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空调末端论文-王宇轩,杨丽修,吴会军,杨建明,刘彦辰

辐射空调末端论文-王宇轩,杨丽修,吴会军,杨建明,刘彦辰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空调末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辐射空调,辐射供冷末端,防结露,新材料

辐射空调末端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轩,杨丽修,吴会军,杨建明,刘彦辰[1](2019)在《辐射供冷空调末端防结露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供冷空调的末端易结露是限制其供冷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辐射供冷末端防结露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末端供冷表面处理、调控末端供水温度、独立送风除湿措施、新材料技术等四方面进行综述。对当前防结露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利用新材料技术可以解决结露问题和提升供冷能力,对辐射供冷空调末端防结露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08期)

司强[2](2018)在《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空调系统比采用对流末端的传统空调系统具有更高的室内舒适性和节能性,通常需要耦合新风系统处理湿负荷并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中大多是同时安装两套冷热源和末端,通过温湿度独立和预除湿的控制方法实现了高舒适性和结露预防。本文提出了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全新耦合形式,设计了辐射与诱导送风一体化的新型室内末端(以下简称一体化末端)。针对一体化末端性能和结构参数设计、系统运行下的室内舒适性和防结露控制,以及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构建了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并研制了一体化的新型室内末端装置:利用风机的出风压力通过一体化末端进风口的条形喷口形成一次风射流,以经过空气处理机组热湿处理后的少量一次风诱导室内回风进行混合,混合空气加热或冷却开孔辐射板后送入室内,具有辐射空调舒适性优势的同时减少了送风能耗以及风管和再热器等设备,使辐射新风耦合系统的热湿处理能力在单一设备上实现。搭建了一体化末端装置诱导性能测试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热舒适性和结露特性研究实验台。其次,通过模拟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体化末端的运行特性以及结构参数的影响。根据射流理论和一次风射流的诱导原理,分析了受限空间内,一体化末端内部构造与一次风射流诱导作用之间的关系;模拟分析了不同喷口宽度下一次风量对诱导比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喷口宽度调节装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以喷口宽度为特征参数,将喷口高度、混合室至喷口距离、混合室入口尺寸等结构参数无因次化,得出各参数对一体化末端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建立了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室内舒适性理论模型,并与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室内舒适性的关键参数;实验研究了一体化空调系统运行下一次风温度和风量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室内负荷分布特征提出了一次风量分配控制降低了室内水平温差;分析了室内PMV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工况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拟合出已知环境温度和室内设计温度时,满足舒适性标准的一次风工况计算式,为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参考。测试了不同一次风工况下系统启动阶段室内温湿度的动态特性,得出了一次风量和温度对室内热环境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的影响规律。另外,分别从一体化末端的防结露性能、结露发生阶段的影响因素和措施、系统设计阶段的预防措施叁个方面对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结露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一次风工况对一体化末端的结露温度的影响,发现提高一次风量和降低一次风温度均能有效提高一体化末端防结露性能;基于辐射板与空气的热质传递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了一次风温湿度和风量对结露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消除凝液的有效措施;将防结露设计温差分为运行裕量温差,表面不均匀度和最小冷表面过冷度叁个部分,分别研究了与系统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完善了系统的设计理论依据。最后,为了优化系统的控制策略,构建了将平均辐射温度(MRT)控制应用于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测试平台,实验分析发现MRT能及时反映室外气温和负荷的变化,以此为控制参数可以有效减小负荷变化的影响,维持室内温度稳定;建立了预测室内围护结构平均辐射温度的近似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该模型可减少室内测点从而简化控制系统。(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9-01)

袁旭东,张秀平,吴俊峰,贾磊,宋有强[3](2018)在《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供暖舒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一种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及室内热环境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动态仿真模型,对末端的位置、数量、运行参数进行了供暖舒适性研究,分析了室内达到舒适性温度所需的时间以及室内热环境均匀度。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空调末端能够使室内实现较好的舒适性和温度均匀度,合理增加末端数量能更好地改善室内温度均匀性;所需时间受送风温度影响更大,随着送风温度的增加,所需时间受送风温度的影响逐步减小;室内对称位置的两侧末端同时送风易造成室内风速过大和吹风感强烈,单独一侧的末端送风时易使室内风速处于很小范围。(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郑松[4](2017)在《基于蒸发冷却辐射式空调末端设计的节能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式空调作为一种新型的空调方式,具有极佳的热舒适性和节能潜力,蒸发冷却与辐射式末端相结合更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笔者选取几种常见的辐射末端形式,进行节能效益方面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7年34期)

