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前景
1资源、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界定
1.1资源的定义及其划分
资源经济学中提到的“资源”(resource)一词,是指为了创造社会财富而可以投入到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从抽象意义上定义,资源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客观事物的集合。人类可以用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按其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等,另一类是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等。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源包含在社会资源中。智力资源是包含于人力资源中的特殊社会资源。
1.2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一词,源自英文humanresources,它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备的能够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能力总和。人力资源是现在或未来能够投人到生产活动中的要素。人力资源宏观管理指通过对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的计划组织控制,从而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保证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微观管理指通过对企事业组织人和事的管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
2.智力资源的特征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强调特定组织局部利益及对人力资源的独家占有性。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个人在所属固定单位的劳动绩效管理,涉及归属单位的工作关系、人事档案、福利待遇、薪酬绩效评价、招聘、激励等研究内容。智力资源管理强调智力资源的社会共有性,即社会上各种组织都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利用同一智力资源。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组织的智力资源管理可以不拘泥于本组织范围内。相关组织可以借用“外脑”为本组织工作,即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此保持智力资源的柔性。一些全球企业,如英特尔、北方电信、宝洁公司等,都采用市场合同在中国获得R&D智力资源,尤其是从大学、科研机构获取智力资源。承认智力资源在价值创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智力资源资本化,是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智力要素参与分配制度的建立,社会上的流动智力资源可以根据市场配置发挥最大效能,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视角
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岗位分析、人力规划、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评估、薪酬设计,上升到具有服务功能、整合功能与战略功能这三大功能。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对于科技知识含量不高的一些传统行业,是非常必要与实用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通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然是十分有效的。
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者从业人数明显增多的产物。以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尚未发现很多智力资原管理内容。美国Texas大学管理学教授Shapero在1969年曾提到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员工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但此后相关的研究并不很多。现在看来,智力资源管理更适用于知识型员工和高科技人才密集的组织或单位。例如,今天的柯达、日立、西门子和可口可乐等企业的真正价值,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所控制的资料库、专利库及其企业员工头脑中的构想、见解、经营诀窍、人际网络信息等隐性知识,即他们的综合智力资源。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智力成果,仅在湖南省,如果全面在旱、中稻中推广,便可增产20亿斤。智力资源的价值可见一斑。因此,从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可以开启新思路,发现新问题,深化已有的理论与方法。
4.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进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的组织(尤其是企业)与社会,都在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进展。
关于我国智力资源开发,国内学者已从管理心理学视角进行了研究。智力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多集中于如何从国外引进智力.聘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华工作的层面。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利用国外智力资源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思想,在指导和推动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怎样使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与改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中有效发挥出来,是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人口众多,有必要通过对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中实际问题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使现有的和潜在的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人口大国向智力资源强国转化。
5结论
我国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无论从个人、组织与社会的智力资源管理角度,还是从智力资源全球化利用角度,都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开展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希望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该成为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引起管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曾建权,郑丕得,马艳华.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科学学报,2000,(2):84-89.
[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1.179-185.278.
[3]张平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3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