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卵器论文-徐丽丽,解春霞,郑华英,刘云鹏

产卵器论文-徐丽丽,解春霞,郑华英,刘云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卵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管氏肿腿蜂,产卵器,感器,扫描电子显微镜

产卵器论文文献综述

徐丽丽,解春霞,郑华英,刘云鹏[1](2019)在《管氏肿腿蜂产卵器感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管氏肿腿蜂在天牛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维持生态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明确管氏肿腿蜂产卵器和其上感器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其产卵器结构和感器类型分布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管氏肿腿蜂的产卵器为一般产卵器,由第1产卵瓣、第2产卵瓣以及第3产卵瓣构成。管氏肿腿蜂产卵器上共具5种感器类型,为末梢锥状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凹窝感器。第1、第2产卵瓣上皆未观察到感器分布,第3产卵瓣端部密布感器,侧边具十几个凹窝感器。根据感器形态结构和以往研究对各类型感器在管氏肿腿蜂产卵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合理推测。初步探讨了该昆虫天敌的产卵感受机制,对掌握其产卵选择机制具有重大意义,也为进一步的电生理、电化学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滕小慧,刘晓岚,谢桂英,汤清波,李为争[2](2017)在《棉铃虫产卵器感器的形态和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研究棉铃虫雌性成虫选择合适产卵位点的行为调控机制对制定防控棉铃虫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棉铃虫产卵器上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研究发现棉铃虫产卵器表面和产卵器开口周围布满了感器,主要为毛形感器,毛杆基部粗,顶端细,并且略有弯曲。根据长短,可将这些感器分为3种类型。毛形感器类型Ⅰ是棉铃虫产卵器上最长的感器,平均约长747.98μm。大约有100个,在产卵器的基部分布较多。毛形感器类型Ⅱ产卵器基部外侧分布较多,具基窝,部分端部有弯曲,平均约长143.34μm,大约有100个。毛形感器类型Ⅲ形体较小,平均约长14.72μm,但数量众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感器的功能及对产卵行为的调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9)

