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胸腺上皮源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胸腺肿瘤,上皮性肿瘤,肿瘤分期,诊断显像
胸腺上皮源性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周青,周俊林[1](2019)在《胸腺上皮性肿瘤分期及分型影像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腺上皮性肿瘤(TETs)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分期系统及组织学分型复杂。CT是TETs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MRI对于诊断TETs具有一定价值。采用PET/CT对TETs进行分期分型的研究进展迅速,但结果存在争议。本文对TETs分期、分型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邹珏,沈丽华,张倩倩,张元庆[2](2019)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中PD-L1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D-L1在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市胸科医院2012~2017年手术切除的胸腺瘤上皮性肿瘤标本124例,根据WHO(2015)将TETs分成A、AB、B1、B2、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PD-L1蛋白表达。结果 124例TETs中,39例PD-L1阳性:A型胸腺瘤1例,AB型胸腺瘤2例,B1型胸腺瘤7例,B2型胸腺瘤9例,B3型胸腺瘤10例,胸腺癌10例。PD-L1蛋白在B2、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中的表达高于A、AB、B1型胸腺瘤(P <0. 001),在Masaoka临床分期Ⅲ+Ⅳ期中的表达高于Ⅰ+Ⅱ期(P <0. 05),与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D-L1表达与TETs组织学类型有关,随着胸腺肿瘤上皮细胞增多,病理分级的增高,表达也增高,因此抗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在有些胸腺瘤及胸腺癌中可能会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井勇[3](2018)在《容积灌注CT在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是前纵隔最常见实性肿瘤。不同的TETs有不同的最佳治疗策略和预后。当前,在诊断TETs及监测肿瘤复发中,影像学检查扮演着重要角色。CT(computed tomography)是评价TETs的主要检查方法,可以反应肿瘤的大小、形状、强化幅度等等,但却不能准确区分TETs病理学亚型。一般认为TETs血管生成与其侵袭性密切相关,并呈正比关系。但我们之前的研究却出乎意料地发现A及AB型胸腺瘤的强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TETs。因此,TETs的微血管生成需要进一步阐明。容积灌注CT(volume perfusion CT,VPCT)是一种比较新的功能学检查方法,近年来逐渐用于肿瘤的诊断与分级。CT灌注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 ial growth factor,VEGF)有良好的相关性。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胸腺瘤与胸腺鳞癌的血管构建及血管生长因子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我们假设CT灌注参数可以区分TETs病理亚型。本研究目的是应用容积灌注CT在术前预测TETs简化病理分型的价值与效能。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了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5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TETs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容积灌注CT(volume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VPCT)检查。将胸腺上皮性肿瘤WHO组织病理学分型简化分为低危胸腺瘤(LRT:A、AB及B1型胸腺瘤)、高危胸腺瘤(HRT:B2和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TC)叁组。分析肿瘤生长方式、大小、形状、密度及是否侵犯周围结构等。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检验比较各CT征象在LRT、HRT和TC叁组之间的差别。VPCT数据经后处理分别得到叁组TETs基于感兴趣容积(VOI)和感兴趣区(ROI)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渗透表面积乘积(PMB)等灌注参数值。同时统计叁组TETs达峰时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叁组胸腺上皮性肿瘤间灌注参数及其达峰时间的差别,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灌注参数值鉴别胸腺上皮肿瘤简化病理类型的效能。结果:(1)51例TETs包括23例LRT、17例HRT及11例TC圆形、椭圆形及扁长形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6.5%、17.6%和63.6%;34.8%、35.3%和18.2%;8.7%、47.1%和18.2%。LRT边缘光滑者占39.1%、分叶状占43.5%、不规则者占17.4%;HRT边缘光滑者占5.9%、分叶状占23.5%、不规则状占70.6%;TC边缘光滑者占18.2%、分叶状占18.2%、不规则状占63.6%。