中絮团结构则相对疏松,絮团有效密度和分形维数相对较小(N_f=1.5-2.3)。强紊动剪切作用下絮团分形维数更大是因为结构疏松的絮团很快被破坏,能够保留下来的普遍属于抵抗紊动剪切破坏作用能力强、结构相对密实的絮团;2.悬浮泥沙粒径是影响絮凝的关键因素,悬沙浓度为次要影响因素,盐度的存在可以明显促进絮凝,并能影响絮团结构特性。悬浮泥沙的聚合作用主要发生在16μm以下的细颗粒部分,并且这部分细颗粒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絮团粒径越大。絮团粒径随悬沙浓度增大呈一定的增大趋势,但是浓度较高时颗粒碰撞频率加快对絮团破坏作用也会增大,不利于絮团发育。天然水体中絮团粒径与悬沙浓度之间相关性很低,仅在低紊动破坏环境下,悬沙浓度的增大能够促进絮团粒径增大,因此与紊动强度相比,悬沙浓度为次要影响因素。盐度的存在对絮凝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盐水中絮团粒径约为淡水中的2-3倍,并且盐水中絮团整体有效密度和分形维数小于淡水,但是潮周期内盐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絮团发育影响不明显;3.絮团在涨落潮过程中的变化呈现出不对称的特征,并且在河口最大浑浊带与潮滩这两种环境中不对称模式相反。在相同紊动剪切作用下,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北槽落潮期间絮团整体稍大于涨潮,而在Scheldt河口Kapellebank潮滩涨潮期间絮团普遍大于落潮。前者是由于絮凝的“滞后效应”引起,即絮团破碎过程比聚合过程快,因此聚合过程为主导的涨潮期间絮团发育往往未达到平衡状态而粒径相对较小;后者的主要原因是涨憩期间大量粒径和沉降速度较快的絮团快速沉降到床面,使得悬浮的絮团粒径显着减小,同时潮滩上涨落潮过程中悬浮泥沙组成以及悬沙浓度的差异也会对该不对称性产生影响;4.絮凝对悬浮泥沙的沉降和沉积过程起重要促进作用。河流环境中,粘性泥沙也能发生絮凝作用,并且絮团沉速沿水深呈增大趋势,在长江中下游河流中底层絮团平均沉速约为表层的2倍,絮凝作用使得特别细的泥沙颗粒也能够沉降到水体底部,增大了悬沙浓度在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絮团沉速沿水深的变化特征随水动力的变化而改变,急流时段絮团沉速从表到底呈减小趋势,而憩流时段则是沿水深逐渐增大。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和Scheldt河口潮滩,潮周期过程中都是在涨憩时段悬浮泥沙絮凝程度最高,形成的絮团粒径和沉速最大,导致最大的沉降通量出现在这一时段,从而使得在涨憩期间的较短时间内中上层水体中悬浮泥沙迅速沉降集中到底部并引起床面的淤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30)

