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靶向载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微泡,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靶向载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马龙旭,毕崇伟[1](2019)在《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事物的发现直接推动着不同领域的相关探究和应用,根据物质特性制造出单一性匹配的功能设备。目前,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是医学、科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这是一个微观层面的应用项目。纳米微泡是基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跨学科产品。如今纳米技术在人们生活、医疗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缓解率低,且复发率高,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并无显着效果。这种并发症的极低治愈率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25期)
[2](2019)在《周民研究员团队设计构建“多重响应尺寸可变的靶向抗癌纳米材料”载药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6月26日,周民研究员团队成果"A size-tunable and multi-responsive nanoplatform for deep tumor penetration and targeted combinatorial radio-/chemotherapy"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杂志(https://pubs. rsc. 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9/TB/C9TB00716D)。(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奋,杨月,张玲,潘卫叁[3](2019)在《基于透明质酸的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作为一种高效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HA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特殊的CD44受体结合能力。本文针对HA的结构修饰、作为肿瘤特异性药物载体的基础理论以及基于HA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3期)
孙宏晨,李杏[4](2019)在《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是肿瘤微环境内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均具有重要影响。以TAM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前沿和研究热点。纳米载药系统由于优良的理化性质为靶向调控TAM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阐述了以TAM为靶点的肿瘤治疗及纳米材料调控TAM杀伤肿瘤细胞的新策略。(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韩金津,李英鹏,吕邵娃,平洋,李永吉[5](2019)在《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为提高脑靶向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以"功能基""修饰""脑靶向""Functional group""Modified""Brain-targeting"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Elsevier、Springer Link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94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脑靶向包括受体介导(介导的受体如转铁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N-乙酰胆碱受体等)、转运体介导(介导的转运体如葡萄糖转运体、谷胱甘肽转运体等)、吸附介导。以上述受体、转运体的配体作为功能基,采用共价键结合或非共价键连接方法进行修饰,构建脑靶向递药系统;功能基通过与相应受体或转运体特异性结合,使药物跨越血脑屏障(BBB)并且在脑内病灶部位释药;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功能基带有的正电荷与BBB膜上的负电荷发生静电吸附作用产生非特异性的吸附,介导药物进入脑内。基于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的靶向方式,有望提高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与受体介导、转运体介导、吸附介导相比较,双级靶向可同时修饰两种靶向分子(一种靶向分子靶向于BBB,另一种靶向分子靶向于病灶),有望提高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药物在非病灶部位的蓄积,是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段。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建议开发新靶点和新型靶向分子,进一步提高脑靶向递药系统的靶向效率,为开发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脑靶向递药系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11期)
张侠,焦放,高卫卫,胡春梅,郭晶[6](2019)在《异烟肼肺靶向磁性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肺部富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介导的靶向治疗在结核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一些抗结核药物赋予了老药新剂型,可以使药物在人体内缓慢释放,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颗粒能够穿透细胞膜,提高细胞内的药物浓度。纳米颗粒还可以减少给药次数、降低给药总剂量,靶向性强,提高抗菌活性。异烟肼是治疗肺结核的一线药物,是一种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其对结核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抗菌力强;采用纯品INH和Fe3O4/CS/(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6-12)