史晶,舒海文,王宏彬,李鹏刚,端木琳[5](2016)在《毛细管辐射对流空调末端设备的供热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毛细管辐射对流空调末端设备的构造、实验方法、总供热量及辐射供热量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供水温度及室内设定温度,分别对5种工况进行实验。得出该设备的总供热量中,辐射供热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为32.56%。当热媒进、出口平均温度为47.5℃时,单位面积供热量最大,可达285.1 W/m~2。(本文来源于《煤气与热力》期刊2016年06期)

王赟[6](2016)在《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供冷性能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供冷空调是以较高温度的冷水供入辐射末端的系统,以辐射换热为主要方式冷却室内环境,处理室内显热负荷,使人体能够获得较高的热舒适感。辐射末端和周围环境的换热过程受到辐射冷顶板结构、冷冻供水状况、室内负荷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对流式空调系统,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供冷方式,室内可以达到较小的温度梯度,减小局部的热不舒适感。本文为了评价辐射冷顶板表面的温度均匀性分布,提出温度不均匀系数,综合考虑不同顶板结构、冷冻水参数和热源等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系统研究毛细管辐射顶板供冷性能和辐射空调房间室内热环境的变化规律,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综合考虑辐射顶板内的导热、及辐射顶板与室内的对流和辐射换热,建立毛细管辐射冷顶板模型,系统分析了冷水供水工况(冷水温度和冷水流速)、毛细管管结构(管径和管间距)、抹灰层状况(抹灰厚度和导热系数)等因素对辐射顶板供冷能力及顶板表面温度均匀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和ASHRAE计算值对比,平均偏差在15%以内,在此基础上研究毛细管管径取值的优化范围。(2)根据实验室的具体尺寸及毛细管在顶板表面的分布状况,建立毛细管辐射空调房间模型,实验数据作为模型计算的边界条件,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10%以内。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研究两种因素(冷水流量和热源强度)对毛细管辐射空调房间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3)通过搭建毛细管辐射空调实验平台,进行顶板辐射供冷实验,研究不同冷水供水温度参数和送风工况对顶板表面、室内竖向及水平面的温度梯度和均匀性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6-06-01)

刘润东[7](2016)在《毛细管辐射末端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毛细管辐射空调技术的成熟和推广,这项技术逐渐引起了建筑设计师的重视,在实际建筑中的设计与应用也越发广泛。但该新型空调技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故障问题也接踵而至,给用户带来很大的困扰。目前关于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故障研究尚少,一旦该系统发生故障,可参考的资料甚少,加上该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如果只能依靠相关专业维修人员的经验进行测试和维修,那么故障最终能否成功诊断就将变得被动,因此有必要针对该新型空调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故障诊断体系来解决目前的困扰。本文以实际工程的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为基础,经过分析,采集,考察该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采用故障树分析法来对该空调系统故障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和故障树模型的搭建方法等,并选取该系统中两个典型的故障“夏季毛细管辐射房间温度过高”和“夏季房间出现结露”作为顶事件,建立相应的故障树模型后,分别对两个故障树进行定性分析,采用上行法求解最小割集找出系统薄弱环节和易发生故障因素并为之后建立专家系统知识库提供基础。同时,本文设计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毛细管辐射空调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先介绍了专家系统的框架模型及组成功能,再基于已建立的故障树模型,依次实现专家系统各大模块的内容和功能。知识库:采用框架法来进行知识的转化和表示,补充故障现象核实库和故障维修意见库并集成知识库管理模块,形成功能完善的知识库模块;推理解释模块:结合该领域专家相应的维修经验及思维逻辑方式,采取正向推理的推理策略设计出推理解释机;最后采用JAVA,JSP编程语言开发出B/S的人机交互页面并设计出该系统的可视化故障诊断专家系统。通过它对实际空调系统故障的测试,表明所建立的毛细管辐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是有效的并且能够应用于实际。(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6-06-01)