谷小红,蔡普默,杨燕川,王聪,杨晴阳[3](2017)在《橘小实蝇4种寄生蜂腹部和产卵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对橘小实蝇的4种寄生蜂(阿里山潜蝇茧蜂、切割潜蝇茧蜂、长尾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器和腹部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共发现8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蒲姆氏鬃、钟形感器、浅凹状感器、栓锥感器、腔锥感器、刺形感器和分泌毛孔;同时发现阿里山潜蝇茧蜂和布氏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尖细,而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的产卵针端部呈倒钩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蒋天小,鲁莹,李彦,王洪平[4](2016)在《桃小食心虫伪产卵器感器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桃小食心虫雌虫的产卵机制及规律,为桃小食心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扫描电镜对其雌虫伪产卵器感器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雌虫产卵器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Bhm式鬃毛、芽孢感器、乳状感器以及分泌孔。(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夏忆寒[5](2015)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二化螟腺体—产卵器中性信息素合成与化感基因的鉴定与组织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对环境的惊人适应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发达的感觉外部环境的能力,特别是化感能力。昆虫依靠化学感受完成求偶、觅食及防御等很多重要的生理和行为过程。在蛾类昆虫中,雌雄间的性信息素通讯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和种特异性,通常是由雌虫在特定的腺体内合成种特异性(特定组分及比例)的性信息素并释放到体外,同种雄虫个体则对性信息素进行感受并趋近雌虫,最后完成雌雄间的交配。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昆虫,是世界范围重要的水稻害虫,对其性信息素通讯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可以指导田间利用性信息素对二化螟的防治,并为开发高效的行为调控技术提供新靶标。迄今,有关二化螟性信息素合成以及产卵行为相关的化感机制的研究甚少,本文对二化螟腺体-产卵器的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并基于该转录组数据,将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鉴定了 32个性信息素合成相关基因和30个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其中56个基因在二化螟中是首次发现。在此基础上,通过RT-PCR及qPCR的方法,测定了这些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组织表达动态。另外,为了探究二化螟产卵器及足的化学感受功能,利用扫描电镜对两个组织表面的感受器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二化螟腺体-产卵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IlluminaHiSeqTM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和Trinity拼接,最终在二化螟腺体-产卵器转录组中得到37,619个Unigene,其中18,037个Unigene可以进行同源比对。在这18,037个Unigene中,57.97%比对上黑脉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6.49%比对上家蚕(Bombyx mori),4.09%比对上甜橘凤蝶(Papilio xuthus),2.57%比对上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利用 BLAST2GO,在这 37,619 个 Unigene 中有 8,506个Unigene可以进行GO分类,累计有31,874,18,952及9,636个基因分别被归类为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和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叁个不同的亚类;进一步细分后,累计62.53%的Unigene 归类为细胞代谢过程(cellular process),52.92%可归类为生物体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51.98%可归类为结合蛋白(binding),分别有50.48%可归类为细胞(cell)和细胞组成(cell part)。测序结果为二化螟相关代谢途径及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2.二化螟性信息素合成基因的鉴定、序列分析及表达谱测定二化螟的3种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Z11-16:Ald、Z13-18:Ald和Z9-16:Ald,关于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尚属空白。基于腺体-产卵器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共鉴定了 32个性信息素合成相关基因,包括1个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6个去饱和酶(Dess)基因、10个脂肪酸还原酶(FARs)基因、2个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s)基因、1个乙酰辅酶A羧酸醋酶(ACC)基因、4个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s)基因、3个乙酰辅酶A结合蛋白(ACBPs)基因和5个超长碳链延伸酶(ELOs)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显示,32个基因中,只有2个去饱和酶(CsupDes4和CsupDes5)基因和1个脂肪酸还原酶(CsupFAR2)基因具有性信息素腺体高表达的特点,并且与已报道的性信息素合成相关基因聚在一起,暗示这3个基因参与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合成过程。3.二化螟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序列分析及表达谱测定产卵器的化感作用在昆虫对产卵寄主及部位的选择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分子机制仍未得到阐释。