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香,陈杰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高职高专精准资助,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校园资助体系,代表着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立德树人方向。通过精准化资助,保证教育公平的同时,达到育人制度升级。这种资助制度,既是资助资源,也是教育资源。从制度的制定、施行、评价这三个过程,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进行精神引领相结合,达到制度育人的目的。高校精准资助制度的育人目的,主要体现在实现精与准的统一,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思想,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格风貌,具有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关键词: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制度育人
精准资助是手段,根本目的是育人。一种资助制度的设立,要求蕴含丰富的育人价值,通过制度内容的建设和制度的具体实施,发挥育人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制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实现“能上学、上好学、成好才”这三个目标。通常而言,资助制度包含“济困、激励、服务、发展”这四个作用。其中,“济困”是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基础,“激励”和“服务”是育人的过程,“发展”是育人的最终价值追求。精准资助的核心理念是“分出层次、拉开档次、不撒胡椒面、不搞平均主义”,通过分析精准资助制度,探求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四大作用层面,为决策思考提供重要依据。高职高专的精准资助制度,从制度设计开始、到制度运行,再到制度评价,聚合了学校、老师及学生三方的合力,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贯穿实施过程的始终。建立“符合政策、符合实际、想学生所想、满足学生需求、最终促学生成才”的精准化育人制度体系。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编号:2017SJBFDY789);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菜单的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SJD740)。
作者简介:孙立香(1981—),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教育工作,电气控制E-mail:SLX198100@163.COM。
一、制度育人过程中的济困问题
济困问题包括两方面:经济济困和精神济困。本文认为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1、济困对象是谁2、济困的物质基础问题。这是高职高专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根本问题,也是通过制度建设,将学生的物质困难同树立学生生活信心结合的重要力量,更是进一步实施精确识别受助学生具体困难内容的重要依据。
1、制度育人的定位
精准资助制度的定位为资助困难学生对象,育人对象是否清楚明确。分析高职高专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的认定制度以及现实状况,受助对象的认定上往往存在界面模糊不清,不能量化等现象,容易导致资助工作走偏。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出现失真,影响“应奖尽奖、应助尽助”目标的实现,影响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进度。
2、制度育人的资源限制
制度育人的资源是实现扶危济困的物质保障,资源基础同时也是教育基础。主要的现实矛盾是资助资源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实际所需,从而限制了本该充分发挥的资助育人作用的可能。资助资源欠缺主要原因是资助的来源渠道少,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保障。同时,由于资助资源来源渠道少、不丰富,导致资助育人的物质基础不雄厚,最终影响育人的成效。“奖、助、贷、勤、免、补”这六种资助方式兼容并蓄地发展,是高职高专中现行的、行之有效的资助体系。该体系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结合学校、社会、企业、个人投入为辅,是一种多元混合模式。在发达国家中,企业和个人的资源投入巨大,往往超过政府,称为主导力量,这也是我国以后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在我国相比较政府而言,学校、社会及个人对于学生资助的投入相差很多。
二、高职高专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激励
高职高专精准资助制度具有很强的激励导向性。受助学生在理想、信念等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上,需要激励。资助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激励导向不够明显,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
1、制度育人的思想引导
对于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实现来说制度育人的思想引导问题属于内因问题,能否很精准地认知、识别受助对象的实际思想状况,是制度激励育人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如何引导受助对象的思想问题,也是制度引导关注的要点。需要努力的总体方向是,目的是通过制度的激励作用使得受助对象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现阶段要求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制度育人的过程激励
制度育人的过程化激励,现阶段主要问题是精准资助制度在实体体现和程序执行上对被育人对象情感激励力度不足,往往停在浅层阶段。毫无疑问地,制度内容的设定对制度育人过程激励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制定的不完善一般会造成问题,比如奖励制度内容不清晰、资助过程主体的不精准甚至误判,最终导致情感激励力度不够充分,影响育人效果。
