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大学生论文-马廷魁

穆斯林大学生论文-马廷魁

导读:本文包含了穆斯林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关系网络,穆斯林大学生

穆斯林大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马廷魁[1](2016)在《社会化媒体背景下西北穆斯林大学生的关系网络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从虚拟走向现实,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生活,也影响着文化身份各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文以虚拟民族志的方式通过网络观察和访谈,把握西北地区穆斯林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从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出发,深入分析其内涵,把握穆斯林学生与社会化媒体的互动关系,分析讨论社会化媒体对这一群体关系网络建构的影响和改变。(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杨晓红[2](2016)在《伊斯兰文化在微信中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信等新媒介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了受众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方式。新媒介的发展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使伊斯兰文化由神秘走向现实。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研究穆斯林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伊斯兰文化传播行为:即穆斯林大学生使用微信传播伊斯兰文化的动机是什么?传播频率和时间是多少?传播渠道和内容有哪些?对微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是否满意?以此来勾勒出微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形态与现状。此外穆斯林大学生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本身也伴随着穆斯林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民族文化交流,因此本文对微信给穆斯林大学生带来的社会支持以及穆斯林大学生的微信圈和微信圈文化也做了分析研究。最后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微信中伊斯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在问卷的设计上本文主要涉及四大问题即穆斯林大学生的社会背景、穆斯林大学生传播伊斯兰文化的行为(动机、时间、频率、内容、渠道、态度)、穆斯林大学生微信圈和微信好友的构成以及在微信中获得的社会支持。通过问卷设计、访谈、观察以及理论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叁个假设即:(1)穆斯林大学生通过微信学习伊斯兰文化首先是出于民族感情,其次是学习知识,提高宗教信仰并传播伊斯兰文化;(2)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导致对伊斯兰文化获取的侧重点不同。经过问卷统计和分析,本文发现假设(2)成立,假设(1)不成立。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只有41%的穆斯林大学生对微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持满意程度,其它59%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和不满意。因此本文在总结用户问卷的基础上概况总结了微信中伊斯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苏迪,冯明礼[3](2015)在《基于质性访谈的中国穆斯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职业价值观和伊斯兰教中对工作的阐述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访谈和编码的方式,得到穆斯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五个因素,即遵守教律禁忌、利于宗教与民族、追求族群归属、寻求个人信仰发展和重视家庭。最后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5年08期)

马春兰[4](2014)在《阿语专业穆斯林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语习得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人群及其文化的消极态度会影响其二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通过调查某民族院校阿拉伯语专业穆斯林大学生对英美人群及其文化所持态度对其英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发现虽然穆斯林大学生对英美人群及其文化持消极态度,但其英语学习态度仍比较积极,学习效果也并未因此受到明显影响,其原因是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二语学习的重要性而不被文化态度所制约。(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吴斌[5](2014)在《穆斯林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研究——以XX民族大学穆斯林大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尤其是在一些全民信教的民族中,宗教对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思维活动的模式及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宗教文化的传承堪忧。本文在对XX民族大学穆斯林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作出调查的基础上,对宗教信仰在穆斯林大学生中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并探究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提出一些的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9期)

马春兰[6](2014)在《穆斯林大学生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文化思潮,对穆斯林大学生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某民族高校146名阿拉伯语专业穆斯林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少数穆斯林大学生由于受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存在有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思想倾向,这将导致其自我身份的丧失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另外,还有部分受调查者被文化极端主义影响,只认可自身文化,排斥和抵制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对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中道的伊斯兰文化观分析看待外来文化,使其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吸纳外民族的先进文化,才能使本民族文化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邢雅[7](2013)在《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深造,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民族心理,来到东部、中部以汉族学生为主的高等教育学校后,他们在生活、人际、学习、宗教等方面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不适应,而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状况关系到其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各个民族团结,所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让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较快适应东部、中部的大学生活,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当前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问题的缘起与意义,对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及其已有研究的不足。第叁部分阐述了研究方法与文化适应理论。第四部分笔者通过对南京高校的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将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宗教四方面的不适应情况呈现出来,并进行归因分析,认为是学生的主客观因素导致了适应状况的差异。第五部分针对上述种种不适应,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与对策。(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3-12-01)

