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律音调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咚咚喹儿歌,旋律音调结构,典型特征
旋律音调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向华[1](2017)在《土家族咚咚喹旋律音调结构之典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咚咚喹是土家族独有的单簧竖吹乐器,与之相对应的是用土家语演唱的咚咚喹儿歌。每首咚咚喹儿歌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咚咚喹器乐曲牌。在多种土家族原生乐种已经消亡的今天,承载着伟大的母爱与童年美好时光的咚咚喹儿歌也濒临灭绝。从旋律音调结构上对这种仍有土家语留存、富有土家族特色的儿歌及器乐曲牌进行分析,提炼其典型艺术特征,可以为较为严重汉化了的土家族音乐的族性特征研究提供佐证。(本文来源于《歌海》期刊2017年04期)
吴成祥[2](2017)在《“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结构分析及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湘羽”调式,又被称为“湖南特性羽调式”、“湘中特性羽调式”、“湖南汉族羽调”或“四分音五声调式”,广泛流传于湘中以及湘南、湘东部分地区。因“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个性鲜明、地方性风格突出,曾引起国内许多音乐学家和作曲家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对“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微观分析,发现该音调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以la-do-mi-sol四个叁度关系的音级为骨干;音调中存在微升徵、微升商两个特殊音级;以mi-1sol-la叁个音为基础构成具有标识性质的特性叁音列;叁度音程是该音调的主体;音调内形成羽、宫调的对置、嵌接关系。“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在民歌、戏曲、曲艺和器乐四种体裁中均有分布。“湘羽”民歌从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基础叁音列la-do-mi(A因子)+特性叁音列mi-1sol-la(B因子)”的基础模式,A因子+B因子+C因子(徵音元素)的发展模式(一),以及A因子+B因子+D因子(商音)的发展模式。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羽川调”类、“小调”类的部分曲牌与“湘羽”民歌有着“亲缘”关系。“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经过“板式化”、“变手调”等途径戏曲化,形成关系密切的花鼓戏曲牌体系。“湘羽”在融入器乐作品过程中,作曲家运用了原样融入、变化融入以及音调部分特点融入叁种手法。“湘羽”融入作品过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形成受到地理条件、湘方言、巫傩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音调的风格和气质;湘方言的声调和语调自然存在着la-do-mi-sol的音高关系,这种音高关系与“湘羽”音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崇尚自然、信奉巫傩是湖南人的传统和习惯,巫傩文化中诡异的唱腔为“湘羽”音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行政区划是“湘羽”分布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分析考古发现、文献资料、《楚辞》与“湘羽”民歌歌词相似性,以及现存民间音调等多个因素,推导出“湘羽”来源:商、周之际,中原的“羽-宫-角-徵”的音阶结构(A因子),经湖北传播到湖南,然后与原着民“叁苗”的特性音调相结合(B因子),形成“非夷非夏”、“亦夷亦夏”特殊风格的“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湘羽”,展示了湖湘人民“虚幻”、“怪诞”、“飘逸”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潇湘人民豁达、开朗、奔放、热情的浪漫情怀。在“大融合”、“大合作”、“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在“新音乐”、“新观念”的现实中,“湘羽”面临着“民族性格”弱化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同时又带给我们提供了文化重构的机会。(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30)
彭丹[3](2015)在《桑植民歌的曲体结构与旋律音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式丰富多样的桑植民歌,有着鲜明的旋律音调特征:旋律音之间的进行以大二度和小叁度构成的窄音列为主,形成两种主要的调式色彩:徵类色彩、羽类色彩。在桑植民歌中,多以徵调式混入大量羽色彩的旋律音调出现。乐句之间多以同音或同音列进行作为连接,整体旋律呈级进式的下行。旋律发展多以上下二句体为基础,通过重复、变化重复、展衍、引申、加垛等发展手法,生发出形式多样的乐段结构形式。(本文来源于《音乐时空》期刊2015年16期)
王州[4](2014)在《锡伯族西迁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的变易性和传承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现存于辽宁、黑龙江两省的锡伯族民歌探寻锡伯族西迁之前的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再从当今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的锡伯族民歌,分析其对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民歌旋律音调特征的吸收和运用,以及对东部锡伯族、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的传承和丰富。以此说明,一个民族在他们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然创造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形成自身的旋律音调结构特征。如果经历过民族大迁徙的话,在其迁徙过程或定居之后,长期和其他民族共同相处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又会带来音乐文化的丰富和旋律音调的多样化,同时也会顽强地坚持和继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及其旋律音调结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期刊2014年03期)
