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考核工作指标的建立

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考核工作指标的建立

一、建立评价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指标(论文文献综述)

颜梦平[1](2020)在《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医院对疾病的诊查与治疗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因此,医疗设备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承担着守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社会责任。随着民营医院的崛起,公立医院所处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如何优化医疗设备管理,降低医疗成本,不断提高公立医院竞争力,对于实现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社会效益意义重大。本文以LD医院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了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初期收集并整理出国内外相关的医疗设备管理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有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理论、大型医疗设备ABC分类法、模糊数学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对经典进行了回顾,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分别从LD医院简介、外部环境分析、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指出当前LD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是设备档案管理效率低下、医疗设备资产管理混乱、医疗设备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医疗设备中期管理体系不完善、医疗设备后期报废残值率高等问题。并分析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设备质量管理意识薄弱、设备管理信息平台落后、设备管理制度缺位、设备管理技术能力落后等。再次,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为主线,设计了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包括完善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构架和设备管理制度体系,优化了医疗设备管理流程,流程具体到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各个环节,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信息传递、风险评估等职责,极大提高了医疗设备管理水平。最后,从积极培育企业文化、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实施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为出发点,提出了实施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希望本文能给LD医院更好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同时能帮助其他医院构建出适合自身的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模式。

李志勇,孙晓伟,钟银保,吴航,严汉民,李鹏伟,曾凯,赵自林,崔泽实[2](2020)在《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全文替换》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构建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服务于行业能力建设。方法:从国家政府部门网站、公共数据平台、国际国内行业机构网站等数据源提取样本文献,经文献复习及访谈信息资料收集,挖掘与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功能定位、职能、任务及能力相关高频要素词数据,进行文献计量、聚类分析;进行国内外数据综合对比分析,梳理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聚集指标,运用逻辑树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及其层级指标体系。结果:文献计量表明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能力是一个较活跃的研究领域,我国政府部门有关文件、世界卫生组织(WHO)及一些国家行业机构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职能与任务要求,并开展教育与培训、资质认证辅以推进。我国中文期刊文献计量与国家文件解读分析结果比较以及与国际文献分析结果比较表明,在岗位工作职能与任务要求上互为趋同、互为存异,但我国与WHO及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职能范围和任务指标的广度、深度及开展工作成熟度上的差距,需要引起业内关注。根据岗位职能与任务要求关联要素词聚类、逻辑树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初步生成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由"理论与方法学运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社会责任能力、科技创新与教学指导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5个一级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延拓至二、三级指标。结论:在国家有关文件解析及国内中文期刊文献计量的基础上,对标国际行业组织的论点与部分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及指标体系,反映了国家政府部门有关要求与行业发展趋向及研究聚焦点。通过继续研究不断完善,服务于我国医学装备行业能力建设实践。

储呈晨,王龙辰,李斌[3](2019)在《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评价的现状与未来》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做好医疗技术的管理,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和经济性,该文从评价标准、技术性能评价、可靠性评价、临床应用评价、卫生经济评估、技术服务评价、技术成熟度和人因工程学8个方面介绍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评价的现状与未来。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评价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建立各类设备评价的标准化体系和评价规范。

