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能量底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肥胖青少年,能量消耗,走跑运动,代谢底物
能量底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景新,朱琳[1](2019)在《肥胖青少年不同强度走跑运动能量消耗及代谢底物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持续增加,至2017年,我国7-19岁青少年肥胖发生率已达到10.7%。研究表明,青少年肥胖与成年期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密切相关。青少年肥胖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从能量平衡理论来看,肥胖发生的根本原因为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导致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其中,体力活动不足是引起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体力活动能够提高机体动员脂肪氧化,增加机体能量消耗,从而有效改善肥胖。因此,本研究目的是通过明确低、中、高运动强度下,走跑运动能量消耗及代谢底物特征,为指导肥胖青少年选择合理的运动剂量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以2018年卫计委颁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作为肥胖筛查标准,以自愿报名的形式招募16名10-14男性肥胖青少年和15名男性正常体重青少年。2.2研究方法:2.2.1基本信息采集测试前采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如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及BMI(body mass index,BMI)。2.2.2能量消耗测试采用气体代谢分析仪(K4b2,COSMED,意大利)测试静息能耗和运动能耗,具体做法为静息能耗测试在受试者餐后2h、室温25-27摄氏度、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要求受试者静卧15min。运动能耗测试在跑台上以3km/h、4km/h、5km/h、6km/h、7km/h、8km/h速度进行走跑运动,跑台坡度为0,每级速度测试5min,中间无休息;提取原始数据VO2(ml/min)和VCO2(ml/min)。2.2.3数据简化静息能耗测试取测试后5min数据,运动能耗测试取每个测试速度后2min数据进行分析。能量消耗公式采用经典的Weir公式能量消耗(cal/min)=3.9*VO2(ml/min)+1.1*VCO2(ml/min)。净能量消耗(kcal/min)=能量消耗(kcal/min)-静息能耗(kcal/min);相对净能量消耗(cal/min/kg)=净能量消耗(kcal/min)/体重(kg)。运动过程中代谢底物采用Frany等公式,脂肪(FAT)氧化率(g/min=1.67*VO2(l/min)-1.67VCO2(l/min)-0.307*Pox;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CHO)氧化率(g/min)=4.55*VCO2(l/min)-3.21VO2(l/min)-0.459*Pox;其中Pox为蛋白质氧化率,蛋白质氧化率(k/min)=[安静能耗(KJ/min)*0.12]/16.74(KJ/g)。FAT供能比例=FAT氧化率*9/总能量消耗;CHO供能比例=CHO*4/总能量消耗。2.2.4数据统计处理通过运动摄氧量和静息摄氧量获得运动MET值。运动强度的分类标准是:低强度运动为1.5-2.9METs,中等强度运动为3-5.9METs,高强度运动为6-9METs。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完成。组内不同强度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差异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3.1受试者基本情况31名男生受试者(正常体重组:15人,肥胖组:16人),两组受试者的年龄和身高均未见显着差(P>0.05),肥胖组体重和BMI均显着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3.2肥胖青少年不同强度走跑运动能耗特征肥胖组能量消耗(kcal/min)和净能量消耗(kcal/min)在中、高强度运动时均显着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肥胖组在低、中、高强度运动时的相对能量消耗(cal/min/kg)和相对净能量消耗(cal/min/kg)则显着低于正常体重组(P<0.01)。3.3肥胖青少年不同强度走跑运动代谢底物特征肥胖组高强度运动的FAT氧化率显着高于中等强度运动(P<0.05)和低强度运动(P<0.01);CHO氧化率同样显着高于中、低强度运动(P<0.01)。肥胖组中等强度运动和高强度运动的FAT氧化率(mg/min)均显着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肥胖组低、中、高强度运动的CHO(mg/min/kg)均显着低于正常体重组(P<0.01)3.3肥胖青少年不同强度走跑运动代谢底物供能百分比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的FAT(%)均表现为随运动强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CHO(%)则出现随运动强度增加而提高的趋势。其中,肥胖组高强度运动时的FAT(%)显着低于中、低强度运动(P<0.01),高强度运动的CHO(%)显着高于中、低强度运动(P<0.01)。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的FAT(%)和CHO(%)在低、中、高强度运动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中、高强度能够显着增加肥胖青少年能量消耗,高强度运动能量消耗更大;体重是影响青少年运动能量消耗的重要因素,肥胖青少年中、高强度运动的能量消耗显着高于正常体重青少年;肥胖青少年中、高强度运动能动用更多的脂肪供能。(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硕奇,王聪,张甜甜,王梦君,朱显贵[2](2019)在《不同间歇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能量及底物消耗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比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于腹部脂肪的减少有更好的效果且更具时效性。