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代谢模式论文-姜自立

特征代谢模式论文-姜自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征代谢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短跑,速度耐力,训练模式,能量代谢

特征代谢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姜自立[1](2019)在《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速度耐力是指周期性竞速项目中运动员以无氧糖酵解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较长时间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无氧耐力"或"无氧糖酵解耐力"。前期研究表明,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是决定短跑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我国高水平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相对较差。就短跑项目而言,速度耐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动员无氧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同时尽量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疲劳和肌肉超微结构的损伤。训练模式是指在一定训练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相应训练目标而构建的较为稳定的训练结构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初,短跑训练实践中形成了"高量(HighVolume,HV)"和"高强度(HighIntensity,HI)"这两种训练理念截然不同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其中,HV模式是指运用中-高的训练强度(75-85%)、较短的间歇时间(2-4min)、较多的重复次数(8-12次),在机体不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下一次练习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HI模式是指运用近极限的训练强度(-100%),较长的间歇时间(10-30min),较少的重复次数(4-6次),在机体相对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再开始下一次练习的速度耐力训练模式。根据分组方式的不同,短跑教练们又将HV模式和HI模式进一步细分为了"单组"和"双组"两种模式,即在当前的短跑训练实践中主要存在单组-高量(HighVolume-1,HV-1)、双组-高量(HighVolume-2,HV-2)、单组-高强度(HighIntensity-1,HI-1)和双组-高强度(HighIntensity-2,HI-2)四种速度耐力训练模式。上述四种速度耐力训练模式均得到了国、内外知名短跑教练的广泛应用,其中,应用HV-1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Clyde·Hart和Michael·Johnson等教练,应用HV-2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李庆等教练,应用HI-1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Bob·Kersee和John·Smith等教练,应用HI-2模式的代表性人物有袁国强等教练,Rana·Reider和Randy·Huntingdon教练则主张HV-1模式和HI-1模式相结合。由于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关于上述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效应的实验性对比研究,所以它们的训练效应到底孰优孰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显然,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练习强度、间歇时间、重复次数、以及训练分组均存在显着差异,那么四者的能量特征也必然会存在显着差异。基于此假设,本研究在保证上述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总训练时间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对14名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在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中的血乳酸和摄氧量进行了采集,运用基于运动中摄氧量(VO2)、血乳酸(BLA)和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快速部分的计算方法,对上述四种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短跑速度耐力训练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目的:探究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研究方法:对14名训练有素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年龄18.57±2.56yrs,身高181.00±5.16cm,体重68.00±6.45㎏,训练年限6.35±2.92yrs,200m最好成绩22.19±1.06sec)在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中的血乳酸和摄氧量进行了采集,运用基于运动中摄氧量(VO2)、血乳酸(BLA)和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快速部分的计算方法对上述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HV-1、HV-2、HI-1和HI-2四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磷酸原供能量分别为217.35±43.78kJ、206.15±25.49kJ、117.10±18.79kJ和120.31±19.10kJ,糖酵解供能量分别为77.13±8.88kJ、99.74±16.64kJ、81.75±8.23kJ和95.47±8.46kJ,有氧氧化供能量为155.62±27.16kJ、172.05±37.12kJ、56.04±14.17kJ和55.62±15.52kJ。研究结论: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不同,分组方式是影响无氧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比例的关键因素,双组模式(HV-2和HI-2)发展运动员速度耐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组模式(HV-1和HI-1),建议在一般准备期以HV-2模式为主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在专项准备期以HI-2模式为主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蔺芳,刘晓静,童长春,吴勇[2](2019)在《4种间作模式下牧草根系特性及其碳、氮代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间作对牧草根系生长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紫花苜蓿、小黑麦、燕麦、玉米、甜高粱5种单作模式为参照,对紫花苜蓿/小黑麦、紫花苜蓿/燕麦、紫花苜蓿/玉米和紫花苜蓿/甜高粱4种间作模式进行了研究,采用目前先进的微根管观测系统并结合计算机成像技术对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单作及间作下根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原位观测,并且对4种间作模式下碳、氮代谢关键酶及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根系参数与碳、氮代谢各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根长、根表面积均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根系特性与碳、氮代谢具有一致性;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参数明显优化,而紫花苜蓿根系特性与单作相比表现不一,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根系特性受到了明显地抑制(显着低于单作),表现为竞争弱势,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未受影响;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功能叶RuBPCase和NR活性与单作比均显着性增加,而紫花苜蓿功能叶RuBPCase和NR活性与单作相比趋势不尽相同,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RuBPCase和NR活性显着低于单作,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供试牧草根系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表现趋势一致;在4种间作模式下根系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均表现为禾本科牧草优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这2种间作模式下综合表现最佳。