LRT内囊变坏死者占17.4%、HRT内出现囊变坏死者占41.2%、TC内囊变坏死者占54.5%。所有LRT及HRT患者均未发现淋巴结肿大或血型转移;在11例TC中,4例(36.4%)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18.2%)出现远隔TC肿块的心包或胸膜结节。LRT出现心包积液或胸膜腔积液者占21.7%;HRT中,约11.8%出现心包或胸膜腔积液;而在TC中约占63.6%。肿瘤形状、边缘、囊变坏死、心包或胸膜腔积液和有无淋巴结肿大在LRT、HRT及TC叁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平均径、最大径及钙化在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597、0.465和0.382)。(2)LRT组的BV_(VOI)、PMB_(VOI)、BV_(ROI)和PMB_(ROI)值均显着高于HRT及TC组(BV_(VOI:)13.75,6.17和5.48 ml/100 ml;PMB_(VOI:)22.47,9.56和13.37 ml/100 ml/min;BV_(ROI:)14.75,6.87和6.06 ml/100 ml;PMB_(ROI:)24.05,9.79和15.63 ml/100 ml/min,P值均小于0.05/3);其他灌注参数BF_(VOI)、MTT_(VOI)、BF_(ROI)和MTT_(ROI)在叁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各灌注参数值在HRT和TC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经ROC曲线分析,各灌注参数区分LRT与HRT及TC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截断值分别为:BV_(VOI),0.928、73.9%、96.4%、86.3%和9.29 ml/100 ml;BV_(ROI),0.911、78.3%、92.9%、86.3%和9.88 ml/100 ml;PMB_(VOI),0.890、73.9%、92.9%、84.3%和17.33 ml/100 ml/min;PMB_(ROI),0.842、60.9%、100.0%、82.4%和21.99 ml/100 ml/min。LRT、HRT及TC叁组间达峰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TETs达峰时间均值为25.5sec。结论:(1)不同简化病理分型TETs的常规CT表现存在一定差别,但具有一定局限性。(2)容积灌注扫描可以用于术前区分低风险度胸腺瘤与高风险度胸腺瘤及胸腺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段世军[4](2018)在《磁共振IVIM-DWI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与胸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胸腺位于前纵隔,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可发生各类肿瘤、囊肿及与胸腺相关的其他病变。胸腺上皮性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50%,其次是胸腺淋巴瘤。病理学类型不同的胸腺肿瘤,其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截然不同。因此治疗前准确鉴别胸腺肿瘤类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课题探讨MRI常规序列、IVIM-DWI在胸腺瘤、胸腺癌及胸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肿瘤66例,男性4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16岁(年龄范围:5-72岁)。依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分为胸腺瘤(24例)、胸腺癌(16例)及胸腺淋巴瘤(26例)叁组。所有病例术前均行3.0T MRI常规序列、DWI(b=0,1000 sec/mm~2)及多b值DWI(9个b值分别为0、25、50、100、150、200、500、800、1000、1200 sec/mm~2)检查,记录胸腺肿瘤的大小、形态、信号、内部间隔、纵隔淋巴结情况、与邻近大血管关系、周围胸膜及心包膜侵犯等特征。经后处理得到肿瘤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多b值ADC(multi-b value ADC,ADC_(mb))、慢扩散系数(slow ADC,D)、快扩散系数(fast ADC,D*)及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卡方检验分析叁组肿瘤间常规MRI特征的差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分析叁组肿瘤间DWI参数的差别,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DWI参数鉴别不同胸腺肿瘤的效能。结果(1)依据WHO组织病理分型,66例胸腺肿瘤包括,A型胸腺瘤1例(1.5%),AB型5例(7.6%),B1型2例(3.0%),B2型13例(19.7%),B3型3例(4.5%),另外16例(24.2%)为胸腺癌,胸腺淋巴瘤26例(39.4%)。胸腺瘤、胸腺癌与胸腺淋巴瘤叁组间在肿瘤最大径、信号均匀性、有无合并心包和(或)胸膜腔积液、病灶内间隔征、有无纵隔淋巴结肿大和纵隔大血管受侵包绕特征上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但肿瘤内坏死、囊变,形状及轮廓特征在叁组间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83、0.223和0.34)。(2)胸腺淋巴瘤(thymic lymphomas,TLs)组的ADC、ADC_(mb)、D、D*值显着低于胸腺瘤(thymomas,Ts)组及胸腺癌(thymic carcinomas,TCs)组(P<0.05),各参数值分别为:ADC:1.28、0.94和0.62×10~(-3) mm~2/sec;ADC_(mb),1.34、0.97和0.74×10~(-3) mm~2/sec;D,0.91、0.57和0.50×10~(-3) mm~2/sec;D*,9.99、4.92和3.86×10~(-3) mm~2/sec。