目的:以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相同强度及时间下不同间歇方式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女青年能量消耗及底物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气体代谢分析仪对7名肥胖青年女性在2次不同间歇形式的高强度间歇运动中的气体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受试者需完成3次测试,第1次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随后随机顺序进行后续2次运动测试:①90%VO_(2peak)强度低频的高强度间歇运动(低频组);②90%VO_(2peak)强度高频的高强度间歇运动(高频组)。每次运动之间间隔1周且运动时间避开受试者卵泡早期。运动干预方案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试验的个体均为自愿参加,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后高频组的血乳酸浓度显着小于低频组(P <0.01),高频组糖酵解供能和无氧糖酵解的供能量显着低于低频组(P <0.01);②运动期高频组的脂肪供能量、糖供能量、总的能量消耗均显着低于低频组(P <0.05或P <0.01),间歇期高频组的糖供能量要高于低频组(P <0.05),脂肪供能量和总能量消耗也显着高于低频组(P <0.01);③恢复期时高频组的脂肪供能量显着低于低频组(P <0.05),训练期和全部时期总和的脂肪供能量显着高于低频组(P <0.05);④结果说明,高强度间歇运动时间频率的改变能够减少血乳酸的堆积,促进脂肪的动员及氧化,在相同的能耗量下,改变了糖脂供能比例。(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吕燕,周莹[3](2018)在《中老年女性广场舞和快走的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广场舞和快走是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运动项目,分析两者的运动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特征,为指导中老年女性开展体育运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取40岁~70岁的中老年女性30名作为研究对象,5年以上广场舞锻炼经历,无急、慢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张霞,马丽曼,王妍,刘春,翟艳杰[4](2017)在《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底物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底物随年龄的变化及调节机制。方法:选用2个月和14个月的雄性SD大鼠,分别为青年对照(young&control,YC)组和老龄对照(aging&control,AC)组。实验末期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利用高压液相波谱分析(HPLC)测定心脏ATP的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GLUT-4及CPT-1的表达;用临床生化法检测血Glu、TG、TC、LDL-C、HDL-C、AST、ALT、ALP、BUN、Cr、LDH等指标。结果:实验末期,两组大鼠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的大鼠心尖ATP含量明显低于Y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AC组大鼠GLUT-4与CPT-1表达量较YC组均下降,GLUT-4/CPT-1比值增大(P<0.05)。YC组大鼠血清ALP水平显着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的血清TG、Glu、TC、LDL-C、HDL-C、ALT、AST、Cr、BUN以及L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随年龄增长出现的心肌能量代谢改变,能量产生的减少早于心脏功能的改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7年33期)
马学健[5](2017)在《肥胖/超重青年男性不同强度运动过程中底物代谢特征与能量消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运动强度过程中超重/肥胖青年男性的能量代谢及底物消耗特征以及最大脂肪氧化对应强度,旨在进一步深入了解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情况,以获得运动过程中脂肪氧化的最佳量—效关系,以便准确地了解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和底物消耗,从而为减控体重和科学健身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通过健康与体力活动调查问卷和形态机能检查,选取13名超重/肥胖青年男性(年龄:20.5±1.1岁;身高:177.8±4.8cm;体重:86.4±8.9kg;BMI27.2±2.0kg/m2)作为研究对象。要求身体健康且不从事规律性锻炼。所有受试者在了解实验流程及实验目的之后,自愿签写知情同意书。采用递增负荷测试确定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VO2max),之后随机完成六组恒定运动负荷测试(30%VO2max、40%VO2max、50%VO2max、60%VO2max、70%VO2max、90%VO2max),分析不同运动强度过程中机体能量消耗与底物利用情况,根据脂肪氧化率与运动强度的线性关系确定最大脂肪氧化率(MFO)及对应的运动强度(FATmax)。数据采用SPSS20.0和Excel2010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D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着性水平为P<0.05。研究结果:超重/肥胖青年男性总能量消耗随着运动强度增高逐渐增高,糖氧化供能比例逐渐占主导,而脂肪氧化供能比例逐渐降低。随着运动强度增高,糖氧化量逐渐升高。脂肪氧化量呈现出一个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在六种不同强度运动中,脂肪的氧化量在50%VO2max强度时达到最高(2.7mg/min/kg),均高于其它五个运动强度(30%VO2max、40%VO2max、60%VO2max、70%VO2max、90%VO2max)。通过线性拟合获得脂肪最大氧化率为0.3±0.1g/min,此时对应地运动强度为45.7±8.7%VO2max,相应地心率为119.4±10.1b/min。研究结论: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加,总能量也消耗随之增加,底物代谢供能的比例也随之发生变化。45.7%±8.7%VO2max强度(HR:119.4±10.1b/min)是脂肪氧化的最大运动强度,可能是超重/肥胖青年减脂、控制体重的适宜强度,这对减控体重运动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期刊2017-06-13)
