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过程论文-张丽杰,秦柏婷,果冲,陆秀君,杨雨春

体内过程论文-张丽杰,秦柏婷,果冲,陆秀君,杨雨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内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胡桃楸,性别分化,生理特征

体内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杰,秦柏婷,果冲,陆秀君,杨雨春[1](2019)在《胡桃楸花芽形成过程中体内物质代谢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胡桃楸雌雄花芽生理分化过程中各种物质代谢变化规律与花芽分化的关系,以雌先型和雄先型胡桃楸花芽为试材,通过对胡桃楸的物候期的观察和对花芽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规律的测定,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表明:胡桃楸雌先型雌花芽、雄先型雌花芽、雄先型雄花芽、雌先型雄花芽的生理分化期分别是3月中下旬~4月下旬、3月末~4月中下旬、4月初~5月初、4月初~5月初,其花期相差10~15d,两种交配类型有2~5d花期相遇的时间完成相互授粉。胡桃楸雌雄花芽在生理分化期芽内物质代谢变化相似,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SOD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生理分化过程中出现低谷,POD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类型胡桃楸:雌先型胡桃楸雌雄花芽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雄先型;雌先型胡桃楸雌雄花芽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需求高于雄先型胡桃楸。两种类型的胡桃楸雌雄花芽在SOD活性方面无明显相关性,雌先型雌花芽POD活性高于雄先型雌花芽,两种类型雄花芽中的POD活性相差不多,POD活性与雌花分化联系密切。(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邢海燕,赵璐璐,王胜男,李刚[2](2019)在《肉苁蓉多糖对衰老过程中学习记忆影响的体内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肉苁蓉多糖对急性衰老模型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1)采用D-半乳糖诱导PC12细胞损伤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采用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肉苁蓉多糖对衰老所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3) ELISA法检测SOD和MDA含量及环腺苷酸(c AMP)、c AMP依赖蛋白激酶(PK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4) Western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检测CREB和p-CREB蛋白的表达;(5)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1)D-半乳糖16 g·L-1暴露PC12细胞40 h后,MTT检测细胞存活率达(46.67±6.5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成功建立了细胞衰老模型;(2)在水迷宫实验中,给药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及第1次到达站台时间明显缩短而穿越站台次数显着增加;(3)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SOD水平提高,MDA水平下降。阻断剂H-89干预1 h后SOD水平提高,MDA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c AMP,PKA和BDNF均增加。阻断剂H-89干预1 h后c AMP,PKA和BDNF均减少;(4)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p-CREB表达增加。阻断剂H-89干预1 h后p-CREB表达减少;(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增加,病理改变减轻。结论肉苁蓉多糖对衰老的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可明显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其抗氧化、抗凋亡和上调c 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郭小珍[3](2019)在《1、芒果苷及苷元的体内过程研究 2、基于体内过程的叁消汤降糖药效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两部分:(1)芒果苷及苷元的体内过程研究;(2)基于体内过程的叁消汤降糖药效物质研究。芒果苷是知母等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其降血糖等活性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但其生物利用度很低,仅为1.2%,原因尚不清楚。此外,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芒果苷的代谢物芒果苷元在降糖、降脂等方面的活性明显强于原形成分芒果苷,但苷元的体内过程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芒果苷和苷元的体内代谢、药代动力学、肝首过效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基本阐明了这两种成分的体内过程,为结构改造和药理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叁消汤出自清代《验方新编》,由党参、白术、知母、黄连、黄芩、黄柏等12味中药组成,传统记载具有益气滋阴、清热生津功效,主治消渴之症(现称糖尿病)。本实验室前期在动物上发现叁消汤醇提物的降血糖作用明显优于水提物,提示该复方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的药效物质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包括提取物和动物口服后体内成分数量、结构、含量和比例及体内过程等)。因此,本文采用体内外结合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策略,对叁消汤的两种提取物及动物口服后体内(门静脉血、肝脏、外周血和肾脏)原形和代谢物成分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阐明两种提取物的药效成分体内外差异的基础上,锁定主要目标成分并配伍进行体内外药理试验,初步明确复方主要有效成分群,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与药效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深入的成分配伍药理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芒果苷药代动力学、肝首过效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大鼠口服芒果苷后门静脉血、肝脏和外周血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发现肝首过效应对芒果苷的血药浓度影响较小(16.2%),且芒果苷在肝脏中并不蓄积和代谢。基于这个结果,考察了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另一主要因素,即肠首过效应对芒果苷体内药代动学行为的影响。对比大鼠单独口服芒果苷及联合口服CYP450酶、UGT酶、P-gp转运体抑制剂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对比正常大鼠和肠道菌抑制大鼠中芒果苷的药代动力学发现,通过抑制CYP及UGT代谢酶,P-gp外排转运体或肠道菌,对芒果苷生物利用度的改善非常有限。