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美学论文-卡洛琳·A·琼斯,彭小松

体验美学论文-卡洛琳·A·琼斯,彭小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验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世界博览会,体验美学,双年展,世界图景

体验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卡洛琳·A·琼斯,彭小松[1](2019)在《全球艺术品:世界博览会、双年展与体验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版:芝加哥大学出版/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当代建筑作为艺术创作展陈的场所、乃至创作过程本身的论述,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可我们很难察觉到,即便是现在如此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形式各异的展示活动,其基本特征与空间诉求也并未与1851年水晶宫里那场视觉盛宴相差甚远,这种基于现代民族国家形象工程塑造、商品自由流通(本文来源于《世界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吴丽颖[2](2019)在《逻辑调性与情感参与:电影声音的体验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将电影视为一个拥有"电影意识"的生命体,那么电影美学的本质或许在于:它是"电影意识"的呼吸、节奏和旋律。本文基于电影声音表象世界到观众内心世界的审美体验,从电影声音的逻辑调性、声画互嵌与情感参与叁个方面,阐释电影声音的体验美学与意涵。(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4期)

丁玲玲[3](2018)在《感受色彩,体验美学——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是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对引导学生体验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充分利用丰富的色彩来进行表达,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深入感受色彩,亲身体验美学,逐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来源于《高考》期刊2018年23期)

袁丽[4](2018)在《体验美学关照下的小学散文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体验美学与散文教学的契合度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狄尔泰认为,审美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艺术要追求一种对鉴赏者的感动和感染。他强调,体验对于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体验,人可以为自身创造一个有价值、有意味的世界。审美体验具有直接性,艺术家用直观的形式来创造出艺术作品,欣赏者们也是以直观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设计》期刊2018年Z1期)

仲霞[5](2017)在《后现代身体美学批判与体验美学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西方哲学展开为身体失语的历史,直至后现代哲学,身体的话语权才得以确立,身体美学由此兴起。后现代美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确认了身体的地位,反抗了意识美学的霸权,并呈现出生活美学的指向。但同时,后现代美学亦存在偏颇。它主张身体性与精神的天然同一,却无视身体与意识在现实层面的区分,也缺乏对身心合一的有效论证;它经由身体来包纳意识,实际抹杀了审美的精神性;它鼓吹审美与生活的趋同论,以大众文化辩护者身份自居,实则取消了审美的超越性。对后现代身体美学的反思提示我们:必须建立体验美学,从而确立审美体验的身心合一性和超越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侯李游美[6](2016)在《体验美学视域下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思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作为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对人才的文化素养以及精神风貌的培养具有重大责任。长久以来,高校的美育教育工作日益取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为高校深化美育教育体制的改革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本文拟从体验美学的视角出发,为高校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以期提高美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6年06期)

陈伯海[7](2016)在《关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备忘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为本原、"体验"为核心及其体现人的终极关怀的"超越性追求"为指向,合成了"生命体验美学"的理论宗旨。它依据人的多重性存在方式,立足于由"生存—实践—超越"诸环节形成的"生命活动之链",来探究人们在其现实生活中生成的生命体验如何转形为具有超越性的审美体验,并最终提升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生命本真境界,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自我解放和内在生命的感发、更新。它主张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致力于将民族传统精华与西方思想资源予以综合改造以构建具有新意的生命哲学观和审美观,并尝试对当代中国的一些美学论争作出自己的回应。这一新学说的前景如何,有待历史检验及学界同人的襄赞与是正。(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向杰[8](2015)在《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读陈伯海《回归生命本原》与《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陈伯海先生致力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那么,生命体验美学能否建构、如何建构,其前景又如何呢?只要满足现实需要、历史传承和理论创新的叁个条件,生命体验美学是可以建构起来的。建构的方法论基础就在于解构与重构的辩证统一;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体验美学的合理成分;面对"形而上学"终结,衍续"形上之思";在生存-实践-超越的生命活动之链基础上建构生命体验美学。(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刘涵之[9](2013)在《作为方法的“生命本原”论和生命体验美学——读陈伯海《回归生命本原》、《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陈伯海先生治文学史、古典诗学史多年,着述颇丰。在学术工作的晚期和生命的晚年,他似乎"衰年变法",从文学研究转向哲学研究、美学研究,最近由商务印书馆和北京叁联书店分别刊行的《回归生命本原》、《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两书就是这一转向的结果。关于转向的直接原因,陈先生在《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一书的后记里有过清楚的表述:"1995年底,(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3年02期)

盛卓[10](2013)在《20世纪80年代的体验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的体验美学为研究对象,力图对体验美学进行一种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与透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在审美文论的背景下,美学获得了新的阐释与定义,一些学者吸取西方体验美学的成果,深思当代文化语境的变迁,致力于建构新的体验美学体系。本文试图在梳理20世纪80年代体验美学知识谱系的基础上,整理归纳体验美学的几个维度,并呼吁体验美学的重生。除导言,论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在审美文论场域中的体验以及体验美学。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伴随着思想领域的解冻复苏,文学回归自身成为强烈的呼声。对文学审美特征的关注成为获得解放的文论研究之突破口,审美体验被提上议程并被视为当代美学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归纳体验美学的几个维度。审美体验是深刻的,它以瞬间的感性欢愉开始,以绵延的认知领悟长存。理论家用以界定和描述审美体验的性质如超越、移情及无利害等,笔者将其一并纳入研究的视野,试图在散乱的论说中,总结归纳,摘其大意,阐释体验美学的四个维度,即体验的先在性、体验的认知性、体验的超越性和体验的形式化等。第叁部分,分析体验美学式微的原因并呼吁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审美体验曾是20世纪80年代美学的热议话题。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面对工具理性对人的压迫,面对物质消费主义对人精神层面的占有,需要有一种立足体验的审美言说来拯救人类日益麻痹的心灵,体验美学的意义因而凸显出来了。(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0)

体验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果将电影视为一个拥有"电影意识"的生命体,那么电影美学的本质或许在于:它是"电影意识"的呼吸、节奏和旋律。本文基于电影声音表象世界到观众内心世界的审美体验,从电影声音的逻辑调性、声画互嵌与情感参与叁个方面,阐释电影声音的体验美学与意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验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卡洛琳·A·琼斯,彭小松.全球艺术品:世界博览会、双年展与体验美学[J].世界建筑.2019

[2].吴丽颖.逻辑调性与情感参与:电影声音的体验美学[J].当代电影.2019

[3].丁玲玲.感受色彩,体验美学——中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分析[J].高考.2018

[4].袁丽.体验美学关照下的小学散文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8

[5].仲霞.后现代身体美学批判与体验美学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侯李游美.体验美学视域下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思路研究[J].四川戏剧.2016

[7].陈伯海.关于“生命体验美学”的备忘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向杰.生命体验美学的当代建构——读陈伯海《回归生命本原》与《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

[9].刘涵之.作为方法的“生命本原”论和生命体验美学——读陈伯海《回归生命本原》、《生命体验与审美超越》[J].原道.2013

[10].盛卓.20世纪80年代的体验美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体验美学论文-卡洛琳·A·琼斯,彭小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