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张东,张建军,张跃智,李金平,王林军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张东,张建军,张跃智,李金平,王林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开孔型扰流板,优化,集热效率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张建军,张跃智,李金平,王林军[1](2019)在《平板型双流道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扰流板结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平板型双流道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提出了安装开孔型扰流板的结构优化方案,将该方案与安装平面无孔式扰流板及无扰流板集热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安装平面无孔式扰流板后,集热器背部区域会形成局部空气流动死区,而安装开孔型扰流板可以破坏和抑制流动死区的形成,从而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率和热性能.相比未安装扰流板的原始模型,安装扰流板后集热效率由53.4%增加到67.9%.(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刘爽,马进伟,方廷勇,寇雪,童维维[2](2019)在《L型翅片式太阳能平板双效集热器集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本文对传统平板式太阳能双效集热器和L型翅片式集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空气集热模式和空气-水复合集热模式的传热特性,并研究空气和水的流量以及翅片高度对L型翅片式双效集热器瞬时集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质量流量为0. 016kg/s,水质量流量为0. 018 kg/s时,L型翅片式双效集热器集热效率比传统平板式集热效率提高了9%;集热器中水瞬时集热效率和空气的瞬时集热效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随着空气质量流量或者水质量流量的增加,集热器瞬时效率均有所提高;增加翅片高度可以有效的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常晓琪,杜震宇[3](2019)在《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集热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传统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集热性能,对一种自主设计的新型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进行探究.通过采用矩形微通道吸热板结构,减小传统流道的截面面积及增加吸热板与循环工质的热传导面积,使流体吸收热能的时间延长,并提高总的传热量.同时,对该集热器在山西省某农村住宅供暖系统进行试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季晴朗天气的典型工况下,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日平均集热效率为63.6%,最高集热效率可达80.4%,系统平均能效比为16.1,单块集热板平均热损失为233.3 W,且集中在顶部;下进上出流动形式的瞬时效率较高,热损失较小.(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陈红兵,姚华宁,龚雨桐,张晓坤,李思琦[4](2019)在《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搭建了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实验台,测试了该集热系统的热电性能。此外,建立了该集热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将该集热系统的测量结果和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该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在相近的测试条件下,对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和传统圆形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热电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相近的测试条件下,与传统圆形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相比,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日平均热效率和日平均电效率分别提升了16.8%和3.5%,总集热量和总发电量分别提升了78.4%和35.5%。(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8期)

陈讲运[5](2019)在《《高性能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团体标准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5月6日,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团体标准《高性能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成功召开。大家就该标准编制工作做了相关交流。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团体标准中心主任梁岳峰、高级工程师秦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采暖散热器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辉敏,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供热分会(筹)陈讲运,国际铜(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期刊2019年06期)

杨鲁伟,李明,高文峰,刘刚,王云峰[6](2019)在《ICP-OES研究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水质中的重金属元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热水,微量的重金属元素和杂质会随着热水从集热器内部流出,对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同时也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的水质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为了提高集热器水质样品检测结果的可信度,集热器在闷晒时所使用的水均为超纯水,且在闷晒前利用超纯水对集热器进行冲洗,以降低管道内的杂质对结果的影响。所测试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管道材料均为TP_2磷脱氧铜。检测的标准溶液包含As, Ca, Cu, Mg, Ni和Zn等21种重金属元素,浓度梯度分别为0.2, 0.4, 0.8和1.6 mg·L~(-1)。以铝基底蓝膜、黑铬和阳极氧化叁种涂层的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后的水质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ICP-OE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法定量分析水质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通过信噪比确定了各重金属元素的最佳分析谱线。标准溶液中部分重金属元素的最佳分析谱线分别为(nm):As(188.979), Ca(317.933), Zn(206.200), V(290.880), Cu(327.393), Ni(231.604), Sb(206.836), Pb(220.353)。结果表明, ICP-OES可以同时准确分析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质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越高,则元素谱线的振幅越大。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的水质样品中不含有Be, Co, Cd, Cr, Fe, Li, Mn, Mo, Se, Sr, Tl和Ti等12种重金属元素,但含有As, Ni, Cu, Ca, Mg, V, Pb, Zn和Sb等9种重金属元素。水质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随着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增大至峰值后又随着集热器闷晒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且逐渐减小至较低含量。得出了重金属元素随闷晒时间的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种类重金属元素的超标量和超标的闷晒时间。以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对相关重金属元素的限值作为参考,水质样品中Cu, Ni, Zn元素的含量均未超过该标准中的限值。但是,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水质样品中As, Pb和Sb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闷晒了8 d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 As, Pb和Sb的最大超标量分别为0.007, 0.006和0.004 mg·L~(-1)。其中,蓝膜集热器水质样品中As元素的超标量最高,黑铬集热器水质样品中Pb的超标量最高,阳极氧化集热器水质样品中As的超标量最高。检测结果对厂家和用户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说明了集热器管道材料的制备工艺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减少重金属元素的析出量。也为后续对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6期)