体外代谢研究发现,芒果苷在肠道菌作用下可生成代谢物芒果苷元,但生成量很少,与其在外周血中的暴露量不高(血药浓度<3 ng/mL)相吻合。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CYP酶、UGT酶及P-gp转运体均不是导致芒果苷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的体外细胞温度依赖性实验显示芒果苷的被动扩散较弱,且不存在主动运输。以上研究表明,芒果苷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结构上较大的极性导致了较弱的被动运输和肠吸收。2.芒果苷元吸收、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HPLC-Q-TOF-MS/MS对大鼠口服芒果苷元后的生物样本(血、尿、粪、胆汁及心、肝、脾、肺、肾)共鉴定出20个代谢物,其代谢途径主要为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甲基化及糖基化等代谢反应,且芒果苷元及其代谢物组织分布广泛(原形及代谢物M10,M11和M12在血、尿、粪、胆汁及心、肝、脾、肺、肾均检测到)。芒果苷元在口服和静脉注射后其II相代谢物(包含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酯化)的暴露量是其原形成分的的10.4和5.1倍,提示芒果苷元在体内有较高比例发生II相结合型代谢。对正常大鼠口服及静脉注射芒果苷元后的药动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测得芒果苷元的生物利用度为30.4%,远远高于芒果苷(1.2%),这与芒果苷元良好的膜渗透性和非P-gp(肠道主要外排转运体)的底物相关。相比于芒果苷,芒果苷元因其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强的降糖降脂活性而具有更好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潜质。3.叁消汤醇提物和水提物成分及大鼠口服后体内成分定性研究鉴于前期发现叁消汤醇提物降血糖活性显着优于叁消汤水提物,本文先从体内外定性分析的角度寻找两种提取物的成分差异。采用HPLC-Q-TOF-MS/MS技术在对生物碱、黄酮、皂苷、叁萜等几类主要成分质谱裂解规律解析归纳的基础上,分析鉴定叁消汤醇提物和水提物的化学成分及大鼠口服后体内(门静脉血、肝脏、外周血和肾脏)的原形和代谢物成分。从叁消汤醇提物和水提物中共分析鉴定出59个成分,主要为16个生物碱,27个黄酮,6个皂苷,以及10个其他类别化合物等。醇提物给药后,只有24个原形成分在大鼠口服后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门静脉血中有19个,包括4个生物碱(Mangnoflorine,Berberine,Berberrubine,Phellodendrine),11个黄酮(Baicalein,Wogonin,Chrysin,Oroxylin A等),1个皂苷(Timosaponin A3)及3个其他成分;肝脏中有17个,包括6个生物碱(Berberine和Berberrubine等),10个黄酮(Baicalin、Baicalein、Wogonin及Oroxylin A等)和1个皂苷(Timosaponin A3);外周血中有10个成分,包括1个生物碱(Mangnoflorine),及9个黄酮(Baicalin,Baicalein,Oroxyloside,OroxylinA,Wogonin等);肾脏有7个(为Baicalin,Baicalein等黄酮成分)。除了原形成分,还有25个代谢物在大鼠口服叁消汤醇提物后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其中有23、7,20和1个代谢物分别在门静脉血、肝脏、外周血和肾脏中检测到,主要是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黄酮类(如Baicalin和Baicalin)和生物碱(如Berberine)类代谢物,且主要为二相代谢物。黄酮类成分主要发生羟基化、甲基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生物碱成分主要发生脱甲基化、氢化和葡萄糖醛酸化等。上述结果表明,叁消汤醇提物中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主要为Baicalin为代表的黄酮类成分,以Berberine为代表的生物碱类成分和Timosaponin A3为代表的皂苷类成分,体内代谢物主要由黄酮和生物碱类成分产生,提示这叁类成分可能是叁消汤醇提物的主要药效物质。定性对比叁消汤醇提物和水提物,并未发现所含化学成分、吸收进入体内的原形及代谢物成分有显着差别。可见,仅从定性的角度难以推断醇提物的降糖作用优于水提物的原因。4.叁消汤醇提物和水提物成分定量分析及大鼠口服后体内过程定量研究在醇提物定量测定的18种成分中,发现含量最高的成分为来自黄柏黄连中的Berberine(按1计),其余含量为黄芩的Baicalin(0.57)、Baicalein(0.12)和Wogonoside(0.05),以及知母的Timosapinin A3(0.07),其他成分的含量均低于Berberine的5%。受体内分析定量限的影响,只能对大鼠口服叁消汤醇提物后体内的15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门静脉血和外周血中暴露量最高的为以Baicalin(1)和Wogonoside(0.44)为代表的黄芩黄酮成分;糖尿病靶器官肝脏中暴露量最高的则是皂苷Timosaponin A3(1.00),其余成分为黄酮苷元(Wogonin(0.56),Baicalein(0.36),OroxylinA(0.41)和生物碱Berberine(0.36)及代谢物Thalifendine(0.43);在糖尿病肾病靶器官暴露量前叁位则是黄酮苷元Wogonin(1),Baicalein(0.48),Oroxylin A(0.50)。考虑到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是综合性代谢疾病,可能具有多种作用靶点,所以循环系统和靶器官中具有高暴露量的成分都应该考虑。对比叁消汤醇提物与水提物中的成分和排序含量,发现醇提物中Berberine Baicalein和Timosaponin A3的含量高于水提物,Baicalin含量虽低于水提物,但排序位于第2(Berberine第1)。体内定量结果表明,大鼠口服醇提物后部分成分在体内的暴露量显着高于口服水提物,包括(1)门静脉血中Baicalin的暴露量为水提物的1.7倍(p<0.05);(2)肝脏中Berberine及叁个代谢物Berberrubine,Thalifendine,Colubamine的暴露量为水提物的3.4(p<0.01),2.4(p<0.05),3.2(p<0.001)和5.4(p<0.01)倍,Baicalein的肝暴露量为水提物的2.6倍(p<0.05);肝脏暴露量最高的Timosaponin A3为水提物的1.8倍(p<0.01);(3)外周血中Oroxyloside中的暴露量为水提物的86倍(p<0.001)。上述体内外定量分析提示Timosaponin A3,Baicalin,Baicalein,Oroxyloside和Berberine及代谢物成分可能是造成醇提物降糖药效显着优于水提物的差异成分。综合上述体内外定性定量分析结果,黄酮成分Baicalin,生物碱成分Berberine和皂苷成分Timosaponin A3可能是叁消汤醇提物中最关键的药效成分群,考虑作为降血糖及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筛选和机制研究的主要目标成分。5.叁消汤有效成分及配伍降血糖、抗糖尿病肾病药效和代谢组学研究根据上述研究,选择叁消汤的黄酮类成分Baicalin,生物碱成分Berberine和皂苷成分Sarsasapogenin配伍(我们前期发现Timosaponin A3单体及配伍都具有明显的肝毒性,而用其苷元Sarsasapogenin代替,毒性基本消除,配伍降糖活性保留),采用ICR小鼠和db/db小鼠两种动物模型考察其降糖和抗糖尿病肾病药效。结果表明,这叁种成分配伍可显着降低ICR小鼠OGTT试验的AUC(p<0.05);可显着降低在db/db小鼠给药后第2、4、7、8、9和10周空腹血糖水平(p<0.05,0.01);给药后第4、5、8、9和10周的非空腹血糖水平也显着下降(p<0.05,0.01);可显着降低db/db小鼠OGTT试验的AUC(p<0.01)。对db/db小鼠糖尿病肾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后第11周,小鼠24小时内尿液体积和微量白蛋白均显着下降(p<0.05),提示叁种成分配伍缓解了糖尿病肾病动物的肾功能损伤。