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太行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行菊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稳定性
太行菊论文文献综述
葛水莲,陈建中,刘娜,卜润辉[1](2019)在《太行菊总黄酮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太行菊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方法:以太行菊为材料、野菊为对照,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清除DPPH自由基法,对比太行菊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结果:太行菊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及得率都要高于野菊,太行菊的总黄酮得率为3.48%,而野菊的总黄酮得率为2.99%。高温、强酸或强碱、金属离子(Ca~(2+)、Al~(3+)、Fe~(3+)、Mg~(2+))、还原剂Na2SO3均对2种总黄酮抗氧化活性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而光照、氧化剂H_2O_2、金属离子(K~+、Na~+)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太行菊总黄酮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均不同程度优于野菊总黄酮。(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韩霜,马丽,裴冬丽[2](2019)在《太行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行菊叶片、叶柄、茎尖和茎段为试材,采用MS培养基,在其中添加不同的激素对太行菊的不同外植体进行培养,研究了濒临灭绝的太行菊再生植株的方法。结果表明:太行菊的叶片、叶柄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44.44%和44.11%,所需时间较长,而茎尖、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48.44%和68.75%,培养时间较短。茎段最适合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繁殖材料。为了使茎段能更好的诱导出愈伤组织,课题组又对诱导茎段愈伤组织的激素浓度组合进行了研究,A组:MS+6-BA 1.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B组:MS+6-BA 1.0 mg·L~(-1)+NAA 1.0 mg·L~(-1)+2,4-D 0.1 mg·L~(-1),C组:MS+6-BA 2.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D组:MS+6-BA 2.0 mg·L~(-1)+NAA 1.0 mg·L~(-1)+2,4-D 0.1 mg·L~(-1)。试验表明,C组激素浓度组合最适合太行菊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35 d后愈伤组织不再增加后进行继代培养,45 d后将植株转移至生根培养基1/2MS+NAA 0.12 mg·L~(-1)中进行生根培养。(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6期)
葛水莲,陈建中[3](2019)在《C_2H_5OH-(NH_4)_2SO_4双水相萃取太行菊总黄酮及其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优化了太行菊总黄酮(FFO:Flavonoids from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双水相萃取体系并研究其抑菌活性。超声波辅助C_2H_5OH-(NH_4)_2SO_4双水相萃取FFO,依据Design-Expert8.0(Box-Benhnken)试验设计原理,以总黄酮萃取率为响应值进行方差分析,获取多元二次线性回归方程;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6种供试菌种的抑菌圈直径,对比MIC和MBC确定其抑菌活性。23 g/mL C_2H_5OH-17 g/mL (NH_4)_2SO_4双水相萃取体系下FFO萃取率最高。响应面试验方差分析表明,pH和NaCl的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差异显着;最优双水相萃取体系:pH7.76、粗提液质量分数是19.35%、NaCl质量分数为2.38%,萃取率Y极大值为96.68%(P=0.994);FFO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最强,高剂量作用下抑菌率可达98.57%,MIC为1.56 mg/mL;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次之,对青霉和黑曲霉抑制作用最弱。(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张光明[4](2019)在《太行菊》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Ling)Shih],为菊科太行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15 cm,基生叶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长2.5~3.5 cm,规则二回羽状分裂,一回和二回叶均全裂,花果期6—10月。太行菊为中国特有种,常生于山坡岩石峭壁缝隙中,为国家第2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与太行花、独根草并称为叁大绝壁奇花。主要分布于晋、冀、豫3省所属的晋城、陵川、平顺、邢台、武(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樊泽璐,叶航,武佳慧,侯慧敏,王智[5](2018)在《基于转录组数据的中国特有濒危太行菊属植物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中国特有属,仅分布在太行山区,是菊科花卉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属下有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和长裂太行菊(Opisthopappus longilobus)2种。由于其分布范围较为狭窄,生存环境独特,繁殖能力较弱,加之人为采摘严重,现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数据,设计筛选8个SNP和10个In Del标记,分析太行菊属植物的群体遗传分化、进化历史、地理分布格局等。