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微卫星论文-陈洋,孙丽敏,陈辉,姜怀志

染色体微卫星论文-陈洋,孙丽敏,陈辉,姜怀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微卫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羊,杂种优势,微卫星标记,PCR-SSCP

染色体微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孙丽敏,陈辉,姜怀志[1](2015)在《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一代6号染色体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从绵羊第6号染色体随机选取8个微卫星基因座,通过PCR-SSCP技术对308只南东杂交羊个体基因组DNA进行检测,分析其微卫星多态性及分子遗传学参数。结果表明:在南东杂交羊群体第6号染色体的8个微卫星标记中,共发现64个等位基因,其中基因座BMS2460、OAREL03等位基因数较少,分别为3个和2个;对8个微卫星基因座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分析,南东杂交羊的有效等位基因数(E)在1.1872~7.943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达到4.8119,其中MCM214的有效等位基因数最高为7.9431,BMS2460最低为1.1872;8个微卫星标记中平均杂合度(H)为0.6040,其中BM415的杂合度最高为0.8438,MCM 214最低为0.1246;多态信息含量(PIC)MCM214基因座最高为0.8633,BMS2460最低为0.151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634说明南东杂交羊群体属于多态信息含量较高的遗传群体。南东杂交羊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第6号染色体上MCM53、BMS360、BM4621、BM415、MCM2145、MCM1406个微卫星基因座可作为理想的分子标记,用于优质肉羊杂交选育过程中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5年17期)

齐红蕊[2](2015)在《天然四倍体泥鳅染色体组操作及微卫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鱼类染色体组操作主要包括多倍体的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等,在鱼类遗传育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为探讨鱼类人工诱导四倍体及雄核发育二倍体的新方法,以天然四倍泥鳅、二倍体泥鳅为研究对象,通过冷休克处理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四倍体,对其所产生后代的染色体数目、DNA相对含量、血红细胞核体积及微卫星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采用冷休克方法诱导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对其后代的胚胎发育、倍性鉴定及用微卫星标记对雄核发育个体进行分析鉴定。具体结果如下:(1)冷休克诱导泥鳅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红细胞核体积测定四倍体泥鳅的红细胞核长轴、短轴以及体积都显着大于叁倍体(P<0.01)。流式细胞仪共检测一龄鱼147尾,其中叁倍体泥鳅共31尾,四倍体泥鳅共116尾,占总数的78.9%;对流式细胞仪已确定的叁倍体和四倍体泥鳅各3尾的鳍细胞体外培养进行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叁倍体泥鳅染色体数目为3n=75,四倍体泥鳅染色体数目为4n=100;叁种倍性鉴定方法结果一致。本试验采用了15对引物,筛选4对引物(Mac24、Mac37、Mac63、Mac425)用于微卫星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均遗传父母本的特异性条带,测得四倍体个体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本实验通过倍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的结果分析,证实了2n x 4n通过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成功诱导四倍体。(2)冷休克诱导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受精率与孵化率均略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7天成活率中雄核发育实验组仅有极少数的成活仔鱼(8.30%)与对照组(40.57%)差异极显着(P<0.01)。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20个胚胎,对照组主要分布于71-76之间,其众数在3n=75;而实验组中染色体数量分布于46-80之间,染色体数目为3n=75的有4个,染色体数目为2n=50的有16个为二倍体,诱导率较高。本试验采用了5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获得2对引物(Mac45、Mac60)其亲本基因型完全不同,可用于进行雄核发育后代的鉴定。在引物Mac45中可确定母本基因型为106/86,父本的基因为51/53,雄核发育后代中基因型为51/51和51/53,达到26.0%。同样在引物Mac60的微卫星标记中雄核发育后代的遗传父本基因型107/120,而不遗传母本基因,表明雄核发育后代染色体组减半,只遗传物质来自于父本而非母本。研究结果表明,无须卵子失活,仅用冷休克成功诱导了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及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成功四倍体,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的四倍体,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是进行多倍体育种的良好材料,而且为全雄鱼生产及多倍体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5-06-05)