我们采用HPLC-Q-TOF-MS/MS技术对db/db小鼠口服BBS-2后体内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检测,对采集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PLS-DA),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OPLS-DA)中的S-plot图共找到14个差异性代谢物,并对差异性代谢物在各组的峰面积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性代谢物在给药后均向正常水平回调。在Metaboanalyst和KEGG等数据库中搜寻查找差异性代谢物所对应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与这些差异性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为苯丙氨酸代谢通路、苯丙氨酸、酪氨酸及色氨酸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及苏氨酸代谢通路,为进一步阐明叁消汤有效成分的降糖及抗糖尿病肾病作用机制提供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高焕[4](2019)在《基于体内消化、吸收过程探讨桂枝汤的药效物质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桂枝汤源于汉代医家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使其开篇第一方,主要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甘草五味饮片组成,具有发表解肌、调和营卫的功效。中药口服后的药效物质基础源于入血成分中,故本研究基于体内消化、吸收过程以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桂枝汤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利用HPLC-MS/MS建立桂枝汤、大鼠给药桂枝汤后血清样品以及大鼠肠道内容物中桂枝汤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2探讨大鼠口服及静注给药桂枝汤后主要成分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Fabs)。比较原型成分和代谢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的差异;3建立大鼠离体肠道非翻转模型,模拟胃肠道功能,探讨胃肠道不同部位对桂枝汤主要成分的吸收和转化作用;4大鼠皮下注射20%酵母后诱导其发热,灌胃给药桂枝汤后对其肛温进行测定,考察不同剂量桂枝汤的解热作用;5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将桂枝汤分为原型成分和入血成分,分别预测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发热和胃肠道炎症),建立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获取成分和疾病共同相关的靶点。利用IPA软件对成分与疾病共同相关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桂枝汤治疗以上两种疾病的核心成分与靶点,从而探讨桂枝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异病同治的机制。结果:1利用HPLC-MS/MS建立了桂枝汤10个成分的含量分析方法以及大鼠给药桂枝汤后血清中14个成分(含5个代谢物)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利用HPLCMS/MS建立了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12个成分的测定方法。上述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度好。2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桂枝汤经口服给药后各成分的AUC0-∞和Cmax随剂量增加而增加,显示出一级动力学特征。肉桂酸和6-姜酚脂溶性强,以原型的形式被直接吸收进入体内,具有较高的Fabs。而对于水溶性较强的苷类成分,如甘草苷、甘草酸等,其代谢物可被充分的吸收进入体内,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大鼠静注给药桂枝汤后血中原型成分的血药浓度值明显高于代谢物的值;桂枝汤口服给药后大多数原型成分受到肠道菌群及酶的作用,使其在体内主要以代谢物的形式被吸收和利用。3离体肠道非翻转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汤主要成分在小肠上端(十二指肠)和结肠部位吸收率和透过率较好,提示其是桂枝汤成分的主要吸收部位。各成分在盲肠中的转化率较高,提示其是药物发生代谢的主要场所。4药效评价结果表明大鼠注射酵母后体温持续升高。随着给药剂量增加,大鼠升温变缓。高、中剂量组具有显着的解热作用,P<0.05。5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桂枝汤中与发热疾病相关的成分有10个,分别来自5味饮片的入血成分(多为代谢物),而与胃肠炎症疾病相关的成分有17个,全部源于生姜中的原型成分。提示,桂枝汤中原型成分和体内代谢成分发挥的药效作用不同。通路结果表明,桂枝汤原型成分和入血成分是作用于相同通路上的不同疾病相关靶点而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结论:中药口服后经肠道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药物发挥药效作用的关键步骤,所以中药“真正”的药效成分应该存在于被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中,包括方剂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口服后桂枝汤成分受到肠道消化的影响,使其进入体内的物质形式发生改变,多以代谢物的形式被机体吸收和利用,提示该过程可能影响桂枝汤的药效作用。因此,研究药物原型及代谢物在体内的生物过程有助于寻找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田间[5](2019)在《萼花臂尾轮虫衰老过程中体内相关基因活化特征及其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虫动物门(Phylum Rotifera)分为尾盘纲(Seisona)、双巢纲(Digononta)和单巢纲(Monogononta)。单巢纲轮虫生活史具有世代交替现象,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行孤雌生殖,非混交雌体(Amictic-female)产生非需精卵,不需受精,直接萌发成子代非混交雌体,使种群迅速繁衍。环境条件恶劣时,种群出现混交雌体(Mictic-female),进入有性生殖阶段。混交雌体的卵不受精时直接萌发为雄体,雄体与混交雌体交配,产生休眠卵,进入育期。轮虫在孤雌生殖阶段,母体性成熟后,通常携带1-3个非需精卵,4日龄开始进入衰老期。其衰老特征主要表现为:游泳速度迟缓、沉底贴壁、体壁几丁质增厚、消化道空瘪、个体的后棘刺显着加长。由于轮虫与线虫结构特征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体壁具有角质层、个体体细胞数量恒定和具有初生体腔),过去曾被归为线虫动物门(Phylum Nematoda)轮虫纲(Rotifer)。现行的动物分类系统把轮虫另立为轮虫动物门,与线虫动物门等具另外七个具有初生体腔的动物一起,被列入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类。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国际同行已开始尝试利用轮虫为试验材料,开展热休克蛋白参与衰老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以期揭示轮虫是否通过调节HSP70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来延长其寿命。目前,轮虫(Adineta vaga)基因组以及与轮虫具有类似生活史和生殖模式的枝角类(Daphnia pulex)基因组已经公布,热休克蛋白活性特征及其通过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影响轮虫衰老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轮虫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易于培养、寿命周期短,可以在μL容积中培养观察,实验操作简便。