张旭[7](2019)在《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肿瘤的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当务之急是研究能有效治疗肿瘤的方法。肿瘤治疗的传统方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手术切除、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但它们都有不同的不足之处,如手术切除虽然能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切除部分正常组织,难以根治肿瘤;化学疗法能有效的治疗肿瘤,但化疗药物一般都不溶于水,生物相容性差,在体内循环时间短,且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能力,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都会造成杀伤,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肿瘤出现的耐药性也会影响治疗效果;放射治疗治疗范围广,但放射性元素对生物体造成的辐射大,严重的损害了生物体的健康。功能化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纳米载体、药物缓释以及药物共递送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EG-PCL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EG-PCL)为纳米载体,通过聚乙二醇一端的马来酰亚胺基和靶向环肽c(RGDfC)侧链巯基发生加成反应,合成具有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整合素αvβ3功能的载药前体c(RGDfC)-PEG-PCL;通过物理包埋法将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光敏剂二氢卟吩(ce6)包载进c(RGDfC)-PEG-PCL的疏水腔内,形成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核磁、透射电镜以及粒径对材料进行表征;通过体外模拟人体和肿瘤部位温度、pH环境,研究材料的药物释放情况;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以及肿瘤细胞摄取材料的能力。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优化了直链肽RGDfC的固相合成条件,最佳条件为活化氨基酸20min、DIC/HOBT为缩合试剂、投料摩尔比为1:3以及取代度设定为0.5;优化了环肽c(RGDfC)的液相合成条件,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为0℃并用PyBOP/HOBt/DIEA作为缩合试剂。最终合成的靶向环肽c(RGDfC)的纯度为95.187%,得率为2.84%。(2)优化了c(RGDfC)和PEG-PCL的合成条件,最佳条件为反应时间为24h、pH值在7.5-8.0、温度为25℃、加入碱性催化剂DIEA、用DMF作为反应溶剂。最终c(RGDfC)-PEG-PCL的合成率为72.6%。(3)表征结果表明c(RGDfC)-PEG-PCL-DOX&ce6的水合粒径为228nm;c(RGDfC)-PEG-PCL-DOX&ce6中DOX的载药量为26.0%,ce6的载药量为9.9%;体外释放实验证明材料在肿瘤酸性环境下药物释放速率更快,且能通过激光照射控制药物的释放;材料对4T1细胞的毒性实验中,c(RGDfC)-PEG-PCL-DOX&ce6激光照射组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的活性影响最大,当浓度为10μg/ml时,4T1的活性只有1 8.42%;材料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毒性实验中,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小于游离的药物DOX&ce6,这说明了包载后的药物DOX&ce6降低了对人正常细胞的杀伤力。在细胞摄取实验中,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能够快速的被肿瘤组织摄取。综上所述,本课题合成了一种能共递药物的靶向纳米给药系统c(RGDfC)-PEG-PCL-DOX&ce6,这种具有肿瘤细胞精准靶向功能的纳米给药系统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9-06-10)
赵丹[8](2019)在《心肌靶向槲皮素纳米给药系统制备及抗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新型纳米给药系统(心肌靶向肽@槲皮素@介孔羟基磷灰石,PCM@QUE@MHAs),并研究其对心肌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合成法制备介孔羟基磷灰石(MHAs),MHAs通过介孔中的氢键吸附槲皮素(QUE),再通过表面的羟基与靶向肽(PCM)结合,制备得PCM@QUE@MHAs。采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纳米给药系统进行表征。建立QUE体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方法,并通过HPLC在体外考察纳米粒的释药行为。以H9c2心肌细胞作为模型细胞,建立H_2O_2心肌损伤模型,采用MTT实验测定纳米给药系统的细胞毒性,采用细胞内活性氧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结果:PCM@QUE@MHAs的TEM平均粒径为185.2±5.9 nm,Zeta电位为-16.5±2.9 mV,负载量为25.2%。稳定性实验表明纳米粒的粒径基本没有变化。通过HPLC法测定QUE浓度,色谱峰的峰形较好,线性关系和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2 h内,QUE@MHAs和PCM@QUE@MHAs中的QUE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59.7%和50.3%。细胞实验表明,MHAs在浓度为5μg/mL时,与H9c2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其细胞存活率达到95.1%,MHAs在浓度为100μg/mL时,H9c2细胞的存活率达到79.0%。此外,制备的QUE@MHAs和PCM@QUE@MHAs与H9c2细胞共培养24 h和48 h,其细胞存活率均高于90.0%。采用H_2O_2(500μmol/L)处理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PCM@QUE@MHAs可使细胞存活率从42.3%增加为85.8%。采用细胞内活性氧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ROS的含量。PCM@QUE@MHAs可使细胞体内的DCF平均荧光强度从3557降低为390。结论:本文制备的纳米粒(PCM@QUE@MHAs)粒径均一,负载量较高,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QUE的HPLC色谱峰峰形较好,灵敏度符合要求,线性关系和精密度良好,符合要求。PCM@QUE@MHAs能减缓药物的释放。MHA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安全性较高。同时,PCM@QUE@MHAs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PCM@QUE@MHAs可显着提高细胞存活率,对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改善作用。PCM@QUE@MHAs可显着性降低受损心肌细胞(H_2O_2处理)内ROS的含量,从而保护受损的心肌细胞。该研究将为纳米给药系统抑制心肌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4)
