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科应激患者肉毒碱代谢变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附120例患者测定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向聪莲[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银屑病的通路及靶点,并利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及临床样本进行初步验证。2.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特点,研究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代谢状态的变化,从代谢组学的层面阐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在数据库中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有效成分并提取相应作用靶点,与银屑病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运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分析网络特征,分别得出网络图中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degree值。在string网站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运用CytoNCA插件,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利用R软件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预测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然后对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的靶点进行初步验证。将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固本祛湿化瘀方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4天后模型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涂抹5%咪喹莫特软膏,连续6天,第7天停止造模,记录PASI评分并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A、IL-6和TNF-α的含量。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且符合课题研究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予固本祛湿化瘀方口服干预12周,于0周和12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A、IL-6、TNF-α、IL-23、IL-1 β 和 IL-10 的含量。2.代谢组学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采用Analyst TF1.5软件采集血清样本数据,用Markerview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同时满足OPLS-DA模式下的VIP≥1.0及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P<0.05的不同组别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检索HMDB数据库,根据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质荷比,进一步确定其结构类型、元素组成及分子式等信息,将鉴定出来的代谢物提交给MetaboAnalyst5.0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固本祛湿化瘀方全方共78个有效成分,其中土茯苓15个,赤芍29个,莪术3个,熟地黄2个,乌梅8个,肿节风10个,白术7个,黄芪20个。根据有效成分共预测到233个靶点,检索得到银屑病靶点1563个。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作用靶点—银屑病靶点Venn图,得到107个共同靶点。利用Network analyzer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发现对应活性成分数量较多的药物是赤芍、土茯苓、黄芪、熟地黄,排名靠前的活性成分主要是Quercetin、kaempferol、beta-sitosterol 及 Stigmasterol,排名靠前的作用靶点是 TNF-α、IL-6、IL-17A 和 IL-10。通过 CytoNCA 插件,找到了 IL-6、TNF-α、TP53、MAPK8、IL-17A等35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GO-BP、CC和MF功能分析预测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主要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氧代谢、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过程,涉及细胞膜、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微观结构,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多种酶及蛋白功能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通路治疗银屑病。咪喹莫特造模后小鼠中血清中的致炎因子TNF-α、IL-17A和IL-6含量显着增多,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能够降低咪喹莫特诱导后小鼠血清中致炎因子TNF-α,IL-6和IL-17A水平,降低PASI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 β、IL-6、IL-17A、TNF-α和IL-23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水平降低而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后,可明显降低IL-1β、IL-6、IL-17A、TNF-α 和 IL-23 的含量,升高 IL-10 的浓度。2.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银屑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的代谢物共180个,根据VIP值和FC筛选后共98个,此即与银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银屑病治疗前后比较,筛选出P<0.05的代谢物共142个,根据VIP值和Fold Change筛选后共88个,和银屑病潜在生物标志物比较,发现了 55个共同代谢物。进一步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代物,共鉴定出86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35个与全部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代谢物一致,因此这35个代谢物被筛选为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差异代谢物,35个代谢物涉及22条代谢途径,其中5,6-二羟前列腺素Fla、6-酮前列腺素Fla、白三烯D4(LTD4)和白三烯E4(LTE4)等代谢物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鞘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与银屑病密切相关。有效组治疗前后有差异,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的代谢物共16个,其中11个可能与银屑病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AUC值大于0.7的7个代谢物中,有5个在健康组和有效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组和无效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成分,经实验验证本方可以降低小鼠及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2.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初步发现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
蒋璐剑[2](2021)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以胃肠动力障碍为主要表现,胃、胰十二指肠等手术术后常见。据统计肿瘤PGS总体发病率在5%-10%,其中胃大部切除术PGS发病率为8.5%,胰腺术后则高达19%-57%。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参考《美国胃肠病学杂志》治疗指南推荐的营养支持、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虽可改善症状,但尚无证据证明可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平均恢复时间仍需4-6周,因此,快速康复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治疗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中医中药体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我科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临床摸索与实践,逐步筛选出简便效廉的“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在超过5年的反复临床实践后,我们联合北京市主要三甲医院普外/腹部外科进行严格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77.8%(P<0.01),中位恢复时间为8天(P<0.01),以温阳行气为法的胃瘫外敷方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及严格的RCT研究证实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但能否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国际胰腺学术委员会ISGPS根据患者术后留置胃管或不能耐受固体饮食时长将PGS分级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最轻,术后置管时间最短),而从既往RCT研究分层数据可以看出,A、B、C级患者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3.00、6.78和8.29天,这一结果提示尽早干预可能进一步缩短恢复时间。