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乙肝相关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瘀证,脾虚证,乙肝后肝硬化,血清铁蛋白
乙肝相关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曹辉,赵雷,李莹,张玮[1](2019)在《血清铁蛋白与乙肝相关疾病肝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并分析乙肝及其相关疾病肝血瘀证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含量变化,揭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过程中血清铁蛋白变化规律,阐述乙肝相关疾病血瘀证疾病进展,分析乙肝相关疾病不同证型间差异及疾病发展趋势,同时指导临床疾病病情分析。方法在建立中医临床信息库的基础上,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乙肝后肝硬化(posthepatitic B cirrhosis,PHBC)、乙肝后肝恶性肿瘤(HBV-related HCC)血瘀证及脾虚证患者SF的变化,并分析SF与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结果疾病总体血瘀证组SF水平与脾虚证组有显着差异性(Z=-9.865,P<0.001),血瘀证SF水平为435.80(275.80-725.15),脾虚证SF水平为147.90(89.60-209.37),血瘀证SF水平显着高于脾虚证。CHB、PHBC、HCC每个独立疾病SF水平在血瘀证和脾虚证间具有显着差异(P<0.001),CHB组血瘀证(n=30)SF水平为390.10(319.05-573.68),脾虚证(n=46)SF水平为136.75(101.35-215.30);PHBC组血瘀证(n=35)SF水平为545.30(355.50-826.70),脾虚证(n=33)SF水平为167.80(111.05-255.38);HCC组血瘀证(n=28)SF水平为346.55(223.60-906.90),脾虚证(n=19)SF水平为134.50(37.90-158.00);各疾病血瘀证SF水平均显着高于脾虚证。结论对比CHB、PHBC、HCC血瘀证与脾虚证SF水平,无论是乙肝相关疾病总体还是独立疾病,血瘀证均高于脾虚证。而CHB组中脾虚证患者人数较多,PHBC血瘀证与脾虚证人数基本持平,HCC组血瘀证多于脾虚证,提示在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疾病中血瘀证患者较脾虚证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更大。(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晓艳,张一文,范妮[2](2019)在《血清维生素D与乙肝肝硬化疾病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及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27例,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含量,<30 ng/mL者列为实验组,≥30 ng/mL者列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病毒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实验组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维持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可有利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延缓肝脏纤维化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期刊2019年17期)
杨晓萌[3](2019)在《慢性乙肝感染者表面抗原滴度、Treg细胞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慢性乙肝感染者HBsAg滴度、Treg细胞频数的差异,分析HBsAg滴度、Treg细胞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慢性乙肝感染者128例,将其分为携带者组和活动者组,分析两组在HBsAg滴度、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上的差异,并进行亚组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疾病活动的因素,并做ROC曲线评估其预测疾病活动的准确性。同时将肝炎活动者按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度肝炎组、中度肝炎组、重度肝炎组、肝衰竭组,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分析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1.慢性HBV感染者疾病活动患者的HBsAg滴度与携带者相比显着升高(P<0.05),进行亚组分析显示,HBeAg阳性CHB患者HBsAg滴度最高,与携带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分组,中度肝炎患者HBsAg滴度最高,与携带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慢性HBV感染者疾病活动患者的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与携带者相比显着增高(P<0.05),进行亚组分析显示,HBeAg阳性CHB患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均明显升高,与携带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分组,轻度肝炎患者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最高,与携带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表面抗原滴度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是疾病活动的预测因子(P<0.05),HBsAg滴度每升高1 Log10 IU/ml,则疾病活动风险增高1.949倍,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每升高1%,则疾病活动风险增高1.361倍,其预测准确率为78.9%。4.CD4~+CD25~+Foxp3~+Treg细胞预测疾病活动的AUC为66%,乙肝表面抗原滴度预测疾病活动的AUC为65.3%,联合预测的AUC为69.4%,P=0.002,约登指数为0.387,敏感度68.3%,特异性70.4%。5.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与HBsAg滴度、HBV-DNA呈正相关(P<0.05),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与HBsAg滴度在肝衰竭组中表现出了显着正相关性(P<0.05)。结论:1.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与HBsAg滴度在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患者中有不同程度升高,提示CD4~+CD25~+Foxp3~+Treg细胞、HBsAg滴度与疾病活动相关,两者联合检测预测疾病活动的价值更高,能帮助我们判断疾病活动状态。2.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在HBeAg阳性CHB患者和肝硬化患者中有明显升高,机体可能通过提升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数对机体进行免疫负调控来减轻肝脏损害,由于其免疫抑制作用导致持续的病毒感染,病情迁延发展为肝硬化。3.CD4~+CD25~+Foxp3~+Treg细胞、HBsAg滴度、HBV-DNA两两之间呈正相关,HBsAg滴度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发病及转归有重要关系。(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期刊2019-05-16)