SNP(hT=0.989, VT=0.011, VS=0.259)和In Del(PPL=93.85%,H=0.2460,I=0.3372)均表明太行菊属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长裂太行菊的各遗传参数高于太行菊种群。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两物种种群间。SNP联合片段数据共检测到51个变异位点,鉴定出75个单倍型,长裂太行菊包含47个单倍型,太行菊28个单倍型,两物种间没有共享单倍型。单倍型Network关系图中,单倍型H50在太行菊种群分布广泛、频率较高,为祖先单倍型;长裂太行菊中单倍型丰富,没有呈星状分布。在进化过程中太行菊属植物没有经历过种群扩张,但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均表现出种群扩张。In Del和SNP联合数据的系统发育显示,太行菊属种群分为2支,长裂太行菊一支,太行菊一支。而单个SNP聚类中,长裂太行菊种群GJT与太行菊聚在一起,太行菊种群GS混杂于长裂太行菊种群中,对这些SNP序列进行BLAST,发现与抗胁迫蛋白有关,可能与两物种对环境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太行菊属19个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最热季节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和海拔载荷最高。核苷酸多态性(π)与海拔和最干月降水量呈显着的负相关。Na与海拔、平均日较差/温度年较差呈负相关,与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节降水量呈正相关。Ne和H与海拔呈负相关,与最湿月降水量正相关。PPL与海拔、最冷月最低温度呈负相关,与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节降水量则呈现正相关。太行山脉沟壑峡谷和河流阻碍了太行菊属植物的花粉传播、不同种群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以及环境的异质性使得长裂太行菊与太行菊之间产生了遗传上的分化。太行山脉隆升之前,随着古植被草原反复形成引起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的扩张与退缩;第四纪冰期来临时,太行菊属植物在太行山区形成避难所进而形成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第八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8-06-30)
梁芳,张燕,郝平安,崔波[6](2018)在《太行菊NAC转录因子基因OpNAC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AC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数量最大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各种逆境胁迫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太行菊的叶片为研究材料,运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得到一条太行菊的NAC基因完整的cDNA序列,命名为OpNAC1(GenBank登录号MF996370),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表明,OpNAC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08 bp,ORF全长855 bp,编码284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32.68 kD,等电点6.46,属于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不含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很可能定位于细胞核。OpNAC1与菊花(ADQ20114.1)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93.7%。二级结构预测表明,OpNAC1蛋白由40个α-螺旋(14.08%)、47个β-折迭(16.55%)和197个无规则卷曲(69.37%)组成,与叁级结构预测基本相符。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NAC转录因子在太行菊中的生物功能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1期)
李佳[7](2018)在《濒危植物太行菊属群体遗传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菊属(Opisthopapus Shih),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特有属,有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Shih)和长裂太行菊(Opisthopappus longilobus Shih)两种。该属植物通体富含芳香油,干后香味较持久,其花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润喉的功效,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生境的破碎化和人为的过度采摘,加上其分布范围狭窄,繁殖能力较弱,已被列入我国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本文采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和nSSR(Nuclear 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结合生态位模拟(ENM),分析该属群体遗传分化的格局及成因,推测其在第四纪冰期的潜在避难所,揭示其进化历史的动态,预测其过去到未来分布模式的变化,解释气候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并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转录组数据设计了63对SSR引物,筛选出11对扩增结果稳定的引物。在424个扩增位点中有41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比率(PPB)为98.11%。11对引物中,引物10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指数最高(H_t=0.2811,G_(ST)=0.3906);所有种群中,红豆峡(HDX)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I=0.3522),北响堂(BXT)最低(I=0.0544)。种群内的遗传变异(66%)高于种群间(34%)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系数相吻合(G_(ST)=0.3752)。