加上利用休眠卵萌发的个体,建立源于单个轮虫来源的品系的方法简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生理特性较为一致性的健康个体,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实验材料带来的实验误差。所以,轮虫和线虫一样,是衰老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受试动物。相关研究发现,萼花臂尾轮虫通过诱导产生的MnSOD和CAT对延缓轮虫的衰老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效果比在线虫中作用更显着。,其作用效果比在线虫中作用更显着。基于轮虫开展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动物衰老机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如,自由基理论(Free radical theory of aging))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轮虫开展的衰老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动物衰老机理研究的相关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槲皮素对轮虫寿命、生殖以及抗氧化性研究本章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浓度槲皮素(20μM)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寿命有着显着影响,而高浓度槲皮素(50μM)表现出对轮虫的急性毒理效应,严重干扰其生殖。在20μM槲皮素中培养的轮虫的寿命显着高于对照组(15%)。此外,MnSOD和CAT的mRNA表达量也显着增加。在高温环境(35°C)产生的氧化压力下,槲皮素处理能够降低轮虫体内ROS含量,并增加轮虫的存活率。本结论强调了槲皮素主要通过改善轮虫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来延长轮虫寿命。2.基于RNAi技术揭示SIR2基因在调控轮虫寿命的作用机理本章实验结果表明:20μM槲皮素处理组与12CR处理组轮虫SIR2基因表达量在处理36h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当对SIR2基因进行干扰后,槲皮素、饮食限制处理组轮虫平均寿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这表明SIR2基因参与了轮虫由饮食限制、抗氧化剂所激发的代谢通路,并起到了延长轮虫寿命的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确立了SIR2活性在调节轮虫寿命方面的作用。随着轮虫成为研究衰老的模式生物,萼花臂尾轮虫SIR2基因作用机制分析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3.低温延长轮虫寿命的热力学效应和基因调控研究通过本章节实验,我们发现当培养温度为20°C和15°C时,平均寿命分别为170.5±12.5 h和13.6±8.6 h,显着高于25°C对照组(102.2±7.4 h),并且20°C处理组轮虫在急性氧化条件下的存活率也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低温延长萼花臂尾轮虫的寿命并不是被动的完全受温度调控的,在轮虫生命初始,低温环境可能调节了特定基因的表达。由于低温导致轮虫寿命延长这一效果具有持续性,即使在第四天将轮虫移入25°C培养,轮虫平均寿命也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RNA干扰实验中,我们发现进行基因干扰后,低温对轮虫寿命延长效果下降,但仍然显着高于对照组轮虫平均寿命(P<0.05)。这说明在低温导致轮虫寿命延长的现象中,基因调控要比热力学效应发挥更大的作用。4.在轮虫衰老过程中钙稳态的相关研究本章实验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SERCA基因表达量会随着轮虫衰老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硝苯地平阻止了钙离子进入轮虫细胞,显着减少了轮虫在第5日时体内钙离子和丙二醛的含量(P<0.05),同时显着延长了轮虫的寿命(对照组平均寿命为99.5±16.5 h,0.5μM硝苯地平处理组为125.8±12.9 h,P<0.05)。这些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在轮虫衰老过程尤其在生命后期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并且由这种钙稳态导致的细胞损伤是可以通过添加药物处理来改善的。5.亲代不同温度经历对子代耐受性的影响本章实验中我们检测了萼花臂尾轮虫两种母体效应(母代生殖年龄和母代不同食物喂养方案)对后代的影响。我们发现母代的年龄影响了后代寿命,体型的大小,并且母代进行饮食限制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一些负面影响。当CR处理组子代同样进行CR处理时,子代平均寿命显着高于母。CR实验组所产第叁个子代平均寿命显着高于AL对照组所产第叁个子代平均寿命,这说明对母代进行适当的饮食限制可以降低生育年龄对子代的不利影响。6.不同年龄组轮虫处于高浓度CO_2条件下,寿命长短、压力防御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分析本章实验结果表明,水体酸化对B.calyciflorus种群增长率和平均产卵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虽然实验组轮虫生殖前期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别,但净生殖率却因水体酸化而显着降低。我们发现在不同年龄组轮虫中,过氧化氢酶CAT和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mRNA表达受水体酸化影响,且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处理条件下的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差别。本章实验揭示了当轮虫受到酸化水体影响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参与因素,因为年龄结构可能会改变能量的重新分配和生物对环境的耐受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7)

周严严,顾欣如,李涛,边宝林,王宏洁[6](2019)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建立了大鼠灌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PDL)后血浆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和紫堇灵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了3个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并探讨了PDL对大鼠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影响。液相色谱分离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 2%甲酸),梯度洗脱;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正负离子交替模式检测。使用小动物自动采血仪进行血浆样品采集。Win 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BCA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总蛋白浓度和CYP450总酶含量。方法学经专属性、线性范围、回收率、精密度和样品稳定性等考察,确证该实验建立的LC-MS分析方法简单、专属、准确、可靠,可满足大鼠灌胃PDL后血浆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和紫堇灵的含量测定需求。药时曲线显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有双峰现象,药代动力学参数表明PDL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和紫堇灵具有一定的类药属性。