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理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贸货物出口,货物出口距离,货物出口偏移指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恩康,陆玉麒,陈娱[1](2019)在《中国外贸货物出口的地理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货物出口距离和GTWR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基于出口距离的基本定义及衍生的出口偏移指数(IMEO),探讨了2005—2016年中国317个市域单元的货物出口格局演化。同时,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表征财政投入、工业水平、通信技术,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分析了其对于地区货物出口的影响。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2005—2016年IMEO呈现正余弦迭加振荡,外贸货物出口格局的演化态势为:重心西移→重心东移→重心西移→重心东移,表明西部地区的货物出口贸易受经济转型和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②在对外贸货物出口的整体影响上,财政投入>工业水平>通信技术。政府财政投入对货物出口贸易的影响已经式微,通信技术发展对西部外贸货物出口的促进作用较东南部更为显着。研究认为未来东部应当加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加对贸易风险的管控。西部则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生产能力。(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2](2019)在《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新生代6个地质时期现今地理位置和古板块位置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及分析,重点阐述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结合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规律及其对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形成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陆生长时期的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显着增加;滨浅海相区具有前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叁迭纪、侏罗纪—新近纪等3个明显的旋回,与之相对应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亦呈3个旋回;湖泊相在中新生代相对发育;蒸发岩盐沼相主要发育在泥盆纪、二迭纪、叁迭纪。白垩系是全球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其次是侏罗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油气比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泥页岩为盖层的油气藏数量及油气储量最多,而蒸发岩盖层封闭能力最强,可形成一些超大型油气田。图12参45(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邵东波,包洪平,魏柳斌,蔡郑红,武春英[3](2019)在《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构造古地理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区在奥陶纪处于华北克拉通板块的西南边缘地区。由于受秦岭—祁连—贺兰叁叉裂谷系开裂—聚合作用的影响,奥陶纪鄂尔多斯地区与华北克拉通已开始出现明显构造与沉积作用的分异,突出表现为奥陶纪沉积期鄂尔多斯东部大规模膏盐岩沉积层的发育。古构造分析表明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总体呈现为"叁隆—两坳—一古陆"的古构造分布格局;奥陶纪经历了冶里—亮甲山期的早期边部海侵、马家沟期振荡性的整体沉降海侵以及平凉—背锅山期的西南边缘快速沉陷的古地理演化过程,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演化特征。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整体的沉积充填作用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受中央古隆起控制、东西向沉积分异明显;二是随时代演进,早中期以内源沉积为主,晚期则以混源或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叁是西南边缘沉积巨厚,是奥陶纪最为活跃的构造沉降区。(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小慧,杨柳荫,孙柏年,王永栋[4](2019)在《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现生扁柏属(Chamaecyparis)植物仅有5个种零星分布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其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或化石记录对该属的分布区演化进行过一些探讨,但尚有争议。本文结合扁柏属最新的化石证据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对其生物地理演化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化石证据显示,地史时期该属种类较现在丰富,自早白垩世以来广泛地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根据化石记录推测扁柏属植物很可能在早白垩世起源于东亚地区,晚白垩世时已通过白令陆桥传播至北美西部并进一步传播至北美高纬度地区,北美东部目前尚缺少化石记录,该区域的扁柏植物可能是从欧洲或者北美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欧洲扁柏可能在渐新世由北美通过北大西洋陆桥传播而来,或从东亚地区传播而来。新近纪气候持续变冷以及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使扁柏属在欧洲、亚洲中西部以及北美中部局部灭绝,东亚大陆的种不断向南迁移至日本岛和台湾岛,最后在亚洲大陆消失,最终形成了该属在北美东西部、日本和台湾局限分布的地理格局。(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闫伟,金振奎,陈俊年,杨天博[5](2019)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部,是发育在华北地台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在寒武系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从寒武系露头剖面入手,结合钻井地层,建立露头和钻井之间的地层对比格架。对单井相、地震相、连井相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寒武纪构造活动平缓,各区域的地层厚度差异小。