(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姜自立,黎涌明,李庆[3](2019)在《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方法:对14名训练有素的男子短跑运动员(年龄18.57±2.56岁,身高181.00±5.16cm,体重68.00±6.45kg,训练年限6.35±2.92岁,200m最好成绩22.19±1.06 s)在HV-1、HV-2、HI-1和HI-2 4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中的血乳酸和摄氧量进行采集,运用基于运动中摄氧量(VO2)、血乳酸(BLA)和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快速部分的计算方法对上述4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V-1、HV-2、HI-1和HI-24种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磷酸原供能分别为217.35±43.78 kJ、206.15±25.49 kJ、117.10±18.79 kJ和120.31±19.10 kJ,糖酵解供能分别为77.13±8.88 kJ、99.74±16.64 kJ、81.75±8.23 kJ和95.47±8.46 kJ,有氧氧化供能为155.62±27.16 kJ、172.05±37.12 kJ、56.04±14.17 kJ和55.62±15.52kJ。结论: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不同,分组方式是影响无氧糖酵解系统参与供能比例的关键因素,双组模式(HV-2和HI-2)发展运动员速度耐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组模式(HV-1和HI-1),建议在一般准备期以HV-2模式为主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在专项准备期以HI-2模式为主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本文来源于《体育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孙瑗[4](2019)在《基于UPLC-MS技术初探AECOPD痰热壅肺证代谢模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我国是COPD的高发地区,40岁以上成年人患病率高达9.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致死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多因受到感染诱发,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突然加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西医治疗该病以抗感染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较为稳定,但长期使用吸入类激素药物可能导致肺部感染风险增高,同时存在骨质疏松及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使用。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COP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对COPD的致病机理、病因病机、证候要素和中医治疗有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该病证型的证候本质的认识尚浅显。本课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高晓燕教授课题组合作,具备较为完善的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因此,本课题采用代谢组学这一现代新生物科学研究技术,结合临床肺功能、血常规检查及症状评估等结果,对AECOPD最常见的痰热壅肺证进行证候物质基础研究。研究目的:一方面,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UPLC-MS)技术,研究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血清样本的代谢产物,探求AECOPD痰热壅肺证的证候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进行中医证候学代谢通路研究,初探AECOPD痰热壅肺证和非痰热壅肺证的代谢模式,期望建立一种可用于临床的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相结合、中医证候观察与西医检查指标相结合的证候分型方法,为AECOPD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有效靶点。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痰热壅肺证26例,非痰热壅肺证20例),身体健康的志愿者10例,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后,收集空腹外周静脉血2ml,室温静置,离心取上层血清,-80℃冰箱储存,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多维分析和单维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VIP>2,p<0.05)。通过METLIN、KEGG、LIPID MAPS 和Chemspider筛选化合物结构,代入MetPA进行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通过组间比较,探究AECOPD痰热壅肺证的证候物质基础。研究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共发现53种小分子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9条相关代谢通路;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组与非痰热壅肺证组相比,共发现50种小分子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鞘脂类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代谢等7条相关代谢通路。结论:1、UPLC-MS技术能够的较好区分AECOPD与健康人血清的代谢模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血清较健康人相比可见多种磷脂、脂肪酸、氨基酸等人体叁大能量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主要存在花生四烯酸、甘油磷脂代谢等代谢通路受到扰动。2、AECOPD不同证型之间存在小分子代谢物与代谢通路差异,AECOPD痰热壅肺证患者血清中主要存在鞘脂类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通路紊乱。(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冬燕,郑玉民,金超龄,焦劲松,任连坤[5](2016)在《颞叶内侧癫痫的代谢特征和网络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FDG-PET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内侧颞叶癫痫(MTLE)代谢特征和网络模式。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癫痫术前评估的单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23例和正常人26例,行长程脑电图、头部核磁、FDG-PET检查。基于PET与MRI 3D T1的配准,共划分为90个感兴趣容积区,对感兴趣容积内葡萄糖代谢进行定量(本文来源于《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期刊2016-10-21)