19个种群分为叁支,分布在河北的长裂太行菊种群(WDS,JNH,BXT)单独成支,太行菊种群WWS,SNS,FXF,LSZT,GS,YTS为一支,其他种群为最后一支。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相关(r=0.1030,P<0.05)。引物9和引物11所在转录组序列,Blast为PI3K蛋白,该蛋白与种子萌发、细胞凋亡等有关,可能通过温度及降水量影响太行菊属的生长发育。引物1Blast的转录因子AaMIXTA1以及引物4和8Blast的DEAD-box ATP-dependent RNA helicases,可能对其抗逆过程有调控作用。2.根据文献查找并设计了30对nSSR引物,筛选出12对扩增结果稳定的引物,共统计出了98个扩增位点,其中包括97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比率(PPB)为98.98%。12对引物中,引物8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指数均最高(Ht=0.4099,G_(ST)=0.5191);所有种群中,关山(G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I=0.4130),王屋山(WWS)种群最低(I=0.1222)。种群内的遗传变异(57%)高于种群间(43%)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系数相吻合(G_(ST)=0.4466)。所有种群聚为叁支,同SSR结果基本一致,支持地理距离在遗传结构中起一定作用(r=0.0982,P<0.05)。3.以太行菊属44个分布点进行生态位模拟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最大熵模型(MAXENT)确定出6个载荷最高的气候因子(bio 2,bio 3,bio 6,bio 8,bio 11,bio 13)。在末次间冰期(LIG),太行菊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并向西迁移;末次盛冰期(LGM)时,在中国西部和南部的分布区域急剧减少;中新世(MH)与当代分布区基本一致;冰期来临时,太行菊属在河南、山西和陕西形成了冰期避难所;从当代到2070年,太行菊属的地理分布区域先缩小后扩增并向东移动,主要分布在位于河北、山西和河南的太行山区。4.双尾t检验结果显示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环境因子在这两个物种中有明显的差异,包括bio 7(温度年较差),bio 14(最干月降水量),bio 15(降水量季节性变动系数),bio 17(最干季节降水量)和bio 19(最冷季节降水量)。在太行菊中,遗传参数主要与环境因子bio 4,bio 7,bio 14,bio 15,bio 17和bio 19相关,长裂太行菊主要与bio 4,bio 7,bio 15相关。综上所述,影响太行菊属遗传多样性和生态位的环境因子很相似。正是这两个物种之间不同的生态位,使得它们利用不同的环境资源,最终导致了两个物种遗传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3)
樊泽璐[8](2018)在《中国特有濒危太行菊属植物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我国特有属,耐旱、耐荫、耐寒,花洁白或粉红,是菊科花卉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属下仅有2种: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Ling)Shih)和长裂太行菊(Opisthopappus longilobus Shih)。该属主要分布于太行山脉地区,分布区较为狭窄,生存环境独特,繁殖能力较弱,加之人为采摘严重,现已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本文基于转录组数据,开发出8个SNP和10个InDel标记,分析太行菊属24个种群的群体遗传变异、谱系结构、进化历史及分布格局的成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SNP序列的分析太行菊属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_T=0.989,V_T=0.011,V_S=0.259),长裂太行菊的各遗传参数都比太行菊种群高,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8个SNP联合片段数据共检测到51个变异位点,鉴定出75个单倍型,长裂太行菊包含47个单倍型,太行菊包含28个单倍型,两物种间没有共享单倍型。单倍型Network谱系关系分析表明,太行菊种群中,单倍型H50分布广泛,频率较高,推测为其祖先单倍型;长裂太行菊的单倍型较丰富,无法推测其祖先单倍型。单倍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的单倍型分化时间大约出现在13.2 Ma之前,种下单倍型分化时间约为8-9 Ma之前。太行菊属在进化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扩张,但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均表现出经历过扩张(P>0.05)。联合数据揭示太行菊属植物个体的系统发育显示,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被完全分为两支,而基于单个片段SNP聚类显示,长裂太行菊GJT与太行菊聚为一类,太行菊GS混杂于长裂太行菊种群中,可能两个物种间发生了基因交流或渗透。BLAST发现这些片段与抗胁迫蛋白相关。2基于InDel标记的分析太行菊属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多态性位点比率(PPL)为93.8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60,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3372,且长裂太行菊的各遗传信息参数均大于太行菊。AMOVA分析表明太行菊属种群分化系数Φ_(ST)为0.6973,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种群间,且太行菊种群间遗传分化大于长裂太行菊。24个太行菊属种群可分为2大支,长裂太行菊种群一支,太行菊种群一支。3气象因子影响分析19个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最热季节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和海拔五个因子在太行菊属的生长与分布中起主要作用。核苷酸多态性(π)与海拔和最干月降水量呈显着的负相关。N_a与海拔、平均日较差/温度年较差呈负相关,与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节降水量呈正相关。N_e和H与海拔呈负相关,与最湿月降水量正相关。PPL与海拔、最冷月最低温度呈负相关,与最湿月降水量和最湿季节降水量则呈现正相关。综上所述,太行菊属遗传多样性较高,长裂太行菊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太行菊种群,且遗传分化主要存在于种群间,有着显着的谱系地理学结构。第叁纪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东亚季风气候增强及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冷改变着太行菊属植物的生存环境条件,太行山脉隆升形成的沟壑峡谷和河流、不同种群环境的异质性加剧了太行菊属的分化。进化过程中,太行菊和长裂太行菊都经历了一定的种群扩张,太行山脉隆升之前,太行山区古植被发生着从草原到森林的循环变化,使得两种扩张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3)
