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裸灶螽论文-杜典松,黎道洪,张俊

洞穴裸灶螽论文-杜典松,黎道洪,张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洞穴裸灶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金属富集,裸灶螽,环境因子,金竹洞

洞穴裸灶螽论文文献综述

杜典松,黎道洪,张俊[1](2013)在《洞穴裸灶螽对重金属富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金竹洞和犀牛洞内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及影响裸灶螽对重金属富集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裸灶螽是否可以作为洞穴重金属污染的指示动物提供科学数据,在考察洞穴相关环境因子的基础上,采用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和6300原子荧光光谱仪,对采自洞穴土样、水样和裸灶螽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裸灶螽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和洞穴土壤的污染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所考察的6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大多数超过我国的土壤背景值。其中,金竹洞内裸灶螽对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系数最大的是有光带的Cu(2.16),最小的是黑暗带的As(0.01);犀牛洞内裸灶螽对土壤中重金属富集系数最大的是黑暗带Zn(1.21),最小的是弱光带As(0.04)。而水体中,金竹洞重金属富集系数最大的为有光带的Zn(8200),最小的为黑暗带的Ni(28.16);犀牛洞重金属富集系数最大的为黑暗带的Zn(15 385),最小的为弱光带的Ni(71.76)。重金属富集系数与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裸灶螽对土壤重金属富集系数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值和有机质含量,重金属As与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26,Zn与pH值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目前金竹洞为中污染,应引起当地政府注意,而犀牛洞为轻污染,虽有重金属污染,可污染不严重。(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焦忠久[2](2010)在《洞穴裸灶螽与洞穴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洞穴裸灶螽Diestrammena caverna sp.n.是首次发现并命名的洞穴昆虫新种,隶属直翅目、驼螽科、盲灶螽属。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洞穴裸灶螽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及显微观察,明确了洞穴裸灶螽触角感受器、中肠、前胃、马氏管及卵巢与洞穴环境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征。采用16Sr 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洞穴驼螽2属13种及其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树,探明了洞穴驼螽科昆虫的分子进化及系统发育。主要结论如下:1对洞穴环境适应的特征研究1.1形态特征洞穴裸灶螽成虫体长11.0mm-12.0mm,身体呈淡黄褐色,体表有暗褐色斑纹。头顶部有两个圆锥形突起;复眼由若干个小眼组成,呈肾形;触角丝状细长,柄节粗大,梗节短小且内侧有一凹陷,基部第一鞭小节显着变长,触角感受器种类多、数量大;上唇端部有一凹陷,内面密被感觉毛;上颚发达,切齿两个,臼齿宽大;内颚叶发达且有3根齿;下唇须3节,端部第一节粗大且密被感觉毛,中唇舌细长,侧唇舌宽大。前足腿节关节裂片内侧有1个刺、外侧有1个距,胫节内侧有1个距,外侧有2个距,且两个距之间有一个小刺;中足腿节内外关节裂片上各有1个距,中足胫节内外各有1个距,两个距之间有一刺;后足胫节每侧有28-48个刺。背产卵瓣和腹产卵瓣刀状,内产卵瓣针状。尾须细长,端部有2-3个凹陷,密被感受器。卵长8.0-10.0mm,宽3.56.0mm,初产时呈乳白色,临近孵化时呈褐色,卵壳上有蜂窝状刻纹。1.2生物学特性洞穴裸灶螽2年发生一代。若虫期较长,8-14个月,若虫栖居在黑暗潮湿的洞穴石缝内,主要以流进洞穴内的枯枝落叶和洞穴生物尸体为食,若虫还取食自己的蜕,以补充营养。成虫期一般6-10个月,雌虫具有多次交尾产卵和取食发育不良卵的习性,每雌产卵2-8粒,卵单粒散产在阴暗潮湿的石缝内,卵期3-4个月。1.3触角感受器在洞穴裸灶螽成虫触角上一共发现了7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主要分布于洞穴裸灶螽触角的鞭节上;刺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洞穴裸灶螽触角的鞭节上;鳞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洞穴裸灶螽触角的梗节上;腔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洞穴裸灶螽触角的梗节上;耳形感受器仅分布于雄虫鞭节腹面;锥形感受器分布于洞穴裸灶螽触角的柄节基部;鼎形感受器着生于触角表面的凹窝内。1.4内脏器官细胞结构洞穴裸灶螽中肠细胞排列紧密且多皱褶,分裂细胞着生于皱褶处;前胃齿数目多、结构复杂,外周有强壮的肌肉层;马氏管细胞数量多,基膜上的肌纤维发达;雌虫卵巢管数目少但是体积庞大,为卵子的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2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将自测的驼螽科盲灶螽属(Diestrammena)2个种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Dolichopoda属41条洞穴螽蟖的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以Hadenoecus cumberlandicus、Euhadenoecus insolitus、Ceuthophilus gracilipes、Troglophilus cavicola作为复合外群,采用MEGA软件基于Kimure-2模型,完全清除空位,用自展法检验各分支的置信度(重复100次),构建NJ树和ME树。