PDL连续服用7 d,大鼠肝脏系数、肝微粒总蛋白和CYP450酶含量有升高趋势但是无显着性差异,表明PDL基于CYP酶发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该实验结果可为PDL体内药效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高庆涛[7](2019)在《基于模拟生长猪体内消化过程测定谷实类饲料有效能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主要探讨生长猪体内食糜通过时间和食糜粒度等消化参数,应用于第叁代仿生消化系统(SDS-3)模拟饲料的消化过程估测谷实类原料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值。试验一旨在研究饲粮粗纤维水平和采食时间对生长猪肠道各段食糜通过速度的影响。采用2?2完全随机设计,饲粮粗纤维水平分别为3.39%或5.56%;采食时间分别为8:00或16:00。选择24头体重21.9±1.62 kg的大×长二元杂交去势公猪,分别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安装T型套管。正试期猪体重为49.5±3.26 kg,测定饲粮中叁氧化二铁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全消化道的出现与消失时间。结果表明:1)饲粮纤维水平和采食时间对食糜在十二指肠、回肠末端及全消化道的通过速度均有显着影响(P<0.01)。更高的饲粮粗纤维水平使食糜的通过速度更快,猪在8:00采食的食糜通过速度显着的快于16:00采食的通过速度。2)食糜在十二指肠前端的平均通过速度为3.54 h,回肠末端的平均通过速度为9.07 h;全消化道的平均通过速度为40.24 h。试验二旨在探讨湿筛分过程中用水量、上样量及筛分时间对猪颗粒饲料、肠道食糜及粪便平均粒径测定的影响。采用3?2?2叁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筛分过程中用水量为1,1.25或1.5 L;上样量为颗粒料7.5或10 g,回肠食糜15或30 g,粪便10或20 g;筛分时间为4或5 min,测定不同湿筛分条件下各样品的平均粒径。结果表明:用水量、上样量对颗粒料、回肠食糜及粪便平均粒径的测定均有显着影响(P<0.01),筛分时间仅对回肠食糜测定结果有显着影响。用水量为1 L时测定的粒径均显着高于1.25 L和1.5 L,而1.25 L和1.5 L对粪便的测定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对颗粒料和回肠食糜的测定结果无显着差异,绝对偏差均在6μm以内。颗粒饲料上样量7.5?10g,食糜上样量15?30 g,粪便上样量10?20 g时,粒径测定结果的差异均在12μm以内。试验叁旨在研究饲粮粒径对生长猪十二指肠、回肠食糜和粪便粒径以及十二指肠液消化酶活性、饲粮养分全消化道消化率的影响。采用两样本完全随机设计,将饲粮1(390μm)和饲粮2(511μm)分别饲喂给两组十二指肠瘘管猪(每组6头)和两组回肠瘘管猪(每组6头)[试验猪平均体重为29.1±1.58 kg],测定各肠段食糜、粪便的粒径以及十二指肠液消化酶的活性和养分全消化道消化率。结果表明:1)生长猪饲喂饲粮1和2后,十二指肠食糜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80μm vs.287μm(P<0.01),回肠末端食糜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47μm vs.333μm(P<0.01),粪便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95μm vs.291μm(P<0.01)。2)饲喂两组不同粒径的饲粮后,生长猪十二指肠液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的活性无显着差异,主要养分的全消化道消化率也无显着差异。试验四旨在根据试验一、二、叁确定的猪体内消化时间、食糜粒径参数,设计基于第叁代仿生消化系统(SDS-3)模拟猪全消化道消化过程估测谷实类饲料原料的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采集14个谷实类原料,通过SDS-3测定原料的酶水解物能值。同时通过15?6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选用15头去势公猪(30.2±2.4 kg)分6期测定15个饲粮(14个谷实类饲粮+基础饲粮)的DE和ME。结果表明:14个谷实类原料的酶水解物能值(EHGE)与消化能(DE)的比值在0.90~1.07;EHGE与代谢能(ME)的比值在0.93~1.10。14个谷实类原料的DE对EHGE的回归方程为DE=0.9198×EHGE+351(R~2=0.81;RSD=128 kcal/kg;P<0.01);ME对EHGE的回归方程为ME=0.9087×EHGE+301(R~2=0.84;RSD=113 kcal/kg;P<0.0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张敏,鞠爱霞,李洋洋,李秋红[8](2019)在《灯盏花素对阿托伐他汀药物体内转运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灯盏花素对阿托伐他汀药物体内转运过程的影响,为两药在临床的合理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小鼠/大鼠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单独给药组,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给药组,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时间段采集组织及胆汁样品,样品经处理后进行HPLC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与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用药后,阿托伐他汀迅速进入小鼠体内后,0.5h即可被检测到。灯盏花素显着增加阿托伐他汀在各组织中的浓度。排泄研究中,灯盏花素显着降低阿托伐他汀的胆汁排泄量。结论:灯盏花素影响了阿托伐他汀药物的组织分布、胆汁排泄,增强了阿托伐他汀对心脑血管的药理作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9年03期)

郭楠[9](2019)在《鸦胆苦醇体内过程及其对顺铂药代动力学和肾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疗耐药是肿瘤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Nrf2-Keapl通路与肿瘤耐药密切相关,抑制Nrf2在肿瘤细胞中的过表达可增加化疗疗效,寻找有效的Nrf2抑制剂以协同化疗成为肿瘤耐药治疗的新策略。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为苦木科鸦胆子属植物,味苦,性寒,有微毒,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的作用,可用于痢疾、久泻、疟疾、痔疮等的治疗,外用还可治疗赘疣、鸡眼等。鸦胆子油乳用于临床治疗已有数十年,主要的药理作用是抗肿瘤,同时还可降血脂、降血糖、抗炎症因子、抗氧化损伤。但因其成分复杂,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对其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鸦胆子的开发和利用。苦木素类是鸦胆子发挥抗癌活性的主要化学成分,鸦胆苦醇(Brusatol)是其中含量最高的苦木素成分,具有抗癌、抗疟、抗病毒、抗植物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最新研究表明鸦胆苦醇作为第一个小分子天然Nrf2抑制剂,表现出对于Nrf2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对多种化疗药如顺铂、卡铂、依托泊苷、5-Fu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是一个具有开发前途的化疗增效剂,但目前尚缺乏对于体内代谢过程及与化疗药物联用的相互作用研究。