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

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神经管,神经胚形成,基因芯片,维甲酸

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1](2013)在《P57Kip2、CDK5在维甲酸致神经管发育缺陷模型中基因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57kip2、CDK5在神经管发育缺陷(NTD)发生过程中与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为研究正常神经胚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用含有1 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胚胎(embryonic,E)9.5、10.5d正常与同期维甲酸(RA)诱导致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P57kip2、CDK5基因表达差异,并对芯片结果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通过比较P57kip2、CDK5基因在正常E9.5d与E10.5d、E9.5d-NTD、E10.5d-NTD的表达差异,发现在正常神经胚形成前后P57kip2、CDK5表达显着上调,在RA诱导致NTD(包括E9.5d与E10.5d两个时相)P57kip2、CDK5在RA作用后呈现下调趋势。结论P57kip2、CDK5参与了神经管发育缺陷的发生过程,为研究正常神经胚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3年28期)

胡圆[2](2013)在《小鼠正常胚胎和神经管发育缺陷胚胎糖蛋白糖链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神经管发育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失败所导致的严重先天畸形,主要包括无脑畸形和脊柱裂两种形式。NTDs的发生与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妊娠糖尿病或高血糖妇女会增加NTDs发生风险,其发生率高出正常妇女2-5倍。糖基化是蛋白质最主要的翻译后修饰方式,对蛋白稳定性、构象及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糖蛋白的聚糖链在蛋白折迭、细胞识别与黏着、信号传导、炎症反应、肿瘤发生及胚胎发育等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异常糖基化会导致多种先天缺陷的发生甚至胚胎致死,然而目前蛋白糖基化对NTDs发生的影响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糖链谱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应用凝集素芯片技术,为NTDs发生机制提供了糖组学层面的研究线索,并且初步分析小鼠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糖蛋白糖链谱的动态变化。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是选用模式生物ICR小鼠,通过高通量的凝集素芯片技术对妊娠糖尿病或高血糖诱导的NTDs小鼠胚胎糖链谱进行分析研究。孕鼠从E4.5开始大约每间隔两小时皮下注射25%葡萄糖维持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诱导妊娠高血糖状态,至E10.5颈脱位法处死并分离NTDs胚胎,提取胚胎蛋白并荧光标记,然后通过凝集素芯片检测NTDs胚胎的糖蛋白糖链谱。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分析ICR小鼠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糖链谱动态变化(E8.5-E13.5)。雌雄合笼过夜,检查雌鼠若发现精栓则记当天为妊娠0.5天(E0.5),孕鼠在不同胚胎发育阶段颈脱位法处死,分离胚胎,提取胚胎蛋白并进行荧光标记,然后通过凝集素芯片分别检测小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糖蛋白糖链谱的动态变化。结果:1不同小鼠胚胎所含糖蛋白糖链种类基本一致,但其含量存在明显差异;2与正常胚胎相比,NTDs胚胎中N-岩藻糖基化蛋白高表达,Tn抗原低表达,a2,3连接的唾液酸化糖蛋白低表达,而α2,6连接唾液酸化修饰高表达。说明神经管的发育闭合与蛋白糖基化水平和不同连接方式密切相关;3妊娠高血糖诱导的NTDs胚胎相对于正常胚胎,高表达的糖蛋白大多数是O-糖蛋白,而正常小鼠NTDs胚胎未出现相似的实验结果。据此推测:母体妊娠糖尿病或高血糖通过增加胚胎蛋白O-糖基化修饰水平,从而增加胚胎NTDs的发生风险;4通过对E8.5到E13.5之间小鼠胚胎凝集素芯片结果分析分析发现基本上各种糖基化修饰在整个阶段都有表达。Trimers and tetramers of GlcNAc, core (GlcNAc) of N-glycan、 Branched (LacNAc)n和Multivalent Sia and (GlcNAc)n等复杂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T抗原和Tn抗原以及不同的唾液酸化形式也呈现动态变化。推测可能这些特异糖基化水平的变化与特定胚胎发育时期器官的生长发育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3-06-30)