基于二化螟雌虫腺体-产卵器的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30个可能的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包括8个气味结合蛋白(OBPs)基因、10个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2个气味受体(ORs)基因、1个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NMP)基因、8个羧酸酯酶(CXEs)基因和1个醛氧化酶(AOX)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化感相关基因均不具产卵器特异性,且除CsupCSP2和CsupCSP10为产卵器高表达外,其它化感基因均为触角高表达,说明相同的化感基因在产卵器和触角中均有表达,但在两类组织中参与不同的生理学过程。另外,在二化螟的腺体-产卵器内没有检测到信息素结合蛋白(PBP)基因的表达。4.二化螟产卵器及足上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二化螟的产卵器由腹部末端几节特化而成,相互嵌套。产卵器的顶端较平坦,分布有许多长刺形感器;产卵孔附近有1根粗且长的疑似毛形感器。在雌雄虫足的胫节表面发现有刺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刺形感器又分为2种,一种是较长的A型刺形感器,是雌虫前足上主要的感器类型,在雄虫足上也有大量分布;另一种是较短的B型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雄虫后足上。另外,在雌虫中、后足上还各发现了 一根鳞形感器。从感器的数量来看,雄虫后足上的感器要明显多于雌虫后足,而雌虫前足上的感器要多于雄虫前足。研究结果为产卵器和足在雌蛾产卵过程中的化感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璐[6](2015)在《四种不同产卵方式昆虫的产卵器感器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产卵是昆虫的生活史中至关重要的行为,一些昆虫以卵越冬,初孵幼虫的耐受性和行动力一般不强,因此给卵提供适宜的环境,相对充分的保护以及孵化后充足的食物来源,是昆虫产卵选择过程的重点。昆虫产卵的选择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寄主的找寻、降落、表面条件评估以及最后的接受或拒绝产卵。在这一过程中,昆虫的触角、下颚须、下唇须、尾须、足以及产卵器等在评价产卵场所时候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卵器作为昆虫进行产卵行为的附肢,在探测产卵场所的微环境、评价并触发产卵决定上起到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系统的记录并总结了四种不同产卵方式昆虫的产卵器形态以及产卵器上感器的类型,结合产卵行为对这些感器进行的功能性讨论使得对昆虫产卵过程中的感受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也为后期的产卵器感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的电化学、电生理和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以表面直接产卵、刻槽产卵、探测缝隙产卵以及穿刺寄主产卵四种不同产卵方式的昆虫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试验方法,观察分析不同产卵方式昆虫的产卵器构造,产卵器感器的外部形态、超微结构以及分布规律,对四种不同产卵方式的昆虫的感器组成进行分析对比,推断感器的功能,结果如下:1.表面直接产卵型:此类昆虫产卵器的延展性不强,表面上分布着长和短两种亚型的刺形感器,这些感器在数量的分布上没有表现出较明显的规律性。产卵器上的刺形感器在昆虫进行产卵时对产卵场所表面情况进行评价,感受空气中的震动以及用来感受卵的位置从而排列卵块的作用。2.刻槽产卵型:产卵器均为可延伸性的管状结构,它们产卵器上的感器的类型和分布呈现出两种显着不同的模式。包括感器类型全为刺形感器,在长短和分布上区分度高的四种象甲以及一种产卵器末梢分布了锥形感器的一种象甲。长短不一的刺形感器在象甲产卵的过程中,起到了将卵推入刻槽内的功能,而锥形感器的发现也证明了象甲在产卵过程中也会对刻槽内的化学刺激进行感受。3.探测缝隙产卵型:产卵器都为可延伸性的管状结构,且它们的产卵器顶端都具备锥形感器的存在。木蠹蛾产卵器顶端还分布了毛形和刺形感器,这些化学的感受器说明这一类昆虫在产卵选择的过程中与植物之间有较多的化学信息的交流。4.穿刺寄主产卵型:具有特化的原始结构的产卵器,它们的产卵瓣上分布有数量丰富的具备或不具备顶孔的感受窝,这些感受窝的存在使得这些昆虫能很好的感触寄主内部的化学信息,判断其是否适合下一代的发育。5.不同产卵方式的昆虫产卵器的结构与感器的类型和分布呈现出了四种类型之间显着的差异性以及同类型中不同科或不同种的昆虫之间较多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冯素芳,孟玲,李保平[7](2014)在《斑痣悬茧蜂产卵器刺扎寄主经历对刺探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评价斑痣悬茧蜂Metrorus pulchricornis(Wesmael)刺扎寄主的行为机理。【方法】采用非选择性试验于室内观察了刺扎次序对其产卵决策的影响;并采用双选试验观察了具有刺扎不同寄主(健康的、自身刺扎过的、他蜂刺扎过的寄主)的经历如何影响寄生蜂对自身刺扎与他蜂刺扎过的寄主的选择。【结果】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当面对健康寄主时,寄生蜂刺扎次序对刺扎耗时在5%概率水平上没有显着影响,但在10%概率水平具有显着影响;刺扎次序对寄生率没有显着影响,第1至5次刺扎的寄生率依次为63.3%、46.7%、76.7%、70.0%和66.7%。双选试验结果发现,刺扎不同寄主的经历处理对刺扎寄主选择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具有刺扎健康的、自身刺扎过的和他蜂刺扎过的寄主的经历使寄生蜂选择被他蜂刺扎过的寄主的比例分别为65.5%、44.8%和50.0%。但刺扎经历显着影响刺扎耗时(P<0.05),具有1次刺扎健康寄主经历的蜂的刺扎耗时显着短(2倍)于具有刺扎自身刺扎过的寄主经历的蜂,但与具有刺扎他蜂刺扎过的寄主经历的蜂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学习在斑痣悬茧蜂刺扎探测寄主行为的作用很小。(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高宇,王志英,赵红盈,唐大伟[8](2014)在《白蜡吉丁啮小蜂产卵器、复眼和口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白蜡吉丁啮小蜂为试材,利用扫描电镜对其产卵器、复眼和口器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共发现4种类型感器,产卵器上着生毛形感器Ⅰ型、毛形感器Ⅱ型和Bhm氏鬃毛,复眼上着生锥形感器Ⅰ型,口器上着生毛形感器Ⅲ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Ⅱ型。(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4年06期)