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岩心观察、样品分析以及各岩性含量的统计,识别出了台地、缓坡、陆棚等3种相类型。台地相中可以识别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鲕粒滩、竹叶状砾屑滩等5种类型。潮坪主要指潮上坪和潮间坪,并进一步识别出了潮上泥坪、潮上云坪、潮上云灰坪、潮间灰坪等类型。基于各沉积相类型的分析,建立了冀中坳陷寒武系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并编制了9张岩相古地理图。对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府君山期开始海侵,发育了局限台地和潮坪;至馒头期、毛庄期海侵进一步发展,主要发育了潮上泥坪;到徐庄期以后,潮坪、鲕粒滩共存,并在张夏期海侵达到高潮。崮山期开始海退,潮坪沉积又开始出现。长山期、凤山期进一步海退,分别发育了竹叶状砾屑滩和潮上云坪、潮间灰坪等。(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利杰,张翼龙,石建省,李政红,王文中[6](2019)在《河套盆地第四纪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河套盆地1100条钻孔资料的岩性岩相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区第四纪沉积相特征及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临河凹陷以湖泊沉积环境为主,叁湖河凹陷以河流沉积环境为主,呼和凹陷为局限性河湖沉积环境,西山咀隆起与包头隆起都以古隆起剥蚀为主,全盆地沉积环境为局限性河湖,中更新世早期黄河已流入该盆地;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全盆地形成了内陆封闭性咸水-半咸水湖盆,黄河为内流河;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后,随黄河逐渐外流,河套地区进入到准平原化过程,由湖泊沉积转为以冲积作用为主的河湖交替演化,最终以河流及山前冲洪积作用为主。晚第四纪河套盆地东西部沉积环境差异受区域构造及沉积古地理格局的控制。(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7](2019)在《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球4 981个地质单元前寒武纪以来各地质时期(纪或世)的岩相古地理等地质特征分析,应用全球岩相古地理编图新方法,系统编制全球现今地理位置13个纪或世关键时间点的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古板块恢复成果实现古构造位置下的原型盆地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发育22种岩相组合和10种古地理单元,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板块解体、汇聚造山及大陆形成的影响;以前寒武纪及古生代7个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结果为例,前寒武纪晚期及寒武纪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大规模解体时期,造成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面积较小,滨浅海相区规模及其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扩展;泥盆纪随劳俄超大陆的形成,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面积开始增加,滨浅海相区规模及其浅水碳酸盐岩台地萎缩;二迭纪潘基亚大陆形成,全球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的发育达到极盛,滨浅海相区分布十分局限。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为分析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成藏要素形成条件,揭示全球油气分布规律,科学预测油气富集区奠定了基础。图10表1参46(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2019年04期)
徐济责[8](2019)在《中国铦囊蘑属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铦囊蘑属(Melanoleuca Pat.)自1897年正式成立以来,其属下物种界定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形态学分类上学者们主要采取Boekhout(1999年)的属内划分方法。在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大型真菌系统学研究的今天,铦囊蘑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仅基于ITS片段开展。而铦囊蘑属内物种间鉴定的有效形态特征较少,导致该属的分类学名出现很多问题,这也造成铦囊蘑属基因片段赋予的种名混乱现象。物种是开展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而铦囊蘑属在亚洲的物种组成尚未清晰,其属下如何划分?分子系统学与传统形态分类学观点是否一致?由于该属较少的形态特征,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又是何时开始分化?传播路线和起源中心是何处?以上科学问题均未知。基于此,本研究秉承形态鉴定与分子生物相结合的思想,对中国铦囊蘑属物种组成和及其分子系统学进行探讨。通过多样本地理信息的获取,基于ITS和LSU基因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铦囊蘑属可能的分化时间、起源中心和演化路线进行探讨。本研究采用宏观特征、化学反应、显微特征相结合的传统鉴定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合ITS、LSU、SSU、RPB_1、PRB_2、EF-1α等6个基因片段,使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以最佳模型分别构建矩阵及拓扑结构,讨论其系统学关系。基于ITS和LSU两条基因片段,使用Beast推测其分化时间,通过Rasp和Spread进行铦囊蘑属祖先重建和物种起源与演化路线的推测。通过研究,将我国铦囊蘑属物种由原来的物种增至34个。中国新记录种10个,拟定新种4个。本研究构建了铦囊蘑属内物种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支持其在口蘑科的位置。其中ITS和RPB_2独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多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能清晰地显示出铦囊蘑属的拓扑结构,且具有较高的自展值。传统形态学的属下划分与分子系统学结果有些不同,但本研究将铦囊蘑属划分仍为以下叁个亚属:1)铦囊蘑亚属(Subg.Melanoleuca);2)荨麻状囊状亚属(Subg.Urticocystis);3)纺锤形囊状体亚属(Subg.Macrocystis)。基于现有信息推测,铦囊蘑属的传播路线从东亚分别向南亚、北美洲和南美至少发生了5次传播。其中,包括东亚向阿拉斯加和西欧的传播。加上南亚向欧洲传播,所以本研究拟推测出其传播路线为:1)以东亚为起源中心,通过白令陆桥向北美传播;2)以欧亚陆桥向欧洲传播的两条传播路线。本研究厘清了中国铦囊蘑属的物种组成,建立了铦囊蘑属的系统学关系,明确了铦囊蘑下等级的划分标准并描述10个中国新记录种和4个拟定新种。