杨鲁伟[7](2019)在《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耐久可靠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作为一种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的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承压能力强和热效率高等优势,是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存在空晒老化热性能降低和闷晒水质中含有重金属元素等耐久可靠性问题。本文从蓝膜、黑铬和阳极氧化叁种不同涂层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耐久可靠性出发,开展了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晒老化前后热性能衰减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对闷晒水质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基本结构,理论分析了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在光热转化过程中的能量平衡方程,给出了各部分的热量损失。同时,基于吸热板涂层光学性能的变化量和热效率变化量,给出了一种衡量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晒老化热性能衰减度的计算公式。(2)基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检测平台和国标中的稳态实验方法,测试了蓝膜、黑铬和阳极氧化叁种涂层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空晒前后的热性能。同时,利用光学仪器测试了叁种涂层样品空晒老化前后的吸收率和发射率,并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测了涂层表面的老化程度。结果表明:蓝膜、黑铬和阳极氧化的最高瞬时效率分别为0.76、0.73和0.69,空晒老化后热性能分别降低了9.21%、8.22%和5.8%。空晒老化后叁种涂层样品的吸收率均在0.9以上,发射率最高分别为0.1、0.14和0.27,说明了空晒老化对吸热板涂层的吸收率影响较小,对发射率的影响较大。虽然蓝膜的热性能较高,但是其耐久可靠性较差。(3)利用ICP-OES分析测定了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后水质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找出了重金属元素随闷晒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后水质样品中含有Pb,Ni,Cu等9种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为随闷晒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增大至峰值后又随着闷晒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将检测结果与参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进行分析比对,说明了As,Sb和Pb叁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本文开展的研究工作说明了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应该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空晒和闷晒,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地高效稳定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常晓琪[8](2019)在《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热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资源日益消耗、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新型能源的开发和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变得尤为重要。太阳能凭借其普遍、安全、清洁、无害等优点,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太阳光收集和转化的关键装置,其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太阳能集热器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大多数对太阳能集热器的优化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测量,并未应用在工程中,所以其实际利用效果并不明确。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和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对一种自主设计的新型微通道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传统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性能以及分析其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首先对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组成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了阐述,并根据集热器工作原理和能量平衡方程,明确其热量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热性能的计算模型与评价参数。其次为明确其实际应用效果,于2017年冬季在山西省吕梁市某农村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冬季晴朗天气的典型工况下,该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集热能力较强,日平均集热效率为63.6%,最高可达80.4%;系统平均能效比为16.1。经计算,单块集热板平均热损失为233.3 W,且集中在顶部。同时对比分析了工质流体上进下出和下进上出两种循环方式下集热器的瞬时效率,能够得到下进上出流动形式的瞬时效率较高,热损失较小。最后根据试验结果,利用CFD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考察了太阳辐照度、室外温度、环境风速等环境参数,循环工质进口温度、进口流量、流动方式等运行参数对集热器热性能的影响大小,可以得到太阳辐照度、室外温度对集热器热性能影响较大,而环境风速对其影响较小;还可得出降低集热器工质进口温度及适当的增大进口流量有助于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帆[9](2019)在《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寒冷地区应用中的冻结机制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热水集热的载体工具是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系统,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系统通常由集热器、循环管路及水泵、水箱构成。