本课题通过对鸦胆苦醇的药代动力学、组织分布、代谢产物及排泄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阐明其体内过程,为鸦胆苦醇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同时考察其与抗肿瘤药物顺铂联合应用后,对顺铂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研究其对顺铂诱导肾毒性的影响,探讨鸦胆苦醇作为化疗增敏剂的可行性,并为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鸦胆苦醇单剂量给药小鼠血浆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本部分实验利用HPLC-MS技术研究鸦胆苦醇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首先建立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及肝、肾、肺、脾四种组织中的鸦胆苦醇浓度,并对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回收率、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稀释效应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小鼠尾静脉分别给予浓度为1mg/kg,1.5mg/kg 和 2mg/kg 的鸦胆苦醇溶液,给药后0,3,5,10,15,30,60,90,180 和240min时采集血液及组织,提取处理后利用验证的分析方法检测血浆及组织匀浆中的鸦胆苦醇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鸦胆苦醇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2.鸦胆苦醇单剂量给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研究首先建立HPLC-MS/MS方法,用于检测大鼠血浆、尿液及胆汁中鸦胆苦醇的浓度,并对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回收率、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稀释效应等方面进行验证。大鼠随机分为叁组,血浆组、胆汁组、尿液粪便组,大鼠尾静脉单剂量注射鸦胆苦醇(lmg/kg),血液组在给药前,给药后5,10,15和30分钟以及给药后1,2,3,6和8小时,使用毛细管于眼眶静脉丛收集血液并分离血浆;尿液和粪便组大鼠给药后置于代谢笼中给药后0-2 h,2-4 h,4-6 h,6-8 h,8-10 h,10-12 h,12-24 h各时间段分别收集尿液和粪便样本;胆汁组大鼠使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实施胆总管插管待胆汁稳定流出20min后,尾静脉注射鸦胆苦醇,于给药后0-1 h,1-2 h,2-3 h,34 h,4-5 h,5-6 h,6-7 h,7-8 h,8-9 h,9-10 h,10-11 h和11-12 h分段收集胆汁。血浆、尿液、胆汁样本提取处理后,使用验证后的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排泄率。之后使用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er)Thermo Q Exactive TM focus串联UltimateTM 3000 LC进行代谢产物鉴定。将收集到的所有时间段的血浆样本合并,尿液和胆汁则各时间段取100μl混合,提取处理后进行定性检测,数据导入Compound Discoverer软件(v.2.0;Thermo Scientific,Fremont,CA,USA)进行代谢产物的鉴定。根据二级图谱,结合Mass Frontier software(Thermo ScientificTM)给出的可能裂解途径,再根据体内已知的常见代谢途径,分析和预测代谢产物的结构。3.鸦胆苦醇对顺铂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建立HPLC-MS/MS方法用于检测小鼠血浆及肾脏、肺脏中顺铂浓度,并对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回收率、精密度与准确度、稳定性、稀释效应等方面进行验证。小鼠随机分为顺铂组、顺铂与鸦胆苦醇联用组,顺铂组小鼠腹腔注射CDDPl10mg/kg,联合用药组小鼠尾静脉注射鸦胆苦醇2mg/kg,半小时后腹腔注射CDDP10mg/kg。注射顺钼后5min,l0min,15min,30min,1h,2h,4h,8h,12h,24h收集血液及组织,提取处理后进行定量检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探究鸦胆苦醇对顺铂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4.鸦胆苦醇对顺铂诱导肾毒性的影响单独使用顺铂组(CDDP组)小鼠腹腔注射顺铂20mg/kg诱导肾毒性,联合用药组小鼠使用鸦胆苦醇l1mg/kg或2 mg/kg预处理,连续给药叁天后使用顺铂诱导肾毒性,剂量为20mg/kg。最后一次给药2天后,收集小鼠血浆、肾脏、肝脏,检测血浆中肌酐、尿素氮,组织中GSH、SOD、CAT、MDA、NO、NOS含量;westernblot检测 Nrf2、iNOS、caspase-3、TNF-a、IL-6 蛋白表达含量;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探讨鸦胆苦醇对顺铂诱导肾毒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鸦胆苦醇单剂量给药小鼠血浆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本部分建立的HPLC-MS方法可同时用于血浆及组织匀浆中鸦胆苦醇浓度的定量检测,线性范围为10-320ng/ml(血浆)/10-240ng/ml(组织),精密度与准确度、基质效应等均符合生物样本检测要求。小鼠尾静脉注射鸦胆苦醇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浓度具有剂量依赖性,组织中鸦胆苦醇浓度迅速上升并在15-30min达到峰值,给药后4小时仍可以检测到药物,组织浓度也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另外发现肺组织中鸦胆苦醇的浓度高达其他组织的十倍以上。2.鸦胆苦醇单剂量给药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研究本部分研究建立了LC-MS/MS分析方法,对鸦胆苦醇的大鼠血浆动力学、胆汁和尿液排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鸦胆苦醇在大鼠血浆中浓度迅速下降,与小鼠体内的代谢特征一致。尿液及胆汁中24小时累积排泄率均不高,药物可能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体外。利用高分辨率质谱Thermo Q ExactiveTM Focus首次对鸦胆苦醇的体内代谢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尾静脉给予鸦胆苦醇后的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生物样本进行全扫描,借助Compound Discoverer和Mass Frontier质谱解析软件,共找到4种可能的代谢产物。M536为鸦胆苦醇的羟基化产物,存在于胆汁、尿液和粪便中,并且响应最大,可能为鸦胆苦醇的主要代谢途径。M438为鸦胆苦醇的水解产物,存在于胆汁、尿液和粪便中。M618和M424都只在尿液中被检测到,M618为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M424因缺少二级质谱图无法进一步确认结构,推测为M438进一步脱烷基或水解后的产物。血浆中只检测到鸦胆苦醇原型药物,可能是因为代谢产物在血浆中浓度较低。3.鸦胆苦醇对顺铂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本部分建立的HPLC-MS/MS可同时应用于血浆及组织匀浆中的顺铂浓度的检测,在血浆中线性范围为5-3000ng/ml,在肺脏及肾脏中的线性范围为5-1200ng/ml,精密度与准确度均良好,符合生物样本检测要求。顺铂10mg/kg腹腔给药后峰浓度为5326.68 mg/L,联合鸦胆苦醇使用后血浆中顺铂峰浓度下降至4784.05 mg/L,AUCO-t显着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增大,提示可能有更多的药物分布进入组织。联合用药组,小鼠肾脏及肺脏中顺铂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肾脏中顺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及峰浓度相对于单独用药组增加水平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5),肺脏中顺铂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及峰浓度均有所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鸦胆苦醇对顺铂诱导肾毒性的影响顺铂诱导肾毒性后,单独使用顺铂及联合鸦胆苦醇组小鼠体重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联合用药组小鼠体重下降较CDDP组更为明显。