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陈长

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陈长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

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长[1](2019)在《省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理论、实证——以贵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核。绿色经济的关键在于产业,产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柱,产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根本。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科学性选择。从省域层面构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解决其实现条件及实现路径,并从实证角度进行系统性量化测度与评价。贵州具备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以此为例,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熵值法赋权计算基础上,用耦合度协调模型计算出协同程度。根据实证结果,给出各省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王雅霖[2](2018)在《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民族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在经济落后但却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同时,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价值观、维系民族和谐等重要作用,以民族文化作为核心资源禀赋的民族文化产业也具有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维持民族文化生态的文化功能。此外,民族文化产业还具有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加快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竞争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文化资源适度的、科学的、有序的、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才能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过度的、不合理的、无序的、未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会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并造成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民族文化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以及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民族文化产业应该理性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消极开发与非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并未充分发挥该产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也未实现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需要思考如何发展才能兼具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在充分发挥该产业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则为上述命题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与新方向。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沿着“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为何要生态化发展——何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否生态化发展”的研究思路,用八个章节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文章以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系统学、生态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综合集成、计量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性,引入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稀缺论以及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概念,从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内涵与本质、优势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证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发展的两条具体路径,即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在对路径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模型和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相关的序参量与指标体系,并分别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五个自治区为例,对其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着力探寻其实现路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章首次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生态、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叁者的关系入手,提出通过生态化发展路径即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及其内部区域民族文化子系统、区域产业子系统、区域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而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结论在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丰富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促进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0-01)

徐蓉[3](2018)在《促进西部有色金属产业生态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理论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西部有色金属产业生态化问题。首先,在人类工业化文明的几百年间,经济的快速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粗放式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大量的废弃物,并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正常的生态循环。阐述了国内外对于产业生态化理论的研究,着重介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有色金属产业的贡献,之后论述了西部有色金属的行业的现状及产业生态化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邱跃华[4](2015)在《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的困境及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思想起源,演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探讨了该理论的研究线路、追求目标和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理论面临的困境和误区,最后从研究视角创新、研究内容创新等方面思考了产业生态化理论创新的出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邱跃华[5](2015)在《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创新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生态化得到了发展,产业生态化是一种能有效改善经济、社会及自然关系的产业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并逐步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细致梳理,继而对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进行综合评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5年11期)

赵武,马一丹,王汝涛,滕昕[6](2013)在《区域产业生态化:理论演进、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人类在二十一世纪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梳理区域产业生态理论的历史发展演进,分析了区域产业生态化的要素构成、特点以及动力机制,总结对比区域产业生态的评价方法,指出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是解决当前日趋严重问题的关键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3年S2期)

李鹏梅,齐宇[7](2012)在《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产业生态化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有关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综述,多是从产业生态化理论产生、演变的历史角度来研究的,缺乏对产业生态化理论本身主要内容的归纳总结。基于此,本研究将有关产业生态化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清晰地呈现出当前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各界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的质疑提出若干思辨,最后指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与重点。(本文来源于《未来与发展》期刊2012年06期)

唐辰华[8](2011)在《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矛盾,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为缩小差距,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区域间发展差距却并未明显缩小,从而陷入了落后—污染—落后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创造性地提出通过推进产业生态化的建设,实现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以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内在机理为研究核心,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在对国内外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区域内的企业生态化和产业链生态化与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合理化和产业转移生态化等几个方面,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互作用的路径与机理。进而,本文构建了区域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方面、22个指标,分别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造成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区域产业生态化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最后,本文对推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1-03-01)

田昕加,王兆君[9](201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体系研究理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循环经济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生态化、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等方面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诸方面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0年03期)

孟祥林,李东升[10](2009)在《产业生态化:从理论与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产业是经济由粗放转化为集约过程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轨经济中的我国已将此提到议事日程,该课题很新也很重要。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求得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克服传统模式下生态产业发展上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聚集等多种模式,在产业链延伸,工业园模块化设计中将产业生态化做实做好。(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09年06期)

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主要形态之一。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民族文化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在经济落后但却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同时,民族文化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价值观、维系民族和谐等重要作用,以民族文化作为核心资源禀赋的民族文化产业也具有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维持民族文化生态的文化功能。此外,民族文化产业还具有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功能。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加快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竞争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对民族文化资源适度的、科学的、有序的、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才能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过度的、不合理的、无序的、未遵循民族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开发会使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并造成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民族文化生态破坏、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以及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民族文化产业应该理性发展。但近年来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践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消极开发与非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并未充分发挥该产业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也未实现其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区域民族文化产业需要思考如何发展才能兼具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在充分发挥该产业经济、文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则为上述命题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与新方向。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沿着“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为何要生态化发展——何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如何生态化发展——特定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是否生态化发展”的研究思路,用八个章节对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文章以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学、系统学、生态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比较研究、综合集成、计量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我国各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性,引入系统论、协同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稀缺论以及生态学相关理论,提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概念,从运行基础、运行规律、运行机理、内涵与本质、优势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证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发展的两条具体路径,即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在对路径的研究中,本文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协同进化模型和协同度测度模型,建立了相关的序参量与指标体系,并分别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五个自治区为例,对其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以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并着力探寻其实现路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文章首次从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文化生态、自然资源与自然生态环境叁者的关系入手,提出通过生态化发展路径即促进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系统及其内部区域民族文化子系统、区域产业子系统、区域生态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和构建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而实现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结论在同类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丰富我国文化产业理论、产业生态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促进各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区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在民族文化产业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陈长.省域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理论、实证——以贵州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9

[2].王雅霖.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理论与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徐蓉.促进西部有色金属产业生态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金属通报.2018

[4].邱跃华.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的困境及出路[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邱跃华.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创新展望[J].现代经济信息.2015

[6].赵武,马一丹,王汝涛,滕昕.区域产业生态化:理论演进、评价方法及实现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

[7].李鹏梅,齐宇.产业生态化理论综述及若干思辨[J].未来与发展.2012

[8].唐辰华.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

[9].田昕加,王兆君.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体系研究理论综述[J].林业经济.2010

[10].孟祥林,李东升.产业生态化:从理论与实践论平衡理念下的发展模式[J].生态经济.2009

标签:;  ;  ;  

产业生态化理论论文-陈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