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3](2012)在《维甲酸致神经管发育缺陷中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管发育缺陷(NTD)发生过程中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并作初步功能分类。方法用含有1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了胚胎9.5d、10.5d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通过比较正常E9.5d与E10.5d获得138个差异表达基因,E9.5d-NTD获得20个差异,E10.5d-NTD获得29个差异表达基因,根据基因功能分类包括细胞周期与凋亡相关基因,信号转导基因,转录与翻译调控,能量与代谢基因,热休克基因,基质与骨架蛋白等多种种类。结论实验证实多类基因参与了NTD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相关基因群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阐释NTD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张丽[4](2012)在《脊髓神经管发育缺陷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脊髓神经管发育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of spinal cord, NTDs)患儿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观察其神经电生理变化,评价神经肌肉损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并且评价治疗效果,估计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6月-2011年6月七年间就诊的脊髓神经管发育缺陷的患儿226例,其中脊髓脂肪瘤型129例(全部为腰骶段病变),椎管内囊性占位型46例,脊髓纵裂型30例,单纯终丝栓系型23例,静态病变型12例(包括末段脊髓神经阶段缺失和神经根缺如)。其中7例同时存在脊髓脂肪瘤和脊髓纵裂。113例曾行脊膜膨出修补术。其中男139例,女87例,5-10岁152例,11-15岁74例,平均年龄7.55岁,身高100cm—150cm。对照组为26例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儿童,男15例,女11例,年龄5-9岁17例,10-14岁9例,平均年龄8.20岁,身高与患儿组相匹配。行双侧肛提肌、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检查,以及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检测,阴部神经运动传导检测,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检测,胫神经F波、H-反射和球海绵体反射(bulbo-cavernosus reflex, BCR),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udendal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tudy, PN-SSEP),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osterior tibial ner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tudy, PTN—SSEP)检查。结果:一、盆底肌肌电图(Pelvic floor muscles Electromyography, PFM-EMG)正常对照组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在静息状态时均可见持续收缩动作电位,大力收缩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s;MUPs)密集,募集相呈干扰相,模拟排便时MUPs减少,提示肌肉松弛。患儿组静息状态时无持续收缩动作电位,大力收缩无动作电位的肛提肌有296侧(296/452),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各168侧(168/452),肛提肌与肛门外括约肌无动作电位率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X2值为6.38);肛提肌有42侧(42/452),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各46侧(46/452)在静息状态时可见3处以上自发电位的。156侧肛提肌,284侧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小力收缩时动作电位的波幅和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T值为4.27);大力收缩时肛提肌混合相54侧,单纯相102侧。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混合相128侧,单纯相156侧。二、运动传导和感觉传导检测:(1)阴部神经运动传导:对照组阴部神经传导CMAP的波幅1.93±0.22mv,潜伏期1.67±0.26ms,患儿组阴部神经运动传导波幅较对照组降低,(P<0.01,T值为2.73),潜伏期延长,(P<0.01,T值为3.10),其中15例患者双侧阴部神经不对称。(2)患儿组胫神经运动传导136侧肢体,腓总神经运动传导79侧肢体未引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以低于对照组平均值下2.5个标准差为异常标准,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异常率为36.2%(164/452),波幅下降异常率60.4%(273/452),腓总神经MCV降低异常率为20.4%(92/452),波幅下降异常率36.7%(166/452),异常率均包括未引出CMAP。(3)腓肠神经SCV检测:对照组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波幅为15.2±1.64m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为50.3±2.21m/s。患儿组有24侧(24/452)腓肠神经感觉传导表现为异常,异常率为5%,其中21侧表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波幅降低,5侧表现为传速减慢,2侧既有波幅降低,又有传速减慢。叁、胫神经F波、H反射和BCR:对照组胫神经F波出现率均在75%以上,M-F平均潜伏期为28.13±2.04ms。以出现率低于75%,M-F潜伏期高于对照组均数加2.5个标准差为异常标准,患儿组胫神经F波有异常表现者为187侧(187/452),异常率为41%,其中出现率低于75%的有157侧(157/452),包括未引出F波,40侧(40/452)F-M平均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其中有10侧即有出现率降低,也出现潜伏期延长。对照组胫神经H-反射均引出,且双侧潜伏期对称,平均潜伏期18.8±2.21ms。患儿组胫神经H-反射有336侧(336/452)未引出,其中130例(260侧)双侧胫神经H-反射均未引出,76例患儿出现一侧引出一侧未引出。20例患儿虽然双侧H-反射均引出,但双侧不对称,主要表现为双侧潜伏期差超过1.5ms,或者双侧波幅相差100%。综上所述胫神经F波的总异常率为41%,H反射异常率为79%。二者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15名对照组男性儿童和130名男性患儿进行了BCR检测。对照组BCR均引出,潜伏期为27.58±2.01ms,引出BCR的电刺激阈值为12.32±1.86mA。患儿组27例患儿未引出球海绵体反射。以超过对照组平均潜伏期上2.5个标准差为潜伏期延长异常标准,其余引出BCR的103例患儿中有36例患儿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引出BCR的电束激阈值为23.21±2.37mA,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综上所述,本组NTDs患儿BCR的总异常率为48%。四、PTN-SSEP和PN-SSEP结果:患儿组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有213侧肢体皮层电位消失,135侧肢体马尾电位(N17)消失,其余239侧体皮层电位(P40)以及317侧肢体的马尾电位(N17)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1),而外周神经电位(N9)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N-SSEP皮层电位P41的平均潜伏期为35.01±1.92ms,感觉阂值为5.27±1.08mA。患儿组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有109例皮层电位(P41)波形消失,其余117例P41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1,T值为3.82),感觉阈值为13.43±3.84mA,较对照组增大。结论:1.脊髓神经管发育缺陷的患者PFM-EMG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损害,甚至完全失神经支配。肛提肌失神经严重程度较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重,这种损伤程度的不一致导致肛管出口的相对梗阻,是造成排便困难的原因之一。2.阴部神经运动传导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双侧盆底神经肌肉功能的不对称也是导致患者排便、排尿功能障碍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脊髓神经管发育缺陷患儿胫神经、腓总神经均可能受累,胫神经较腓总神经更易受累。腓肠神经末端感觉传导未见异常。神经管发育异常患儿末端的周围运动神经可发生继发性变性,末端感觉神经不容易受累。3.胫神经F波和H-反射是反映骶1神经根病变的敏感指标。BCR的检测可以对NTDs患儿的直肠、膀胱和阴茎勃起功能进行诊断性评价。4. NTDs患儿PTN-SEP皮层电位的异常,说明NTDS除了累及脊髓灰质,白质也可受累,提示NTDs患儿大多伴有脊髓发育不良。马尾电位异常,说明马尾神经根也同时受累。而外周电位N9未见异常。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P41的异常说明阴部神经向中枢传导的感觉通路上存在传导异常,对预计患儿将来患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有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12)

