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观论文-刘集林

比较文化观论文-刘集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较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理想型

比较文化观论文文献综述

刘集林[1](2019)在《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年代中期,社会学家费孝通、陈序经先后访美,分别留下了较详细、系统地介绍美国文化的着述,希望借鉴美国经验,推动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社会与文化重建,改变中国以落后农村为主的面貌。但二人笔下的美国文化形象明显有别:在陈序经那里,美国文化处处占优势,在费孝通那里则优劣互现。不同的倾向体现了当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两种类型:理想型与实践型。二人之所以在抗战胜利前后积极、努力介绍美国文化,体现的正是当时知识分子在复杂时局中,期望通过文化借鉴与反省,寻求社会文化重建的忧患意识与迫切心情。而二人的美国文化形象与其说是对立的,毋宁说是互补的,且二者均强调吸收美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可谓殊途同归。(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赵志军,常捷雯[2](2018)在《未完成的文化重建:鲁迅与张承志文化观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文化重建命题在新时期文学中得到了回应,作为各自阶段中最具创作个性又有着师承关系的作家,鲁迅与张承志的作品直观地展现了两个阶段文化观的异同。同样面临着文化重建的艰巨任务,两位作家却在文化资源的择取上做了完全相反的选择:鲁迅面向西方引进学说以立人救国,张承志则转向中国古代和边缘民间汲取清洁精神。他们迥异的文化选择有着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时期文坛的普遍性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原嘉清[3](2018)在《毛泽东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无法割舍的文化情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始终坚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认识为之后历任领导人传统文化观奠定了主基调。此后,党的历代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彰显了新时代新特色,他以新视角、新高度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阐述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交代本论文选题依据,其次梳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不足,再次明确本论文撰写的研究方法,最后总结创新之处。第二章叙述毛泽东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条件。此章节从毛泽东和习近平各自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出发,力求弄清他们形成各自传统文化观的深层原因。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酷爱传统文化的毛泽东将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习近平作为党的领导人的能力所在也是职责所在,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使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国内外环境使然,是民族内在驱动力使然,更是传统文化内在价值使然。第叁章主要介绍毛泽东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是从毛泽东对传统文化性质、原则和态度叁方面论述。对传统文化性质的准确判断是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原则和态度的基础,而把握住基本原则这条主线,才能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不偏离,做到尊重历史、批判继承和推陈出新。习近平更是独具慧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落脚点,指明了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两大助力,创造性地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他以历史、当代和未来叁重维度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方法。第四章比较毛泽东、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这是本论文的核心章节。毛泽东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理论来源同一、文化土壤相似及基本态度一致是他们传统文化观的共性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立足于不同时代背景之下,其所面临的时代任务不尽相同,因此,对待传统文化的战略重点也各有千秋,对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也各有所长。所以,重点把握毛泽东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异同点,是本论文的重中之重,亦是创新所在。第五章揭示毛泽东、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在逻辑和启示,这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通过比较分析毛泽东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异同点,意在找寻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规律,揭示党的历代领导人传统文化观对当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向胜宇[4](2018)在《习近平与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及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泱泱中华悠悠五千年的文化蕴藏,浸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社会如何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维系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都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开启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而习近平则在新时代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达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创新、运用的崭新高度。两位领袖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两位领袖的传统文化观之间也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先后关系,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也存在着诸多不同的侧重点和时代的内涵。笔者认为对两位领袖的传统文化观进行梳理叙述,并且开展比较研究是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对论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的界定等进行论述,这是本文展开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二章是对两位领袖的传统文化价值理解进行梳理叙述及比较研究、梳理各自的基本内容,比较两者价值判断的异同;第叁章是对两位领袖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进行梳理叙述及比较研究、叙述各自的表现,并比较两位领袖扬弃方式和内涵上的异同;第四章是从若干微观的问题领域对两位领袖传统文化观的实际运用分别进行梳理举证及比较研究,比较两位领袖的风格和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效果上的异同;最后,在前叁个层次论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纵深对两位领袖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综论性的评述以及对其蕴含着的基本思维规律进行总结,以期求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本文的结论是:第一,习近平与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又是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行程中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兼容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改造下,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要基础性资源,习近平与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经典的反映了这一壮丽的文化景观;第叁,中国传统文化既承载着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重大的国情信息和数千年时代积累的珍贵的智慧信息,同时也夹带着时代的局限性、封建的糟粕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和完成对它局限性和糟粕性的改造和超越,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发扬者、转化者和创新者。习近平和毛泽东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最杰出的继承者、运用者和创造者;第四,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传统文化观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丰富、深化和完善。从毛泽东到习近平诸多共同点之下的不同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变化;第五,中国传统文化也与世界现代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兼容、互相借鉴、共同成长、互相补充的关系。但是这一切,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完成,只能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实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他们的传统文化观的与时俱进和磅礴发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规律。(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吴凡[5](2018)在《毛泽东与胡适文化观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问题始终是民族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学、文化史、文化哲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中西方文化的大论战,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民族救亡图存的祈愿。新与旧、中与西、专制与文明的冲突,折射出的正是泱泱大国在西方现代性文化(包括现代科技武装下的市场经济大潮和自由、民主、博爱为价值旨归的民主政治制度)激烈冲撞中谋求中华民族何以新生的大问题。而作为此一时期的文化巨匠胡适和随后成长起来的毛泽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有关文化冲突双方的基本立场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本人所进行的文化创制不仅对中国的文化转型和中国社会文化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作者社会地位与职业特点的双重影响本身就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则独有的“文化事件”。毛泽东一方面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与熏染,但此后的革命经历和政治实践,同样成就了其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缔造者之主要角色,尤其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完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之特效,从而不仅契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也构成了当下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源头。因此,依据文化理念的相关原理,结合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时代主题,系统梳理各自的文化主体观、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构成观,继而比较各自的主要特色与质性差异,对于我们弄清中国现代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像与多元样态,特别是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寻觅到可靠的理论依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理绪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依次布展。第一部分,解析“何为文化”以及文化的功能,目的是要为后文理解文化主体观、文化方法观、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构成观提供基本的文化学依据,同时也是本文进行分析比较中所设置的理路架构“何以可能”缘由所系。第二部分,分别梳理了胡适和毛泽东的文化观。分别从文化主体观、文化方法观和文化结构观叁个方面清晰地展现二者在文化立场、研究方法上的质性差别。如前者立足于上层名流的“精英文化”,追求实验主义和自由主义,后者则植根于下层百姓,追求大众文化和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叁部分,通过对毛泽东与胡适文化主体观、建构方法论和文化功能论的全面比较,重点凸显毛泽东文化观的客观科学之处,阐释毛泽东的文化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四部分,重点围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问题,就其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现实依凭进行了系统梳理,这既是本文之所以将胡适的文化观与毛泽东的文化观进行比较的理论旨归,也是为文化自信“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提供一种确切的路径依赖。概言之,通过毛泽东与胡适文化观的比较,不仅仅是要“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返本开新”。毛泽东的大众文化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始终植根于底层百姓,始终来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也恰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巧芳[6](2017)在《《百年孤独》与《白鹿原》的文化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说到《百年孤独》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白鹿原》这部作品。不可否认,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受到了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比如《白鹿原》在叙事内容、创作手法、人物设置以及表达的情绪意向等方面都和《百年孤独》有着相近之处。本文将从文化观和文化意向着手,分析了两部作(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7期)

