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史诗论文-刘雪婷

蒙古族史诗论文-刘雪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族史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江格尔》,风格翻译,形式标记,对应式风格转换

蒙古族史诗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婷[1](2019)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本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典籍英译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是中国少数民族的叁大英雄史诗之一,其整理、出版与研究是国际蒙古学的重要课题。目前,《江格尔》英译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巨大的研究价值有待发掘。本文选取《江格尔》叁个英译本(吴扬才译本、潘忠明译本、刘兰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句子、语篇层面上探讨译本在语言维度上各自特征。研究首先分析源文的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把握源文整体风格和文本外要素;其次,运用风格翻译理论为分析工具,对译本中的各个形式标记进行比较,归纳英译本的不同语言特色、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发现,叁个英译本在风格翻译上差异显着,各有特点。吴扬才译本在翻译词语标记时多采用对应式风格转换,在句子层面常省略套话、形容词、be动词及重复词汇,并在语篇上重构节奏感;潘忠明译本注重语言交流效果,不拘泥于原文语句,词汇和句子层面上更多地运用淡化式风格转换和省略,篇章层面能够再现原文凝练的语言;刘兰等人的译本忠于原作,在各个层面均采用对应式风格转换。研究认为,(1)译文对源文风格的再现受译者策略的影响;(2)对应式风格转换能够通过对形式标记的风格模仿,保证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在风格翻译中具有最广泛、最切实可行的意义;(3)在难以逾越的语言文化障碍面前,淡化式风格转换可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最高层次的重构式风格转换可再创原语风格意义,弥补表达法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李海[2](2018)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套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同《荷马史诗》一样,都是由零散的口头传说等内容发展而来,经过了民间演唱艺人长时间的整理创作。虽然《江格尔》的形成过程无法得到详细的考证,但是它的内容我们却能够详细的获知。《江格尔》中关于其他形象的描述包含着随处可见的模式,表现了对异族形象的特定认识,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江格尔》中的套话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客观的认识其他形象。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是一组英雄史诗,同时是少数民(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8年19期)

乌·纳钦[3](2018)在《蒙古族史诗《格斯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8年05期)

冯海霞[4](2017)在《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对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江格尔》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蒙古国西部叁大区域。目前,其译介框架已基本形成,呈现出多语言翻译的态势,但英译翻译仍然较少。本文重点探讨了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江格尔》如何对外进行传播,以通过文化驱动力来营造良好的申遗氛围,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S1期)

娜仁高娃[5](2016)在《蒙古族史诗蕴含的审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只有通过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评价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阐述了蒙古族史诗作品集中体现出的蒙古族早期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和意象为尺度的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符合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本文来源于《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乌日古木勒[6](2016)在《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与蒙古族史诗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蛙丈夫"故事在蒙古族地区,尤其是在卫拉特和鄂尔多斯等史诗传统活跃的地区流传过程中,吸纳蒙古史诗和英雄故事中的母题,给"青蛙丈夫"这一世界性民间故事类型增加了很多扩展情节,并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这一故事类型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是蒙古族故事家和听众,对世界"青蛙丈夫"故事的传播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也是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的突出特征。(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齐玉花[7](2015)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藏族史诗《格萨尔》“可比性”之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藏族史诗《格萨尔》分属不同的民族,流传于不同的地域。每部史诗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但这两部史诗也有许多共性和相同之处。这就构成可比性的"异质"、"同质"条件。本文主要以两部史诗"同质"特征为对象展开阐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阿拉德尔吐(图)[8](2014)在《生命的叙述:展演模型与英雄诞生——蒙古族史诗《罕·哈冉贵》的行为序列与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诗作为语言行为,是一种仪式性的交流。在史诗展演中,一般模式的基本类型及其变项范畴涉及英雄的诞生、成长、婚姻、衰落和死亡等叙事环节,其最终构成了一条类似生命链的行为序列。通过立足于史诗《罕·哈冉贵》的15种异文及相关资料,对英雄诞生叙事进行结构分析和本位解读,并探讨展演中的构成—冲序过程及其相关特征。(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王艳凤,阿婧斯[9](2013)在《试论蒙古族史诗的文学禳灾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史诗的禳灾功能是其多元价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蒙古族史诗的文本就可以概括为对一个民族消除灾祸的诗意表达,包括英雄不败的母题,以及大量的祝赞词都对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禳灾意义。而讲唱史诗的过程则完成了一个禳灾仪式,但为了保持史诗消灾的神力也在讲唱过程中伴随着诸多的禁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吴志旭[10](2013)在《对蒙古族史诗二元特征的阐释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各民族的史诗创作往往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审美倾向,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和文化特质,该民族的远古史诗为我们提供了最为明晰的透视视角。本文拟就从蒙古族史诗的二元特征入手,从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的共存、虚实结合的艺术描写手法、人物塑造上的二元特征入手,阐释与比较蒙古族史诗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审美的独特走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蒙古族史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同《荷马史诗》一样,都是由零散的口头传说等内容发展而来,经过了民间演唱艺人长时间的整理创作。虽然《江格尔》的形成过程无法得到详细的考证,但是它的内容我们却能够详细的获知。《江格尔》中关于其他形象的描述包含着随处可见的模式,表现了对异族形象的特定认识,从语用学的角度看《江格尔》中的套话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客观的认识其他形象。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是一组英雄史诗,同时是少数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族史诗论文参考文献

[1].刘雪婷.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本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李海.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的套话研究[J].知识文库.2018

[3].乌·纳钦.蒙古族史诗《格斯尔》[J].民族艺术.2018

[4].冯海霞.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的对外传播[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5].娜仁高娃.蒙古族史诗蕴含的审美评价[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

[6].乌日古木勒.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与蒙古族史诗传统[J].民族文学研究.2016

[7].齐玉花.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藏族史诗《格萨尔》“可比性”之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阿拉德尔吐(图).生命的叙述:展演模型与英雄诞生——蒙古族史诗《罕·哈冉贵》的行为序列与过程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

[9].王艳凤,阿婧斯.试论蒙古族史诗的文学禳灾功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10].吴志旭.对蒙古族史诗二元特征的阐释与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蒙古族史诗论文-刘雪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