因此,我们尝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筛选PGS高危人群;另一方面,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寒证”患者进行提前干预,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挖掘优势人群特征,这对进一步缩短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康复时间及节约国家有限医疗资源都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2.通过外部验证的方法验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3.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并筛选“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模型研究通过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国内外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应用Rev Man5.3及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将Meta分析中计算得到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合并风险度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2.临床研究:2.1模型验证部分:采用外部验证方法,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2019.01.01~2020.01.31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病例资料作为验证样本,结合ROC曲线及Med Calc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通过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完成模型的简化。2.2“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部分:采用历史性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2020.10.01~2021.01.3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治疗组,于术后第一天提前予“胃瘫外敷方”干预,纳入前一年该院相同时间段(2019.10.1~2020.1.31)、相同手术医生、相同病种、相同手术方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且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患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进行PGS发病率比较,结合PGS风险预测评分系统,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的疗效,并总结“胃瘫外敷方”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Meta分析及模型构建1.1本研究共检索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影响因素相关文献3480篇,最终纳入82篇文献,包含78篇病例对照研究和4篇队列研究,涉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患者48342例,其中确诊胃瘫病例4397例。1.2剔除OR≈1的危险因素后,共纳入29个影响因素,初步构建模型为:Logit(P)=-2.31+1.2×(年龄≥67岁)+0.97×肥胖+0.89×体重减轻+0.51×饮酒史+0.62×HP感染+1.34×术前胃流出道梗阻+0.86×糖尿病病史+0.83×腹部手术史+1.45×术前高血糖症+0.41×术前贫血+0.83×术前低蛋白血症+0.77×急诊手术+1.02×非毕I式重建+0.99×术时≥3小时+0.48×3.5小时+0.54×(出血≥1000 ml)-1.83×(D0~2淋巴结清扫)+1.45×合并脏器切除+1.23×颈吻合+1.25×吻合口渗漏+1.37×腹腔感染+1.21×胰瘘+1.22×术后高血糖症+0.81×术后贫血+0.55×术后自控镇痛泵+1.07×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16×围手术期高血糖症+0.62×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2.临床研究2.1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与简化2.1.1采用外部验证方法,最终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结直肠外科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的样本病例共1031例,其中胃瘫组110例,对照组921例,结果显示:验证样本的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病情况的AUC及95%CI分别为0.709(0.657~0.761)和 0.708(0.651~0.765),差异性检验结果为 Z=0.028,P=0.977,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与实际发病情况的预测效能接近且无统计学差异。2.1.2术前高血糖、术前低蛋白血症、术时≥3.5小时、合并脏器切除、吻合口渗漏、腹腔感染、术后高血糖、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围手术期高血糖、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精神因素等1 1项单项影响因素对PGS风险预测具有诊断价值,但测效能小于本研究所建立的PGS风险预测模型。2.1.3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赋值,简化后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为:评分=12×(年龄≥67岁)+10×肥胖+9×体重减轻+5×饮酒史+6×HP感染+13×术前胃流出道梗阻+9×糖尿病病史+8×腹部手术史+15×术前高血糖症+4×术前贫血+8×术前低蛋白血症+8×急诊手术+10×非毕I式重建+10×术时≥3小时+5×3.5小时+5×(出血≥1000 ml)-18×(D0~2淋巴结清扫)+15×合并脏器切除+12×颈吻合+13×吻合口渗漏+14×腹腔感染+12×胰瘘+12×术后高血糖症+8×术后贫血+6×术后自控镇痛泵+11 ×术后不良进食过程+12×围手术期高血糖症+6×围手术期低蛋白血症+14×精神因素。简化后的PGS风险预测评分模型AUC及95%CI为0.710(0.658,0.762),ROC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节点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低危险度。2.1.4 简化的 PGS 风险预测模型 AUC 及 95%CI 为 0.710(0.658,0.762),ROC 曲线诊断分界点为51分,根据此诊断分界点可将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罹患PGS风险划分为高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低危险度(模型评分≤51分)。2.1.5采用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对1031例验证样本进行评分,对比是否发生胃瘫这一结局,结果显示:低危组746例,胃瘫发生率6.43%;高危组285例,胃瘫发生率21.75%。2.2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2.2.1一般信息试验组共收集病例152例患者,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5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1例;年龄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存在差异;性别方面,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共收集病例152例,其中高危组50例,发生胃瘫14例,低危组102例,发生胃瘫6例;总体人群、高危人群、低危人群在年龄方面、性别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种、术式构成比相同,年龄、性别、危险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可比。2.2.2疗效评价试验组整体人群、高危组、低危组胃瘫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下降(整体人群:试验组:3.95%(6/152),对照组:13.16%(20/152);高危人群:试验组 10%(5/50),对照组:28%(14/50);低危人群:试验组0.98%(1/102),对照组5.88(6/102),其中整体人群及高危组胃瘫发生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整体人群P=0.004,高危组人群P=0.022,低危组人群P=0.053)。2.2.3“胃瘫外敷方”干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局部辨证属“寒证”人群特征“胃瘫外敷方”总体人群优势特征为:(1)总体人群:<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2)“胃瘫外敷方”高危人群优势特征为:术后无腹腔感染。研究结论1.采用Meta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简化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增强了使用便捷性。2.