张磊[4](2017)在《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系统自身的演进和发展,高等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着来自教育系统内外的多重挑战,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识别这些挑战并开发相应的专业设置治理体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同层次专业之间的关系在微观层面是与专业层次结构相关的教育系统功能表达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两分法”和现行专业目录的框架下,两个教育层次的规模对等发展和二者总体在高等教育中的绝对规模使得二者的并行发展呈现出一种双螺旋的运行模式。应用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范式分析发现,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专业层次适配是教育系统双螺旋专业发展模式中的结构要求,这种双螺旋的效率是实现教育系统特定功能的系统动力。通过构建和运算以专业关系为基础的各类关系矩阵,并结合系统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发现,本科专业和高职专业的对接和层次适配处于较为初级的自发为序的状态,表现在专业对接强度分布不均、专业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都有待提高等方面,这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实现。因而,实现两个专业层次在专业结构上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教育系统的发展演进并实现预期的教育功能是微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校际专业交往是中观层面关系到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和院校之间的专业资源配置问题。应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可以以矩阵形式构建并表达高校之间基于共同举办的专业而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使用结构洞分析方法对这些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存在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现象。由于内生冲突的存在,院校无法在提升校际专业交往效率的同时提升交往资源的集中程度和对网络的控制力,因而陷入两难决策的困境中。面对影响校际专业关系强度的技术性因素、学科与专业的隔离效应因素、学校发展历史性因素以及教育主体对校际专业关系功能和作用认识的主观因素等原因,开展校际专业关系网络治理以提升校际专业交往资源配置效率和院校专业交往能力是中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以就业为主要关系的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问题是宏观层面社会、教育与人的协同发展问题。在“社会—教育—人”的系统交互和社会与教育“母系统—子系统”的关系模式中,使用耦合分析方法和供需均衡分析方法对教育系统就业供需的专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专业供需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系统的专业供需处于整体上的供不应求状态,而在社会系统中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于专业的供需又处于较大程度上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产生了“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它是教育系统专业设置的自发独立性与社会系统行业对专业需求的天然不均衡性二者冲突的系统表现,而这种冲突的解释和解决也必然需要在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中进行。因此,调整专业与行业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并实现毕业生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的协同即成为宏观层面专业设置治理的主要任务。通过以上全局性的系统分析发现和识别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目前存在“微观上专业层次适配处于自发为序的状态”“中观上存在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宏观上存在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三个现象,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可以设立不同的治理目标并开发相应的治理工具以及配套安排等治理要素。使用链理论对这些治理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可以发展出一个使各治理要素在横向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协调,在纵向层次上相互衔接和配套,在时间上保持延续和动态演进的三维治理链,该治理链体系是为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地区治理方面构建机制框架方面所做的一种尝试。

王旭辉[5](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周文芳[6](2014)在《析专业本真之解密篇 弎 职业兴趣与专业选择擦出的完美火花》文中提出高考填报志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有时会影响人一生从事的职业。高三学习的紧迫性、对高考分数的过分看重使得高三学生们无暇去思考自己真正的兴趣和优势,中学也往往不重视引导学生去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所以不了解自己职业兴趣的同学比比皆是。这也直接导致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杭州21世纪人才评价培训中心曾对浙江的高校,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做过有关志愿填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高考填报

姜宗义[7](2008)在《加强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推进学科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医疗设备涌入医院,以理工知识为专业技术特征、以医疗设备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工程技术人员跟进医院,建成临床医学工程部门,形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一个新的学科分支——临床医学工程学。

张晓军[8](2007)在《流程再造方法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服务正逐渐向市场化演变,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中形成的医疗服务模式亟待变革。这就要求现代医院的管理者转变思想观念,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向“以顾客为中心”,切实加强医院的运营管理。在现代医院建设中,由于医疗设备是医疗诊察、治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医、教、研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讲,不管是综合性医院还是专科性医院,不管是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从医疗设备上就可直接反映出医院的规模大小、现代化程度和治疗水平。因此,医疗设备的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成为现代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正是针对现代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多年在医院器械科的实际工作经历,通过借鉴业务流程再造的理念和方法,对一些医疗设备集中科室的业务流程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变动,探索建立起符合现代医院经营规律、适应顾客需求的业务流程,创建具有人性化服务特征的医疗服务链。

谢松城[9](2004)在《医院临床医学工程职责与应用质量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或称为临床工程(Clinical Engineering)是在医院大量使用各种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情况下,如何保证医学设备的安全、可靠和有效的工作为目的一个新的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新的分支,它运用工程技术为临床医学服务,以适应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医院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王芳茹[10](2003)在《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任务》文中指出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性学科 ,而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是现代化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发挥这些人员在现代化医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为现代化医院的发展承担起此项重任 ,本文对此有关问题作了较全面地阐述 ,作者深信本文对现代化医院中临床医学工程技术队伍的组建和领导观念的转变必将会起到积极地指导和推动性作用