f值在各组间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别(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在Ts与TCs两组间进行鉴别诊断时,D值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0.805;敏感度,54.2%;特异度,93.8%;截断值为0.851×10~(-3) mm~2/sec);而ADC和D*各自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及截断值分别为:ADC:0.789、95.8%、56.3%及0.852×10~(-3) mm~2/sec;D*:0.807、79.2%、75.0%及5.497×10~(-3) mm~2/sec。在Ts与TLs两组间进行鉴别诊断时,ADC值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0.995;敏感度,95.8%;特异度,100%;截断值为0.854×10~-33 mm~2/sec);而ADC_(mb)、D和D*各自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及截断值分别为:ADC_(mb):0.925、95.8%、73.1%及0.856×10~(-3) mm~2/sec;D:0.885、70.8%、96.2%及0.727×10~(-3) mm~2/sec;D*:0.886、83.3%、84.6%及4.807×10~(-3) mm~2/sec。结论(1)不同类型胸腺肿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常规序列有助于胸腺瘤、胸腺癌及胸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2)胸腺瘤、胸腺癌及胸腺淋巴瘤的IVIM-DWI参数存在差异,IVIM-DWI有助于胸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孙明霞[5](2017)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临床及CT影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CT特点分析目的:探讨纳入本回顾性研究的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us epithelial tumors,TET)患者简化病理分型CT表现特点及术前CT预测TET简化病理分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我院2008年至2016年经病理证实的66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范围为8-81岁,平均年龄53.5±19.0岁。所有患者完成全胸部CT增强扫描,机型包括Philips 256层Brillance iCT机、Philips 64层Brillance iCT机、Siemens 64层双源CT。扫描后重建层厚为1mm及5mm,扫描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30-100mAs不等。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后分为低危(9例)、高危(42例)、胸腺癌(15例)叁组。低危组包括:A、AB、B1型;高危组包括:B2、B3型。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胸腺癌临床更常出现胸痛症状,CT表现为肿块更大、边界欠清、密度不均、边缘不规则或分叶、肿块与肺组织界面不规则、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转移(P<0.05);高危胸腺瘤更常伴发重症肌无力(P<0.05),半数以上表现为边缘不规则或分叶、密度不均,代表区域强化程度低于低危型及胸腺癌(P<0.05);低危型肿块较小、一般表现为类圆形、边缘光滑、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代表区增强程度高于高危组。患者年龄、肿块最大截面短径、位置、平扫CT值、钙化、胸腔积液、远处转移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组间CT表现具有一定差异性,良好的术前CT增强检查可帮助预测其简化分型,从而帮助临床进一步制定处理方案。第二部分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CT标准化诊断模式可行性探讨目的:尝试建立胸腺上皮性肿瘤按简化病理分型的CT诊断模式。材料与方法:我院2008年至2016年经病理证实的66例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3例,女33例,年龄范围为8-81岁,平均年龄53.5±19.0岁。所有患者完成全胸部CT增强扫描。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后分为低危(9例)、高危(42例)、胸腺癌(15例)叁组。低危组包括:A、AB、B1型;高危组包括:B2、B3型。结合文献及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尝试建立TET简化病理分型的CT诊断模式。胸腺癌诊断:1、转移表现: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2、轮廓不规则,邻近结构明显侵犯,3、肿块巨大伴明显坏死,临床可有胸痛但无MG;高危型胸腺瘤诊断:1、钙化:灶性,不包括蛋壳样钙化,2、边缘明显分叶状,3、界面小部分不清,灌注式生长,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有坏死、囊变),并强化程度较轻,增加一般不超过30HU,5、明显囊变;其余为低危型胸腺瘤表现:倾向于直径较小,趋圆形,轮廓光滑,密度均匀,明显强化。请高低年资放射诊断医师各一位,按照诊断标准对所有TET病例进行简化分型诊断。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结果:1、两位诊断医师按TET简化病理分型CT诊断模式对简化分组的诊断效能: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61.1%、40.5%、43.3%,对所有胸腺上皮肿瘤的正确率为43.9%。