何磊[8](2016)在《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辐射空调系统由于能够采用高温冷水以辐射换热方式输出冷量,因而具有较高的节能潜力。但由于辐射末端无法承担潜热负荷,需要与其他辅助末端构成复合系统联合运行。这种复合系统由于需要避免辐射表面结露,且许多辐射末端具有较大的热惰性,因而其动态调节较为困难。只有在合理的控制措施下,才能够充分发挥该系统的节能潜力。可见如何动态优化复合末端系统运行参数,以最小系统运行能耗保障室内舒适度是该类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控制的一项关键问题。监督控制技术能够动态调节系统的运行参数,使系统保持在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降低系统运行能耗。该技术为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的自适应优化控制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是监督控制技术需要以能够表达设备真实特征的模型为基础,而系统运行的历史数据恰恰是对空调系统各设备实时特性最为真实的表达。可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运行数据分析方法,对系统特性与设备特性进行识别,建立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所需的设备模型,无疑能够提高监督控制策略的性能,有利于发挥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的节能潜力。为此,本文以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的历史运行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复合系统中的各类设备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了系统设备的数据挖掘模型结构;建立了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建筑传热过程的快速计算方法;构建了考虑建筑传热过程、设备特性的复合空调监督控制方法;并通过试验与仿真模拟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验证。详细研究内容如下:对于复合系统中的子系统或独立控制的设备而言,能够反映其特性的数据只是大量系统运行历史数据中的一部分;为利用运行数据辨识设备特性,本文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和空调系统专业知识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空调系统运行数据处理方法,从系统数据中识别有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为建立设备数据挖掘模型提供了样本数据处理的标准流程。本文以包含各类设备的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空调系统设备中各类线性、非线性、不同时间常数的设备(冷水机组、无级变频泵、定速泵、分级变速的风机、板式换热器、盘管换热器、辐射地板等)数据挖掘模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按类别确定了各类设备模型的普适结构,为构成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算法提供了能够反映设备真实特征的预测模型。建立了辐射末端与空气末端构成的复合空调系统建筑传热过程快速计算方法。采用神经网络黑箱模型、RC半经验模型、物理模型构建了应用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的建筑室内环境和复合末端负荷预测的混合模型。基于优化算法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模型参数的快速辨识方法,使模型具备了快速识别建筑传热过程,并预测室内环境及复合末端设备负荷的能力。基于广义的模型预测控制概念,建立了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算法。监督控制算法采用了系统设备的数据挖掘模型,以及采用混合模型的复合空调系统建筑物传热模型。通过对室内操作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系统总能耗的多目标优化,实时动态的求解出系统最优的运行控制参数,实现了对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的自适应运行优化。最后,建立了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试验系统和工程应用仿真平台。采用试验系统对基于数据挖掘模型的辐射末端复合系统监督控制算法进行了试验验证。采用仿真平台对应用本文监督控制方法的实际工程进行了仿真模拟。试验结果与仿真实验结果均表明本文建立的监督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复合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综上研究可知,本文建立的基于运行数据的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方法,通过对系统历史运行数据的分析,能够协调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提高了系统的运行能效,在满足舒适度要求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系统能耗,实现了复合系统运行优化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慧[9](2016)在《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传热及除湿效能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网为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的主要换热设备,其换热过程的优劣直接影响空调系统的热经济性。因此,对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进行效能评价,降低换热过程中的不可逆耗散,提高其换热性能,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节能减排实验室毛细管辐射空调和重力柜为实验平台开展研究,获得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稳定运行时室内温湿度分布规律,顶棚毛细管网不同供水温度下空调制冷与供暖的室内中心点温度、火积耗散率变化规律,重力柜管内外流体温度、火积耗散率沿毛细管管长的变化情况以及供水温度对除湿量、火积耗散率的影响,利用能耗、舒适度、火积耗散率对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传热及除湿的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1)毛细管辐射空调制冷时,室内中心点O(0,0,2.08)处温度随供水温度升高而升高,但仍在人体舒适感觉范围内,火积耗散率随毛细管网的供水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减小;毛细管辐射空调供暖时,室内中心点O(0,0,2.08)处温度随供水温度升高而升高,其升高速率逐渐减缓。供水温度为20~25℃时,温度由16.7℃升至20.0℃;供水温度为25~30℃时,由20℃升至20.6℃,冬季室内温度偏低,火积耗散率随供水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2)毛细管辐射空调工作时,舒适度、能耗及火积耗散率随供水温度在不同区间影响规律不同。毛细管辐射空调顶棚毛细管网供水温度为20~25℃时,空调系统叁个指标整体水平较好,为空调系统最佳工作范围,舒适度反应较好,能耗较少,冷热流体换热火积耗散率处于较低水平。(3)重力柜管内冷水温度沿毛细管管长升高幅度很小,管外空气温度沿毛细管管长不断减小,减小速度逐渐减缓。沿管内冷水流动方向,重力柜凝结区火积耗散率不断减小,减小速度逐渐减缓。(4)当重力柜在定流量600L/h、变供水温度运行时,除湿量随着供水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除湿量增加速率随供水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小。重力柜内凝结区火积耗散率随供水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减小速度逐渐减缓。毛细管供水温度对火积耗散率的影响以14℃为转折点,10~14℃范围内火积耗散率随供水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供水温度大于14℃时火积耗散率随供水温度的变化不大。(5)重力柜在定流量600L/h运行时,毛细管内供水温度14~15℃时,换热性能较佳,换热过程的火积耗散率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刘晓蕊,郑德聪,张淑娟,赵美香[10](2014)在《毛细管网辐射空调末端换热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毛细管网空调末端的换热性能,对郑州中南科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会议厅毛细管网空调辐射系统空调末端进行了设计计算,并在该系统上进行了冬季供暖实验研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得到毛细管网辐射末端的平均换热量和综合传热系数,分别为38.95 W/m2和4.14 W/(m2·K),与已有经验数据基本吻合,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局限性,该结果有待进一步校核。(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4年12期)

