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路面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复合式路面,层间黏结,高温滑移特性
路面层论文文献综述
任少博,王浩,邹晓龙,刘斌清,胡松山[1](2019)在《薄层橡胶沥青复合式路面层间高温滑移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水泥面板界面处理及黏结剂组合方式对复合式路面滑移特性的影响,采用酸洗、抛丸、刻槽等不同层间处理措施和橡胶沥青和AF-I溶剂型两种黏结材料的复合试件板进行双侧无约束汉堡车辙试验,评价复合式路面层间高温滑移特性。结果表明:层间处理措施对层间高温滑移特性影响明显,当界面具有较好的构造深度时,整体抗变形能力明显提高。采用构造深度相对较高、纹理更密的十字刻槽以及刻槽间距较小的密刻槽效果较好,对防止层间高温滑移特性病害较为有效。相对于层间黏结使用橡胶沥青作为黏结剂的试件,使用AF-I溶剂型黏结剂的试件抵抗层间高温滑移特性效果更好。双侧无约束复合板式试件滑移特性试验中,随着构造深度的增大,滑移变形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即抵抗滑移变形能力呈增大趋势。采取适当措施改善层间接触条件,对提高复合式路面层间高温滑移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靳庆霞,彭斌,田亚磊,乔建刚[2](2019)在《SBR改性乳化沥青对路面层间粘结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与面层间的粘结效果,增加沥青路面强度和耐久性,本文利用改造后的万能剪切仪来对透层油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影响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与面层间固结效果的众因素,选取乳化沥青的种类和用量两个因素研究层间粘结性能,并构建了剪切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得到不同乳化沥青透层抗剪强度值,由此确定了SBR改性乳化沥青为其中粘结性较好的透层。继续对不同用量下的SBR透层进行验证,得到用量和剪应力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滑移模型进行结果分析:该沥青最低用量值为0.36 kg/m~2,最佳用量值为0.96 kg/m~2。为沥青混凝土面层与半刚性基层间固结、稳定、联结、防水性能的提高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曹明明,黄晚清,刘静,何涛,郑化宇[3](2019)在《基于现场试验的复合式路面层间结合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南大梁高速公路复合式路面层间结合性能试验段,测试了凿毛界面、喷砂界面、喷砂+钢丝刷界面在不同防水粘结材料(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和聚合物反应型防水粘结涂料)下的现场剪切强度和拉拔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切强度和拉拔强度受界面糙化类型和防水粘结材料类型影响较大,且层间剪切强度的大小并不完全与界面构造深度一致,还受界面外貌特性、防水粘结材料与界面特性的相适应性等因素影响;同时,鉴于层间拉拔试验受试验条件、沥青混合料强度和施工质量控制等因素影响较大,拉拔强度不建议作为层间粘结特性评价、结构计算的主控指标,建议采用层间剪切强度作为主控指标。总体而言,凿毛台车糙化界面更有助于提高复合式路面层间抗剪强度,有利于延长复合式路面的服务年限。(本文来源于《华东公路》期刊2019年04期)
刘丽平[4](2019)在《基于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粘结力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如何提高公路工程中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粘结力展开分析,在对沥青混凝土粘结层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增加路面使用耐久性,为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7期)
李萌,纪少波,王豪,廖宝梁,韩文扬[5](2019)在《路面层间应变信号的预处理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路面层间应变情况、实时监测道路状态,开发一套无人值守路面层间应变信号自动采集系统。选用四轴货车进行现场试验,对采集的应变信号进行特点分析,通过去除趋势项消除实测信号的零点漂移问题;采用S变换方法研究路面层间应变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分布规律;为提高实测道路应变信号的信噪比,分别采用低通滤波和小波滤波方法对信号进行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所开发系统可以实现道路应变信号的自动采集;采集的路面层间应变信号的噪声成分频率不固定,而道路应变信号的有效成分主要为50 Hz以下的低频信号;低通滤波方法在处理应变信号时有局限性;小波滤波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噪声信号都能取得良好的滤波效果,适合路面层间应变信号的预处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玉臣,陈剑锋[6](2019)在《隧道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分析及面层厚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隧道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厚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层间剪应力为控制指标,引入层间剪切弹性柔量,利用Bisar3.0软件,分析部分连续结合状态、连续状态下的层间剪应力和5种不同面层厚度下的层间最大剪应力;考虑复合式路面温度场和层间剪应力的差别,分别对隧道进出口和中部面层厚度进行设计。结果表明,部分连续结合状态下,水平纵向剪应力和最大剪应力都较小,但不能依据层间结合状态来减小剪应力,考虑到新建工程结合状态良好,宜采用连续结合状态分析层间剪切力;随着沥青面层厚度的增加,最大剪应力逐渐降低;设计中隧道中部沥青面层厚度可比进出口处小2cm左右。(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9年02期)