2、两位诊断医师对低危型、高危型TET及胸腺癌诊断结果正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标准化诊断模式的诊断结果可不受临床经验及资历的影响。但诊断模式标准化困难,目前尝试结果不理想,难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努力。第叁部分胸腺上皮性肿瘤伴发其他免疫及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和CT研究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伴发其他内自身免疫及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部分研究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过病理证实为TET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75例。结果:伴发重症肌无力的有15例,伴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的1例,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1例伴发可疑僵人综合征,伴发恶性肿瘤8例,分别为:肺腺癌1例,前列腺癌1例,乳腺癌1例,甲状腺癌1例,既往甲状腺癌病史2例,既往肾癌病史2例。其中1例同时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甲状腺癌。伴发其他内自身免疫及内分泌疾病的TET患者与非伴发者CT表现差异为:伴发组(7/25,28%)较非伴发组(5/50,10%)更易发生钙化(P=0.045);非伴发组较伴发组更易出现周围组织侵犯(P=0.048)、肿块肺组织界面增厚或不规则(P=0.006)。结论:胸腺上皮性肿瘤尤其是胸腺瘤与多种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具有相关性,临床上遇到内分泌及免疫异常患者应想到伴发胸腺疾病的可能,相反,胸腺异常的患者在诊治时要留意其免疫及内分泌系统是否有异常,临床上应综合考虑患者全身情况后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CT表现上伴发/非伴发其他免疫及内分泌疾病的TET患者有一定差异性,伴发组的侵袭性更低,更易出现钙化,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段世军,胡玉川,崔光彬[6](2016)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1],源于胸腺上皮细胞,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目前,TETs的手术方式、WHO病理组织学分型和临床Masaoka分期已成为公认的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但因其镜下结构复杂多变,TETs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仍存在挑战。TETs的诊断和术前评估主要依赖于常规CT影像学。目前随着影像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本文来源于《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期刊2016年04期)
于春海,李婷,杨晓棠,杜笑松,辛磊[7](2016)在《胸腺上皮性肿瘤成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腺上皮性肿瘤(TET)在临床工作中相对常见,尤其是自开展低剂量肺癌筛查以来,其发现越来越多。TET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分型复杂,不同类型侵袭性程度不同,导致在制定临床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上存在差异。因此,准确预测TET的侵袭性,甚至病理分型,对于临床有重要意义。多种影像检查手段能够发现TET,并各具优势,就其各自的诊断价值,尤其是新进展情况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王青[8](2016)在《探讨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和CT征象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和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市区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胸腺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WHO组织学分型,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属低危组,高危组,胸腺癌组,对叁组患者的CT征象进行观察分析,探析WHO组织学分型与CT征象的相关性。结果:低危组20例,高危组7例,胸腺癌组3例;低危组患者的CT征象呈轮廓光滑,高危组呈轮廓不规则(P<0.05);高危组比低危组的肿瘤病灶内更易发生钙化,且浸润纵膈脂肪的发生率更大(P<0.05)。结论:按照WHO组织学分型,不同亚型的肿瘤其CT征象特点不同,低危组CT征象轮廓较为光滑,高危组与胸腺癌组CT征象轮廓较为不规则,且多发钙化,胸腺癌组易发生浸润脂肪和转移等。根据CT征象可判断WHO组织分型,有利于进一步诊断治疗。(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6年09期)