王仲如[9](2018)在《电絮凝过程中金属氢氧化物絮体的产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化工产业的飞速发展,废水治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采用电絮凝(Electrocoagulation,EC)技术处理各种废水的研究日益增多,多数学者对电絮凝的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而对电絮凝的分离机理研究较少。电絮凝技术主要是通过絮体的专属吸附、网捕以及吸附架桥等作用分离去除水中的污染物。电絮凝过程中金属氢氧化物絮体的产生和吸附决定了电絮凝的效率,而絮体的产量和结构将对电絮凝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含铜废水和四种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探究电絮凝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絮体的产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分析了絮体的产量和结构对其吸附污染物效率的影响机制。由于γ-FeOOH和α-FeOOH表面含有丰富的羟基自由基,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因此我们从铁絮体的结构角度出发,研究了工艺参数如曝气速率、初始pH值、沉淀时间等对电絮凝过程中产生的氢氧化物絮体结构的影响机理。选取染料废水和含铜废水为处理对象,探究了絮体的产量和结构对其吸附污染物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曝气速率的增大,铁絮体中γ-FeOOH和α-FeOOH会逐渐被氧化成γ-Fe_2O_3。沉淀时间越长,γ-FeOOH和α-FeOOH的含量越低,絮体中γ-Fe_2O_3含量越高。pH<5时,絮体主要以γ-FeOOH和α-FeOOH形式存在。pH>5时,铁絮体主要为γ-Fe_2O_3和α-FeOOH。在碱性条件下,添加微量的Na_2SiO_3或EDTA试剂,能有效地抑制γ-FeOOH转化为α-FeOOH和γ-Fe_2O_3。从絮体的产量和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支持电解质和电极组合对絮体产量和结构的影响,此外对电絮凝过程中电极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支持电解质对絮体产量和结构的影响较大。在铝电极电絮凝中,NaCl+Na_2SO_4为支持电解质时所产生的铝絮体量最多,铝絮体结构主要为AlO(OH)。对Al电极的极化曲线进行了研究,发现NaCl为电解质条件下,自腐蚀电位最小,自腐蚀电流最大,Al~(3+)析出量最多。在铁电极电絮凝中,当支持电解质为NaCl+Na_2SO_4时所产生的铁絮体量最大,铁絮体的结构主要是α-FeOOH。当电解质为NaAc和NaNO_3时,铁絮体产量极低,因此在使用铁电极电絮凝处理含有Ac~-和NO_3~-废水时,会降低电絮凝分离效率。在锌电极电絮凝中,Na_2SO_4为电解质时所产生的锌絮体量最大,锌絮体主要以Zn(OH)_2形式存在。由Zn阳极极化曲线分析可知,Zn电极在Na_2SO_4和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最大。当阳极材料一致时,阴极材料为铝时絮体产量最高。当阴极材料一致时,不同阳极材料下EC絮体产量大小依次为:铝阳极EC>铁阳极EC>锌阳极EC。(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5-30)

桑益洲,蔺爱国,刘新亮[10](2018)在《基于群体平衡模型的造纸过程聚丙烯酰胺引起的絮凝》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对造纸过程中絮体粒径、结构及强度的调控和对颗粒絮凝系统的预测,利用群体平衡模型对絮凝动力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与低电荷密度CPAM 1(0.52 mmol/g)相比,高电荷密度CPAM 2(1.01 mmol/g)引起的絮凝过程具有较低的碰撞效率、较低的重组速率和较高的絮体强度。随着絮凝温度的升高,絮体强度降低。氯化钠的加入对两种CPAM引起絮凝过程的碰撞效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随着氯化钠加入量的增加,离子强度增加生成的絮体强度降低,且重组速率升高。随着剪切速率的升高,碰撞效率变低。在高CPAM加入量时,生成的絮体具有较低的强度和较高的重组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5-16)

絮凝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电絮凝处理污水过程中极板易发生钝化影响电絮凝效果的问题,采用倒极方法消除了极板钝化,并通过SEM和EDS,定性、定量分析不同反应时间段极板的表面形态和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了表面钝化层成分及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电絮凝处理压裂废水中Al阳极钝化层的主要成分是Al_2O_3,阴极钝化层的主要成分是CaCO_3;倒极后的阴极板表面Al_2O_3含量在20 h内由48.94%下降到18.73%,阳极板Al_2O_3含量由11.87%降低到9.28%,这表明倒极能有效消除Al_2O_3氧化膜对极板钝化的影响;对于Ca~(2+)含量较低的压裂废水,倒极使CaCO_3的吸附量控制在0.01%~0.34%,可有效控制极板钝化现象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絮凝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唐立伟,王洁,孟庆彬,高健,江柏水.水厂絮凝过程复合控制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2].黄雪琪,靖波,陈文娟,尹先清,李赓.电絮凝过程中倒极消除极板钝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9

[3].陈伟,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刘文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凡纳滨对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4].车凌云,张超,卞志明.电子絮凝工艺处理在电厂脱硫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上海节能.2018

[5].Sang,Yizhou,刘新亮,蔺爱国.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絮凝过程中絮体的破碎机理[J].天津造纸.2018

[6].宋峻林,唐荣联,王洪.絮凝过程CFD数值模拟研究[J].现代化工.2018

[7].唐纲,杨平,王吉白,肖波,黄光华.超导磁分离过程的混絮凝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8].郭超.粘性泥沙絮凝沉降过程与控制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9].王仲如.电絮凝过程中金属氢氧化物絮体的产生机理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10].桑益洲,蔺爱国,刘新亮.基于群体平衡模型的造纸过程聚丙烯酰胺引起的絮凝[C].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标签:;  ;  ;  ;  

絮凝过程论文-唐立伟,王洁,孟庆彬,高健,江柏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