李宗锴,董永成,朱景全,赵景,牛长缨[9](2014)在《柑桔大实蝇产卵器的结构及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桔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柑桔果树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日趋严重,对我国柑桔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在室内及野外观察了柑桔大实蝇雌虫产卵器的结构及外部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产卵器分为产卵器基节、翻转膜、产卵管叁部分,其长度依次为:4.63±0.38 mm、5.24±0.28 mm、4.39±0.32 mm,产卵器拉伸全长为14.24±0.27 mm。产卵器有3种状态:正常状态、产卵前准备状态、产卵状态。产卵前准备状态表现为产卵器完全伸长,可弯曲、反复旋转并回折成γ形。在雌虫产卵状态时,产卵器基节留在果实外,产卵管刺穿透果皮后在果皮下产卵。(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赵海燕,陆永跃,曾玲,梁广文[10](2013)在《蝇蛹金小蜂雌虫触角、产卵器及腹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 Rondani雌虫触角、产卵器及腹部末端上的感受器(简称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雌蜂触角上有8种感受器类型,分别为Bhm氏鬃毛、板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感觉孔;腹部上发现3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产卵器上分布了4种感器类型: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孢形感器和分泌孔.本研究还对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进行了描述.(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产卵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研究棉铃虫雌性成虫选择合适产卵位点的行为调控机制对制定防控棉铃虫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棉铃虫产卵器上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研究发现棉铃虫产卵器表面和产卵器开口周围布满了感器,主要为毛形感器,毛杆基部粗,顶端细,并且略有弯曲。根据长短,可将这些感器分为3种类型。毛形感器类型Ⅰ是棉铃虫产卵器上最长的感器,平均约长747.98μm。大约有100个,在产卵器的基部分布较多。毛形感器类型Ⅱ产卵器基部外侧分布较多,具基窝,部分端部有弯曲,平均约长143.34μm,大约有100个。毛形感器类型Ⅲ形体较小,平均约长14.72μm,但数量众多。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感器的功能及对产卵行为的调控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卵器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丽丽,解春霞,郑华英,刘云鹏.管氏肿腿蜂产卵器感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J].江苏林业科技.2019

[2].滕小慧,刘晓岚,谢桂英,汤清波,李为争.棉铃虫产卵器感器的形态和分布[C].河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十一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7

[3].谷小红,蔡普默,杨燕川,王聪,杨晴阳.橘小实蝇4种寄生蜂腹部和产卵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蒋天小,鲁莹,李彦,王洪平.桃小食心虫伪产卵器感器的超微结构[J].贵州农业科学.2016

[5].夏忆寒.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二化螟腺体—产卵器中性信息素合成与化感基因的鉴定与组织表达谱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

[6].张璐.四种不同产卵方式昆虫的产卵器感器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7].冯素芳,孟玲,李保平.斑痣悬茧蜂产卵器刺扎寄主经历对刺探行为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4

[8].高宇,王志英,赵红盈,唐大伟.白蜡吉丁啮小蜂产卵器、复眼和口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北方园艺.2014

[9].李宗锴,董永成,朱景全,赵景,牛长缨.柑桔大实蝇产卵器的结构及形态观察[J].环境昆虫学报.2014

[10].赵海燕,陆永跃,曾玲,梁广文.蝇蛹金小蜂雌虫触角、产卵器及腹部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标签:;  ;  ;  ;  

产卵器论文-徐丽丽,解春霞,郑华英,刘云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