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陶瓷球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IV,陶瓷球颗粒,速度,粒径
陶瓷球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殷哲,易维明,李志合,杨延强,袁廷璧[1](2009)在《陶瓷球颗粒在圆形漏斗中下落速度的PIV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重力作用下陶瓷球颗粒在圆形漏斗底部出口下落的速度场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分别测量了漏斗中陶瓷球颗粒在不同起始颗粒层高度下出口处的速度、同一起始颗粒层高度下不同漏斗底部出口大小时的速度和同一出口条件下不同粒径时的速度.对不同下落高度时陶瓷球的下落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起始颗粒层高度对陶瓷球速度没有影响,同一粒径陶瓷球,颗粒速度随着出口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底部出口时,颗粒速度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图6参10(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殷哲[2](2009)在《管内陶瓷球与粉状生物质半焦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降管式热解液化装置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应器。在反应器内,陶瓷球作为热载体对生物质粉加热,使其发生热裂解,因此要研究下降管反应器的热解机理和工艺过程,必然涉及到颗粒在反应管内的流动特性,本研究对陶瓷球颗粒(粒径为1.5~2mm)、生物质半焦颗粒(60~80目)和二者混合颗粒在竖直管内的流动特性和速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PIV测试系统的要求,设计制造了一套PIV颗粒流动实验台,陶瓷球和生物质半焦的喂料实验表明,漏斗形喂料装置和生物质半焦震动喂料器能够实现精确定量下料,实验可重复性强。实验分别在抽气和自由端两种条件下,对竖直管内颗粒的速度进行了测量,并对不同抽气量下(10m~3/h,15m~3/h,20m~3/h,25m~3/h,30m~3/h,)和不同测试段的生物质半焦和陶瓷球的速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和比较,进而得到颗粒在管内的速度分布曲线。自由端时,陶瓷球和生物质半焦在管内的速度分布都呈现出中间区域大,靠近管内壁区域速度明显减小。而抽气时,管内生物质半焦中间区域的速度呈直线分布,同测试段的速度大于自由端;不同测试段生物质半焦和混合颗粒的速度分别随着抽气量的增大而增加,对于陶瓷球,抽气对其速度影响很小,但漏斗出口下端加筛网与不加筛网相比,筛网使得陶瓷球在管内的速度分布更均匀。利用Stokes颗粒沉降速度公式计算出生物质半焦的最终沉降速度并与管内生物质半焦的最终速度进行比较。下落高度h=1200mm时,分析得出一临界抽气量(Q=11m~3/h),抽气量大于此临界值时,此测试段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大于自由端时的速度,抽气量小于此临界值时,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小于自由端的速度。抽气时生物质半焦的实测速度与管内气流的理论速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取决于抽气气流的速度。自由端时,生物质半焦在管中心的速度最终稳定在约0.8m/s,抽气时(Q=15m~3/h)约为1.2m/s。混合颗粒中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分布结果表明:混合颗粒的速度大于单独生物质半焦的速度;抽气时混合颗粒的速度大于自由端时混合颗粒的速度;抽气时单独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大于混合速度。(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09-04-09)
王娜娜,易维明,杨延强,柏雪源,李志合[3](2008)在《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玉米秸粉混合颗粒运动的PIV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玉米秸粉和陶瓷球混合颗粒在竖直管内的运动规律,设计制造了一套透明有机玻璃试验装置。利用PIV无接触测量技术,在微负压条件下,对混合颗粒在竖直管内的速度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颗粒的轴向速度呈类似抛物线状分布,在靠近管壁约0%~25%管宽范围内,即在试验装置距管壁约15 mm范围内,轴向速度变化较大,其他位置处变化较小;涡量在靠近管壁约0%~16.7%管宽范围内,即在试验装置距管壁约10 mm范围之内变化明显,从距离管壁10 mm到竖直管中心涡量逐渐减小到接近为零。(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延强,易维明,刘焕卫,柳善建,李志合[4](2007)在《竖直管内陶瓷球颗粒运动的PIV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IV技术对陶瓷球颗粒在竖直管内的流动进行测量,为下降管中流动混合过程热交换规律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实验结果表明:在所采用的下料方式下,陶瓷球的运动是一种匀加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陶瓷球之间有相互的碰撞,但次数很少;陶瓷球与管壁也有相互碰撞,而且比陶瓷球之间的碰撞几率要大得多。(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07年10期)
