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丽(内蒙古牙克石市人民医院内蒙古牙克石022150)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227-01
【摘要】糖尿病作为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综合症,症状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目前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胰岛素治疗。本文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进展进行探讨。【关键词】糖尿病药物胰岛素
糖尿病(DM)被称为人类第三大杀手,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其临床表现为“三多”(多饮、多食、多尿)。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β细胞功能损伤,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同时,患者还表现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还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并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DM已被WHO列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之一。随着人们对DM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现简要介绍如下:
1胰岛素制剂
1.1常用胰岛素。常用胰岛素有短效胰岛素(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中效胰岛素(低精蛋白胰岛素等)、长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等。
1.2新型胰岛素制剂
1.2.1诺和灵系列。丹麦NovoNordisik(诺和诺德)公司推出的诺和笔注射器和由短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混合的诺和灵系列笔芯,具有可随身携带、用药方便、剂量准确、无痛的特点,为广大糖尿病患者乐于接受。
1.2.2胰岛素泵。胰岛素泵(CSII)上世纪70年代发明,我国近几年才引入。胰岛素泵通过连接导管及皮下埋置针头,24h输入基础量胰岛素,并于餐前输入大剂量胰岛素。结果表明,CSII可以模拟人体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并且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在临床上有重大意义。
1.2.3口服胰岛素。Hexyl是1种可口服的胰岛素,健康志愿者口服15min后,血中胰岛素浓度可达1000μU/ml,比皮下注射高30倍,半衰期是普通胰岛素的5倍,它同样可引起剂量依赖性低血糖。国内也有研究者将胰岛素制成可口服的聚乳酸纳米粒,可显著提高胰岛素在胃肠中的稳定性,吸收良好,产生了很好的降糖效果,有望尽快应用于临床。
1.2.4其他新剂型AERxiDMS是1种气雾装置,可将胰岛素变成雾状的微粒,从肺部吸收入血,临床试用表明,餐前吸入雾化的胰岛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降糖效果与皮下注射一样有效,降低HbAlc效果更好,极少发生低血糖,对肺功能也没影响。
2口服降糖西药治疗
2.1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2.1.1磺酰脲类第一代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现已少用,临床多用第二代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和第三代格列美脲。采用多个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早餐前给予格列美脲1~4Mg,16周后空腹和餐后2h血糖平均下降1.3和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1.8%,治疗后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无变化,胰岛素抵抗指数也明显下降,患者体重平均增加0.3kg·m-2。研究表明,格列美脲、格列本脲均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病人的空腹和餐后2h血糖及HbAlc值,但格列美脲较格列本脲有更强的胰外降糖作用。专家观察到格列美脲在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同时其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眼干、消化道症状等。
2.1.2非磺酰脲类包括瑞格列奈、纳格列奈,此类药物又称“膳食葡萄糖调节剂”,其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有很大差异。磺酰脲类损耗性地持续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易造成低血糖,且长期用药极易加速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老化,衰竭,以致药物失效。而瑞格列奈类药物是与胰岛β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关闭膜上的ATP依赖性钾通道,造成钙离子内流而促进储存胰岛素分泌,其作用强度依赖于血糖浓度,对糖尿病病人有保护作用。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每日3餐前15~30min给予瑞格列奈0.5mg,治疗4周后,FBG下降总有效率84.4%,PBG下降总有效率100%;12周后分别为97.4%和100%。HbAlc下降总有效率71.9%,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1)。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对纳格列奈与伏格列波糖进行了12周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FBG、PBG、HbAlc改善率分别为68.8%、4211%、3113%和2816%、5310%、3018%,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19%和2715%。
2.2胰岛素增敏剂
2.2.1双胍类此类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此外,还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2.2.2噻唑烷二酮类(TDZ)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这是一类新型的治疗糖尿病药物,主要机制是选择性地激活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受体),从而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而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的发生率日渐升高,其药物治疗也不断在进展。充分认识各种类型的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的机理及适应范围,可使患者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之.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J].医师进修杂志,2002,25(9).
[2]陈军.口服胰岛素聚乳酸纳米粒的研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