满华[9](2019)在《新型肿瘤靶向HA-FA修饰GO递药系统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石墨粉为主要原料,采用改良Hummers法和超声剥离分散法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并通过FT-IR、TEM和TGA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较小尺寸氧化石墨烯的片层上下表面和边缘具有丰富的羰基、羧基和羟基等基团。以透明质酸和氧化石墨烯为原料、EDC和NHS为催化剂,己二酸二酰肼(ADH)为氨基臂,制备了CD44受体单靶向性的HA-GO纳米载体材料。FT-IR研究结果表明,透明质酸和氧化石墨烯的羧基与ADH的氨基通过酰胺键连接,说明透明质酸成功接枝了氧化石墨烯。以叶酸和HA-GO为原料、EDC和NHS为催化剂,以ADH为氨基臂,制备了CD44受体和叶酸受体双靶向的药物载体HA-FA-GO聚合物。FT-IR研究结果表明,叶酸和氧化石墨烯的羧基与ADH的氨基通过酰胺键连接,TEM结果表明,药物载体的热稳定性高于氧化石墨烯的热稳定性。说明药物载体HA-FA-GO聚合物已具有CD44受体和叶酸受体的配体成分,此为研发具有肿瘤双靶向功能药物载体奠定了良好基础。将抗肿瘤药物盐酸多柔比星(DOX)通过非共价的方式负载于药物载体HA-FA-GO聚合物上,并考察了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反应液pH值、药载比,对药物载体载药率的影响,L_9(3~4)正交实验表明,DOX/HA-FA-GO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25℃,搅拌速度150 rpm、pH 5.8的酸性条件,药载比2:5。采用透析法,观察了DOX/HA-FA-GO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结果表明,递药系统在pH 5.8和pH 7.4的PBS缓冲液中释药速率有明显差异,在pH 5.8的PBS缓冲液中的释药率比pH 7.4的PBS缓冲液中显着提高,72h后的药物累积释放量达到70.98%。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DOX/HA-FA-GO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的释药曲线与一级方程动力学方程拟合效果最好,说明该新型纳米递药系统具有缓释制剂的应用潜质。(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2)
罗尚[10](2019)在《血栓靶向壳聚糖修饰MWCNT递药系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利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作为载体基体,RGD短肽为靶标分子,低分子量壳聚糖(CS)为连接臂,尿激酶(UK)为模型药物,构建一种具有血栓靶向和缓释功能的新型溶栓药物递药系统,以提高第一代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剂量和毒副作用,为碳纳米管基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混酸氧化法对原始MWCNT进行氧化处理制备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COOH),利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UV)、红外光谱法(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表征分析MWCNT-COOH的表面形貌和表面基团,利用滴定法定量分析表面羧基含量,研究混酸氧化法对产物羧基含量的影响因素。采用过氧化氢(H_2O_2)氧化法降解大分子量壳聚糖制备低分子量壳聚糖,分别用黏度法和端基法测定降解前后壳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利用催化剂EDC、NHS将RGD短肽共价连接到壳聚糖上制备壳聚糖RGD衍生物(CS-RGD),利用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法对CS-RGD进行表征。将CS-RGD、MWCNT-COOH以静电作用自组装形成复合物,并将溶栓药尿激酶(UK)以π-π堆积方式负载到载体表面及内部,形成MWCNT/CS-RGD/UK药物运载体系,利用紫外可见光光度法、Zeta电位分析、热重分析(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复合物进行分析表征。考察MWCNT/CS-RGD/UK在pH7.4介质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对释放数据进行拟合,并测定MWCNT/CS-RGD/UK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血纤维蛋白平板法,考察MWCNT/CS-RGD/UK药物运载体系的体外溶栓效果。通过对MWCNT的氧化纯化修饰及其产物的表征,成功制得水分散良好的MWCNT-COOH。红外光谱分析及滴定分析结果表明,羧基化程度受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超声振荡时间影响,温度60℃,反应时间2 h,超声振荡时间30 min为最适混酸氧化条件。大分子壳聚糖经过H_2O_2的氧化降解,分子量由10~6 Da降低到1000 Da左右,成功制得水溶性好的低分子量壳聚糖。经过催化,成功制备CS-RGD,红外分析与元素分析均结果证明壳聚糖与RGD发生共价结合。利用分子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制备了MWCNT/CS-RGD/UK,TGA、Zeta电位分析表明CS-RGD结合到MWCNT-COOH表面,TEM分析表明UK负载到MWCNT/CS-RGD表面。载药体系在pH7.4介质中的释放具有一定的缓释特征,拟合结果表明与一级释放较为相符;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3.45%和13.12%。血纤维蛋白平板显示MWCNT/CS-RGD/UK中的UK有较好的纤溶活性,与未负载UK比无显着性差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的MWCNT/CS-RGD/UK递药系统,对尿激酶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该递药系统具有明显的体外溶栓效果,可以提高第一代溶栓药物的治疗效果、延长作用时间、减小毒副作用。本研究为构建尿激酶等具有芳香结构的溶栓药物的缓释和靶向制剂奠定了基础,并且为碳纳米管基新型递药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2)
靶向载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6月26日,周民研究员团队成果"A size-tunable and multi-responsive nanoplatform for deep tumor penetration and targeted combinatorial radio-/chemotherapy"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B》(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杂志(https://pubs. rsc. 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9/TB/C9TB00716D)。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靶向载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马龙旭,毕崇伟.纳米微泡载药靶向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中外企业家.2019
[2]..周民研究员团队设计构建“多重响应尺寸可变的靶向抗癌纳米材料”载药系统[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陈奋,杨月,张玲,潘卫叁.基于透明质酸的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4].孙宏晨,李杏.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9
[5].韩金津,李英鹏,吕邵娃,平洋,李永吉.功能基修饰的脑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19
[6].张侠,焦放,高卫卫,胡春梅,郭晶.异烟肼肺靶向磁性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肺部富集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19年全国结核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
[7].张旭.c(RGDfC)-PEG-PCL-DOX&ce6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19
[8].赵丹.心肌靶向槲皮素纳米给药系统制备及抗氧化作用[D].湖北科技学院.2019
[9].满华.新型肿瘤靶向HA-FA修饰GO递药系统制备及性能[D].青岛科技大学.2019
[10].罗尚.血栓靶向壳聚糖修饰MWCNT递药系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