陈瑞平[4](2018)在《慢性乙肝患者甲状腺参数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甲状腺参数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09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9例人群作为对照组,均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叁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比较两组的甲状腺参数及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FT3、TT3、TT4、FT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慢性乙肝患者的各项甲状腺参数均低于轻度与中度慢性乙肝,与疾病程度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甲状腺参数可反映慢性乙肝患者疾病程度,可作为慢性乙肝患者疾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贺小琴[5](2018)在《乙肝病毒感染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疾病发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乙型肝炎病毒是部分双链环状噬肝DNA病毒。HBV感染的,HBV感疾病的发展是多因素的,包括HBV自身病毒特征、感染HBV的肝细胞与HBV相互作用、宿主、机体免疫状态等。HBV感染是促进肝疾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HBV病毒特征如HBV DNA>104拷贝/毫升高复制水平、HBeAg阳性状态,HBV C基因型、HBV四个开放阅读框点基因突变如G1613A、A1846T、G1896A,G1899A,X/BCP重迭区域基因如A1762T/G1764A、C1653T、T1753V突变,G1613A、A1846T、G1896A、G1899A、A1762T、G1764A、C1653T、T1753V八个点可以组成多种类型的联合突变,尤其是含有A1762T/G1764A联合突变类型,并且联合突变点≥6更能提高预测肝细胞肝癌的准确性。感染HBV的肝细胞和HBV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非编码的miRNAs、APOBEC3家族尤其是APOBEC3G、端粒酶逆转录酶等诸多因素,宿主方面包括高龄、大量吸烟和饮酒、男性等。本文主要分析和总结病毒自身特征、感染HBV的肝细胞和HBV之间的相互作用、宿主因素如何影响HBV抗原和抗体的形成,自身免疫反应以及其他影响细胞周期和致肿瘤性的信号通路等方面促进HCC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云[6](2017)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预后的影响和IL-34与乙肝相关肝脏疾病进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疗对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肝癌疾病严重程度、生存时间的影响。研究IL-34、MCSF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等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1.筛选2008年1月到2015年11月期间在上海瑞金医院确诊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532位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收集记录入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记录入组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NAs治疗的信息。将入组患者分为NAs治疗组和NAs未治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BCLC分期、肝功能、病毒学指标等。随访入组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肝癌后NAs的运用情况。将入组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分为持续NAs治疗组、肝癌治疗后NAs治疗组,NAs未治组,对叁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对影响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2.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部募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以及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标本,检测血清中IL-34和MCSF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严格按照伦理要求获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以及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比较肝脏组织中IL-34、MCSF、CD68的表达水平。结果:1.NAs未治组患者的血清AFP水平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患者血清AFP水平的3.4倍(p<0.001),NAs未治组患者的血清AST水平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患者血清AST水平的1.5倍(p<0.001);NAs未治组患者的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是NAs治疗组患者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的1.4倍(p<0.05)。NAs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肝癌分期处于A期和B期所占比例显着高于NAs未治组患者。持续NAs治疗能够显着延长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生存时间约1-2年。NAs治疗可以作为影响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以及健康人群血清IL-34、MCSF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血清IL-34、MCSF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叁组。但是,慢性乙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组血清IL-34、MCSF水平分别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清IL-34、MCSF水平。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肝脏免疫组化检测IL-34、MCSF高于其余叁组。结论:1.NAs治疗能够降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疾病严重程度,并有效延长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生存时间。2.IL-34、MCSF与乙肝相关性肝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IL-34可能成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8)
付婷[7](2016)在《miR-375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疾病进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肝细胞肝癌(HC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逐年攀升。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是HCC最主要的病因之一。HCC早期症状隐匿,中、后期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迄今为止,灵敏度或特异度不足是HCC诊断标志物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近年也有一些新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但在临床应用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用于对慢性HBV感染发展到HBV相关性肝癌的疾病进程进行预测就更难以实现。因此,急需寻找与HBV慢性感染到癌变过程密切相关的,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并探讨其调控作用。这将有助于临床上HCC患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并对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约22nt的内源性单链非编码RNA小分子,可以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研究发现miR-375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呈低表达,它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375对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有抑制作用,但缺乏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来分析mir-375在健康人群、hbv慢性感染者、肝硬化到hbv相关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水平;血清中和肝癌组织中mir-375的差异表达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肝癌相关的临床检测指标等的相关性如何也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检测从健康人群、慢性乙肝感染、肝硬化发展到乙肝相关肝癌进程中血清mir-375的差异表达,分析血清和肝癌组织中mir-375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肝癌临床检测指标、hbv感染相关指标等的相关性;同时在hepg2细胞平台上,通过mir-375增强表达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本研究将进一步阐明肝癌发展的分子调控网络,为肝癌的疾病进展的预测提供线索。