本研究将为铦囊蘑属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建立真菌“大系统”和大型真菌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戴一鑫,李杏,晁先锋[9](2019)在《产业集聚协同效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地理、技术、组织”共生演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地区企业过度集聚时存在的负外部性,相较于规模或形态上的"扎堆",产业集聚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内在的协同效度。基于"地理、技术、组织"叁位一体演化视角,借鉴"叁螺旋"算法构建了产业集聚协同效度的指标,并发现了中国产业集聚协同效度不断下降的特征性事实。实证结果表明:提高产业集聚协同效度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且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创新;集聚协同效度对民营企业、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以及初创型企业的创新影响更大;较差的市场制度环境以及过度的政府干预会弱化产业集聚协同效度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依托本地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有效制定产业战略和规划,以产业链为中心引导企业和资源的导入;地方政府应加强体制建设,让市场在要素流动和企业区位选择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企业成为产业集聚和创新的核心主体。(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9年04期)
郭艳琴,李文厚,郭彬程,张倩,陈强[10](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年来对盆地周缘大量的野外露头勘察以及盆地内部分钻井岩心描述,主要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岩石沉积结构及构造、古生物化石等众多方面,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的整体演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新元古代长城期至蓟县期,主要由陆相—滨浅海相沉积转变为碳酸盐潮坪沉积。早古生代辛集期至朱砂洞期,主要由盆地西南缘的环古陆砂坪沉积演变为云坪沉积;馒头期至叁山子期,主要发育开阔海台地沉积,但范围变化相对较大;冶里期至亮甲山期,主要由盆地东南缘的环古陆泥云坪沉积演变为云坪沉积;马家沟期大规模海侵形成了广阔的浅水陆表海沉积;峰峰期以台地前缘斜坡和大陆斜坡海槽沉积为主;平凉期盆地南部出现了台地边缘浅滩;背锅山期仅在盆地西南角分布开阔台地及台前斜坡沉积。晚古生代—中叁迭世本溪期为填平补齐时期,发育潮坪—舄湖—障壁岛—浅海陆棚沉积:太原期,盆地东部浅海陆棚沉积范围减小;山西期至纸坊期,盆地均主要以叁角洲沉积和浅湖沉积为主,但各期沉积范围均有变化。晚叁迭世延长期—白垩纪,主要为湖泊沉积并伴有曲流河、辫状河以及叁角洲等沉积体系:延长期长7油层组沉积时期湖侵范围最大;富县期至安定期,以曲流河、叁角洲和浅湖沉积为主,但浅湖沉积范围在不同时期有明显变化,安定期出现深湖沉积;芬芳河期主要为冲积扇沉积。白垩纪盆内沉积范围变小,主要发育沙漠沉积和浅湖沉积。(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地理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中新生代6个地质时期现今地理位置和古板块位置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及分析,重点阐述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结合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规律及其对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形成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陆生长时期的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显着增加;滨浅海相区具有前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叁迭纪、侏罗纪—新近纪等3个明显的旋回,与之相对应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亦呈3个旋回;湖泊相在中新生代相对发育;蒸发岩盐沼相主要发育在泥盆纪、二迭纪、叁迭纪。白垩系是全球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其次是侏罗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油气比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泥页岩为盖层的油气藏数量及油气储量最多,而蒸发岩盖层封闭能力最强,可形成一些超大型油气田。图12参4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理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恩康,陆玉麒,陈娱.中国外贸货物出口的地理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货物出口距离和GTWR模型[J].地理研究.2019
[2].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二)[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3].邵东波,包洪平,魏柳斌,蔡郑红,武春英.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纪构造古地理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9
[4].徐小慧,杨柳荫,孙柏年,王永栋.柏科扁柏属(Chamaecyparis,Cupressaceae)的生物地理演化历史[J].地质学报.2019
[5].闫伟,金振奎,陈俊年,杨天博.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及其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9
[6].吴利杰,张翼龙,石建省,李政红,王文中.河套盆地第四纪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7].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一)[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
[8].徐济责.中国铦囊蘑属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演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9].戴一鑫,李杏,晁先锋.产业集聚协同效度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地理、技术、组织”共生演化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9
[10].郭艳琴,李文厚,郭彬程,张倩,陈强.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体系与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