推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使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术后胃瘫风险评分,对于评分结果>51的患者,提示其为术后胃瘫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开始干预。3.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腹部局部辨证属“寒证”且经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为高危人群的患者,予“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术后胃瘫的发生,初步提示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及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年龄<67岁、术后无腹腔感染、精神调畅是本研究中“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患者的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晏斌[3](2020)在《灵归方对奥硝唑诱导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计全世界大约有4850万对夫妇(8~12%)患有不孕不育,其患病率因国家和地区而异,男性因素所致生育问题的分布在20%~70%之间,精子数量少、形态异常、运动能力差是与男性因素相关的常见原因。随着世界范围内男性不育症的不断增多,它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的健康问题。目前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主要方式为药物治疗、手术及辅助生殖技术,但是存在疗效不确定、造成侵入性损害、价格高,或伴随不良反应和其他高风险的问题,使得男性不育症患者寻求其他治疗策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中医药成为男性不育症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灵归方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经验处方,由仙灵脾、当归、熟地黄、山药等13味药组成,具有补肾、活血的功效,前期临床研究发现灵归方有提高弱精子症患者精子活动率的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明,故设计本研究以阐明灵归方改善精子活动率的可能机制。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索使用奥硝唑(Ornidazole,ORN)制备弱精子症动物模型,观察不同剂量(200,400,800 mg/(kg·d))的ORN对于雄性SD大鼠精子浓度、活动率的影响;第二部分为保护性实验,设置对照组、模型组、灵归方组、左卡尼汀组,综合评价灵归方对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精液质量、附睾左旋肉碱(L-carnitine,LC)含量、附睾肉碱转运蛋白(Carnitine/organiccation transporter2,OCTN2)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检测灵归方干预后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附睾SOD、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光学显微镜观察睾丸、附睾组织病理学变化。第一部分:ORN诱导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的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ORN灌胃对雄性SD大鼠精液质量的影响,以制备弱精子症模型大鼠。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进行编号,使用电子秤称重并详细记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各10只,具体给药方法为:模型 1 组:200mg/(kg·d)ORN;模型 2 组:400mg/(kg·d)ORN;模型 3组:800mg/(kg·d)ORN;对照组:1ml/100g0.5%CMC-Na(由于 ORN 水溶性差,故采用CMC-Na溶解后灌胃)。按照1ml/100g体重进行给药,连续灌胃20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变化,在末次给药24小时后用5%水合氯酸溶液(0.7ml/100g)进行腹部注射麻醉,水合氯酸溶液使用剂量为按照0.4ml/100g体质量进行计算,大鼠麻醉后,称体重,取睾丸及附睾分别称重,计算睾丸、附睾脏器系数,并取大鼠左侧附睾尾进行精子浓度和活动率(PR+NP级精子百分率)分析。结果:1.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由于灌胃操作导致模型3组1只大鼠死亡。对照组一般状态良好,饮食正常,体毛浓密,且有光泽,大小便正常,活动量大,较活跃,存在笼内打斗现象;与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上述各项征象无显着下降,饮食无明显减少,饮水量相当,体毛正常,光泽度稍差,活动量未见减少,存在笼内打斗现象,精神可;模型2组较对照组上述征象有下降,饮食量减少,体毛较稀疏,体毛光泽度不及模型1组,活动量以及打斗现象无明显减少,精神尚可;模型3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有显着下降,饮食量减少,体毛稀疏,体毛光泽度明显降低且不及模型2组,活动量少,打斗现象减少,精神差。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大鼠体重,睾丸、附睾重量,以及睾丸、附睾脏器系数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2组体重,睾丸、附睾重量以及睾丸、附睾脏器系数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3组体重,睾丸、附睾重量以及睾丸、附睾脏器系数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与模型2组精子浓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3组精子浓度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1组(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无统计学改变(P>0.05),模型2组、模型3组(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均下降(P<0.01)。结论:1.200 mg/(kg·d)ORN灌胃20天对于大鼠体重,睾丸、附睾重量及脏器系数,精子浓度、(PR+NP)级精子浓度及活动率均无影响。2.400 mg/(kg·d)ORN灌胃20天,对大鼠精子浓度无影响,但可导致(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下降,可用于制备弱精子症模型大鼠。3.800 mg/(kg·d)ORN灌胃20天可导致大鼠精子浓度、(PR+NP)级精子浓度及活动率均明显下降,可用于制备少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第二部分:灵归方对ORN诱导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一:灵归方对ORN诱导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LC相关通路的影响目的:观察灵归方对ORN诱导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精液质量、附睾LC含量,附睾OCTN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揭示ORN诱导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能量代谢障碍以及灵归方改善弱精子症大鼠附睾功能的相关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进行编号,使用普通电子秤称重并详细记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左卡尼汀组、灵归方组,每组各10只,具体给药方法为:对照组:1ml/100g 0.5%CMC-Na;模型组:400mg/(kg·d)ORN;左卡尼汀组:LC 100mg/(kg·d)+400mg/(kg·d)ORN;灵归方组:灵归方浓缩液,按 17.5g 生药/kg+400mg/(kg·d)ORN,连续灌胃 20 天,ORN 均为上午 8:00-9:00灌胃,干预药物为下午5:30-6:30灌胃。末次给药24 h后,5%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剪开阴囊,取出实验大鼠右侧附睾,用于进行精子浓度及活动率检测;左侧附睾在(pH 7.2~7.4)0.01mol/LPBS缓冲液配制的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进行固定,用于附睾LC含量、OCTN2蛋白与mRNA表达的检测。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附睾中LC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大鼠附睾OCTN2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大鼠附睾OCTN2 mRNA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各组精子浓度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归方组与左卡尼汀组(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灵归方组与左卡尼汀组比较,(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附睾LC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归方组与左卡尼汀组附睾LC含量升高(P<0.05);且左卡尼汀组附睾LC含量高于灵归方组(P<0.05)。