翟爽[6](2016)在《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生长过程中胞内代谢特征与氨基酸利用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作为发酵剂被广泛的用于乳制品的生产。目前,嗜热链球菌在乳品加工业中主要以直投式干粉发酵剂的形式被应用。直投式发酵剂制备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是乳酸菌的高密度培养,嗜热链球菌在高密度培养过程中主要经历两个方面的压力因素,即不断下降的胞内p H和胞外逐渐增加的乳酸钠浓度,这两个压力因素直接影响嗜热链球菌的生长和高生物量的获取。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嗜热链球菌在化学合成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时嗜热链球菌胞内生理状态的变化及氨基酸消耗模式和需求模式的变化,为后续的组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嗜热链球菌的高密度培养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以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为目标菌株,在化学合成培养基中对其进行增殖培养,分析了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的生长动力学,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研究了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在发酵过程中关键时间点上的胞内p H和胞外乳酸钠浓度的变化;利用试剂盒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胞内ATP、H+-ATP酶活性、NADH、NADPH和NH4+浓度的变化规律;利用氨基酸分析技术研究了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在培养过程中氨基酸的消耗模式与需求模式。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于化学合成培养基中,在控制p H进行培养时,其胞内p H逐渐降低,从对数生长期初期(2.3h)的6.43降低至稳定期(9h)的5.92;胞外乳酸钠浓度逐渐升高,从对数生长期初期(2.3h)的89.45×10-4mol/L升高到稳定期(9h)的199.77×10-4mol/L。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在两种压力下生长,其胞内生理学指标均发生变化。测得的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胞内ATP含量和H+-ATP酶活性随胞内H+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2.3h时,ATP含量(12.08μmol/gprot)显着高于其他时间点的ATP含量,在4.7~9h从2.20μmol/gprot升高到6.65μmol/gprot;在2.3h处的H+-ATP酶活性(0.67μmol/mgprot/hour)也显着高于其他时间点的H+-ATP酶活性,在4.7~9h其活力从0.13μmol/mgprot/hour升高到0.40μmol/mgprot/hour;其胞内NADH和NADPH的含量是随着胞内H+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2.3h时,胞内NADH含量较低,在4.7~9h时其含量从5.93nmol/107细胞降低到3.95nmol/107细胞;在2.3h处的胞内NADPH含量也较低,在4.7~9h时其含量从2.07nmol/107细胞降低到1.07nmol/107细胞;其胞内NH4+的含量逐渐升高,在4.7~9h时其含量从16.74 mg/L升高到36.78 mg/L。实验结果表明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为了适应在不断降低的胞内p H和逐渐增加的乳酸钠浓度下生长,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对胞内的生理学状态作出了相应的调节以保持其生长状态。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氨基酸消耗模式随生长率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氨基酸消耗量最大的是Asx(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Glx(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丝氨酸和精氨酸,其中Asx(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Glx(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和丝氨酸分别占氨基酸消耗总量的17.15%、18.73%和13.37%,而精氨酸的消耗量占培养基中精氨酸添加量的98%;其次,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消耗量占氨基酸消耗总量的3%~10%,而剩余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消耗量较低。在平均生长率为μ1=0.12h-1时,细胞处于调整阶段,所以所有氨基酸消耗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时间点的氨基酸消耗量,而在平均生长率为μ2=0.36h-1,μ3=0.52h-1,μ4=0.08h-1时,氨基酸的消耗量随μ的增加而增加。试验结果表明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为了适应在不断降低的胞内p H和逐渐增加的乳酸钠浓度下生长,调整菌体氨基酸的消耗量来使菌体更好的生长。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氨基酸需求模式随生长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μ的增加,氨基酸的需求量发生显着变化,需求量最大的氨基酸有Asx(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Glx(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和赖氨酸,其需求量分别占氨基酸需求总量的14.41%,15.64%和10.37%;其次,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的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4%~8%,而剩余氨基酸(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需求量较低。当平均生长从μ1=0.12h-1到μ2=0.36h-1时,氨基酸需求量显着增加,当平均生长率从μ3=0.52h-1到μ4=0.08h-1时,氨基酸需求量也显着增加。试验结果表明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受到双重压力下,氨基酸合成各种应急蛋白来调节菌体状态。在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培养过程中,氨基酸消耗总量为37.31mmol/gdw,其生物需求量为13.24mmol/gdw,氨基酸的消耗量明显高于其生物合成需求量,约2.8倍,这说明菌体生长过程中消耗掉培养基中的氨基酸并不是全部用来菌体自身的生长,存在一定的氮浪费现象。而氮浪费可能主要是因为Asx(天冬氨酸和天冬酰胺)、Glx(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丝氨酸和精氨酸的过量消耗造成的。上述研究内容阐明了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TF96在培养过程中胞内生理学状态及氨基酸的消耗模式与需求模式是如何随胞内p H的逐渐降低与胞外乳酸钠浓度的不断增加情况下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冉[7](2016)在《不同栽培模式下重庆山地烤烟生理与代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栽培模式作为影响烤烟生理与物质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烤烟生产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重庆烟叶主产区所在地武陵山区、叁峡库区,生态环境复杂,这对剖析山地烟叶生理代谢和营养品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本文试图系统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处理下重庆山地烤烟生理与物质代谢特征,为促进重庆产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重庆烤烟的群体生理特性研究群体生理特性分析表明,叁种种植密度和叁种留叶数下的烟株,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叶面积持续时间都随移栽天数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同时发现,16500株/hm2的烟株的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时间、比叶面积都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留叶数为18片/株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时间和比叶面积都高于其他两种留叶数,烟株生长速率、群体生长率和叶面积相对生长率的分析可知19500株/hm2>16500株/hm2>13500株/hm2。