董晓虹,陈宇婷,韩娟[6](2016)在《基于不同体重和运动方法的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体重人群在平均耗氧量相同情况下两种不同运动方法底物代谢和能量消耗特征。方法:采用实验法获取肥胖组和正常体重组在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过程中的底物代谢和能量消耗特征。受试者进行叁项运动测试:(1)以50%VO2max的运动强度持续跑30min后恢复30 min。(2)以75%VO2max跑4 min间歇2 min为一组,连续进行5组后恢复30 min。(3)以100%VO2max跑3 min间歇3 min为一组,连续进行5组后恢复30 min。通过气体代谢法间接测定运动期、恢复期以及整个运动期和恢复期总的底物代谢和能量消耗量。结果:(1)在运动期,以50%VO2max强度运动时,糖氧化量、氧化供能比例、总能量消耗显着低于75%VO2max、100%VO2max强度的运动,脂肪氧化量、氧化供能比例显着高于100%VO2max强度的运动。(2)以50%VO2max及75%VO2max强度运动后的恢复期,糖氧化量、氧化供能比例显着高于100%VO2max强度的运动,脂肪氧化量、氧化供能比例总能量消耗显着低于100%VO2max强度的运动。(3)以50%VO2max及75%VO2max强度运动的运动期和恢复期整个过程中,糖氧化总量、总能量消耗明显低于100%VO2max强度的运动,而以50%VO2max强度运动的运动期和恢复期脂肪氧化总量显着高于100%VO2max强度的运动。结论:(1)在平均耗氧量相同情况下,运动期,持续性运动的脂肪代谢水平高于间歇运动,糖代谢水平、总能量消耗低于间歇运动;恢复期,持续性运动脂肪代谢水平总能量消耗低于间歇运动,糖代谢水平高于间歇运动。(2)在相同运动强度下,运动中以及运动后,肥胖组单位公斤体重的糖、脂肪代谢和能量消耗均低于正常体重组。建议:基于运动过程中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的特征,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建议肥胖体重者在运动减肥时优先选择中等强度持续运动。由于高强度间隙运动在运动后脂肪的氧化量和供能比例较高,且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变大,肥胖体重者可以把高强度间隙运动作为补充,发挥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董晓虹,韩娟,陈宇婷[7](2015)在《基于不同体重和训练方法的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采集肥胖人群和正常体重人群在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整个过程中的气体,研究其底物代谢和能量消耗特征,比较不同体重人群在平均耗氧量相同情况下两种不同练习方法底物代谢和能量消耗情况,获得基于能量代谢角度的最佳运动健身量与运动过程中机体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大学生中肥胖人群的运动减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大众进行正确的健身以及减肥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周荣,罗绿花,石俊松,李紫聪,王青来[8](2015)在《胚胎培养液中能量底物对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根据猪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合理使用不同成分的培养液,建立高效的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培养体系。本研究把所获得的猪体细胞克隆胚胎用不同的培养液培养,比较体外囊胚发育力和囊胚细胞数。结果表明:PZM-3比NCSU-23更适用于克隆胚胎的培养;培养前4d使用PZM-3,后2d更换含有葡萄糖的NCSU-23,可以提高胚胎的囊胚细胞数。说明胚胎在不同发育阶段对能量底物的需求不同,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胚胎发育力。(本文来源于《广东畜牧兽医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韩娟,董晓虹,陈宇婷[9](2015)在《对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普通大学生进行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在整个过程中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特征,为制定运动健身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有规律锻炼的大学生8名进行以下叁种活动:1以50%VO2max的运动强度持续跑30min恢复30min。2以75%VO2max跑4min间歇恢复2min连续进行5组,恢复30min。3100%VO2max跑3min间歇恢复3min连续进行5组,恢复30min。通过气体分析仪分析运动中以及运动后的底物代谢和能量消耗特征。结果:1运动中各个阶段50%VO2max的脂肪氧化量和脂肪氧化百分比显着高于75%VO2max,而糖的氧化量和糖的氧化强度、总的能量消耗低于75%VO2max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50%VO2max与100%VO2max、75%VO2max与100%VO2max之间的对比出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50%VO2max与75%VO2max的差异性逐渐消失。2运动后30min的恢复阶段,50%VO2max的脂肪氧化量和脂肪氧化百分比高于75%VO2max,而糖的氧化量和糖的氧化强度、总的能量消耗的结果正好相反,两者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50%VO2max与100%VO2max、75%VO2max与100%VO2max之间的对比出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整个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与运动中的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的特征表现一致。