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CTN2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归方组、左卡尼汀组OCTN2蛋白表达升高(P<0.05);灵归方组与左卡尼汀组比较,OCTN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OCTN2 mRNA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灵归方组、左卡尼汀组OCTN2 mRNA表达上调(P<0.05);灵归方组与左卡尼汀组比较,OCTN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400mg/(kg·d)ORN连续灌胃20天可导致大鼠精子活动率下降,可能与抑制附睾OCTN2蛋白及mRNA表达,引起血浆向附睾LC转运减少,导致附睾LC含量下降有关。2.灵归方能够提高ORN诱导弱精子症模型大鼠(PR+NP)级精子浓度及精子活动率,可能与增加大鼠附睾LC含量有关。3.灵归方可以上调ORN所致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中OCTN2蛋白及mRNA的表达,从而增加LC从血浆向附睾转运。实验二:灵归方对弱精子症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及附睾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目的:观察灵归方对ORN所致弱精子症模型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附睾SOD、GSH-Px、MD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ORN造成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的可能机制以及灵归方的保护作用。方法:分组及灌胃方式同实验一。股动脉取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大鼠血清中FSH、LH、T含量,取右侧附睾组织制备成5%的组织匀浆,将匀浆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进行SOD、GSH-Px活性以及MDA含量的检测。左侧睾丸、附睾部分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随后用于观察睾丸、附睾结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各组FSH、LH及T水平改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附睾GSH-Px、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左卡尼汀组及灵归方组GSH-Px、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灵归方组与左卡尼汀组相比GSH-Px、SOD活性以及MDA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显微镜下可见各组大鼠睾丸中各生精小管结构正常,管腔明显,整齐排列,大量精子及精子细胞充满生精小管管腔,形态正常;各级生精细胞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各级生精细胞分裂活跃,各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各组之间的形态学差异并不明显;各组附睾组织形态学改变并不明显,管腔中可见大量的精子,模型组附睾管腔中可见少量脱落细胞成分。结论:1.400mg/(kg·d)ORN连续灌胃20天对雄性SD大鼠血清性激素水平,睾丸、附睾组织形态并无显着影响,但是会引起附睾GSH-Px、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可能是导致大鼠精子活动率下降的原因之一。2.灵归方可以增加附睾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ORN所致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氧化损伤,维持正常的精子成熟环境。
郑源[4](2020)在《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也是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重点。血液超滤能够改善利尿剂抵抗的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水钠潴留,虽然从“形”的意义上可以代替肾脏部分功能,避免生理性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但仍不能从“功”的意义上代替肾脏温煦的功能,不能做到水液的泌别清浊。使得超滤过程中既包含尿液,还包括正常的津液,即阴液。阴液亏虚则患者出现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阴虚证候,津液丢失过多则阳气无所依,不仅仅容易导致气阴两伤,更易出现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因此我们在临床上使用扶正养心中药联合血液超滤,改善患者利尿剂抵抗的同时益气扶正,纠正超滤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同时更利于改善心衰患者远期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既往临床使用中药联合超滤治疗与单纯超滤治疗比较,评估中药联合超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作用靶点,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与作用机制的之间的联系。前期研究中已经对超滤治疗慢性心衰患者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因此依据其结果做进一步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有利于对超滤治疗的作用途径进行阐释。目的:1.回顾性研究中药联合超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潜在作用靶点,深入探讨中药药理与作用机制之间的联系。3.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寻找超滤对心衰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物质的差异,有利于对超滤治疗心衰的作用途径进行阐释。方法:1.回顾性的观察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住院接受血液超滤治疗的心肺气虚,阳虚水泛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45例,其中扶正养心中药合并超滤组25例,单纯使用超滤组20例,观察疗效性指标:hs-CRP、NT-proBNP,安全性指标:离子(K+、Na+、Cl-)、HCT、肌酐、尿素氮,分别于超滤前、首次超滤后、治疗10天后等3个时间点进行数据统计;对心悸、畏寒肢冷、气短、气喘、面肿、乏力、咳嗽、咳痰、腹胀、舌苔等中医证候进行评分以及体重,在超滤前和治疗10天后2个时间点评价。通过本组的前后对比、组间比较以及回归性分析各因素与最终疗效之间的关系,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更好地发挥血液超滤技术与中医药在临床治疗心衰方面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高质量研究证据。2.利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V2.0(TCMIP V2.0),将扶正养心中药的化学信息进行靶标预测,与心衰相关疾病靶标信息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富集分析药物干预疾病关键靶标,并构建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作用靶标和心衰疾病相关通路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得到作用于这些关键靶标的主要成分,即与药物有效性相关的化学成分,并根据质量标志物结合文献报道对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3.纳入17例血液超滤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抽取超滤前、后的外周静脉血5ml,利用L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将超滤前后的代谢产物谱进行对比分析,检测前后的代谢模式,筛选标志性代谢群。结果:1.回顾性研究1.1治疗前后及10天后组间比较首次超滤后超滤组与中药+超滤组在效果指标NT-proBNP以及hs-CRP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中药+超滤组治疗后排Na+水平高于超滤组水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10天后两组NT-proBNP及Na+水平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显示中药+超滤高于单纯超滤组。Na+是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而CHF患者水肿发生的首要因素是体内钠总量的增加,因此缓解钠水潴留的核心是钠。利尿剂排出的是低张尿,充分利尿后仍会出现钠的滞留,而超滤是等渗的利尿,比较利尿剂更增加钠的排出。1.2组内前后比较超滤组治疗前后NT-proBNP及Na+水平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体重的下降与中医证候积分也出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中药+超滤组治疗前后NT-proBNP也出现统计学差异,体重的下降与中医证候积分均出现显着性统计学差异,而离子未出现统计学改变。证明超滤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发作的治疗疗效显着,可以明显缓解患者因肺循环出现的气喘、咳嗽咳泡沫痰或体循环淤血出现的面浮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症状。而中药+超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更为明显,且并未出现离子改变,考虑其纠正了因大量脱水出现的气阴两伤等症状。1.3各变量对治疗疗效的回归性影响在回归性分析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对目标疗效为保护性因素,表明中药+超滤组相较于单纯超滤组而言,疗效更好;治疗10天后中医积分为危险性因素,表明超滤治疗后积分越小,疗效越好;超滤后10天Na+水平对疗效为危险性因素,表明超滤治疗10天后Na+水平越高,疗效越差。将三个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性分析后可知组别为保护性因素,中医证候积分为危险性因素,积分越小,疗效越好,因此可以证明中药+超滤组疗效明显好于超滤组且中医证候积分可以作为评价标准。