从双因素交互作用看,种植密度×留叶数互作显着影响烟株叶面积、叶面积持续时间、相对生长率、烟株净同化速率。2.重庆烟叶的光合特性研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02浓度(Ci)、瞬时光能利用率(S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19500株/hm2处理水平下达到最高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6500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蒸腾速率(Tr)和瞬时羧化效率(CUE)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13500株/hm2处理下值最大;气孔限制值(Ls)则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在13500株/hm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上部烟叶的光照强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中下部烟叶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留叶数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瞬时光能利用率(SUE)、瞬时羧化效率(CUE)、水分利用效率(WUE)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在22片留叶数处理下达最大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和蒸腾速率(Tr)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在14片留叶数处理下值最大;胞间C02浓度(Ci)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22片留叶数处理下值最大;气孔限制值(Ls)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18片留叶数处理下值最大。中上部烟叶的光照强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下部烟叶则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双因素交互作用看,在A1B1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能利用率、羧化效率等均处于最大值,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在A2B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胞间CO2浓度在A3B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等在A2B2处理下达到最小值,而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在A2B1处理下达到最小值。A1B1处理下,虽然其净光合速率最高,但其蒸腾速率也高,因此其水分利用效率较低。3.重庆烟叶的物质代谢研究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重庆烤烟烤烟的综合效应表明:还原糖、钾、氮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含量变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烟碱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下降再升高,而氯含量和糖碱比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在下降,氮碱比、钾氯比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还原糖随留叶数(B)增加而增加,烟碱、钾则随其增加而减少,氯含量随留叶数增加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现象,氮含量和钾氯比则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而糖碱比、氮碱比则随留叶数的增加而增长。且从两因素交互分析可知:密度除了对氮碱比没有显着性影响,对其它指标至少有显着性影响,留叶数没有显着影响氯含量,但显着影响了还原糖含量、烟碱含量、氮含量、钾含量、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密度×留叶数交互作用只对氯含量、钾含量、钾氯比有显着性影响。叁种种植密度下烟叶的淀粉酶活性以16500株/hm2最高,蔗糖合成酶活性大小依次为A3>A2>A1,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则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叁种留叶数下烟叶淀粉酶活性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以16500株/hm2最高,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大小依次为B1>B3>B2。从交互作用分析,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碳代谢关键酶叁个指标均无显着性影响,而种植密度×留叶数对碳氮叁种关键酶有显着性影响。叁种种植密度下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均以19500株/hm2最高大小,其次是16500株/hm2和13500株/hm2;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小依次为B1>B3>B2,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大小依次为B2>B1>B3。从交互作用分析,种植密度×留叶数对氮代谢两个关键酶活性均达到显着影响水平。4.重庆烟叶的抗性酶活性的研究叁种种植密度下烟叶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3500株/hm2>16500株/hm2>19500株/hm2,叁种种植密度下烟叶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3500株/hm2>16500株/hm2>19500株/hm2;叁种种植密度下烟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6500株/hm2>13500株/hm2>19500株/hm2;叁种种植密度下烟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6500株/hm2>19500株/hm2>13500株/hm2;叁种种植密度下烟叶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6500株/hm2>19500株/hm2>13500株/hm2,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3500株/hm2>16500株/hm2>19500株/hm2,13500株/hm2与16500株/hm2处理两者相差1.5倍。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3500株/hm2>16500株/hm2>19500株/hm2;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跟随着留叶数的增长而降低;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6500株/hm2>19500株/hm2>13500株/hm2;叁种留叶数下烟叶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依次为16500株/hm2>13500株/hm2>19500株/hm2。从交互作用分析可以看出,种植密度×留叶数显着影响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1)