三、完善精准资助制度育人的对策
精准资助的制度育人,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帮助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中“质”的发展。我国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由原本的扩大资助规模、增加资源投入的“量”式发展逐步转向重视资助育人功能、提升资助品质的“质”式发展的转变。本文认为“精”就是要实现资助育人工程的精品化,属于质的层面,“准”就是要实现助学育人的准确化,属于量的层面。在实施过程中,以制度为保障,执行精准资助,使得质与量相统一,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精准资助制度包括精准识别、精准资助和精准管理这三个要点,下文从制度层面探讨如何实施推进精准资助执行,达到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
1、对育人对象的精准性进行强化
育人对象的精准性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根本性问题,确保资助育人工作有据可依。育人对象精准性的强化主要靠建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认定标准体系。建构此指标时务必将其与学生思想教育过程相结合,重点考察育人对象的思想价值观、学习与生活的态度、道德品质等。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难以悉知学生和其家庭详实情况,过去通常的做法是依靠班级管理员或是班主任。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突飞猛进,现在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生源地所在政府和学校联合的信息平台,从根子上保证受助对象认定的准确程度。
2、深化全校育人意识
丰富教育资源不仅仅属于经济行为,同时也可以深入宣传资助育人理念。所谓的全校育人,旨在丰富资金、资源来源的同时,还要充分实现资助主体全校化,提升资助育人格局,强化精神育人意识。为育人对象提供合理的资源资金支持,属于表层目标,育人才是根本目的。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学校方能通过形式多样、强而有力的资助活动,实现济困,育德、育人之目标。
3、构建均衡发展体系
构建受助学生均衡发展体系是针对受助对象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现象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可以从工作范式的角度进行探讨。比如资助主体部门联合本校心理健康中心、素质教育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等部门,完善受助学生培训考量体系,为受助学生提供获得平衡发展的机会。一是资助教育中心与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密切合作。资助主体部门实时掌握受助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态等,比如针对在交际方面有困扰的学生,可与心理健康中心取得联系,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走出社交困境。二是资助部门与就业中心的充分合作,在开展资助项目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精确分析就业市场,确立合理的就业定位。在此基础上,与就业中心实现信息无缝对接,提供专业的就业教育、就业培训及就业信息提供,为学生就业提供明确方向指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进行学习、生活、社交三方面锻炼,提升受助学生就业竞争力。
4、巩固及维持资助育人效果
资助育人效果属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范畴,主要体现在基础工作成效和受助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变化上。加强对受资助人的的监督评估,科学合理地分析、对照受助人受助前后变化情况,是巩固资助育人成果的有效手段。首先是建立多元化评估机制,以增强学生资助工作成效为目的,以巩固学生发展效益为根本。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个体差异化为着力点,科学分析受助对象受助前后思想、行为变化,以便为进一步培育学生制定目标和方向。可对受助对象建立全状态管理信息库,形成客观的、系统化的大数据库,查缺补漏,及时跟进。对于乐于行善、积极助人的资助育人对象的事迹给予通报表扬和广泛宣传,对于有志创业、想要自立自强的的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帮助其改变自身先天的不利环境,给社会带来正能量。高职高专精准资助制度育人能否持续发展,能否不断增强资助育人成效,与是否重视完善资助育人的过程反馈、不断总结密不可分。
四、小结
高校精准资助制度育人,是将解决思想道德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济困,情感道德上的激励激发,生活自信心的增强。我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以立德育人为核心,充分靠制度来发挥育人作用,力争实现对困难学生精准的全方面资助,对制度内容设计和实施,融入正确地引导思想,充分发挥情感激励作用,对受助对象实现贴心式的服务以及长效发展支持。
参考文献:
[1]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张远航.思想理论教育.2016(01)
[2]关于普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理路[J].张福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
[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路径探析[J].刘玉霞.未来与发展.2016(09).
[4]梁红军.德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
[5]“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刘晓杰.教育教学论坛.2017(03).
[6]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2-45.
[7]辅导员在高校“精准资助”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扮演[J].谢浩然.法制与社会.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