陈小锋[8](2013)在《穆斯林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斯林民族大学生带着深厚的宗教信仰离开原有生存场域赴各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而各高校是来自不同民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集合体,校园适应问题成为他们面对的第一问题。通过对陕西某高校的实例调查分析,力求对穆斯林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问题提出建议对策。(本文来源于《今日中国论坛》期刊2013年11期)

别乾龙,周尚意,麦合木提,李蕴雄[9](2012)在《外来穆斯林大学生与城市原有穆斯林社会的嵌入及影响分析——以北京高校穆斯林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宗教信徒的空间流动十分频繁,特别是穆斯林大学生异地求学人数日益增加,对城市文化的适应和改变也越来越为研究者所关注。这种人口流动是仅仅改变了宗教信徒的空间分布,还是改变了原来宗教文化区的特征?本研究以北京9所高校的穆斯林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利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影响他们嵌入北京原有穆斯林空间网络的因素,以及嵌入原有网络后对他们和原有穆斯林社会空间网络特征的影响。本文得到的结论是:第一,影响外来穆斯林大学生嵌入原来穆斯林空间网络的主要因素是:他们与北京穆斯林社会的文化心理距离、社会关系距离、与大学到清真寺的物理距离。这叁种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降低。这说明在城市尺度内,穆斯林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空间选择与距离关系不明显。第二,外来穆斯林大学生对北京原有穆斯林社会的改变不大。这个结论表明如果不是长期融入当地穆斯林社会,多数大学生在学期间不会改变当地穆斯林的宗教社会空间网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2)

特木尔巴根,赵楚一[10](2012)在《穆斯林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报告——以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斯林大学生是特殊的网民,他们的网络行为关系到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上表现得格外冷静与客观,对宗教争端与民族矛盾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轻易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也不愿意透露穆斯林身份。同时,他们欠缺上网的机会,建议学校提供条件,帮助他们获取更多新的知识,交流民族宗教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穆斯林》期刊2012年03期)

穆斯林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信等新媒介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了受众传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传播方式。新媒介的发展为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使伊斯兰文化由神秘走向现实。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研究穆斯林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伊斯兰文化传播行为:即穆斯林大学生使用微信传播伊斯兰文化的动机是什么?传播频率和时间是多少?传播渠道和内容有哪些?对微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是否满意?以此来勾勒出微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形态与现状。此外穆斯林大学生传播伊斯兰文化的本身也伴随着穆斯林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民族文化交流,因此本文对微信给穆斯林大学生带来的社会支持以及穆斯林大学生的微信圈和微信圈文化也做了分析研究。最后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微信中伊斯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在问卷的设计上本文主要涉及四大问题即穆斯林大学生的社会背景、穆斯林大学生传播伊斯兰文化的行为(动机、时间、频率、内容、渠道、态度)、穆斯林大学生微信圈和微信好友的构成以及在微信中获得的社会支持。通过问卷设计、访谈、观察以及理论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叁个假设即:(1)穆斯林大学生通过微信学习伊斯兰文化首先是出于民族感情,其次是学习知识,提高宗教信仰并传播伊斯兰文化;(2)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导致对伊斯兰文化获取的侧重点不同。经过问卷统计和分析,本文发现假设(2)成立,假设(1)不成立。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只有41%的穆斯林大学生对微信中伊斯兰文化的传播持满意程度,其它59%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和不满意。因此本文在总结用户问卷的基础上概况总结了微信中伊斯兰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穆斯林大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马廷魁.社会化媒体背景下西北穆斯林大学生的关系网络建构[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杨晓红.伊斯兰文化在微信中的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苏迪,冯明礼.基于质性访谈的中国穆斯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民族论坛.2015

[4].马春兰.阿语专业穆斯林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

[5].吴斌.穆斯林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研究——以XX民族大学穆斯林大学生为例[J].金田.2014

[6].马春兰.穆斯林大学生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7].邢雅.穆斯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8].陈小锋.穆斯林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问题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

[9].别乾龙,周尚意,麦合木提,李蕴雄.外来穆斯林大学生与城市原有穆斯林社会的嵌入及影响分析——以北京高校穆斯林大学为例[C].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2

[10].特木尔巴根,赵楚一.穆斯林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报告——以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J].中国穆斯林.2012

标签:;  ;  ;  

穆斯林大学生论文-马廷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