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海参论文-朱文嘉,王联珠,郭莹莹,李晓庆,顾晓慧

盐渍海参论文-朱文嘉,王联珠,郭莹莹,李晓庆,顾晓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盐渍海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盐渍海参,标准,制修定,水分

盐渍海参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嘉,王联珠,郭莹莹,李晓庆,顾晓慧[1](2015)在《盐渍海参行业标准制修订的分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海参是近年来颇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高营养、耐贮存的食品。为确保市售盐渍海参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农业部曾于2007年颁布行业标准SC/T 3215—2007《盐渍海参》,由于盐渍海参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SC/T3215—2007《盐渍海参》已经不符合产业实际,为此2012年对标准进行了修订,于2014年颁布了新的标准SC/T3215—2014《盐渍海参》。本研究在介绍盐渍海参标准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比较了SC/T3215—2014《盐渍海参》(新标准)和SC/T 3215—2007《盐渍海参》(旧标准)的主要变化,即表现在增加了原辅材料、加工要求和原料处理方法的规定;将产品等级进行了划分,分为3个等级;增加了蛋白质、附盐的规定,修改了产品规格、盐分指标;净含量、污染物和兽药残留的规定直接引用相关标准法规规定。重点阐述了SC/T3215—2014《盐渍海参》主要技术参数制修订的内容和依据,主要包括感官要求和水分、蛋白质、盐分等理化指标,指出新标准中规定,盐渍海参蛋白质含量为一级品≥12%、二级品≥9%、合格品≥6%;盐分含量为一级品≤20%、二级品≤22%、合格品≤25%;水分含量规定为≤65%;附盐含量不超过3.0%。研究发现,《盐渍海参》新标准从保障市场公平合理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指导思想出发,标准科学、合理和可行性强,有助于规范盐渍海参的生产,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也便于技术监督管理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建议在生产企业、市场监管人员及广大消费者中积极宣贯本标准。本研究可为企业和检测部门正确理解和运用SC/T3215—2014《盐渍海参》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5年05期)

赵晶[2](2015)在《不同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海参是一种传统的海参加工产品,现阶段仍有着广泛的消费需求。为满足当前消费者对水产品安全、营养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海参盐渍加工技术进行革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海参盐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海参体壁盐渍过程中物质迁移动力学、营养组成、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和组织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为完善海参的传统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盐渍类型(15%盐水盐渍、饱和盐水盐渍、干盐盐渍)和不同盐渍时间(2天、6天、10天、14天、18天、22天)对海参体壁盐吸收动力学、营养组成、流变特性、质构特性和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在一定盐渍条件下,食盐获得(St G)与水分失去(WL)随着时间(t)而变化的拟合方程:t S WLt SWL111)(+= ¥t S SGt SGSt221)(+= ¥方程有利于指导生产,即采用饱和盐水和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分别在盐渍到第10天和第6天时,可以加速脱去水分、摄入盐分。15%盐水盐渍处理所得方程,不符合盐水动力学理论。以粗蛋白、粗多糖、脂肪酸及脂质组成等重要成分为指标,考察不同盐渍条件对海参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煮制未盐渍)粗蛋白和粗多糖的含量高于盐渍加工处理之后的海参体壁,随着盐渍时间的延长,不同盐渍方式的海参体壁粗蛋白和粗多糖的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15%盐水盐渍的海参体壁粗蛋白和粗多糖含量在2-6天损失明显,6-14天差异不显着,18天以后营养成分的含量又逐渐降低;饱和盐水盐渍的海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含量前10天逐渐降低,14天以后达到稳定;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营养成分损失量最大,第2-6天营养成分含量逐渐降低,10天之后趋于平稳。流变特性测定G’(储能模量)代表弹性部分,G’’(损耗模量)代表黏性部分。15%盐水的海参体壁流变特性在第2-6天G’和G’’均升高,6-14天少量上升,18天以后G’和G’’逐渐减小;饱和盐水盐渍的海参体壁G’和G’’前14天逐渐上升,18天维持平稳状态;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则是在盐渍的前6天G’和G’’升高的最明显,10天之后仍缓慢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用质构仪测定不同盐渍条件下质构特性TPA参数。结果表明:盐渍海参,硬度、粘聚性、咀嚼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弹性、回复性降低,其变化趋势与流变学结果趋于一致。利用电子显微镜对HE染色后的海参体壁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对照组(煮制未盐渍)样品的组织被染成的红色较浅,纤维束较细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随盐渍时间延长,15%盐水盐渍的海参胶原纤维开始阶段逐渐聚集变粗空隙减小,18天之后组织坍塌破损严重纤维束间的空隙逐渐增大;饱和盐水和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组织切片表现为随着盐渍时间的延长纤维凝聚严重空隙逐渐减小,14天时基本分不清胶原纤维和细胞核;干盐盐渍则是前6天组织构造变化明显后期破坏严重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5-05-01)