杜成祥[7](2018)在《复合式路面层间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的道路超载现象非常严重,路面损坏状况非常严重,PCC-AC复合式路面具有更好的抗压能力,因此在当前道路施工中具有较为广泛的运用。本文对PCC-AC复合式路面层间力学分析及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推动复合式路面的进一步应用。(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16期)
曹明明,陆阳,石希信,黄晚清,游宏[8](2018)在《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变特性评价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一剪切强度峰值并不能准确表征整个路面结构服役年限内层间抗剪特性。对45°斜剪试验测试的复合式路面剪变特性曲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抗剪强度衰减阶段提出了新的评价指标,同时考虑到弹性阶段位移离散性大,修正了与位移相关的评价指标,进一步根据试验结果对剪变特性曲线每个历程初选的层间剪变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弹性阶段测试强度和位移值对影响因子敏感性较大,层间粘结系数与层间剪变特性一致性较差,均不应作为层间力学特性评价依据,且较小的层间相对滑动位移不具备评价层间粘结性能的区分度,应优先选用τu、τr和β指标评价层间剪变性能,建议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层间剪变性能的方法,以便能准确评价层间结合性能;同时建议在数值模拟中寻求更为合适的层间接触状况表征指标和试验方法。(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谭海,石先宝[9](2018)在《灵山至合浦(石湾)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施工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灵山至合浦(石湾)二级公路为例,介绍了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方案,分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施工情况等,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贾进,甘孟松[10](2018)在《考虑界面状态的复合式路面层间黏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式路面层间脱黏、耐久性较差等问题,考虑路面层间黏结状态,借助双层车辙板芯样试件的层间剪切与拉拔试验,分别研究了界面拉毛深度、拉毛宽度、拉毛间距3个指标对层间抗剪强度和拉拔强度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界面拉毛技术与界面粗糙处理技术、未处理的优势。试验结果表明:与经过简单的界面粗糙处治相比,界面拉毛处治能显着提高刚柔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切与拉拔强度,分别达84.3%、132.8%;正交试验所得复合路面层间界面抗剪强度和拉拔强度的最优组合为拉毛深度10mm,宽度13mm,间距8mm,可为"白改黑"及复合式刚柔路面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道路工程改扩建及养护提供新视野。(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5期)
路面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与面层间的粘结效果,增加沥青路面强度和耐久性,本文利用改造后的万能剪切仪来对透层油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影响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与面层间固结效果的众因素,选取乳化沥青的种类和用量两个因素研究层间粘结性能,并构建了剪切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得到不同乳化沥青透层抗剪强度值,由此确定了SBR改性乳化沥青为其中粘结性较好的透层。继续对不同用量下的SBR透层进行验证,得到用量和剪应力的相互关系。最后,运用滑移模型进行结果分析:该沥青最低用量值为0.36 kg/m~2,最佳用量值为0.96 kg/m~2。为沥青混凝土面层与半刚性基层间固结、稳定、联结、防水性能的提高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路面层论文参考文献
[1].任少博,王浩,邹晓龙,刘斌清,胡松山.薄层橡胶沥青复合式路面层间高温滑移特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靳庆霞,彭斌,田亚磊,乔建刚.SBR改性乳化沥青对路面层间粘结效果的影响[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
[3].曹明明,黄晚清,刘静,何涛,郑化宇.基于现场试验的复合式路面层间结合性能分析[J].华东公路.2019
[4].刘丽平.基于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层间粘结力探究[J].四川水泥.2019
[5].李萌,纪少波,王豪,廖宝梁,韩文扬.路面层间应变信号的预处理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6].王玉臣,陈剑锋.隧道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应力分析及面层厚度设计[J].公路与汽运.2019
[7].杜成祥.复合式路面层间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
[8].曹明明,陆阳,石希信,黄晚清,游宏.复合式路面层间剪变特性评价指标[J].公路工程.2018
[9].谭海,石先宝.灵山至合浦(石湾)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层施工技术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8
[10].贾进,甘孟松.考虑界面状态的复合式路面层间黏结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