其中对系统太阳能利用效率,以及系统可靠性和耐候性起决定性因素的是集热器。集热器从本质上是一种辐射-对流换热器,它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传递给水流,实现循环加热水箱。集热器包含多种类型:平板型、真空管型、热管型、微流道型等。其中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FPSC)加工制造简单、运行安全可靠、热流密度较低,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理想集热器类型之一。然而对于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使用通常限制于中国夏热冬暖区域和部分夏热冬冷区,而在其他地域,真空管热水器的普及率要远远大于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与真空管热水器相比,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的保温性能较差,在较低的气温下通过顶部、底部和边框的大量热损失会大幅度降低平板集热器在白天的运行效率。另一部分原因是集热器常用的循环工质是水,由于水在低温条件下很容易结冰,水结成冰而带来的密度变化会对容器壁面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导致集热器破裂损坏。同时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也存在夏季过热的风险,过热会造成管内水流的沸腾从而侵蚀管道,也会给板芯造成巨大热应力从而造成吸热板卷曲和焊接线断裂等不可修复的破坏。本文针对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存在的以上问题,研究了传统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系统的冬季热损和冻结机理。提出了具有抗冻特性的相变蓄能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大尺寸平板型集热器冬季运行/防冻性能和热应力问题,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建立了一个平板集热器系统的全天运行模型(包括白天集热模型和夜晚降温冻结模型),在夜晚冻结模型中采用焓法分析模型处理排管内部工质的相变传热过程,该模型可以得到集热器内部每一点的温度变化以及排管内工质的固液相界面变化,进而可以得到集热器整个夜间降温冻结过程和热损产生过程。搭建了一个PMMA板芯流道管集热器模型实验平台,可以通过支管直接观测到内部冻结情况,并使用实验测试的温度变化和冻结过程观测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此,分析了平板集热器的具体冻结过程以及影响平板集热器抗冻性能的各种因素。然后利用集热器冻结模型耦合隔热装置的传热模型,分别模拟计算了平板集热器使用TIM透明蜂窝隔板、中空玻璃盖板和Low-E低发射率玻璃盖板叁种情况下的冬季夜晚降温冻结过程。结果表明,在集热器夜间降温冻结的过程中顶部热损失和盖板对天空的辐射散热损失是导致冻结的主要原因。缩小支管间距和改用较大直径的支管或集管以及增大空气夹层厚度可以提高集热器夜间抗冻性能。使用中空玻璃盖板可将支管最后完全冻结时间推迟1小时。使用TIM透明蜂窝或Low-E玻璃盖板都可将支管最后完全冻结时间推迟2~3 h。[1]提出了具有延迟冻结特性的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该系统通过在集热器内部加装蓄热体来增大其热容量,进而提高其夜间抗冻性能。建立了一个相变蓄能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系统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集热器白天运行模型和夜晚降温模型。模型中包含集热器内部PCM蓄热体白天蓄热相变过程和夜间释放潜热过程。设计并搭建了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和传统平板集热器系统的对比实验平台,并在合肥典型冬季条件下进行多天运行和降温冻结实验,研究对比了系统白天工作性能和夜间抗冻性能,验证了相变蓄能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系统理论模型。基于模型,对系统的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变相变蓄能集热器的PCM蓄热板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相变板和吸热板的结合传热系数和相变板厚度,分析了影响相变蓄能集热器性能的主次因素。进行了系统在不同辐照、夜间环温、风速、天空发射率等气象因素下的适用性研究。研究了系统在合肥、北京、徐州、西安四地冬季90天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传统集热器系统在夜间21:00开始结冰且夜间集热器的最低温度为-6℃,相变蓄能抗冻型平板集热器系统在夜间始终高于0℃不发生结冰。传统集热器系统在环温低于0℃就会发生夜间冻结而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可以在-4.5~0℃的夜间环温下不发生冻结。针对不同的夜间环境温度存在最佳的PCM相变温度(2-7℃)使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达到最高的抗冻性能。相变板厚度应设置为15mm左右以达到较高的PCM利用率。针对不同的夜间环境温度存在一个最佳的PCM-支管换热系数(10-40W/(m2·K))使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达到最高的抗冻性能,可选取使用导热胶粘接。在四个城市中,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的冬季平均效率比传统系统低5%-1 0%。四个城市相变蓄能平板集热器系统的季节平均冻结风险指数分别为0、0.04、0.12和0,而四个城市传统系统的季节平均冻结风险指数分别为0.23、0.89、0.82和0.62。为研究大尺寸集热器在寒冷地区的工作性能、抗冻性能和热应力性能,建立了大尺度集热器的非均匀流白天运行模型、夜间冻结模型和热应力模型。模型考虑了大尺度集热器的四种管路结构类型:VZ、VU、HZ、HU,可计算集热器内部每一点的温度变化和稳定流动下管路每一点的流速及压力。并采用广东五星公司的10.04 m2大尺寸集热器系统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此模型分析了其结构因素对大尺度集热器运行性能(包括热性能、流动阻力性能和抗冻型性能)的影响。采用热应力模型预测分析了大尺寸集热器的在冬季运行较大昼夜温差情况下的热应力分布特性。结果表明,H型集热器的效率比V型高5-6%,而V型集热器的防冻性能优于H型集热器。考虑到V型集热器内流动不均匀存在沸腾危险推荐采用H型集热器。与方形HZ集热器相比,长宽比为2.5的HZ集热器可以提高2%的效率而循环水流压降将增加一倍。采用方形VZ集热器可以显着提高集热器的效率,对集热器的压降影响不大。因此对于特定管路结构类型(HZ或VZ)的集热器,建议长宽比设定为接近1。增加集热器支管数量可同时提高其热效率和防冻性能。大尺度集热器在工作情况下的最大热应力位于吸热板和支管焊接线的两端,焊缝两端的热应力约为110~130MPa,中间部分的热应力约为40MPa。建议增加支管数量以减小中间热应力,同时增加未焊接长度以减小端部热应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2)