金永福,王黎钦,古乐,梁风[5](2004)在《污染颗粒对Si_3N_4陶瓷球疲劳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评价Si_3N_4陶瓷球间接触疲劳行为和抗污染能力,用四球疲劳试验机在7.01 GPa名义接触应力条件下分别进行了由清洁的32号机械油润滑(A组)和质量分数1%SiO_2颗粒污染的32号机械油(B组)润滑的Si_3N_4球的成组疲劳试验。结果表明超细颗粒污染影响陶瓷的特征寿命和寿命指数,使疲劳寿命L_(10)和L_(50)分别降低到30.7%和55.4%;分析了颗粒污杂对Si_3N_4陶瓷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及寿命的影响,指出颗粒污染引起疲劳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是进入接触区的硬质颗粒导致局部接触应力远远高于名义接触应力,从而加速疲劳裂纹的产生,颗粒污染使寿命指数减小的主要机理是疲劳以后超细颗粒进入疲劳裂纹开口后对裂纹开口处产生支撑作用,导致裂纹的扩展速率降低,从而延缓疲劳的加速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金永福,王黎钦[6](2003)在《颗粒污染条件下Si_3N_4陶瓷球疲劳行为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研究了颗粒污染对Si3N4陶瓷球滚动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在清洁的润滑油润滑和颗粒污染油润滑的条件下Si3N4陶瓷球滚动接触疲劳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陶瓷球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下降管式热解液化装置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反应器。在反应器内,陶瓷球作为热载体对生物质粉加热,使其发生热裂解,因此要研究下降管反应器的热解机理和工艺过程,必然涉及到颗粒在反应管内的流动特性,本研究对陶瓷球颗粒(粒径为1.5~2mm)、生物质半焦颗粒(60~80目)和二者混合颗粒在竖直管内的流动特性和速度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PIV测试系统的要求,设计制造了一套PIV颗粒流动实验台,陶瓷球和生物质半焦的喂料实验表明,漏斗形喂料装置和生物质半焦震动喂料器能够实现精确定量下料,实验可重复性强。实验分别在抽气和自由端两种条件下,对竖直管内颗粒的速度进行了测量,并对不同抽气量下(10m~3/h,15m~3/h,20m~3/h,25m~3/h,30m~3/h,)和不同测试段的生物质半焦和陶瓷球的速度分布进行了测量和比较,进而得到颗粒在管内的速度分布曲线。自由端时,陶瓷球和生物质半焦在管内的速度分布都呈现出中间区域大,靠近管内壁区域速度明显减小。而抽气时,管内生物质半焦中间区域的速度呈直线分布,同测试段的速度大于自由端;不同测试段生物质半焦和混合颗粒的速度分别随着抽气量的增大而增加,对于陶瓷球,抽气对其速度影响很小,但漏斗出口下端加筛网与不加筛网相比,筛网使得陶瓷球在管内的速度分布更均匀。利用Stokes颗粒沉降速度公式计算出生物质半焦的最终沉降速度并与管内生物质半焦的最终速度进行比较。下落高度h=1200mm时,分析得出一临界抽气量(Q=11m~3/h),抽气量大于此临界值时,此测试段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大于自由端时的速度,抽气量小于此临界值时,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小于自由端的速度。抽气时生物质半焦的实测速度与管内气流的理论速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取决于抽气气流的速度。自由端时,生物质半焦在管中心的速度最终稳定在约0.8m/s,抽气时(Q=15m~3/h)约为1.2m/s。混合颗粒中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分布结果表明:混合颗粒的速度大于单独生物质半焦的速度;抽气时混合颗粒的速度大于自由端时混合颗粒的速度;抽气时单独生物质半焦的速度大于混合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陶瓷球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殷哲,易维明,李志合,杨延强,袁廷璧.陶瓷球颗粒在圆形漏斗中下落速度的PIV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
[2].殷哲.管内陶瓷球与粉状生物质半焦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
[3].王娜娜,易维明,杨延强,柏雪源,李志合.竖直管内陶瓷球和玉米秸粉混合颗粒运动的PIV测量[J].农业工程学报.2008
[4].杨延强,易维明,刘焕卫,柳善建,李志合.竖直管内陶瓷球颗粒运动的PIV测量[J].农机化研究.2007
[5].金永福,王黎钦,古乐,梁风.污染颗粒对Si_3N_4陶瓷球疲劳影响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
[6].金永福,王黎钦.颗粒污染条件下Si_3N_4陶瓷球疲劳行为的试验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