CDDP组小鼠腹腔注射顺铂2天后,肾功能受到严重损伤,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均显着升高。使用鸦胆苦醇预处理后再给予顺铂腹腔注射的小鼠,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进一步升高。HE染色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相比于单独使用顺铂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皮髓质淤血加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顺铂腹腔注射组,GSH、SOD、CAT活性降低,NOS活性增强,NO生成增多;联合用药组GSH值较空白组降低,较CDDP组增加,但增幅不具有统计学意义;SOD、CAT酶活性力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和CDDP组均降低;MDA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和CDDP组均增加;NOS活性及NO生成量相对于空白组及CDDP组均增加。鸦胆苦醇组(BRU组)及联合用药组的Nrf2蛋白表达显着低于空白对照和单独使用CDDP组,CDDP组iNOS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空白对照和BRU组,联合用药组的iNOS的蛋白表达量相对于CDDP组进一步增加,但联合用药的高、低剂量组之间iNOS的蛋白表达量没有显着差异;TNF-a在CDDP组的表达量相对于空白对照和BRU组均显着升高,联合鸦胆苦醇使用之后,TNF-a表达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但相对于空白组与BRU组仍显着增加,下降幅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首次建立了 HPLC-MS方法可应用于血浆及组织匀浆中鸦胆苦醇的浓度检测。鸦胆苦醇在小鼠体内血浆半衰期较短,但在组织中保留时间较长;血浆及组织终浓度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加,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肺组织中药物浓度显着高于血浆及其他组织。2.鸦胆苦醇的尿液及胆汁排泄率都较低,检测到四种代谢产物,其中羟基化可能为鸦胆苦醇的主要代谢途径。3.鸦胆苦醇联合顺铂使用,使得顺铂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表观分布容积增加;肾脏和肺脏中药物浓度增加,其中肾脏中顺铂浓度增加尤其显着。4.鸦胆苦醇联合顺铂使用,相比于单独使用顺铂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增加,组织中抗氧化指标表达减少,炎症反应相关因子表达增加,病理学检查显示肾小管淤血加重,均提示鸦胆苦醇使得顺铂诱导的肾毒性进一步加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15)

王春雪[10](2019)在《联合用药对热毒宁注射液体内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毒宁注射液由金银花、青蒿和桅子叁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流感、高热不退、咳嗽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热毒宁注射液常与头孢呋辛钠联合治疗支原体肺炎和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且效果确切,疗程缩短。临床联用情况屡见不鲜,但对于联合用药后药物体内过程研究甚少。本文从药动学参数、分布、代谢和排泄方面,系统、全面地探讨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体内过程的影响。一、文献研究系统地综述了联合用药对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为设计实验方案,研究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用药体内过程提供理论基础。二、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合用药对体内过程影响研究(一)热毒宁注射液在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代谢产物的鉴定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轨道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UHPLC-LTQ-Orbitrap-MS)对大鼠尾静脉注射热毒宁后血浆、胆汁、尿液和粪便中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断氧化马钱子苷和绿原酸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推测出大鼠体内京尼平苷氧化、脱水、去甲氧基、水解、开环、半胱氨酸结合和苷元葡萄糖醛酸结合等14个代谢产物;京尼平苷酸脱水、开环、双键还原和半胱氨酸结合等9个代谢产物;断氧化马钱子苷水解、去甲氧基、羟基化和乙基化等6个代谢产物;绿原酸脱羧、水解、甲基化、乙酰化、半胱氨酰甘氨酸结合和谷胱甘肽结合等12个代谢产物。(二)与头孢呋辛钠联合用药对药动学过程影响1.单次联合用药对药动学过程影响为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合对药动学的影响,建立血浆样品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京尼平苷、山栀苷、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断氧化马钱子苷)、3种有机酸类(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和头孢呋辛的含量测定UHPLC-LTQ-Orbitrap-MS方法,同时在前期代谢产物鉴定的基础上,建立血浆中热毒宁注射液代谢物半定量方法。单次联合导致环烯醚萜苷类成分AUC(o-t)和Cmax降低。京尼平苷苷元开环代谢产物峰浓度增高,曲线下面积显着增加。京尼平苷半胱氨酸结合产物和氧化产物峰浓度略增加。断氧化马钱子苷羟基化乙基化结合产物和去甲氧基产物相对含量降低。有机酸类AUC(0-t)和Cmax显着增加,T1/2无明显变化。绿原酸甲基化产物和乙酰化产物相对含量降低。头孢呋辛AUC(0-t)降低,T1/2和Cmax无显着差异。2.多次联合用药对药动学过程影响采用己建立检测的方法,进一步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合用药5天后对药动学的影响。多次联合后,山栀苷、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和断氧化马钱子苷的AUC(0-t)和Cmax显着下降,京尼平苷AUC(0-t)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京尼平苷和断氧化马钱子苷的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均降低,以葡萄糖醛酸化产物最显着。有机酸类Cmax、AUC(0-t)降低,T1/2无显着变化,绿原酸甲基化产物和乙酰化产物血浆中相对含量减少。头孢呋辛AUC(0-t)、Cmax、T1/2和CL均无明显改变。(叁)与头孢呋辛钠联合用药对组织分布的影响为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用对组织分布的影响,建立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3种有机酸类和头孢呋辛含量测定UPLC-MS/MS方法。注射热毒宁注射液组织中,各成分以肝脏和肾脏分布为主,10 min分布最多,随后逐渐减少。小鼠注射头孢呋辛钠,各组织含量依次为肾脏>肝脏>心脏>肺脏>脾脏,10 min时含量最高,随后降低。联合后环烯醚萜苷和有机酸类成分在肾脏内分布最多,分布量逐渐升高,于30 min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各成分在不同组织中分布量同单独给药比减少。