秦均珍,庞丽红,黄如甸,邓碧叶[3](2014)在《微卫星DNA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卫星DNA连锁分析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的诊断价值。方法:提取多囊肾病家系成员外周血和胎儿绒毛膜绒毛DNA,运用荧光PCR法扩增与PKD1紧密连锁的4个微卫星DNA(SM6、KG8、CW4、CW2)遗传标志,将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基因扫描,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和单体型分析对ADPKD家系共27例(包括1例胎儿)进行致病基因检测。结果:27例家系成员中检出了1例18岁个体为PKD1基因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处于囊肿发生前期;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未获得致病基因。结论:微卫星DNA具有高度多态性,在同一家系内具有高度的遗传保守性,该技术在ADPKD的症状前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中简便、快速、灵敏。(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4年20期)

秦均珍[4](2014)在《应用微卫星DNA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进行症状前检测及产前诊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具有延迟显性遗传的特点。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对ADPKD家系中的成员进行症状前基因检测和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是控制其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本实验应用与PKD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对一ADPKD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和突变基因的筛查,完成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症状前检测及产前诊断,为临床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传统苯酚氯仿法提取ADPKD家系成员外周血的基因组DNA和胎儿绒毛膜绒毛DNA,选取4个与广西人PKD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DNA(SM6、KG8、CW4、CW2)为遗传标志,荧光PCR扩增4个微卫星DNA,然后将荧光标记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基因扫描,通过基因连锁分析和单体型分析对一ADPKD家系共27人(包括1名胎儿)进行致病基因检测。结果:27名家系成员中,Ⅰ1、Ⅱ1、Ⅱ3、Ⅱ8、Ⅱ10、Ⅱ12、Ⅲ3、Ⅲ9均为诊断明确的ADPKD患者,带有相同的与致病基因PKD1连锁的单倍型2—1—2;1名18岁个体Ⅲ5为PKD1基因突变症状前个体,携带有致病的2—1—2,无临床症状,处于囊肿发生前期;Ⅳ1不携带有2—1—2,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未获得致病基因,为正常后代,不会遗传该病,可继续妊娠。结论:微卫星DNA具有高度多态性,在同一家系内具有高度的遗传保守性,其基因片段短、扩增效率高、判型准确等特点使得该技术在ADPKD的疾病诊断简便、快速、灵敏。利用微卫星DNA进行多态性连锁分析,可在同一家系中筛选出ADPKD患者,它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种ADPKD基因诊断方法。选取多个与致病基因连锁的微卫星DNA作为标记,对ADPKD家系成员进行症状前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可提高确诊率。(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杨丹,牛志刚,史洪才,尹启宝,木合塔尔[5](2013)在《无角陶赛特绵羊18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与早期生长发育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的UMP、MNS19A、CSSM18、BDKRB、MULGE6、MULGE5等6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基因多态性,并研究这6个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对无角陶赛特绵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集新疆玛纳斯新澳畜牧有限责任公司种羊场163只无角陶赛特绵羊羔羊血液,利用微卫星分型方法分析6个微卫星标记在无角陶赛特绵羊群体中的遗传多态性,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非遗传因素对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然后选择基因效应显着影响的生产性状,用最小二乘方差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早期生长发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微卫星标记UMP、MNS19A、CSSM18、BDKRB、MULGE6、MULGE5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4,5,5,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55,平均遗传杂合度为0.698,这6个微卫星标记在该研究群体均表现中度或者高度多态,且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CSSM18显着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P<0.05);微卫星标记MNS19A显着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P<0.05),极显着影响2月龄胸围(P<0.01);微卫星标记BDKRB极显着影响无角陶赛特绵羊初生体质量、2月龄胸围、3月龄体质量(P<0.01),显着影响3月龄臀宽(P<0.05)。分析比较这3个微卫星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个体间的平均生产性能,结果显示微卫星标记MNS19A和BDKRB不同基因型间的平均生产性能差异显着(P<0.05)。【结论】微卫星标记MNS19A和BDKRB可以作为无角陶赛特绵羊相应生长性状的分子筛选标记。(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7期)