向华[5](2013)在《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湘、鄂、黔、渝叁省一市交界处的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的民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旋律音调结构为切入点,对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土家族民歌进行了整理收集。在对每一类土家族民歌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选取局内人认可的代表曲目进行分析,力图协调文化承载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视角,以理论联系实际、田野调查综合已有文献的态度面对课题的每项工作,同时注重其音乐变迁的环节,力图客观地透过音乐形态对土家族民歌的功能、族性特征、形成缘由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本论文分八章予以论述:第一章土家族概况,第二章土家族古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叁章土家语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四章西南官话土家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五章土家族儿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六章土家族劳动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七章土家族丧葬歌曲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八章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综合分析及其形成缘由之研究。本课题研究土家族旋律音调结构,旨在对纷繁多样的土家族音乐事象、多种多样的土家族民歌进行一个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的研究,继而提炼出土家族民歌的族性特征。希望对特色渐失的土家族民歌的传承略尽绵薄,也希望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3-05-31)
王耀华[6](2013)在《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考证——以苗、瑶、畲叁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①的观点,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时也有其共同的标识,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在民族的"共同文化"中,也应该包括共同的音乐,含:共同的音乐体裁形式;共同的乐器、乐曲、律制、音阶、调(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王耀华[7](2007)在《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下)——以畲族民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从比较研究中探寻畲族民歌的旋律音调结构特色及其源流(一)畲族民歌音调与瑶族、苗族山歌蒲亨强曾经将苗、瑶、畲叁族民歌的共同因素归结为“两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核腔结构,(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王耀华[8](2007)在《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上)——以畲族民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音体系分析的层次性与旋律音调结构笔者认为,对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音乐的音体系特点进行分析时,应当有如下叁个层次之分:(1)音律。音律是“音”和“律”的合称。因为音乐中所用的音绝大多数都是有确定高度(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旋律音调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湘羽”调式,又被称为“湖南特性羽调式”、“湘中特性羽调式”、“湖南汉族羽调”或“四分音五声调式”,广泛流传于湘中以及湘南、湘东部分地区。因“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个性鲜明、地方性风格突出,曾引起国内许多音乐学家和作曲家的兴趣和关注。通过对“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微观分析,发现该音调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以la-do-mi-sol四个叁度关系的音级为骨干;音调中存在微升徵、微升商两个特殊音级;以mi-1sol-la叁个音为基础构成具有标识性质的特性叁音列;叁度音程是该音调的主体;音调内形成羽、宫调的对置、嵌接关系。“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在民歌、戏曲、曲艺和器乐四种体裁中均有分布。“湘羽”民歌从结构来分析,可以分为:“基础叁音列la-do-mi(A因子)+特性叁音列mi-1sol-la(B因子)”的基础模式,A因子+B因子+C因子(徵音元素)的发展模式(一),以及A因子+B因子+D因子(商音)的发展模式。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羽川调”类、“小调”类的部分曲牌与“湘羽”民歌有着“亲缘”关系。“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经过“板式化”、“变手调”等途径戏曲化,形成关系密切的花鼓戏曲牌体系。“湘羽”在融入器乐作品过程中,作曲家运用了原样融入、变化融入以及音调部分特点融入叁种手法。“湘羽”融入作品过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形成受到地理条件、湘方言、巫傩文化以及行政区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音调的风格和气质;湘方言的声调和语调自然存在着la-do-mi-sol的音高关系,这种音高关系与“湘羽”音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崇尚自然、信奉巫傩是湖南人的传统和习惯,巫傩文化中诡异的唱腔为“湘羽”音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行政区划是“湘羽”分布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分析考古发现、文献资料、《楚辞》与“湘羽”民歌歌词相似性,以及现存民间音调等多个因素,推导出“湘羽”来源:商、周之际,中原的“羽-宫-角-徵”的音阶结构(A因子),经湖北传播到湖南,然后与原着民“叁苗”的特性音调相结合(B因子),形成“非夷非夏”、“亦夷亦夏”特殊风格的“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湘羽”,展示了湖湘人民“虚幻”、“怪诞”、“飘逸”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潇湘人民豁达、开朗、奔放、热情的浪漫情怀。在“大融合”、“大合作”、“一体化”的国际大环境下,在“新音乐”、“新观念”的现实中,“湘羽”面临着“民族性格”弱化的挑战,而这种挑战同时又带给我们提供了文化重构的机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律音调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向华.土家族咚咚喹旋律音调结构之典型特征[J].歌海.2017
[2].吴成祥.“湘羽”调式特性旋律音调的结构分析及溯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7
[3].彭丹.桑植民歌的曲体结构与旋律音调特征[J].音乐时空.2015
[4].王州.锡伯族西迁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的变易性和传承性[J].中国音乐学.2014
[5].向华.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6].王耀华.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考证——以苗、瑶、畲叁族为例[J].音乐研究.2013
[7].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下)——以畲族民歌为例[J].音乐研究.2007
[8].王耀华.关于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上)——以畲族民歌为例[J].音乐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