结论:中药联合血液超滤较单纯血液超滤能更好的改善CHF患者因肺循环出现的气喘、咳嗽咳泡沫痰或体循环淤血出现的面浮肢肿尤其是下肢水肿等症状等症状且并未出现离子改变,同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对NT-proBNP有明显改善。2.网络药理学针对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方面共得到88个核心靶标,中药与疾病共有靶标有4条,为ATP1A1、ATP1A2、TNF、PIK3CG;基因功能主要涉及线粒体电子传递、氧化还原过程、乙醇氧化、脂肪酸代谢过程等多个条目;主要作用通路涉及呼吸电子传递、复合物生化、腺苷受体、PKA激活等,针对这些分析扶正养心中药治疗心衰的可能作用机制。结论:本研究利用TCMIP V2.0平台以大数据和模型计算为基础,将多种学科融合,多层次、多环节整合研究证明扶正养心中药里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产生的作用,这些靶点及通路均与文献报道及最新的研究的相关机制相吻合,这也证明TCMIP平台的准确性。本研究是基于此平台的一个计算和预测,希望未来能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将经验名方做好继承和发扬。3.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前期代谢组学研究显示超滤后患者体内酰基肉碱及氨基酸类的含量出现了异常,通过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酰基肉碱中C2酰基肉碱,C8酰基肉碱,C10酰基肉碱,C12:1酰基肉碱等11个酰基肉碱成分出现下降;氨基酸中天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鸟氨酸与肌酸酐的含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结论:酰基肉碱可以直接参与脂肪酸氧化,与心肌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一方面它们累积到心肌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导致心衰的代谢紊乱。另一方面酰基肉碱的上调可能会影响乙酰辅酶α的产生,从而直接对心肌造成损伤。超滤治疗后患者体内酰基肉碱下降证明超滤对心衰患者有良好的效果。血液超滤主要影响了天冬氨酸、鸟氨酸与肌酸酐都与精氨酸代谢和尿素循环密切相关。血滤后病人这些成分出现变化可能提示其对病人的精氨酸代谢发挥了调节。但本研究中精氨酸及瓜氨酸的含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提示血滤并对整个精氨酸及尿素循环系统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索。天门氨酸与鸟氨酸都是体内提供尿素和谷氨酰氨合成的底物,而谷氨酰胺和尿素都是氨的解毒产物,鸟氨酸几乎涉及尿素循环的活化和氨解毒的全部过程,血滤降低这部分成分的含量可能提示血滤降低了血氨的含量,发挥一定的解毒作用,缓解了体内的压力,从而导致体内天冬氨酸和鸟氨酸含量的下调。
李琰峰[5](2020)在《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男性不育症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西医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男性不育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中医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疗效确切,能很好地弥补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不足;广嗣育麟汤以补肾生精为治疗原则,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广嗣育麟汤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其改善生精功能的机制与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性。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阳性对照组采用左卡尼汀治疗,观察组用左卡尼汀联合广嗣育麟汤治疗;疗程为90天;观察在治疗前后患者精液量、液化程度、精子浓度、精子总数、精子总活率、前向运动百分率等精液质量指标以及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的变化;通过统计分析观察广嗣育麟汤治疗肾虚证男性不育的疗效。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诱导建立生精障碍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2只;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去离子水灌胃,对照组给予左卡尼汀口服液灌胃,低、中、高剂量组给予广嗣育麟汤悬混液低、中、高剂量灌胃,共计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血清性激素、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等指标,以及睾丸组织形态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的变,探讨广嗣育麟汤最佳药物治疗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Bax、Bcl-2蛋白的含量;采用WB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查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探讨广嗣育麟汤改善生精功能的机制,以及其与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性。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精液质量相关指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中医症状总评分以及肾精亏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不同证候评分,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或P<0.01);根据临床疗效标准,广嗣育麟汤联合左卡尼汀整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左卡尼汀治疗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实验研究:干预结束后,广嗣育麟汤各剂量组大鼠一般情况、体重、脏器系数、精液质量、抑制素B、附睾肉毒碱等指标检测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中剂量组优于对照组;性激素相关指标中,广嗣育麟汤各组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LH和高剂量组T优于对照组;观察睾丸组织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可见广嗣育麟汤各组生精细胞形态和数量、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睾丸组织Bax、Bcl-2蛋白的含量,可见广嗣育麟汤组Bax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含量以及Bcl-2/Bax 比值均明显高于同对照组;采用WB和Real time PCR方法检查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量,可见观察组SCF、c-kit、PI3K、AKT、Bcl-2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Bad、Bax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mRNA的表达量SCF、c-kit、AKT、Bcl-2高于对照组,Bad、Bax mRNA的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结论1.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男性不育症患者的精液质量,降低肾虚证患者中医症状评分;2.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改善生精障碍模型大鼠一般状态,提高睾丸附睾脏器系数、精液质量、抑制素B和附睾肉毒碱含量,参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性激素的调控,修复睾丸组织及超微结构的形态;3.广嗣育麟汤中剂量为最佳治疗药物浓度;4.广嗣育麟汤可以通过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促进生精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生精细胞的凋亡。综上所述,广嗣育麟汤可以有效治疗肾虚型男性不育症,其调控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是作用机制之一。