杨铮铮[7](2017)在《殷海光与胡适文化观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第二代和第叁代的代表人物,胡适和殷海光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都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二人在对待中西文化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他们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缺陷,必须进行创新,对传统文化都有肯也定有否定。但是在文化价值论、文化方法论、文化建构论等问题上两人存有较大的分歧。二者对中西文化冲突问题的探索既有种种缺憾,也不乏真知灼见。研究和比较胡殷海光、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之异同、得失对当代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张谨[8](2016)在《两种不同的乐观主义大众文化观——瓦尔特·本雅明与约翰·费斯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成员瓦尔特·本雅明和美国大众文化研究专家约翰·费斯克两人同样是以乐观的精神看待大从文化,但是二者在大从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的成因以及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众:经验性客体与游牧式主体;大众文化:人机合作与权且利用;大众文化与政治:政治性的文化评判与文化的微观政治学。(本文来源于《岭南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戴小清[9](2016)在《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日文化发展历程中占具重要地位。通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数字在中日文化中产生了相似与相异的意义。中日两国在数字喜忌方面异同的背后,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渊源。(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铮铮[10](2016)在《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之比较——以殷海光、徐复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殷海光与徐复观作为20世纪我国思想界颇为活跃的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家两股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在对待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立场、观点、态度等方面有着明显不同。殷海光主张引进西方文化以发挥启蒙教化作用,提倡信仰科学,部分留取传统文化元素,提出"民主自由"之现代文化观;徐复观则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解决中国人的精神信仰问题,主张中学为体,部分吸收西方文化,提出"民主自由"之现代新文化观。两者的分歧在于传统文化究竟对重建中国文化起何等作用。自由主义与新儒家并非水火不容,它们互相交融、渗透、贯通,同时彰显着各自文化观之特质。(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比较文化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文化重建命题在新时期文学中得到了回应,作为各自阶段中最具创作个性又有着师承关系的作家,鲁迅与张承志的作品直观地展现了两个阶段文化观的异同。同样面临着文化重建的艰巨任务,两位作家却在文化资源的择取上做了完全相反的选择:鲁迅面向西方引进学说以立人救国,张承志则转向中国古代和边缘民间汲取清洁精神。他们迥异的文化选择有着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时期文坛的普遍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较文化观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集林.文化的取径与反省:20世纪40年代陈序经、费孝通美国文化观之比较[J].人文杂志.2019

[2].赵志军,常捷雯.未完成的文化重建:鲁迅与张承志文化观的比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

[3].原嘉清.毛泽东与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之比较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4].向胜宇.习近平与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及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8

[5].吴凡.毛泽东与胡适文化观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8

[6].刘巧芳.《百年孤独》与《白鹿原》的文化观比较[J].牡丹.2017

[7].杨铮铮.殷海光与胡适文化观之比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

[8].张谨.两种不同的乐观主义大众文化观——瓦尔特·本雅明与约翰·费斯克的比较[J].岭南学刊.2016

[9].戴小清.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10].杨铮铮.自由主义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之比较——以殷海光、徐复观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  

比较文化观论文-刘集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