在所获得的521bp序列中,有188个变异位点,133个简约信息位点,329个保守位点;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15%、37.1%、10.625%和17.125%,在碱基组成上具有A+T含量偏向性;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驼螽科大部分不含Arg(我国TS、WN含有),而含有较高的Leu、Asp、Phe和Ser。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6个大的聚类簇,即Dolichopoda属的希腊Ⅰ类群、希腊Ⅱ类群、俄罗嘶类群、意大利类群、土耳其类群和Diestrammena属的中国类群,其中中国类群与土耳其类群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洞穴裸灶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洞穴裸灶螽Diestrammena caverna sp.n.是首次发现并命名的洞穴昆虫新种,隶属直翅目、驼螽科、盲灶螽属。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洞穴裸灶螽形态学及生物学特性;通过扫描电镜及显微观察,明确了洞穴裸灶螽触角感受器、中肠、前胃、马氏管及卵巢与洞穴环境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征。采用16Sr DNA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构建了洞穴驼螽2属13种及其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树,探明了洞穴驼螽科昆虫的分子进化及系统发育。主要结论如下:1对洞穴环境适应的特征研究1.1形态特征洞穴裸灶螽成虫体长11.0mm-12.0mm,身体呈淡黄褐色,体表有暗褐色斑纹。头顶部有两个圆锥形突起;复眼由若干个小眼组成,呈肾形;触角丝状细长,柄节粗大,梗节短小且内侧有一凹陷,基部第一鞭小节显着变长,触角感受器种类多、数量大;上唇端部有一凹陷,内面密被感觉毛;上颚发达,切齿两个,臼齿宽大;内颚叶发达且有3根齿;下唇须3节,端部第一节粗大且密被感觉毛,中唇舌细长,侧唇舌宽大。前足腿节关节裂片内侧有1个刺、外侧有1个距,胫节内侧有1个距,外侧有2个距,且两个距之间有一个小刺;中足腿节内外关节裂片上各有1个距,中足胫节内外各有1个距,两个距之间有一刺;后足胫节每侧有28-48个刺。背产卵瓣和腹产卵瓣刀状,内产卵瓣针状。尾须细长,端部有2-3个凹陷,密被感受器。卵长8.0-10.0mm,宽3.56.0mm,初产时呈乳白色,临近孵化时呈褐色,卵壳上有蜂窝状刻纹。1.2生物学特性洞穴裸灶螽2年发生一代。若虫期较长,8-14个月,若虫栖居在黑暗潮湿的洞穴石缝内,主要以流进洞穴内的枯枝落叶和洞穴生物尸体为食,若虫还取食自己的蜕,以补充营养。成虫期一般6-10个月,雌虫具有多次交尾产卵和取食发育不良卵的习性,每雌产卵2-8粒,卵单粒散产在阴暗潮湿的石缝内,卵期3-4个月。1.3触角感受器在洞穴裸灶螽成虫触角上一共发现了7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主要分布于洞穴裸灶螽触角的鞭节上;刺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洞穴裸灶螽触角的鞭节上;鳞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洞穴裸灶螽触角的梗节上;腔形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洞穴裸灶螽触角的梗节上;耳形感受器仅分布于雄虫鞭节腹面;锥形感受器分布于洞穴裸灶螽触角的柄节基部;鼎形感受器着生于触角表面的凹窝内。1.4内脏器官细胞结构洞穴裸灶螽中肠细胞排列紧密且多皱褶,分裂细胞着生于皱褶处;前胃齿数目多、结构复杂,外周有强壮的肌肉层;马氏管细胞数量多,基膜上的肌纤维发达;雌虫卵巢管数目少但是体积庞大,为卵子的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2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将自测的驼螽科盲灶螽属(Diestrammena)2个种与从GenBank中下载的Dolichopoda属41条洞穴螽蟖的16S rDNA基因片段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以Hadenoecus cumberlandicus、Euhadenoecus insolitus、Ceuthophilus gracilipes、Troglophilus cavicola作为复合外群,采用MEGA软件基于Kimure-2模型,完全清除空位,用自展法检验各分支的置信度(重复100次),构建NJ树和ME树。在所获得的521bp序列中,有188个变异位点,133个简约信息位点,329个保守位点;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15%、37.1%、10.625%和17.125%,在碱基组成上具有A+T含量偏向性;在组成的20种氨基酸中,驼螽科大部分不含Arg(我国TS、WN含有),而含有较高的Leu、Asp、Phe和Ser。分子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内群聚为6个大的聚类簇,即Dolichopoda属的希腊Ⅰ类群、希腊Ⅱ类群、俄罗嘶类群、意大利类群、土耳其类群和Diestrammena属的中国类群,其中中国类群与土耳其类群关系较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洞穴裸灶螽论文参考文献

[1].杜典松,黎道洪,张俊.洞穴裸灶螽对重金属富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焦忠久.洞穴裸灶螽与洞穴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标签:;  ;  ;  ;  

洞穴裸灶螽论文-杜典松,黎道洪,张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