孙贵范,郑怡,郑全美,王惠惠,张强[8](2010)在《慢性饮水型砷暴露人群砷代谢模式建立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我国是地方性砷中毒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但有饮水型还有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分布广、受威胁人口多,病情严重。饮用砷天然污染的地下水是人体高砷暴露的主要途径。砷致皮肤损伤,特别是掌跖角化,直接影响劳动能力,并累及多器官系统损害,尤其砷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的人类致癌物,包括我国在内,对砷健康危害的研究已受到全世界关注。由于砷代谢的独特性以及许多研究证明,砷的毒性作用与砷代谢密切相关,机体对砷甲基化能力的不同很可能与砷中毒发病危险和疾病症状多样性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直接将重点定位于各种浓度暴露人群的砷代谢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探讨外源性因素对慢性饮水型砷暴露人群砷代谢模式的影响。方法:选取饮用水砷浓度分别为240 ppb(n=107)、160 ppb(n=108)、90 ppb(n=100)的叁组高砷暴露人群和一组低砷暴露人群(水砷浓度<50 ppb,n=59),检测尿中无机砷(iAs)、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将这叁种形态砷之和作为总砷(TAs),以各形态砷占总砷的百分比iAs%、MMA%、DMA%和一甲基化率(PMI=(MMA+DMA)/TAs)二甲基化率(SMI=DMA/(MMA+DMA))来评价人群砷甲基化能力.此外比较160ppb组中的64个调查对象在高砷暴露2年前后的尿砷代谢状况和砷甲基化能力。结果:人群尿砷水平随饮用水砷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升高(P<0.05),高砷暴露显着降低人体砷甲基化能力(P<0.05);尿中各种砷化物百分比及PMI和SMI在成年男性与女性间未见显着差异;相同浓度高砷暴露条件下,儿童砷二甲基化能力显着高于成人(P<0.05);160ppb高砷暴露组个体2年前后砷代谢模式和甲基化能力完全不同。结论:随砷暴露剂量的升高或暴露时间延长,人体的尿砷排泄量增加,机体砷甲基化能力降低,发病风险增大:在高砷暴露下,儿童甲基化能力高于成人,可能是儿童砷中毒易感性包括DNA损伤低于成人的重要原因:不同性别间无显着砷甲基化代谢差异。同一砷暴露个体在不同时间点其代谢模式发生改变,提示外源性因素特别是生活习惯和饮食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7-29)