二、建立评价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指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评价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1)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结构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论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三级甲等医院
        2.1.2 大型医疗设备
        2.1.3 医疗设备管理
        2.1.4 大型医疗设备ABC分类法
    2.2 医疗设备的生命周期理论
    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4 五阶六维的评价体系
    2.5 模糊数学理论
第3章 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LD医院及设备管理外部环境
        3.1.1 LD医院简介
        3.1.2 LD医院设备管理外部环境分析
    3.2 LD医疗设备现状
        3.2.1 医疗设备概况
        3.2.2 设备管理人员组成
    3.3 LD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现状
        3.3.1 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架构
        3.3.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3.3.3 设备基础管理
        3.3.4 设备管理流程
    3.4 LD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设备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3.4.2 医疗设备资产管理混乱
        3.4.3 医疗设备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3.4.4 医疗设备中期管理体系不完善
        3.4.5 医疗设备后期报废残值率高
    3.5 医疗设备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3.5.1 设备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3.5.2 设备管理信息平台落后
        3.5.3 设备管理制度缺位
        3.5.4 设备管理能力不足
第4章 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4.1 医疗设备管理体系设计目标和原则
        4.1.1 管理体系设计目标
        4.1.2 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4.2 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构架和设备管理制度体系
        4.2.1 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构架
        4.2.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体系
    4.3 医疗设备管理流程设计
        4.3.1 医疗设备管理流程框架
        4.3.2 医疗设备管理ABC分类法
    4.4 医疗设备基础管理
        4.4.1 医疗设备资产管理
        4.4.2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优化
    4.5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4.5.1 设备前期管理
        4.5.2 设备中期管理
        4.5.3 设备后期管理
        4.5.4 实施设备计划、采购、使用,报废一体化管理
第5章 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5.1 积极培育企业文化
    5.2 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5.2.1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5.2.2 深化人力资源改革
        5.2.3 强化人员绩效考核
    5.3 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5.4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5.5 实施设备全面质量管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问卷调查表
个人简历

(2)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数据源
    1.2 数据挖掘与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工作领域与功能定位
        2.1.1 我国情况研究
        2.1.1. 1 国家文件要求
        2.1.1. 2 职业大典要求
        2.1.1. 3 学科依托
        2.1.2 国际现状研究
        2.1.2. 1 美国
        2.1.2. 2 加拿大
        2.1.2. 3 欧洲国家
        2.1.2. 4 日本
        2.1.2. 5 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盟临床工程分会
        2.1.2. 6 WHO
    2.2 主要工作职能与任务
        2.2.1 我国情况研究
        2.2.1. 1 基于国家有关文件解析的岗位职责与任务能力要求分析
        2.2.1. 2 我国中文期刊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文献计量学分析
        2.2.2 国际研究
        2.2.2. 1 美国
        2.2.2. 2 加拿大
        2.2.2. 3 IFMBE-CED
        2.2.2. 4 WHO
    2.3 教育与培训
        2.3.1 国际CEs毕业后教育与培训知识体系分析
        2.3.1. 1 美国
        2.3.1. 2 加拿大
        2.3.1. 3 日本
        2.3.1. 4 WHO
        2.3.2 我国现状与发展
        2.3.3 本科教育对接岗位胜任力研究
    2.4 与医学装备技术临床操作胜任力相关的专项研究
3 讨论与分析
    3.1 国家文件要素词与文献计量学研究热点的拟合分析
        3.1.1 国家及时发布一系列政策有效指导行业发展
        3.1.2 我国中文期刊计量表明有关研究报道积极响应国家文件要求
    3.2 我国与国际在岗位功能定位及职能要求的比较
        3.2.1 国内外医学装备管理与工程技术岗位功能定位和能力要求的比较分析
        3.2.1. 1 工作领域与功能定位
        3.2.1. 2 主要职能与任务
        3.2.2 人员结构差异分析
4 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
        4.1.1理论与方法学运用能力
        4.1.2 技术操作能力
        4.1.3 社会责任担当能力
        4.1.4 科技创新技术指导能力
        4.1.5 持续学习能力
    4.2 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
5 结论