【方法】1.人群肝癌组织实验部分:于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西京医院收集进行手术治疗的hbsag阳性hc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实验。利用自行设计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通过qrt-pcr对组织mir-375进行检测,使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分析比较肝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mir-375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肝癌组织mir-375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大小、数目、常用肿瘤标志物以及hbv血清标志物等之间的相关性。2.人群血清研究部分: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唐都医院感染科收集hbv相关性疾病患者;同期于第四军医大学校直门诊部收集健康对照;并且将第一部分hbv相关性hcc患者的血清学标本也纳入研究。采集血液标本,使用统一调查表收集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通过qrt-pcr检测mir-375和hbvdna,使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比较健康对照、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以及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mir-375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肝癌临床检测指标等的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分析mir-375对hbv相关性hcc的诊断效能。3.细胞研究部分:选择能够稳定复制hbv的肝癌细胞hepg2.2.15和其亲本hepg2进行实验,通过qrt-pcr检测两株肝癌细胞mir-375表达水平的差异。利用体外转染mir-375mimic上调其表达,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mir-375的过表达对hepg2和hepg2.2.1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人群肝癌组织实验部分:纳入hbv相关性hcc研究对象43例,肿瘤数目平均为1.24±0.58个,肿瘤大小平均为5.99±2.58cm。(1)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ir-375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p<0.001)。(2)分析肝癌组织mir-375的表达与hbv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hbvdna阳性的患者肿瘤组织mir-375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hbvdna阴性患者(p<0.05);抗-hbc阳性患者肝癌组织中mir-375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抗-hbc阴性患者的水平(p<0.001)。(3)肝癌组织mir-375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肝癌组织mir-375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女性患者(p<0.05);存在肝硬化的hcc患者肝癌组织mir-375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无肝硬化的hcc患者(p<0.05);ca19-9出现升高的hcc患者肝癌组织中mir-375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ca19-9正常的患者(p<0.05)。2.人群血清研究部分:纳入研究对象177例,其中健康对照40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20例,hbv肝硬化患者54例,hbv相关性hcc患者63例。(1)健康人群血清中mir-375的表达量最高,而慢性乙型肝炎无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和hcc患者的血清mir-375水平依次降低。(2)分析血清mir-375的表达与hbv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mir-375在hbeag阳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阴性患者(p<0.05);抗-hbe阴性患者血清mir-375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抗-hbe阳性的患者(p<0.05);血清mir-375在hbvdna阳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hbvdna阴性的表达水平(p<0.05)。(3)分析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与hbv相关性患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mir-375在afp和cea阳性患者中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患者(p<0.05)。(4)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mir-375从全部研究对象中诊断出hbv相关性hcc患者的灵敏度为73.9%,特异度为93.0%,auc为0.838(95%ci:0.780~0.897);分别使用mir-375和afp从hbv相关性疾病患者中诊断出hcc患者,前者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63.9%,auc为0.768(95%ci:0.644~0.891),后者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5.5%,auc为0.584(95%ci:0.456~0.713)。3.细胞研究部分:(1)与HepG2细胞相比,mi R-375在表达HBV全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中呈现低表达(P<0.05)。(2)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miR-375过表达后的增殖速度小于未转染的细胞;转染和未转染的HepG2.2.15细胞的增殖速度均小于转染和未转染的HepG2细胞。(3)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转染细胞相比,未转染的肝癌细胞出现迁移现象;转染后的HepG2.2.15细胞形态发生变化,贴壁能力比转染后的HepG2细胞弱。(4)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转染上调miR-375的细胞侵袭数目明显少于未转染细胞;分析转染后的HepG2和HepG2.2.15细胞侵袭数目,发现过表达后,HepG2细胞侵袭细胞数目高于HepG2.2.15细胞。【结论】1.HBV相关性HCC患者肿瘤组织中miR-375的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正常组织,肿瘤组织miR-375的表达水平与抗-HBc以及HBV DNA滴度呈负相关关系。2.健康对照者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最高,随着HBV相关疾病进程的发展,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HBV相关性HCC患者血清中达到最低水平,这将为肝癌的疾病进展的预测提供重要线索。血清miR-375的表达水平与HBeAg、抗-HBe、HBV DNA、AFP以及CEA存在相关性。3.血清miR-375可以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对HBV相关性HCC患者的检出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4.与HepG2细胞相比,miR-375在HepG2.2.15细胞中呈下调表达。通过体外miR-375的增强表达,miR-375能够有效地影响HBV的复制,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发挥着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梁桂才,叶新山[8](2016)在《新型左旋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LdT)治疗乙肝相关性疾病临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乙肝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家族的双螺旋环状封闭DNA病毒造成的,是世界第9位致死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之一[1]。