结论: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脂肪的氧化量和氧化供能比例逐渐降低,糖的氧化量和氧化供能比、总的能量消耗逐渐升高,运动后恢复过程出现相反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易东平,彭莉,何志金,陈亿[10](2015)在《女大学生在不同运动方式中能量及底物消耗特征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相同递增负荷功率不同运动方式下,机体能量代谢及底物消耗的特征及差异。方法:利用相同的递增负荷方案对11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及自行车运动,采用气体收集法测定能量代谢结果。结果:在相同递增负荷功率的自行车和跑台运动中:1)随着负荷的递增,糖消耗供能及供能百分比逐渐增大,脂肪消耗量及供能逐渐减少;脂肪消耗量在自行车50 W(37.7%±7.4%VO2max、58.3%±6.60%HRmax)、跑台75 W,即5.1km/h以及12.3%坡度(55.61%±10.55%VO2max、69.62%±5.46%HRmax)时最大,分别为4.77±1.27 mg/min/kg、6.51±2.57 mg/min/kg,对应负荷强度及最大消耗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2)跑台运动总时间、VO2max值及力竭负荷强度均高于自行车运动(P<0.05);在其他相同负荷强度时,跑台运动的脂肪消耗量及供能比例高于自行车运动(P<0.05)。3)同级负荷时跑台运动的总能量输出高于自行车运动,随着运动负荷递增,脂肪供能下降水平及下降时机有明显差异。结论:在相同递增负荷功率不同运动方式至力竭运动中:1)不同运动方式下机体能量代谢特征及变化与负荷的递增、能量输出需求是一致的;2)尽管是相同的增负荷功率,但跑台运动中脂肪消耗及供能比例相对较大,具有持续、较强的脂肪消耗能力,而在各个负荷阶段的糖消耗水平基本一致;3)相同受试者采用不同运动方式健身时,其健身负荷强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能量底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运动比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于腹部脂肪的减少有更好的效果且更具时效性。目的:以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相同强度及时间下不同间歇方式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女青年能量消耗及底物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气体代谢分析仪对7名肥胖青年女性在2次不同间歇形式的高强度间歇运动中的气体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受试者需完成3次测试,第1次进行最大摄氧量测试。随后随机顺序进行后续2次运动测试:①90%VO_(2peak)强度低频的高强度间歇运动(低频组);②90%VO_(2peak)强度高频的高强度间歇运动(高频组)。每次运动之间间隔1周且运动时间避开受试者卵泡早期。运动干预方案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试验的个体均为自愿参加,对试验过程完全知情同意。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后高频组的血乳酸浓度显着小于低频组(P <0.01),高频组糖酵解供能和无氧糖酵解的供能量显着低于低频组(P <0.01);②运动期高频组的脂肪供能量、糖供能量、总的能量消耗均显着低于低频组(P <0.05或P <0.01),间歇期高频组的糖供能量要高于低频组(P <0.05),脂肪供能量和总能量消耗也显着高于低频组(P <0.01);③恢复期时高频组的脂肪供能量显着低于低频组(P <0.05),训练期和全部时期总和的脂肪供能量显着高于低频组(P <0.05);④结果说明,高强度间歇运动时间频率的改变能够减少血乳酸的堆积,促进脂肪的动员及氧化,在相同的能耗量下,改变了糖脂供能比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能量底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景新,朱琳.肥胖青少年不同强度走跑运动能量消耗及代谢底物特征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李硕奇,王聪,张甜甜,王梦君,朱显贵.不同间歇方式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能量及底物消耗的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吕燕,周莹.中老年女性广场舞和快走的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特征研究[C].第四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张霞,马丽曼,王妍,刘春,翟艳杰.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底物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调节[J].中国医学创新.2017
[5].马学健.肥胖/超重青年男性不同强度运动过程中底物代谢特征与能量消耗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7
[6].董晓虹,陈宇婷,韩娟.基于不同体重和运动方法的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特征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
[7].董晓虹,韩娟,陈宇婷.基于不同体重和训练方法的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特征的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8].周荣,罗绿花,石俊松,李紫聪,王青来.胚胎培养液中能量底物对猪体细胞克隆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5
[9].韩娟,董晓虹,陈宇婷.对持续运动和间歇运动底物代谢与能量消耗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
[10].易东平,彭莉,何志金,陈亿.女大学生在不同运动方式中能量及底物消耗特征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