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隧道震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层破碎带段,公路隧道,地震惯性力,强制位移
隧道震害论文文献综述
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林国进[1](2018)在《汶川地震区跨断层带公路隧道震害形成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震区断层破碎带段隧道结构的抗震性能,结合震区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段震害调查资料,对隧道断层破碎带段震害机理及抗减震对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非活动性断层段震害类型与普通段无异,仅需采取抗震措施进行加固即可,震害主要由地震惯性力造成,强制位移影响很小。隧道活动性断层段震害严重,须进行抗震设防,造成严重震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断层错动,地震惯性力次之。隧道活动性断层段须采取抗震措施与减震措施相结合的对策共同应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云飞,原一正,吴层层[2](2018)在《关于围岩级别对隧道震害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中针对汶川地震隧道震害展开的调查中,围岩特性这一项指标采用的是围岩级别/类别来进行表征。围岩级别(岩性)对隧道震害破坏程度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了随着围岩变差(变软),隧道震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趋势。同时,在从隧道的整体破坏程度来说,硬岩区域的隧道较软岩区域的隧道震害破坏程度要轻微很多。统计结果说明,采用围岩级别/类别(岩性)的指标来统计和分析隧道震害的破坏程度是可行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围岩岩性对隧道震害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1-21)
王道远,袁金秀,朱永全,崔光耀,朱正国[3](2017)在《高烈度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震害机制及减震缝减震技术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高烈度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震害机制和减震缝减震技术,依托某隧道工程开展大型叁方向六自由度强震振动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了硬岩、软岩、软硬岩交界不同地质条件下,不设置减震缝、仅二衬设置减震缝、初支与二衬交错设置减震缝5种工况隧道衬砌结构所受地层惯性力、位移差、主拉应力、内力和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软硬岩交界处位移差显着,地层惯性力对软岩段影响明显强于硬岩段;二衬减震缝的设置能有效降低软硬岩交界段衬砌结构主拉应力47%以上、降低结构内力40%以上,交错设缝措施较仅二衬设缝措施减震率最大提高近20%;隧道穿越高烈度区软硬岩交界段推荐采用"交错设缝"抗减震结构型式,即二衬减震缝结合衬砌台车长度设置,初支减震缝按3 m间隔设置。研究结论对于高烈度艰险山区交通生命线的抗减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刘辉[4](2016)在《地震频发区隧道震害严重区段施工期震害机理与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和高速铁路建设的大热潮,出现了很多在川西地震频发区修建隧道的情况。长期以来反复的地震严重的破坏了该地区地壳表层岩体的结构,降低了山体的稳定性。岩体在遭受强烈和反复的地震作用后形成了大量震后碎裂岩,这些碎裂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高,层间结合程度差,且分布范围极广,成为制约该区铁路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地震频发区兴建大型铁路隧道工程时,不可避免的要穿越震后碎裂岩,在隧道洞口浅埋段、断层破碎带以及洞口高陡边坡等隧道震害严重区段,震后碎裂岩和频发的地震给隧道安全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但隧道震害严重区段在施工期支护结构的动力稳定性和安全控制措施上缺乏经验,可借鉴的实例不多,亟待研究完善。本文以在建中的穿越龙门山活动断裂带的成兰高速铁路平安隧道和榴桐寨隧道工程为依托展开相关研究。成兰高速铁路多座隧道围岩为强震后的震后碎裂岩体,岩性为中风化及强风化的千枚岩为主,大小断层较多,围岩破碎,千枚岩遇水软化严重,围岩复杂多变,且地震频发。在隧道施工期,受到震后碎裂岩和频发地震的双重威胁。本文首先分析了震后碎裂岩的基本特性,并对该区震后碎裂岩的隧道围岩等级进行了修正,然后通过数值建模对隧道震害严重区段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并评价了其施工期的安全性。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大量的文献及震害资料结合成兰高速铁路施工现场情况,分析总结得出了震后碎裂岩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工程特性,基于震后碎裂岩不同震裂程度的震裂特征划分了岩体震裂等级,并通过BQ值折减建立了震后碎裂岩围岩等级修正方案,最后在依托工程中应用。(2)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震后碎裂岩区高陡边坡在施工期加固前后遭遇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和稳定性,并采用动力强度折减法评价了高陡边坡在施工期的安全性。(3)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有震后碎裂岩洞口浅埋段隧道和无震后碎裂岩洞口浅埋段隧道在施工期遭遇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评价了洞口浅埋段隧道在施工期的安全性。(4)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震后碎裂岩区断层破碎带隧道和普通段隧道在施工期遭遇不同烈度地震作用的动力响应规律,并评价了断层破碎带隧道在施工期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海龙,戎密仁,戎虎仁,沈凤娟,刘杰[5](2016)在《铁路隧道震害评估中标度法及权重值的确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铁路隧道结构构造和常见震害形式的层次模型,通过采用1-9标度法、9/9-9/1分数标度法、10/10-18/2分数标度法、20/2~28/2指数标度法、90/8~98/8指数标度法等5种方法分别构建判断矩阵,借助Matlab软件求最大特征值λmax后,运用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得出计算一致性比例CR指标值,对5种常用权重值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研究表明:在铁路隧道地震灾害损失定量评估时,采用9/9~9/1分数标度法计算权重值较为快速、准确、合理、便捷,可作为铁路隧道灾害定量损失评估权重值的计算依据。(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6年06期)