王邵梅[6](2020)在《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代谢组学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目的地。缺血性心脏病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最终会演变为慢性HF,围绕慢性HF开展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研究对临床防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益气治疗HF和改善HF患者心脏能量代谢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参麦(SM)及其主要成分人参总皂苷(TSPG)都对心功能改善均具有很好的作用。目的:本研究从HF患者能量代谢的血清学相关指标和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学水平进行分析,通过两部分的研究,综合分析论证SM对HF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SM改善HF患者的能量代谢: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120位HF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Heart failure HF)、参麦组(HF+SM)、阳性对照曲美他嗪组(HF+TMZ)。HF组按照治疗指南标准治疗,SM组和TMZ组HF患者标准治疗加对应分组药物治疗7天。治疗前后评估各组NYHA功分级、心衰中医临床症状评分(TCM-s)和BNP水平。采用代谢底物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代谢底物游离脂肪酸(FFA)、葡萄糖、丙酮酸(PA)、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s BCAA)和乳酸(LA)的变化。第二部分:SM通过能量代谢途径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原代心肌细胞的保护机制从SD乳鼠(出生24h)中提取原代心肌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I/R)、参麦组(Ischemia-Reperfusion+Shenmai I/R+SM)、左卡尼汀组(Ischemia-Reperfusion+L-carnitine I/R+LC)、人参总皂甙组(Ischemia-Reperfusion+total saponins of Panax ginseng I/R+TSPG)和曲美他嗪组(Ischemia-Reperfusion+Trimetazidine I/R+TMZ),采用无糖培养基及缺氧装置构建缺血模型,各组分别加入对应的药物,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释放活性、能量代谢底物及直接供能物质ATP及产生能量的底物ADP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技术检测各组心肌能量代谢过程中关键酶及转运体的表达。结果:纳入的三组HF患者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SM组和TMZ组治疗后NYHA功能分级较对照治疗明显改善,且SM的作用效果比TMZ更显着(p<0.01)。SM对TCM-s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和TMZ治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M处理显着降低了BNP水平(p<0.05)。此外,SM组和TMZ组的BNP(C-BNP)变化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7d后,各组血清FFA和LA含量均明显低于基线水平,但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SM组较TMZ组与对照组摄取利用FFA、PA水平明显增加。此外,SM组治疗7d后BCAA含量明显升高,且SM组BCAA水平显着高于TMZ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水平的研究结果显示,SM及其主要成分TSPG均能减轻I/R处理后心肌细胞的损伤,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SM组LDH释放较TSPG组明显减少(P<0.01)。SM组PK释放水平明显低于TSPG组(P<0.05)。SM可明显升高I/R处理后心肌细胞FFA和葡萄糖代谢路径的关键酶及转运体的蛋白表达。SM可明显增加心肌细胞在I/R处理后对培养液中FFA和葡萄糖的摄取(P<0.01),明显的减少了LA的生成(P<0.01)。SM可提高I/R组处理后心肌细胞ATP含量,降低ADP/ATP比值。结论:HF患者在标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SM综合治疗可以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同时,通过调节代谢底物的摄取利用,改善HF患者的机体供能,纠正HF患者的能量代谢紊乱,其作用效果比阳性对照TMZ更为显着,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证明了中药复合成分药物用于HF临床治疗的价值。通过SM及其主要成分TSPG明显减轻I/R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改善I/R处理后心肌细胞的能量底物利用障碍,提高线粒体ATP的能量产生,纠正心肌细胞I/R处理后ADP和ATP的能量代谢失衡,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在细胞学水平上论证了SM作用于HF的代谢机制。
赵新玲[7](2020)在《猪毛菜提取物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瘫的作用及其分散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猪毛菜是Salsoloideae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亚和西南亚,地中海和北非等盐碱地带。其富含多种化学成分,但目前对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Salsola collina,EES)的活性及制剂研究尚未见报导。本课题研究EES的组成成分,探讨其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GDP)的效果及其潜在机制,并优化其分散片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制备猪毛菜醇提物,萃取得到EES。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设置梯度洗脱,分析EES组成成分。通过给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并不规则地喂食高糖高脂(High sugar and high fat,HSHF)饲料来建立DGP模型。给药期间记录各组大鼠摄食、体重及血糖的变化。实验结束后,通过酚红标记法测量胃排空。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酸酯(triglyceride,TG)含量以及胃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组织中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和蛋白质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PGP9.5)的表达水平。使用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中促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胃泌素(gastrin,GAS),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的浓度。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组织的病理变化。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Kit及其天然配体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在胃组织中的表达。由此探讨EES对DGP大鼠的作用机制。以EES为主药,采用粉末直接压片,以片剂外观、崩解时限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目标分散片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稳定性试验及毒性试验。结果:EES主要由D-半乳糖醛酸,苔色酸,原儿茶酸,咖啡酸,水杨酸,香草酸,丁香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组成。与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相比,用不同剂量的EES治疗后,大鼠的胃排空、摄食、体重及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0.01),血清TC和TG水平降低(P<0.05-0.01),血清NO水平升高(P<0.05-0.01);胃组织中的SOD,CAT和GSH-Px浓度升高,而MDA浓度降低(P<0.05-0.01);胃组织中nNOS和PGP9.5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0.01)。同时,EES干预后大鼠血清ghrelin和GAS升高,而SS和VIP降低(与DGP组大鼠比较,P<0.05-0.01)。EES还可不同程度地恢复DGP大鼠胃组织损伤,增加胃组织中c-Kit和SC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与DGP组大鼠比较,P<0.05-0.01)。通过工艺筛选确定EES分散片的最佳处方为,主药EES 30%,填充剂MCC:赤藓糖醇(10:8)37%,崩解剂干淀粉:PVPP:L-HPC(2:1:1)30%,润滑剂微粉硅胶:硬脂酸镁(5:2)3%。经实验发现,EES分散片的稳定性良好,且安全无毒。结论:EES促进DGP大鼠的胃排空,减少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血糖和降脂活性以及其对氧化应激的抑制以及胃神经元数量的增加有关,与EES通过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和c-Kit/SCF信号通路有关,这种多途径、多机制的治疗作用使EES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EES分散片的配方合理,工艺条件可行,产品质量合格,安全可靠。
王立群[8](2019)在《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文中提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指不是由于缺血性、高血压性或瓣膜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可以导致心律失常的心肌异常。它包含了遗传性、全身性、感染性及炎症性疾病的较宽疾病谱,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疾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左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性和结节病、南美锥虫病以及左室致密化不全。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表型与其它心肌病有重叠,特别是伴有心律失常表现的扩张型心肌病(可有心室扩张和[或]收缩功能受损)。这个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评估和管理的指南以及关于遗传学和疾病机制的临床相关信息。每项建议都采用ACC和AHA制定的推荐等级和证据水平的方式表示。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9](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认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罗辉[10](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二、外科应激患者肉毒碱代谢变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附120例患者测定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科应激患者肉毒碱代谢变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附120例患者测定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名的阐述 |