杜军,周晓军[9](2015)在《新版WHO(2015)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5年出版了新的WHO胸腺肿瘤分类。新分类与旧版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修订:增加新的肿瘤分型,对各亚型的诊断标准更为细化;废弃"混合性胸腺瘤"的名称;纠正胸腺瘤是良性肿瘤的观点,除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NT)、微小胸腺瘤(microscopic thymoma)以外,其他所有胸腺瘤都视为恶性肿瘤;增加各亚型肿瘤的细胞学诊断;增加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本文就胸腺上皮性肿瘤新分类的内容作一介绍。(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张凤艳,聂永康[10](2015)在《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MS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TET的术前CT表现,并与2004年WHO分型标准比较,探讨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结果 108例中,A型胸腺瘤3例,AB型30例,B1、B2、B3型分别为15例、29例、9例,胸腺癌22例。合并重症肌无力(MG)者32例(32/108,29.63%)。合并MG患者中,B型胸腺瘤者明显高于其他分型[45.28%(24/53)vs 14.55%(8/55),χ2=12.23,P<0.001]。胸腺癌最大径>5cm者多于胸腺瘤[72.73%(16/22)vs 44.19%(38/86),χ2=5.708,P=0.017]。A、AB、B1型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B2型多呈分叶状,胸腺癌形态多不规则(χ2=32.917,P<0.001)。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和10例,明显高于其他胸腺瘤[51.61%(16/31)vs 24.68%(19/77),2χ=7.322,P=0.007]。与B1、B2、B3型相比,A、AB型、胸腺癌强化程度以中度强化为主[58.18%(32/55)vs 30.19%(16/53),2χ=11.820,P=0.001]。胸腺癌影像分期多为Ⅲ期,与其他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5%(12/22)vs 13.95%(12/86),2χ=38.958,P<0.001]。影像分期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548,P<0.01)。结论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可在一定程度预测TET组织学类型,提示临床分期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胸腺上皮源性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PD-L1在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s,TETs)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市胸科医院2012~2017年手术切除的胸腺瘤上皮性肿瘤标本124例,根据WHO(2015)将TETs分成A、AB、B1、B2、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PD-L1蛋白表达。结果 124例TETs中,39例PD-L1阳性:A型胸腺瘤1例,AB型胸腺瘤2例,B1型胸腺瘤7例,B2型胸腺瘤9例,B3型胸腺瘤10例,胸腺癌10例。PD-L1蛋白在B2、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中的表达高于A、AB、B1型胸腺瘤(P <0. 001),在Masaoka临床分期Ⅲ+Ⅳ期中的表达高于Ⅰ+Ⅱ期(P <0. 05),与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D-L1表达与TETs组织学类型有关,随着胸腺肿瘤上皮细胞增多,病理分级的增高,表达也增高,因此抗PD-1/PD-L1免疫治疗药物在有些胸腺瘤及胸腺癌中可能会有一定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胸腺上皮源性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周青,周俊林.胸腺上皮性肿瘤分期及分型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
[2].邹珏,沈丽华,张倩倩,张元庆.胸腺上皮性肿瘤中PD-L1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9
[3].井勇.容积灌注CT在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简化病理分型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4].段世军.磁共振IVIM-DWI在胸腺上皮性肿瘤与胸腺淋巴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5].孙明霞.胸腺上皮性肿瘤临床及CT影像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
[6].段世军,胡玉川,崔光彬.胸腺上皮性肿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6
[7].于春海,李婷,杨晓棠,杜笑松,辛磊.胸腺上皮性肿瘤成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6
[8].王青.探讨胸腺上皮源性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和CT征象的相关性[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
[9].杜军,周晓军.新版WHO(2015)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解读[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
[10].张凤艳,聂永康.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MS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