王海龙,戎密仁,戎虎仁[6](2016)在《基于分层加权综合评估法的整个震区铁路隧道震害评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隧道在山区或地铁工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震后灾害损失程评估工作难度大,尤其是定量的评估灾害损失更是困难.本文从铁路隧道结构构造角度,总结了单线单洞式、单线双洞式、双线双洞式叁种常见铁路隧道形式,运用分层加权综合评估法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计算了多种结构形式(如:衬砌包含曲墙式衬砌、直墙式衬砌、装配式衬砌、锚喷式衬砌和复合式衬砌)的权重值,计算了铁路隧道的震害指数,引入破坏比、损失比等概念,同时考虑了不同类型铁路隧道的影响因素,进行震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表明:采用分层加权综合评估法可体现铁路隧道的结构层次特点和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程度,基于此可对整个震区常见类型铁路隧道震害经济损失进行评估,较为快速、合理,适用性强.(本文来源于《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梁伟,刘宏斌,范一凡[7](2016)在《山岭重丘区公路隧道震害及震后修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山岭重丘区公路隧道常见的震害类型,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发生隧道破坏的原因,结合实践经验,从外部地质、洞口段、洞身段等方面入手,提出了针对性的震后修复措施,可有效解决公路隧道的震害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1期)
刘妮娜,彭建兵,韩冬冬,黄强兵,门玉明[8](2015)在《穿越活动地裂缝地铁隧道震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对穿越活动地裂缝的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铁隧道的加速度反应,土压力及应变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穿越活动地裂缝的地铁隧道在地震荷载作用中,活动地裂缝场地产生不均匀沉降,上盘沉降大于下盘区,预设地裂缝部位沉降值最大,不均匀沉降导致次生裂缝及沉降陡坎产生,地铁隧道上方场地土体产生细小裂缝;地铁隧道与活动地裂缝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均与地震动荷载加速度时程具有一致性,地铁隧道各部位加速度时程保持一致,说明在地震中地铁运动保持整体性,上盘场地的加速度峰值较大,表明在活动地裂缝中上盘区对地震动力有一定的放大效应;活动地裂缝场地中土压力呈现出动土压力性质,地震加载结束后隧道结构侧向的土压力受力状态及大小均产生变化,隧道结构顶部的土压力有较大增加;应变曲线表明,在扩大断面的马蹄形隧道结构中拱腰部位的应变增值最大,拱顶部位次之,底板的应变增值相比最小。以上成果对于合理认识跨越地裂缝的地铁隧道的地震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地铁隧道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抗震设防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崔光耀,刘维东,倪嵩陟,王明年,林国进[9](2014)在《汶川地震各地震烈度区公路隧道震害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汶川地震震区大量公路隧道震害资料,对各地震烈度区公路隧道震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度区隧道均未破坏;7度区出现落石灾害,砸坏洞门、边仰坡结构;8~11度区硬岩隧道洞身衬砌基本无震害,8度区软岩隧道洞身衬砌出现轻微开裂、渗水;9度区软岩隧道洞身衬砌开裂严重,出现网状开裂、大面积渗水,出现混凝土剥落、掉块以及二次衬砌垮塌等,洞口边仰坡出现滑塌、崩塌,堵塞洞门;10度区软岩隧道洞身二次衬砌垮塌增多;11度区软岩隧道洞身出现围岩垮塌。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震害机理及抗震对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王维嘉[10](2014)在《汶川地震龙溪隧道震害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汶川地震对震区公路隧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灾区救援和灾后重建。在对都汶高速公路龙溪隧道震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震害与地震烈度、围岩条件、断层特征、隧道埋深以及支护条件的相互关系。对高烈度地震区隧道震害机理、抗震及减震技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公路》期刊2014年03期)
隧道震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中针对汶川地震隧道震害展开的调查中,围岩特性这一项指标采用的是围岩级别/类别来进行表征。围岩级别(岩性)对隧道震害破坏程度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体现出来了随着围岩变差(变软),隧道震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趋势。同时,在从隧道的整体破坏程度来说,硬岩区域的隧道较软岩区域的隧道震害破坏程度要轻微很多。统计结果说明,采用围岩级别/类别(岩性)的指标来统计和分析隧道震害的破坏程度是可行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围岩岩性对隧道震害的影响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隧道震害论文参考文献
[1].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林国进.汶川地震区跨断层带公路隧道震害形成机理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2].李云飞,原一正,吴层层.关于围岩级别对隧道震害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C].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8
[3].王道远,袁金秀,朱永全,崔光耀,朱正国.高烈度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震害机制及减震缝减震技术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4].刘辉.地震频发区隧道震害严重区段施工期震害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5].王海龙,戎密仁,戎虎仁,沈凤娟,刘杰.铁路隧道震害评估中标度法及权重值的确定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6
[6].王海龙,戎密仁,戎虎仁.基于分层加权综合评估法的整个震区铁路隧道震害评估技术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6
[7].梁伟,刘宏斌,范一凡.山岭重丘区公路隧道震害及震后修复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6
[8].刘妮娜,彭建兵,韩冬冬,黄强兵,门玉明.穿越活动地裂缝地铁隧道震害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9].崔光耀,刘维东,倪嵩陟,王明年,林国进.汶川地震各地震烈度区公路隧道震害特征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4
[10].王维嘉.汶川地震龙溪隧道震害调查与分析[J].西南公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