倪艳[9](2008)在《肠癌和肝癌特征代谢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后诞生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包括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以及生理病理学等领域知识,是系统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系统论”指导的代谢组学技术通过研究能够反映机体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血清或尿液,能从整体代谢水平上提供一个新视角去理解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但迄今为止,代谢组学技术应用于各种疾病的研究模式主要是基于“疾病和对照”两组样本进行研究(也称“比较代谢组学”),有关多种疾病诊断或者疾病特征代谢模式研究很少。而且,化学计量学作为代谢组学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就采用化学计量学进行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方法的实验性研究至今很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全面研究代谢组学数据结构特点,讨论和比较各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优缺点。在数据预处理、模式识别、模型验证、变量筛选等方面严谨的指导原则。第二,分别采用两种策略(“一对一”相关性研究和“一对多”分析)进行肠癌、肝癌的特征代谢模式研究,寻找区分两种恶性肿瘤的特异性和共有性变量,为生物标志物筛选和多种疾病诊断疾提供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12-01)

华琳,郑卫英,刘红,林慧,高磊[10](2008)在《特征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表达相关性及共调控表达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随机森林-通路分析法,通过袋外样本OOB的分类错误率筛选特征代谢通路,在特征通路上作基因表达相关性研究并对通路上的基因采用MAP(Mining attribute profile)算法挖掘不同实验条件下基因的共调控表达模式,对共调控表达模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特征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表达倾向相似,有2条特征代谢通路存在共表达模式,其中一条通路含108个表达模式,对这些模式进行聚类,其最低聚类的相似系数仍高达0.623,说明同一特征代谢通路上的基因共表达模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仍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对以通路作为基因模块进行复杂疾病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09期)

特征代谢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间作对牧草根系生长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以紫花苜蓿、小黑麦、燕麦、玉米、甜高粱5种单作模式为参照,对紫花苜蓿/小黑麦、紫花苜蓿/燕麦、紫花苜蓿/玉米和紫花苜蓿/甜高粱4种间作模式进行了研究,采用目前先进的微根管观测系统并结合计算机成像技术对紫花苜蓿和4种禾本科牧草单作及间作下根系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原位观测,并且对4种间作模式下碳、氮代谢关键酶及产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单作还是间作,根系参数与碳、氮代谢各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根长、根表面积均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根系特性与碳、氮代谢具有一致性;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参数明显优化,而紫花苜蓿根系特性与单作相比表现不一,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根系特性受到了明显地抑制(显着低于单作),表现为竞争弱势,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未受影响;4种间作模式下禾本科牧草功能叶RuBPCase和NR活性与单作比均显着性增加,而紫花苜蓿功能叶RuBPCase和NR活性与单作相比趋势不尽相同,与玉米和甜高粱间作的紫花苜蓿其RuBPCase和NR活性显着低于单作,而与小黑麦和燕麦间作的紫花苜蓿则差异不显着。由此可见,供试牧草根系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表现趋势一致;在4种间作模式下根系特性和碳、氮代谢特征均表现为禾本科牧草优于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小黑麦和紫花苜蓿/燕麦这2种间作模式下综合表现最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征代谢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姜自立.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蔺芳,刘晓静,童长春,吴勇.4种间作模式下牧草根系特性及其碳、氮代谢特征研究[J].草业学报.2019

[3].姜自立,黎涌明,李庆.短跑不同模式速度耐力训练的能量代谢特征[J].体育科学.2019

[4].孙瑗.基于UPLC-MS技术初探AECOPD痰热壅肺证代谢模式特征[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吴冬燕,郑玉民,金超龄,焦劲松,任连坤.颞叶内侧癫痫的代谢特征和网络模式[C].第五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会刊.2016

[6].翟爽.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TF96生长过程中胞内代谢特征与氨基酸利用模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

[7].王冉.不同栽培模式下重庆山地烤烟生理与代谢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6

[8].孙贵范,郑怡,郑全美,王惠惠,张强.慢性饮水型砷暴露人群砷代谢模式建立与特征分析[C].全国生化/工业与卫生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9].倪艳.肠癌和肝癌特征代谢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0].华琳,郑卫英,刘红,林慧,高磊.特征代谢通路上的基因表达相关性及共调控表达模式[J].生物工程学报.2008

标签:;  ;  ;  ;  

特征代谢模式论文-姜自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