梁芳[6](2013)在《CEF感染REV后部分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ticuloendotheliosis, RE)是继鸡马立克氏病、鸡淋巴细胞白血病之后的第叁种病毒性肿瘤病。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广泛地应用于人类肿瘤病的检测。目前未见有应用微卫星技术研究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引起宿主基因组变化的报道。本试验将REV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检测鸡染色体上微卫星不稳定性,旨在发现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是否引起宿主基因组的改变,为此病的早期诊断及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本试验中应用22个SPF鸡胚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将每个鸡胚的细胞分成两部分,一半细胞接种REV,另一半作为对照,获得含试验和对照的22组样本,提取细胞的基因组DNA。选取鸡1、2、3号染色体上135个微卫星标记,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技术检测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试验结果统计显示135个微卫星标记,有106个位点发生不同百分率的MSI,占全部微卫星标记的78.52%。其中ABR0139变化率为50.00%。变化率在30%以上的位点共有16个。这16个位点中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8个,分别是ABR0139、ABR0172. MCW0036、ABR0504、ABR0528、ABR1328、MCW0167、ABR0368;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7个,分别是ABR0404、ABR0197、ABR0599、ABR0107、ABR0004、 ABR0067、ADL0300;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位点有1个,分别是ABR0350。另外有29个标记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没有检测到变化。22组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REV后全部表现出MSI。3号样品,MSI发生率最高为40.00%,其次1号样品MSI发生率为25.19%。其余样品的MSI变化率均在在25%以下。其中,MSI变化率在20-25%的样品有2号、13号,共2组样品;变化率在10%-20%的样品有4号、5号、6号、7号、8号、9号、10号、11号、12号、16号、18号、20号、21号,共13组样品;余下5组样品MSI变化率在10%以下。本试验首次发现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1、2、3号染色体上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这可能为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的致病机理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化梅,李龙萍,苏俊,喻安孝,邓飞[7](2013)在《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重排与14号染色体微卫星改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DNA改变在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选取14号染色体上2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法(PCR-SSCP)检测37例B细胞淋巴瘤中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结果 37例B细胞淋巴瘤中,bcl-2/IgH基因重排频率为24.3%(9/37);微卫星不稳定发生率为48.6%(18/37),杂合性缺失发生率为40.5%(15/37),其中D14S65位点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频率较高,分别为29.7%(11/37)和27%(10/37)。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D14S6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有关(P<0.05),与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但D14S45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无关(P>0.05)。结论 D14S65是B细胞淋巴瘤中敏感的检测位点,bcl-2/IgH基因重排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共同导致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10期)