联合后头孢呋辛仍以肾脏和肝脏分布为主,30 min达到峰值,分布量较单独使用减少。(四)与头孢呋辛钠联合用药对代谢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联合用药后大鼠CYP同工酶(CYP450)mRNA表达进行检测,从基因表达层面研究联合用药对药物代谢亚型酶的影响。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CYP1A2、CYP2C9和CYP2C19在mRNA表达上具有诱导作用,对CYP2A6有抑制作用,头孢呋辛对这七种代谢酶作用不明显。联合用药后,表现为对CYP2B6、CYP2C9、CYP2C19和CYP2E1有诱导作用,且较单独使用热毒宁注射液诱导作用增强,对CYP2A6有抑制作用,但抑制作用减弱。(五)与头孢呋辛钠联合用药对排泄的影响为研究热毒宁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用对排泄的影响,建立大鼠尿液和胆汁中4种环烯醚萜苷类、3种有机酸类和头孢呋辛含量测定UPLC-MS/MS方法。热毒宁注射液中断氧化马钱子苷以胆汁排泄为主,其余成分以尿液排泄为主,尿液排泄均集中在0-4h,胆汁集中在0-2h;头孢呋辛以尿液排泄为主。联合用后,尿液中京尼平-1-β-龙胆双糖苷和山栀苷尿液累计排泄增加,其他成分降低;头孢呋辛在尿液中排泄量增加。所测成分在胆汁中的排泄均降低。叁、热毒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体内过程影响研究(一)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1.单次联合用药对药动学过程的影响单次联合,环烯醚萜苷和有机酸AUC(0-t)和Cmax显着降低。除京尼平苷半胱氨酸结合产物和绿原酸甲基化产物峰值降低,其余产物峰值增加。京尼平苷元去甲氧基产物和绿原酸甲基化产物Tmax延迟,并出现双峰。利巴韦林AUC(0-t)和Cmax较单独使用显着增加,T1/2延长近一倍。2.多次联合用药对药动学过程的影响多次联合,环烯醚萜苷和有机酸类成分的Cmax明显降低。京尼平苷半胱氨酸结合物、京尼平苷苷元氧化产物;断氧化马钱子苷的苷元水解产物、羟基化乙基化结合产物和去甲氧基产物;绿原酸甲基化产物相对含量均降低,代谢减缓。同时,京尼平苷半胱氨酸结合物、京尼平苷脱水产物和去甲氧基产物;断氧化马钱子苷羟基化乙基化结合产物和苷元水解产物达峰时间延长。利巴韦林的Cmax、AUC(0-t)和T1/2显着升高。(二)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组织分布的影响注射热毒宁注射液组织中,各成分以肝脏和肾脏分布为主,10min分布最多,随后逐渐减少。注射利巴韦林组织中,分布量顺序为肝脏>脾脏>肾脏>肺脏>心脏,肝脏达峰时间较其他脏器有迟滞性。联合用药后,环烯醚萜苷在心脏中分布增加,有机酸类在肾脏中分布量增加;利巴韦林分布量增加,肝脏仍分布最多,达峰时间较单独给药更具迟滞性。(叁)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代谢的影响热毒宁注射液对大鼠CYP1A2、CYP2C9和CYP2C19在mRNA表达上具有诱导作用,对CYP2A6有抑制作用。利巴韦林对这七种代谢酶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联合给药后,抑制大鼠CYP1A2、CYP2A6和CYP2B6的基因表达,对其他基因无影响。(四)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对排泄的影响环烯醚萜苷和有机酸类成分以尿液、胆汁排泄,利巴韦林在尿液中累积排泄率高于胆汁。联合用药后,京尼平苷在尿液中累积排泄量减少,其他成分累积排泄量增加。热毒宁注射液在胆汁中排泄呈现下降趋势,以京尼平苷累积排泄量下降最为显着。与单独用药相比,利巴韦林在尿液和胆汁排泄量减少。(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3-15)

体内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肉苁蓉多糖对急性衰老模型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1)采用D-半乳糖诱导PC12细胞损伤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采用D-半乳糖建立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肉苁蓉多糖对衰老所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3) ELISA法检测SOD和MDA含量及环腺苷酸(c AMP)、c AMP依赖蛋白激酶(PK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4) Western蛋白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检测CREB和p-CREB蛋白的表达;(5)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1)D-半乳糖16 g·L-1暴露PC12细胞40 h后,MTT检测细胞存活率达(46.67±6.5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成功建立了细胞衰老模型;(2)在水迷宫实验中,给药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及第1次到达站台时间明显缩短而穿越站台次数显着增加;(3)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SOD水平提高,MDA水平下降。阻断剂H-89干预1 h后SOD水平提高,MDA水平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c AMP,PKA和BDNF均增加。阻断剂H-89干预1 h后c AMP,PKA和BDNF均减少;(4)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p-CREB表达增加。阻断剂H-89干预1 h后p-CREB表达减少;(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增加,病理改变减轻。结论肉苁蓉多糖对衰老的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可明显改善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与其抗氧化、抗凋亡和上调c AMP/PKA/CREB信号通路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内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杰,秦柏婷,果冲,陆秀君,杨雨春.胡桃楸花芽形成过程中体内物质代谢变化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2].邢海燕,赵璐璐,王胜男,李刚.肉苁蓉多糖对衰老过程中学习记忆影响的体内外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9

[3].郭小珍.1、芒果苷及苷元的体内过程研究2、基于体内过程的叁消汤降糖药效物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4].高焕.基于体内消化、吸收过程探讨桂枝汤的药效物质基础[D].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

[5].田间.萼花臂尾轮虫衰老过程中体内相关基因活化特征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6].周严严,顾欣如,李涛,边宝林,王宏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对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9

[7].高庆涛.基于模拟生长猪体内消化过程测定谷实类饲料有效能值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8].张敏,鞠爱霞,李洋洋,李秋红.灯盏花素对阿托伐他汀药物体内转运过程的影响[J].化学工程师.2019

[9].郭楠.鸦胆苦醇体内过程及其对顺铂药代动力学和肾毒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9

[10].王春雪.联合用药对热毒宁注射液体内过程影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

标签:;  ;  ;  

体内过程论文-张丽杰,秦柏婷,果冲,陆秀君,杨雨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