龙晓东,杨忠,李红丽,曾义[5](2011)在《维甲酸致神经管发育缺陷中基因表达变化的cDNA芯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管发育缺陷同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方法本实验采用维甲酸(retinoic acid, RA)喂服致神经管缺陷(NTDs)模型,通过收集提取正常与NTD小鼠神经组织总RNA,用含有1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了胚胎9.5天;10.5天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有7个差异表达基因在E9.5d,E10.5d两个时相点呈现一致变化,其中NeK7;IGFBP5;ZW10;Csf3r;PSMC6;Rb1在RA处理致NTD组均呈现下调;apoa-4在RA处理致NTD组均呈现上调。(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蔡春泉[6](2010)在《FZD、VANGL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管发育缺陷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应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对与平面细胞极性(planar cellular polarity, PCP)信号通路相关的VANGL、FZD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进行分析、筛选,确定可能影响基因功能的SNPs位点。进而在神经管发育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与正常对照人群中用实验的方法对这些SNPs位点予以验证,探讨其与NTDs发生的相关性,为临床开展优生遗传学咨询和筛选通过干预PCP信号传导防治NTDs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生物网络数据库查找VANGL1、VANGL2、FZD3和FZD6基因编码区SNPs,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使用Blocks数据库分析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查找基因的基因组定位和结构信息等;应用CLUSTALW软件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合相关参考文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最终确定课题要研究的8个SNPs位点。2.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临床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收集临床标本(所有标本均为来自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备用。3.对NTDs患者与正常对照人群的基因组DNA选定的8个SNPs位点进行直接测序,分析SNPs位点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单体型在病例-对照组间的分布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以及各基因SNPs位点间交互作用;并对基因变异前后,蛋白质二级结构及叁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1.确定的8个SNPs位点分别为VANGL1基因346G>A (Ala116Thr); VANGL1基因1040A>C (Glu347Ala); VANGL2基因1209G>C (Gln403His); FZD3基因435A>G(Leul45Leu); FZD3基因702T>G(Pro234Pro); FZD6基因97A>G(Met33Val); FZD6基因1033A>C (Met345Leu); FZD6基因1991C>A(Ala664Glu)。2.直接测序结果发现VANGL1基因的346G>A (Ala116Thr)位点不仅存在GA基因型,而且新发现了GC基因型,导致第116个氨基酸由丙氨酸(Ala,A)→(脯氨酸Pro,P);FZD6基因的97A>G (Met33Val)位点新发现了AT基因型。3. VANGL1基因的346G>A (Alal16Thr)位点在病例-对照组间等位基因与基因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4和0.014),新发现的基因型GC使患NTDs发生的危险度增加,其OR值为9.918。4.FZD6基因3个SNPs位点(97A>G,1033A>C,1991C>A)间的A-G-C单体型在病例-对照组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8),且OR<1,提示其可能使NTDs发生的危险度降低,为NTDs发病的保护因素。5.基因相互作用结果表明VANGL1基因346G>A(Alal16Thr)位点出现GC基因型,同时FZD3基因435A>G(Leu145Leu)位点出现GG基因型在病例-对照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26);VANGL1基因346G>A (Alal16Thr)位点出现GC基因型,同时FZD6基因97A>G(Met33Val)位点出现AA基因型在病例-对照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2);VANGL1基因346G>A(Alal16Thr)位点出现GC基因型,同时FZD6基因1033A>C (Met345Leu)位点出现TG基因型在病例-对照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4);VANGL1基因346G>A(Alal16Thr)位点出现GC基因型,同时FZD6基因1991C>A(Ala664Glu)位点出现CC基因型在病例-对照组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0)。6.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VANGL1基因Alal16Pro变异后其116位点所处的a螺旋结构片段缩短,推断该空间构象的改变可能会影响VANGL1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结论:1.首次发现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存在VANGL1基因Alal16Pro变异特征,其GC基因型对NTDs发生可能具有重要致病作用。FZD6基因3个SNPs位点(97A>G,1033A>C,1991C>A)间的单体型A-G-C可能使NTDs发生的危险度降低,为NTDs发病的保护因素。此外VANGL1基因与FZD3基因及FZD6基因存在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增加NTDs患者的患病风险。同时也印证了PCP信号通路参与神经管形成及PCP信号通路成员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理论。2.由基因变异引起的氨基酸变化可能导致蛋白质空间构象发生变化,并可能进一步影响VANGL1的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神经管闭合过程。3.研究结果提示PCP信号通路相关基因VANGL1、FZD3、FZD6的变异可能与NTDs发生相关联。从而印证了围孕期孕妇补充叶酸制剂并不能完全预防NTDs发生的观点。4.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SNPs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分析和预测,并用实验的方法在病例-对照组中进行验证,从而明确候选SNPs与复杂疾病发生的相关性,这样的研究思路是有效且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0-05-01)