王伯平[8](2013)在《刺鳅和拟缘(鱼央)的微卫星DNA及性染色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刺鳅,隶属于鱼纲、鲈形目、刺鳅科。在中国,刺鳅科之中只有一个刺鳅属,包含刺鳅和大刺鳅两个物种。这两种鱼均属于富含高蛋白和低脂肪的动物食品,所具有的必需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其肌肉中氨基酸种类齐全,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较为接近人体需要,两种刺鳅肉质鲜美,皆具有经济开发利用价值。刺鳅曾经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广泛分布存在,然而由于当今江河环境污染严重,刺鳅野生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很多湖泊河流里,刺鳅甚至已经基本消失。由于野生刺鳅已急剧减少,故有必要开发新的SSR遗传标记来用于多方面研究,这些标记可用于野生刺鳅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也可用于刺鳅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学等学科研究。本研究采用的是以FIASO技术为基础的SSR分离改良方法。例如对采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接头、探针和杂交条件做了适当修改;采用自己修改的方法,成功地分离出数千个克隆,随机挑取了300多个克隆,并对其中的36个样本进行测序。36个测序样本中有33个样本含有SSR序列(SSR阳性克隆率约为92%),适合设计引物的序列有29个(具体序列见附录)。根据其中的6个序列设计了相应的引物,用琼脂糖凝胶验证PCR产物与测序结果片段大小相一致,其余23个序列有待进一步设计和验证引物。对所设计的刺鳅MaSSR1位点进行了长度多态性分析,并将不同的等位基因克隆及测序,验证了设计引物的正确性和位点多态性,确认刺鳅MaSSR1位点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态性。这些29个分离出来并测序的SSR序列,为以后的继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所建立的SSR分离技术新方案,也为其它物种的SSR位点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此外,刺鳅是具有性染色体的少数鱼类之一,而且其性染色体是染色体组之中最大和具有异型性的一对,是研究鱼类性染色体进化的良好实验材料。本文通过锚式PCR法成功地分离出刺鳅X染色体文库的SSR基因位点,其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在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本文对刺鳅进行了核型分析及C带检测,结果与刘江东老师的报道一致,Y染色体较X染色体大10%,XY染色体上大部分为结构性异染色质。在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采用了FISH和PRINS方法对刺鳅性染色体端粒进行了研究,没有发现刺鳅性染色体末端端粒缺失及中间端粒现象,推测刺鳅性染色体在进化过程中没有发生染色体融合及罗伯逊易位,同时对刺鳅具有一对最大异型性的性染色体现象作了相应的分析,推测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由于缺乏重组,造成大量的转座子聚集和自身基因扩增,导致了刺鳅性染色体成为最大和具有异型性的染色体。另外,根据本文的实验基础,结合人类Y染色体富含SSR的特点,提出了用性染色体SSR分析性染色体上的重排和进化的可行性方案。由于缺类也是我们实验室经常用于研究的实验材料,我们在进行刺鳅研究的同时,对也含有性染色体的拟缘缺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分别来源于青衣江和岷江的两种类型拟缘缺,虽然形态相同,但染色体组却存在差异;为了深入探讨拟缘(?)的染色体内部信息,采用了CMA3染色、5S rDNA序列分析、5S rDNA和18SrDNA双色FISH染色体定位,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染色体结构差异很大,可以肯定这两类拟缘缺应该属于同一物种,但实系不同族类。最后对这两类拟缘缺染色体组差异的可能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5-01)

赵波[9](2012)在《CEF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 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恶性肿瘤形成的一个新机制,人们越来越关注MSI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自1993年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中发现有较高比例的MsI以来,人类对肿瘤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禽白血病作为鸡的叁大肿瘤性疾病之一,到目前为止,除本实验室吴艳婷于2011年用MSI对该病做过早期诊断外,国内外对鸡白血病MSI的报道实属罕见。本实验通过应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 ALV-J)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扩增鸡2、3号染色体上82个微卫星标记并电泳检测,旨在发现发生变化的微卫星位点,有助于临床工作者通过获取外周血、骨髓和内脏器官等样本,用变化位点的组合来对该病的发生做早期诊断,为禽病工作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23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鸡胚的组织,一半作为对照组,另一半用于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细胞接毒并培养7d且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 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后,收集细胞。提取鸡胚组织和细胞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记录结果,检测接毒细胞基因组的微卫星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2、3号染色体上的82个微卫星位点,有48个位点发生不同百分率的MSI,占全部微卫星位点的58.54%,还有34个位点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没有检测到变化。检测到有MsI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率,2个位点发生较高的MSI, ABR0579和MCW0220变化率均为30.43%。变化率在20%以上的位点有ABR0520、ABR0569、MCW0311、LEI0223,变化率分别是26.09%,26.09%,21.74%,21.74%。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后的样本有23/23(100.00%)表现出MSI。2号样品,MSI发生率最高为26.83%,其次8号,7号,23号样品MSI发生率分别为19.51%,10.98%,10.98%。其余样品的MSI变化率均在在10%以下。第7组样品的ABR0520位点、第8组样品的ABR0520和ADL0300位点、第15组样品的ABR0587位点的测序结果表明,接毒细胞与组织DNA相比,核心序列中的部分碱基缺失或增加,导致微卫星条带的减小或增大,与PAGE得到的结果保持一致。本研究首次发现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上存在多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感染ALV后CEF可出现多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提示ALV感染CEF早期可能会整合到宿主的多个位点引起基因组的变化。以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为基础的微卫星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出染色体内部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这为动物肿瘤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模式。(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2-12-01)