(4)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于专业设置的认知差异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研究
        1.3.4 研究评述
第2章 专业关系的研究范畴与分析方法
    2.1 专业关系的分类及其量化
        2.1.1 专业关系系统分类
        2.1.2 专业关系的主体范畴、数据与标识
        2.1.3 专业关系赋值规则及量化框架
    2.2 专业与院校之间举办关系的量化考察
        2.2.1 本科院校与本科专业的举办关系
        2.2.2 举办高职专业的院校与高职专业的举办关系
    2.3 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基本理论
        2.3.2 分析方法和工具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微观分析:专业层次适配与教育系统发展
    3.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与专业对接
        3.1.1 专业层次的两分法
        3.1.2 专业对接的含义与内容
        3.1.3 本科专业目录与高职专业目录的对接关系
        3.1.4 院校与专业的对接关系
    3.2 专业层次相互关系的社会系统论
        3.2.1 帕森斯AGIL社会系统论
        3.2.2 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解释
        3.2.3 专业对接之于教育社会系统的意义
    3.3 适应—整合:专业对接是专业层次适配的基本环节
        3.3.1 专业对接与专业层次适配的社会系统关系
        3.3.2 专业对接的基本单位与组织结构
        3.3.3 专业对接关系的强度
        3.3.4 专业对接强度的地区状态
    3.4 整合—潜在模式维持:专业层次适配是双螺旋模式的结构要求
        3.4.1 专业层次与双螺旋模式的社会系统关系
        3.4.2 专业对接的双螺旋模式结构分析
        3.4.3 双螺旋专业对接链的长度与层次适配
    3.5 潜在模式维持—目标达成:双螺旋效率是教育功能实现的系统动力.
        3.5.1 专业层次双螺旋模式与教育功能实现的社会系统关系
        3.5.2 专业对接指数
        3.5.3 专业结构效率的系统分析方法
        3.5.4 专业对接的耦合度分析
        3.5.5 专业对接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3.5.6 双螺旋模式的系统效率
    3.6 小结与讨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特征及治理的原则、分类方法与空间
        3.6.1 治理起点:地区专业层次适配的阶段性特征
        3.6.2 专业层次适配地区特征的成因
        3.6.3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空间
        3.6.4 专业层次适配的治理原则
        3.6.5 专业层次适配的分类治理方法
第4章 中观分析:校际专业交往与院校专业发展
    4.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
        4.1.1 校际专业交往与校际专业关系的含义与特性
        4.1.2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关系的内容
        4.1.3 校际专业交往构建了校际专业关系存在形式的可能性空间
        4.1.4 校际专业交往规定了校际专业交往关系的强度
    4.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是校际专业关系的社会存在表达形式
        4.2.1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定义
        4.2.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结构与属性
        4.2.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性及其意义
        4.2.4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构建方法
    4.3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与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1 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3.2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形成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机制
        4.3.3 结构洞: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测量
    4.4 地区院校专业交往能力的分类实证分析
        4.4.1 类型一:举办高职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2 类型二:举办本科专业院校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3 类型三:全局专业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4 类型四:基于专业对接的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4.5 校际专业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校际专业交往能力引致的院校专业发展治理需求
        4.5.1 治理起点:校际专业交往能力的跨网络(层次)差异和内生冲突
        4.5.2 治理难题:影响校际专业关系网络调整和演化的因素追溯
        4.5.3 治理目标:提升院校校际专业交往能力
        4.5.4 治理工具
        4.5.5 治理能力涵养
第5章 宏观分析:专业就业协调与社会事业发展
    5.1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5.1.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系统论
        5.1.2 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结构性冲突
        5.1.3 专业与行业的全局均衡是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
    5.2 地区性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1 研究方法设计
        5.2.2 本科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3 高职专业就业供需专业结构全局分析
        5.2.4 “需求导向”与“学科导向”的专业供需耦合差异
        5.2.5 教育系统专业供需协调的“低水平发展陷阱”
    5.3 地区性就业供需行业结构耦合分析
        5.3.1 研究方法设计
        5.3.2 各行业的本科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3 各行业的高职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4 各行业的全局专业供需结构分析
        5.3.5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地区特征共性