辐射空调末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辐射空调系统比采用对流末端的传统空调系统具有更高的室内舒适性和节能性,通常需要耦合新风系统处理湿负荷并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中大多是同时安装两套冷热源和末端,通过温湿度独立和预除湿的控制方法实现了高舒适性和结露预防。本文提出了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全新耦合形式,设计了辐射与诱导送风一体化的新型室内末端(以下简称一体化末端)。针对一体化末端性能和结构参数设计、系统运行下的室内舒适性和防结露控制,以及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构建了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并研制了一体化的新型室内末端装置:利用风机的出风压力通过一体化末端进风口的条形喷口形成一次风射流,以经过空气处理机组热湿处理后的少量一次风诱导室内回风进行混合,混合空气加热或冷却开孔辐射板后送入室内,具有辐射空调舒适性优势的同时减少了送风能耗以及风管和再热器等设备,使辐射新风耦合系统的热湿处理能力在单一设备上实现。搭建了一体化末端装置诱导性能测试系统,以及空调系统热舒适性和结露特性研究实验台。其次,通过模拟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一体化末端的运行特性以及结构参数的影响。根据射流理论和一次风射流的诱导原理,分析了受限空间内,一体化末端内部构造与一次风射流诱导作用之间的关系;模拟分析了不同喷口宽度下一次风量对诱导比和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喷口宽度调节装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以喷口宽度为特征参数,将喷口高度、混合室至喷口距离、混合室入口尺寸等结构参数无因次化,得出各参数对一体化末端性能的影响规律,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再次,建立了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室内舒适性理论模型,并与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室内舒适性的关键参数;实验研究了一体化空调系统运行下一次风温度和风量对室内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基于室内负荷分布特征提出了一次风量分配控制降低了室内水平温差;分析了室内PMV指标随着系统运行工况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拟合出已知环境温度和室内设计温度时,满足舒适性标准的一次风工况计算式,为系统设计和运行控制提供参考。测试了不同一次风工况下系统启动阶段室内温湿度的动态特性,得出了一次风量和温度对室内热环境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的影响规律。另外,分别从一体化末端的防结露性能、结露发生阶段的影响因素和措施、系统设计阶段的预防措施叁个方面对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结露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一次风工况对一体化末端的结露温度的影响,发现提高一次风量和降低一次风温度均能有效提高一体化末端防结露性能;基于辐射板与空气的热质传递特性,理论和实验研究了一次风温湿度和风量对结露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消除凝液的有效措施;将防结露设计温差分为运行裕量温差,表面不均匀度和最小冷表面过冷度叁个部分,分别研究了与系统运行参数之间的关系,完善了系统的设计理论依据。最后,为了优化系统的控制策略,构建了将平均辐射温度(MRT)控制应用于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的测试平台,实验分析发现MRT能及时反映室外气温和负荷的变化,以此为控制参数可以有效减小负荷变化的影响,维持室内温度稳定;建立了预测室内围护结构平均辐射温度的近似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该模型可减少室内测点从而简化控制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空调末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宇轩,杨丽修,吴会军,杨建明,刘彦辰.辐射供冷空调末端防结露研究进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2].司强.辐射诱导送风一体化末端空调系统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

[3].袁旭东,张秀平,吴俊峰,贾磊,宋有强.辐射与对流一体化空调末端供暖舒适性研究[J].制冷技术.2018

[4].郑松.基于蒸发冷却辐射式空调末端设计的节能浅析[J].建材与装饰.2017

[5].史晶,舒海文,王宏彬,李鹏刚,端木琳.毛细管辐射对流空调末端设备的供热性能分析[J].煤气与热力.2016

[6].王赟.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供冷性能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6

[7].刘润东.毛细管辐射末端空调系统故障诊断研究与应用[D].苏州科技大学.2016

[8].何磊.辐射末端复合空调系统监督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9].陈慧.毛细管辐射空调末端传热及除湿效能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10].刘晓蕊,郑德聪,张淑娟,赵美香.毛细管网辐射空调末端换热性能实验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

标签:;  ;  ;  ;  

辐射空调末端论文-王宇轩,杨丽修,吴会军,杨建明,刘彦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