二、病因病机的论述 |
三、中医内治 |
四、中医外治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三、诊断 |
四、治疗概况 |
第三节 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
三、网络药理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 |
一、代谢组学概况 |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
三、代谢组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三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一、临床资料 |
二、材料及方法 |
三、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患者的机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总离子流 |
二、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
三、代谢数据分析结果 |
四、多元统计分析 |
五、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
六、代谢物及代谢途径解释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立法选方依据 |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初探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中医研究进展 |
一、古代中医认识 |
二、当代医家认识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西医研究进展 |
一、概述 |
二、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
三、诊断及分级 |
四、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检索策略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质量评价 |
5. 资料提取 |
6. 统计方法 |
7. 模型构建的方法 |
第二节 Meta分析结果及模型构建 |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纳入文献分析 |
3.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
4.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5.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 |
第三节 讨论 |
1. Meta分析合并结果 |
2.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的风险预测模型的使用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及简化 |
前言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模型验证 |
2. 模型简化 |
第三节 讨论 |
1. 既往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 |
2. 模型的优效性及不足 |
研究二 结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评价“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疗效评价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治疗方案 |
4. 数据收集 |
5.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优势人群特征筛选 |
4. 安全性分析 |
5. 随访 |
第三节 讨论 |
1. “治未病”思想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 |
2. 结合PGS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胃瘫外敷方”提前干预效果及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3. “胃瘫外敷方”组方潜力挖掘 |
4.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结合“胃瘫外敷方”的临床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森林图 |
附录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发病因素漏斗图 |
附录3: 验证人群PGS发生概率及得分表 |
个人简介 |
(3)灵归方对奥硝唑诱导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中医诊治男性不育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诊治男性不育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ORN诱导弱精子症模型大鼠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状态 |
3.2 大鼠体重,睾丸、附睾重量 |
3.3 大鼠睾丸、附睾脏器系数 |
3.4 精子浓度及活动率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灵归方对ORN诱导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灵归方对ORN诱导弱精子症大鼠附睾LC相关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精子浓度及活动率 |
3.2 附睾LC含量 |
3.3 灵归方对附睾OCTN2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灵归方对附睾OCTN2 mRNA表达的影响 |
实验二 灵归方对弱精子症大鼠血清性激素及附睾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灵归方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
3.2 灵归方对附睾组织GSH-Px、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
3.3 灵归方对睾丸、附睾组织结构的影响 |
讨论 |
1. 选择LC相关通路作为研究的依据 |
2. 选择ORN作为造模药物的依据 |
3. 灵归方组方分析 |
4. 灵归方改善弱精子症大鼠作用机制 |
4.1 灵归方增加弱精子症大鼠附睾LC含量 |
4.2 灵归方上调OCTN2蛋白及mRNA在附睾中的表达 |
4.3 灵归方抗氧化作用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4)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组学在慢性心力衰竭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扶正养心中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平台的扶正养心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肉毒碱及氨基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肉毒碱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实验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男性不育症中医诊治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辨证论治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男性不育症西医诊治研究进展 |
1 男性不育症的病因 |
2 男性不育症的治疗 |
3 生精细胞增殖、凋亡的研究进展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广嗣育麟汤治疗肾虚型男性不育症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广嗣育麟汤对GTW诱导生精障碍模型大鼠生精功能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广嗣育麟汤对生精障碍大鼠的SCF/c-kit-PI3K-Bcl-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代谢组学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参麦注射液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能量代谢:随机对照试验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参麦通过能量代谢途径对原代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的保护机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A.缩略语 |
B.个人简历 |
C.综述 |
参考文献 |
(7)猪毛菜提取物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瘫的作用及其分散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猪毛菜概述 |
1.1.1 简介 |
1.1.2 药理作用 |
1.1.2.1 降压降脂作用 |
1.1.2.2 促胃肠作用 |
1.1.2.3 保肝作用 |
1.1.2.4 其他作用 |
1.2 糖尿病胃轻瘫概述 |