宋培培,刘春梅,夏红飞,闫木菊,贾孟春[7](2010)在《细胞凋亡与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胎儿神经管畸形(NTDs)发育过程中胎盘和神经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孕16~39 w神经管畸形儿胎盘绒毛组织和中枢神经组织的细胞凋亡。结果脊柱裂暴露处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大于非暴露处脊髓组织的凋亡指数(P<0.05)。无脑儿胸段脊髓细胞凋亡指数与非无脑儿胸段脊髓细胞凋亡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NTD儿胎盘绒毛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大于正常胎盘绒毛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P<0.01)。结论NTD儿未闭合处的脊髓组织和胎盘绒毛组织的细胞过度凋亡,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殖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2期)

邓锦波,张俊士,李瑞玲,吴萍[8](2009)在《神经管的衍变及其发育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管的产生是动物个体发育的一件大事,它与后来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产生密切相关,脊椎动物脑和脊髓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头化(cephalization)后的神经管分别形成脑和脊髓,即中枢神经系统;在此基础上周围神经也相继发生。神经管不仅与正常的神经系统发育关系重大,特别是在其衍变过程中可以出现多种缺陷,这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十(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09年12期)

王炯,贾书花,刘学敏[9](2006)在《神经管缺陷对气管上皮发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神经管缺陷对气管上皮发育的影响,探讨神经元与靶细胞或靶器官在发生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取脊柱裂胎儿的病变脊髓及其所对应部位气管,与同胎龄正常胎儿的相应结构制备组织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对比。结果正常胎儿在28w左右,气管上皮发育如成人;脊髓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者,其所对应部位的气管上皮,细胞细小,细胞核小着色深,细胞顶部的纤毛短小,与正常作对照呈发育不良。结论胚胎时期神经元与靶细胞或靶组织在一定时间建立了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着正常的进一步发育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期刊2006年07期)