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乙肝相关疾病而死亡的患者约为100~200万人,而我国每年由于乙肝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约30万[2]。乙肝病毒DNA主要在肝细胞内通过RNA介导的逆转录进行复制。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抑制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唐琪咏[9](2014)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56例,分析血小板减少与慢性乙肝肝硬化病情发展的相关性,并且指导临床实践。结果:经药物或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在6周后检测血小板明显减少,45例患者好转,统计临床的治疗愈率达到80.36%。结论:诊治慢性乙肝肝硬化病症,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可以作为指导慢性乙肝肝硬化临床治疗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4年02期)
李红玉[10](2013)在《HLA-DRB1*07、11、14等位基因对广西乙肝相关性疾病病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LA-DRB1*07、11、14叁个基因位点与广西地区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后患者呈现出的不同状态肝病的关系。为寻找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病的易感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随机选取在广西医科大学传染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320例作为病例组(其中壮族210例,汉族110例),本实验中乙肝相关性肝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乙肝病毒的携带者(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肝硬化(4)肝癌等。在健康体检者中随机选择1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壮族87例,汉族63例),目的是检测HLA-DRB1*07、11、14等位基因的表达,方法主要是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统计方法是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这叁种等位基因的频率,用卡方检验分析这叁种等位基因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关系。结果:(1)在320例病例组中,分别有210例壮族和110例汉族,HLA-DRB1*07在壮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9/201,在汉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2/108,两个民族比较P=0.408>0.05;HLA-DRB1*11在壮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22/188,在汉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11/99,两个民族比较P=0.894>0.05;HLA-DRB1*14在壮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68/142,在汉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36/74,两个民族比较P=0.950>0.05。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有87例壮族和63例汉族,HLA-DRB1*07在壮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3/84,在汉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1/62,两个民族比较P=0.853>0.05;HLA-DRB1*11在壮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8/79,在汉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3/60,两个民族比较P=0.477>0.05; HLA-DRB1*14在壮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20/67,在汉族中的表达为(阳性/阴性)9/54,两个民族比较P=0.183>0.05。(2)在乙肝病毒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 ASC)、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中,HLA-DRB1*07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2.1%、6.7%、2.5%,与正常组(2.7%)比较,P值均小于0.05.HLA-DRB1*11的基因频率分别为4%、8.6%、18.9%、5%,与正常组(7.3%)比较,LC组P=0.009; HLA-DRB1*14的基因频率分别是36%、30.7%、32.2%、35%,与正常组(19.3%)比较,P值分别为0.016、0.025、0.024、0.035.结论:(1)HLA-DRB1*O7,11、14等位基因在壮族和汉族中分布无差异;(2)HLA-DRB1*14是ASC、CHB、LC、HCC的易感基因;(3)HLA-DRB1*11是乙肝肝硬化的易感基因.(4)HLA-DRB1*07似与乙肝相关性肝病病情的发展无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3-05-01)
乙肝相关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及肝脏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27例,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含量,<30 ng/mL者列为实验组,≥30 ng/mL者列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病毒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实验组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维持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可有利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延缓肝脏纤维化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肝相关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曹辉,赵雷,李莹,张玮.血清铁蛋白与乙肝相关疾病肝血瘀证患者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9
[2].陈晓艳,张一文,范妮.血清维生素D与乙肝肝硬化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
[3].杨晓萌.慢性乙肝感染者表面抗原滴度、Treg细胞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研究[D].吉首大学.2019
[4].陈瑞平.慢性乙肝患者甲状腺参数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
[5].贺小琴.乙肝病毒感染与乙肝相关性肝癌疾病发展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2018
[6].王云.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乙肝相关性肝癌预后的影响和IL-34与乙肝相关肝脏疾病进展的关系[D].上海交通大学.2017
[7].付婷.miR-375在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疾病进程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6
[8].梁桂才,叶新山.新型左旋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LdT)治疗乙肝相关性疾病临床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
[9].唐琪咏.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4
[10].李红玉.HLA-DRB1*07、11、14等位基因对广西乙肝相关性疾病病情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