1.2.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1.2.2 糖尿病胃轻瘫 |
1.2.3 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 |
1.2.3.1 闪烁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评估 |
1.2.3.2 超声检查 |
1.2.3.3 呼气试验 |
1.2.3.4 无线运动胶囊 |
1.2.4 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
1.2.4.1 饮食治疗 |
1.2.4.2 新型药物治疗 |
1.2.4.3 新型介入治疗 |
1.2.4.4 中医治疗 |
1.3 分散片概述 |
1.3.1 分散片辅料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 |
2.2.2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成分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HPLC和 LC-MS的表征 |
2.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GP大鼠氧化应激及胃部神经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溶液的配制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 |
3.2.2 DGP模型大鼠的制备 |
3.2.3 样品制备 |
3.2.4 胃排空 |
3.2.5 生化分析 |
3.2.6 测定氧化应激有关的指标 |
3.2.7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WB)检测n NOS和 PGP9.5 表达 |
3.2.8 胃组织中n NOS和 PGP9.5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2.9 统计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EES对 DGP大鼠体重,每日食物摄入量和血糖的影响 |
3.3.2 EES对 DGP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
3.3.3 EES对 DGP大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4 EES对 DGP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5 EES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组织中nNOS和 PGP9.5 蛋白水平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GP大鼠Cajal间质细胞和胃肠激素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溶液的配制 |
4.1.4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 |
4.2.2 DGP模型大鼠的制备 |
4.2.3 样品制备 |
4.2.4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
4.2.5 胃组织HE染色 |
4.2.6 Real time-PCR法检测胃窦组织中c-Kit、SCF mRNA |
4.2.7 蛋白质印迹分析评估ICCs的表达 |
4.2.8 免疫荧光染色c-Kit |
4.2.9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EES对 DGP大鼠脑肠肽的影响 |
4.3.2 EES对 DGP大鼠胃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4.3.3 EES对 DGP大鼠胃c-Kit、SCF mRNA表达的影响 |
4.3.4 EES对 DGP大鼠胃ICCs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五章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分散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猪毛菜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制备 |
5.2.2 单因素实验 |
5.2.2.1 评价标准 |
5.2.2.2 填充剂的选择 |
5.2.2.3 崩解剂的筛选 |
5.2.2.4 润滑剂的筛选 |
5.2.2.5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
5.2.3 正交实验优化处方 |
5.2.4 分散片质量标准研究 |
5.2.5 分散片中总酚酸的测定 |
5.2.5.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5.2.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5.3 显色及测定 |
5.2.5.4 制备标准曲线 |
5.2.5.5 方法学考察 |
5.2.6 EES分散片的工艺验证 |
5.2.7 分散片稳定性检查 |
5.2.8 EES分散片的毒性试验 |
5.2.8.1 急性毒性试验 |
5.2.8.2 长期毒性试验 |
5.2.9 统计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5.3.1.1 填充剂的筛选 |
5.3.1.2 崩解剂的选择 |
5.3.1.3 润滑剂的选择 |
5.3.1.4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
5.3.2 EES分散片正交试验结果 |
5.3.3 EES分散片工艺验证实验结果 |
5.3.4 EES分散片稳定性检查结果 |
5.3.4.1 高温试验 |
5.3.4.2 高湿试验 |
5.3.4.3 强光照射试验 |
4.3.4.4 加速试验 |
4.3.4.5 长期试验 |
5.3.5 EES分散片毒性实验结果 |
5.3.5.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5.3.5.2 长期毒性实验结果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概述 |
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
(一)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断 |
(二)评价概况 |
(三)家族史 |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
1. 复极异常 |
2. 除极和传导异常 |
3. 动态心电图监测 |
4. 信号平均心电图 |
(五)心脏影像 |
(六)电生理检查 |
(七)心内膜活检 |
(八)基因检测 |
1. 基因检测方法 |
2. 变异与基因解释 |
3. 采用什么检测 |
4. 不同方法的优势及劣势 |
5. 检测对象(见下表) |
6. 基因检测在ACM中的作用 |
7. 基因检测在危险分层和管理中的应用 |
(1)桥粒基因 |
(2)核纤层蛋白A/C(LMNA) |
(3)桥粒斑蛋白(DSP) |
(4)跨膜蛋白43(TMEM43) |
(5)受磷蛋白(PLN) |
8. 基因检测的局限性(见下表) |
(九)瀑式家族筛查(图5) |
1. 瀑式家族筛查:在儿童及成人中筛查推荐 |
(十)危险分层与ICD决定 |
(十一)对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管理 |
1.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物治疗 |
2. 导管消融的作用(见下表) |
(十二)防止疾病进展 |
三.疾病机制 |
(一)桥粒缺陷 |
(二)离子通道缺陷 |
(三)细胞骨架缺陷 |
1.肌原纤维细胞骨架 |
2.LIM区域-结合3-编码Z带迭接PDZ基序蛋白 |
3. α-辅肌动蛋白-2 |
4. 细丝蛋白C |
5. 肌原纤维外细胞骨架 |
(四)肌节缺陷 |
(五)代谢缺陷 |
(六)线粒体的形式 |
(七)组织细胞样(嗜酸瘤细胞)心肌病 |
四.其他疾病 |
(一)浸润性心肌病:淀粉样变性 |
(二)Brugada综合征 |
(三)钾通道:KCNQ1、KCNH2以及TRMP4 |
1.KCNQ1 |
2.KCNH2 |
3.TRPM4 |
4.受磷蛋白 |
(四)左室致密化不全 |
1.诊断方法及标准 |
(1)无创性影像(表6) |
(2)心电图 |
2.治疗 |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10)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外科应激患者肉毒碱代谢变化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附120例患者测定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 向聪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胃瘫外敷方早期干预研究[D]. 蒋璐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灵归方对奥硝唑诱导的弱精子症模型大鼠附睾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晏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中医药联合血液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及靶向代谢组学研究[D]. 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SCF/c-kit-PI3K-Bcl-2通路探讨广嗣育麟汤治疗男性不育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琰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代谢组学的作用机制[D]. 王邵梅.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7]猪毛菜提取物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瘫的作用及其分散片的研制[D]. 赵新玲.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2019 HRS关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评估、危险分层及管理专家共识[J]. 王立群.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04)
-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10]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