宿宝贵,潘叁强,曹长殊[10](2005)在《神经管发育缺陷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流行病学研究、形态学研究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几个不同层面对神经管发育缺陷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叶酸缺乏、环境因素等;在发生率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时间差异;在研究方面,已有流行病学、形态学和基因水平的研究报道,但未见有神经管畸形的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报道。(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神经管发育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是在胚胎发育早期神经管闭合失败所导致的严重先天畸形,主要包括无脑畸形和脊柱裂两种形式。NTDs的发生与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妊娠糖尿病或高血糖妇女会增加NTDs发生风险,其发生率高出正常妇女2-5倍。糖基化是蛋白质最主要的翻译后修饰方式,对蛋白稳定性、构象及功能的发挥起关键作用。糖蛋白的聚糖链在蛋白折迭、细胞识别与黏着、信号传导、炎症反应、肿瘤发生及胚胎发育等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异常糖基化会导致多种先天缺陷的发生甚至胚胎致死,然而目前蛋白糖基化对NTDs发生的影响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糖链谱变化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应用凝集素芯片技术,为NTDs发生机制提供了糖组学层面的研究线索,并且初步分析小鼠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糖蛋白糖链谱的动态变化。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是选用模式生物ICR小鼠,通过高通量的凝集素芯片技术对妊娠糖尿病或高血糖诱导的NTDs小鼠胚胎糖链谱进行分析研究。孕鼠从E4.5开始大约每间隔两小时皮下注射25%葡萄糖维持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诱导妊娠高血糖状态,至E10.5颈脱位法处死并分离NTDs胚胎,提取胚胎蛋白并荧光标记,然后通过凝集素芯片检测NTDs胚胎的糖蛋白糖链谱。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分析ICR小鼠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糖链谱动态变化(E8.5-E13.5)。雌雄合笼过夜,检查雌鼠若发现精栓则记当天为妊娠0.5天(E0.5),孕鼠在不同胚胎发育阶段颈脱位法处死,分离胚胎,提取胚胎蛋白并进行荧光标记,然后通过凝集素芯片分别检测小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糖蛋白糖链谱的动态变化。结果:1不同小鼠胚胎所含糖蛋白糖链种类基本一致,但其含量存在明显差异;2与正常胚胎相比,NTDs胚胎中N-岩藻糖基化蛋白高表达,Tn抗原低表达,a2,3连接的唾液酸化糖蛋白低表达,而α2,6连接唾液酸化修饰高表达。说明神经管的发育闭合与蛋白糖基化水平和不同连接方式密切相关;3妊娠高血糖诱导的NTDs胚胎相对于正常胚胎,高表达的糖蛋白大多数是O-糖蛋白,而正常小鼠NTDs胚胎未出现相似的实验结果。据此推测:母体妊娠糖尿病或高血糖通过增加胚胎蛋白O-糖基化修饰水平,从而增加胚胎NTDs的发生风险;4通过对E8.5到E13.5之间小鼠胚胎凝集素芯片结果分析分析发现基本上各种糖基化修饰在整个阶段都有表达。Trimers and tetramers of GlcNAc, core (GlcNAc) of N-glycan、 Branched (LacNAc)n和Multivalent Sia and (GlcNAc)n等复杂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T抗原和Tn抗原以及不同的唾液酸化形式也呈现动态变化。推测可能这些特异糖基化水平的变化与特定胚胎发育时期器官的生长发育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P57Kip2、CDK5在维甲酸致神经管发育缺陷模型中基因表达差异[J].重庆医学.2013

[2].胡圆.小鼠正常胚胎和神经管发育缺陷胚胎糖蛋白糖链谱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3

[3].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维甲酸致神经管发育缺陷中相关基因的功能分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

[4].张丽.脊髓神经管发育缺陷的神经电生理表现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2

[5].龙晓东,杨忠,李红丽,曾义.维甲酸致神经管发育缺陷中基因表达变化的cDNA芯片分析[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6].蔡春泉.FZD、VANGL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管发育缺陷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

[7].宋培培,刘春梅,夏红飞,闫木菊,贾孟春.细胞凋亡与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J].生殖医学杂志.2010

[8].邓锦波,张俊士,李瑞玲,吴萍.神经管的衍变及其发育缺陷[J].医学研究杂志.2009

[9].王炯,贾书花,刘学敏.神经管缺陷对气管上皮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

[10].宿宝贵,潘叁强,曹长殊.神经管发育缺陷的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05

标签:;  ;  ;  ;  

神经管发育缺陷论文-李新军,韩杨云,徐宏,杨忠,曾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