        5.3.6 行业专业供需协调的层次和行业特性
    5.4 小结与讨论: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治理
        5.4.1 治理起点:行业与专业的供需悖论
        5.4.2 专业供需平衡的动力机制
        5.4.3 治理目标:教育、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
        5.4.4 治理思路
        5.4.5 治理工具
第6章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及行动路径
    6.1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原则
    6.2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目标
    6.3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工具
    6.4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配套
    6.5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与运行
        6.5.1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概念
        6.5.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构建
        6.5.3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链的运行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的发现与结论
        7.1.1 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分析的三个发现
        7.1.2 专业设置地区治理行动路径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T地区高等院校名单、标识及举办的专业数量
    附录B: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年)(部分)
    附录C:能与高职专业目录对接的本科专业名单
    附录D:能与本科专业目录对接的高职专业名单
    附录E:T地区举办的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对接院校数量关系
    附录F:T地区本科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附录G:T地区高职专业与产业就业供需协调状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8)流程再造方法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我国医疗设备概念的科学界定
    1.3 我国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1.4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的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理论
    2.1 业务流程的定义
    2.2 业务流程再造的含义
    2.3 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2.4 流程再造的三种形式
    2.5 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分析方法和建模工具
    2.6 流程再造的幅度和深度
    2.7 影响业务流程再造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 医院流程再造实施模型的构建
    3.1 为流程再造做准备工作
    3.2 分析、诊断现有业务流程
    3.3 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3.4 业务流程再造后的评估和控制工作
    3.5 业务流程再造后的持续改进
第四章 辅助检查科室的流程再造实例
    4.1 医院辅助检查科室情况简介
    4.2 医院辅助检查科室的流程再造实施过程
第五章 实现医院新流程的组织机构建设
    5.1 目前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机构
    5.2 流程再造后对组织结构的要求
    5.3 临床医学工程部的成立
第六章 医院流程再造后的设备管理效果评估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任务(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是连接医学工程和临床医疗的纽带
(2)医学工程人员是现代化医院正常运转的保证
(3)临床医学工程人员是医院现代化的保证
(1)建立完备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
(2)医疗设备的检验维修
(3)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
(4)人员管理和培训
(5)医疗设备的购置评估
(6)购买设备的验收、安装和调试运行
(7)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8)事故评价
(9)负责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和报废的技术论证和处理工作

四、建立评价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的工作指标(论文参考文献)

  • [1]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颜梦平. 湘潭大学, 2020(02)
  • [2]我国医学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技术岗位胜任力体系研究(一)全文替换[J]. 李志勇,孙晓伟,钟银保,吴航,严汉民,李鹏伟,曾凯,赵自林,崔泽实. 中国医学装备, 2020(05)
  • [3]临床医学工程技术评价的现状与未来[J]. 储呈晨,王龙辰,李斌. 华西医学, 2019(06)
  • [4]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地区治理研究[D]. 张磊. 天津大学, 2017(01)
  • [5]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6]析专业本真之解密篇 弎 职业兴趣与专业选择擦出的完美火花[J]. 周文芳. 高校招生, 2014(09)
  • [7]加强医疗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推进学科建设[A]. 姜宗义. 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8]流程再造方法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D]. 张晓军. 天津大学, 2007(04)
  • [9]医院临床医学工程职责与应用质量管理[A]. 谢松城.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10]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院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任务[J]. 王芳茹. 医疗设备信息, 2003(12)

标签:;  ;  ;  ;  ;  

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人员考核工作指标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