段永杰,王利民,姜怀志[10](2012)在《绵羊第6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一物种不同个体染色体上的碱基对大多数是相同的,但在某些位点上,不同个体间的DNA序列会出现差异,差异的DNA会影响基因的功能,进而影响性状的表型,这些差异就称为分子遗传标记。越来越多的遗传标记被广泛应用于育种研究中,而且在加快选育进程中起到了常规育种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常用的遗传标记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引物扩增(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8-25)

染色体微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鱼类染色体组操作主要包括多倍体的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等,在鱼类遗传育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为探讨鱼类人工诱导四倍体及雄核发育二倍体的新方法,以天然四倍泥鳅、二倍体泥鳅为研究对象,通过冷休克处理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四倍体,对其所产生后代的染色体数目、DNA相对含量、血红细胞核体积及微卫星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并采用冷休克方法诱导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对其后代的胚胎发育、倍性鉴定及用微卫星标记对雄核发育个体进行分析鉴定。具体结果如下:(1)冷休克诱导泥鳅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红细胞核体积测定四倍体泥鳅的红细胞核长轴、短轴以及体积都显着大于叁倍体(P<0.01)。流式细胞仪共检测一龄鱼147尾,其中叁倍体泥鳅共31尾,四倍体泥鳅共116尾,占总数的78.9%;对流式细胞仪已确定的叁倍体和四倍体泥鳅各3尾的鳍细胞体外培养进行染色体计数。结果显示,叁倍体泥鳅染色体数目为3n=75,四倍体泥鳅染色体数目为4n=100;叁种倍性鉴定方法结果一致。本试验采用了15对引物,筛选4对引物(Mac24、Mac37、Mac63、Mac425)用于微卫星标记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均遗传父母本的特异性条带,测得四倍体个体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本实验通过倍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的结果分析,证实了2n x 4n通过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成功诱导四倍体。(2)冷休克诱导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受精率与孵化率均略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05);7天成活率中雄核发育实验组仅有极少数的成活仔鱼(8.30%)与对照组(40.57%)差异极显着(P<0.01)。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20个胚胎,对照组主要分布于71-76之间,其众数在3n=75;而实验组中染色体数量分布于46-80之间,染色体数目为3n=75的有4个,染色体数目为2n=50的有16个为二倍体,诱导率较高。本试验采用了5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获得2对引物(Mac45、Mac60)其亲本基因型完全不同,可用于进行雄核发育后代的鉴定。在引物Mac45中可确定母本基因型为106/86,父本的基因为51/53,雄核发育后代中基因型为51/51和51/53,达到26.0%。同样在引物Mac60的微卫星标记中雄核发育后代的遗传父本基因型107/120,而不遗传母本基因,表明雄核发育后代染色体组减半,只遗传物质来自于父本而非母本。研究结果表明,无须卵子失活,仅用冷休克成功诱导了天然四倍体泥鳅雄核发育二倍体及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成功四倍体,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的四倍体,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是进行多倍体育种的良好材料,而且为全雄鱼生产及多倍体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微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1].陈洋,孙丽敏,陈辉,姜怀志.南非肉用美利奴羊与东北细毛羊杂交一代6号染色体微卫星DNA多态性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2015

[2].齐红蕊.天然四倍体泥鳅染色体组操作及微卫星分析[D].大连海洋大学.2015

[3].秦均珍,庞丽红,黄如甸,邓碧叶.微卫星DNA对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4

[4].秦均珍.应用微卫星DNA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进行症状前检测及产前诊断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

[5].杨丹,牛志刚,史洪才,尹启宝,木合塔尔.无角陶赛特绵羊18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与早期生长发育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梁芳.CEF感染REV后部分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

[7].李化梅,李龙萍,苏俊,喻安孝,邓飞.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重排与14号染色体微卫星改变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

[8].王伯平.刺鳅和拟缘(鱼央)的微卫星DNA及性染色体研究[D].武汉大学.2013

[9].赵波.CEF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10].段永杰,王利民,姜怀志.绵羊第6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2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2

标签:;  ;  ;  ;  

染色体微卫星论文-陈洋,孙丽敏,陈辉,姜怀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