樊泽璐,陈伟,李佳,柴敏,武艳虹[9](2017)在《濒危植物太行菊属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菊科(Compositae)植物,我国特有物种,耐旱、耐荫、耐寒,是菊科花卉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属下2种: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Ling)Shih)和长裂太行菊(Opisthopappus longilobus Shih)。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分布范围较为狭窄,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和河南叁省的太行山脉地区。由于生存环境的异质性,太行菊与长裂太行菊在形态分化、遗传分化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综述了太行菊属2个种的形态差异、种群遗传变异及谱系地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以期为太行菊属进一步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7年22期)
郝英,陈建中[10](2017)在《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太行菊总黄酮提取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太行菊为试材,以超声波辅助提取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最优的太行菊黄酮提取组合配置,针对太行菊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中最佳的料液比1∶25g·mL~(-1),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45min。响应面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料液比、乙醇浓度和提取温度对黄酮提取率影响差异极显着,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着。4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依次为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回归方程模型预测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5.88g·mL~(-1)、乙醇浓度61.78%、提取温度63.44℃、提取时间55min,太行菊黄酮提取率可达极值4.74%。料液比、乙醇浓度和提取温度的增加极显着的提高了太行菊黄酮的提取率。(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18期)
太行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太行菊叶片、叶柄、茎尖和茎段为试材,采用MS培养基,在其中添加不同的激素对太行菊的不同外植体进行培养,研究了濒临灭绝的太行菊再生植株的方法。结果表明:太行菊的叶片、叶柄作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44.44%和44.11%,所需时间较长,而茎尖、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48.44%和68.75%,培养时间较短。茎段最适合作为诱导愈伤组织的繁殖材料。为了使茎段能更好的诱导出愈伤组织,课题组又对诱导茎段愈伤组织的激素浓度组合进行了研究,A组:MS+6-BA 1.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B组:MS+6-BA 1.0 mg·L~(-1)+NAA 1.0 mg·L~(-1)+2,4-D 0.1 mg·L~(-1),C组:MS+6-BA 2.0 mg·L~(-1)+NAA 0.5 mg·L~(-1)+2,4-D 0.1 mg·L~(-1),D组:MS+6-BA 2.0 mg·L~(-1)+NAA 1.0 mg·L~(-1)+2,4-D 0.1 mg·L~(-1)。试验表明,C组激素浓度组合最适合太行菊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35 d后愈伤组织不再增加后进行继代培养,45 d后将植株转移至生根培养基1/2MS+NAA 0.12 mg·L~(-1)中进行生根培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太行菊论文参考文献
[1].葛水莲,陈建中,刘娜,卜润辉.太行菊总黄酮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9
[2].韩霜,马丽,裴冬丽.太行菊组织培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9
[3].葛水莲,陈建中.C_2H_5OH-(NH_4)_2SO_4双水相萃取太行菊总黄酮及其抑菌活性[J].食品科技.2019
[4].张光明.太行菊[J].生物学通报.2019
[5].樊泽璐,叶航,武佳慧,侯慧敏,王智.基于转录组数据的中国特有濒危太行菊属植物分化研究[C].第八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
[6].梁芳,张燕,郝平安,崔波.太行菊NAC转录因子基因OpNAC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7].李佳.濒危植物太行菊属群体遗传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8].樊泽璐.中国特有濒危太行菊属植物分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9].樊泽璐,陈伟,李佳,柴敏,武艳虹.濒危植物太行菊属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现代园艺.2017
[10].郝英,陈建中.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太行菊总黄酮提取工艺[J].北方园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