季文寒,刁彦华,赵耀华,陈传奇,王泽宇[10](2019)在《改进型微热管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空气作为换热介质的太阳能集热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微热管阵列为核心传热元件,设计并搭建了改进型微热管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测试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空气流量和不同进口温度对集热器集热性能的影响,获得相应参量对集热器的出口空气温度、集热效率和微热管阵列蒸发段温度的影响特性,分析对比了改进前后集热器的集热性能,得到了集热器效率的归一化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微热管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在夏季240 m~3/h空气流量时集热性能最佳,改进后的集热器相比原集热器在夏季的平均集热效率最高同比提升13.8%;在240 m~3/h风量下的平均集热效率最高达到了74%,对应集热器的压降为9.2 Pa。(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太阳能双效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本文对传统平板式太阳能双效集热器和L型翅片式集热器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空气集热模式和空气-水复合集热模式的传热特性,并研究空气和水的流量以及翅片高度对L型翅片式双效集热器瞬时集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空气质量流量为0. 016kg/s,水质量流量为0. 018 kg/s时,L型翅片式双效集热器集热效率比传统平板式集热效率提高了9%;集热器中水瞬时集热效率和空气的瞬时集热效率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但随着空气质量流量或者水质量流量的增加,集热器瞬时效率均有所提高;增加翅片高度可以有效的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东,张建军,张跃智,李金平,王林军.平板型双流道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扰流板结构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2].刘爽,马进伟,方廷勇,寇雪,童维维.L型翅片式太阳能平板双效集热器集热性能数值模拟研究[J].建筑科学.2019

[3].常晓琪,杜震宇.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集热性能试验[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红兵,姚华宁,龚雨桐,张晓坤,李思琦.新型平板热管式太阳能PV/T集热系统的性能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5].陈讲运.《高性能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团体标准编制启动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9

[6].杨鲁伟,李明,高文峰,刘刚,王云峰.ICP-OES研究平板太阳能集热器闷晒水质中的重金属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7].杨鲁伟.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耐久可靠性的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8].常晓琪.微通道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热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

[9].周帆.平板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寒冷地区应用中的冻结机制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季文寒,刁彦华,赵耀华,陈传奇,王泽宇.改进型微热管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分析[J].新能源进展.2019

标签:;  ;  ;  ;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论文-张东,张建军,张跃智,李金平,王林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