赵晶,雷玲玲,宋亮[3](2014)在《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盐渍工艺对海参体壁营养组成、组织构造和质构特性(TPA)的影响,评价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为完善海参的传统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干盐盐渍的海参粗蛋白和粗多糖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略高于经饱和食盐水盐渍的海参。组织切片经Van Gieson染色,光镜下观察,饱和食盐水盐渍后的海参由于盐水浓度过高,结构更加致密,纤维之间相互交织模糊不清,而干盐盐渍的海参仍能观察到胶原纤维,但组织间的空隙不均匀。总体上,干盐盐渍的海参比饱和盐水盐渍的海参组织构造破坏小。其中饱和食盐水盐渍的海参质构特性(TPA)明显优于干盐盐渍的海参。(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1-05)

郝梦甄,胡志和[4](2013)在《超高压和盐渍泡发处理海参的质构和功能成分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鲜海参、超高压处理海参及传统泡发盐渍海参为研究对象,检测4℃冷藏期间海参质构特性及主要功能成分(胶原蛋白、海参多糖)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烫漂海参4℃冷藏28d,质构特性明显优于鲜海参及泡发盐渍海参;超高压烫漂海参中胶原蛋白、多糖能够得到有效保留,含量分别为48.66%和1.25%。因此,利用超高压技术处理海参能够延长其保藏时间并能有效保留主要功能成分。(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范庆明[5](2009)在《盐渍土地区地下咸水微循环工厂化海参养殖技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土地区地下咸水微循环工厂化海参养殖技术研究"项目立足盐渍土地区广阔荒碱地资源优势进行地下水净化,利用工厂化养殖,探索适宜当地地下水海参工厂化养殖的技术,建设集约化养殖基地。项目实施以来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单(本文来源于《齐鲁渔业》期刊2009年06期)

陈燕[6](2009)在《盐渍海参物性学及相关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参以其较高的营养和药学价值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本论文以刺参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几种海参原料营养成分、质构及物性学特征比较。不同种类刺参原料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小,以梅花参含量最高,高达56.65%,其他种类的干刺参蛋白含量均在50%以上。不同种类刺参中钙、钾、镁、钠四种人体必需常量元素的含量都较为丰富,含量分别在0.2%~0.6%、0.1%~0.3%、0.16%~0.8%、1.02%~3.32%之间。不同种类刺参原料在组成成分、多糖、皂苷、无机元素含量上差异显着。在组成成分上,以俄罗斯大刺参和俄罗斯小刺参的含水量最高,其他种类干海参含水量低于10%。不同种类海参中粘多糖含量在6%~10.5%之间。中国刺参的多糖含量最高,为10.34%。苏联红参和日本肉参的含量最低,分别为6.89%、6.46%。对于不同种类的海参而言,苏联红参的各种无机元素含量最高,而梅花参的各种无机元素含量最低。2)与干制海参原料相比,在复水涨发处理后,海参样品营养成分呈现较大幅度变化。伴随海参样品重量、水分量的增加,灰分、脂肪、蛋白质和胶原蛋白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灰分、胶原蛋白下降幅度最大,针对个体海参样品来说,发制完成后以俄罗斯小刺参和日本肉参样品营养成分损失最大,而中国产梅花参未显示出较大的营养成分损失。与鲜活海参相比,水发后海参组织构造和染色时所显现的颜色明显浅于鲜活海参。在复水涨发处理后,不同种类海参组织构造的光学显微镜结果也有较明显的不同,梅花参的颜色明显比其他种类的海参深,这与梅花参的蛋白质含量较高是一致的。干海参在水发过程中,总的趋势是胶原纤维的宽度增加,纤维间空隙变大。与鲜活刺参相比,水发海参的流变学各特征参数(E_0,τ_1,η_1,破断强度)变化显着,弹性模量E_0,粘性模量η_1和应力松弛时间τ_1显着增大,而破断强度明显降低。与鲜活样品相比,水发海参具有弹性大,硬度小的特点。3)盐渍刺参流变学特征及其工艺条件优化。与鲜活刺参相比,盐渍刺参营养成分呈现较大幅度变化。水分、脂肪、蛋白质和胶原蛋白实际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下降幅度最大。而灰分和盐分的含量上升是由刺参在盐渍过程中含有较多的NaCl成分所引起的。随着加热及盐渍时间的延长,水分、脂肪、蛋白质和胶原蛋白的实际量也呈减少趋势,表明随着加热及盐渍的逐步进行盐渍刺参的营养成分在不断流失。盐渍2天后,样品的基本成分变化趋于稳定。根据组织构造观察结果,盐渍刺参样品组织构造由于蛋白质的热变性而发生显着变化,随着加热时间和盐渍时间的延长,盐渍刺参肌肉纤维发生凝聚现象,纤维间空隙呈增加趋势,红色颜色变浅,这是加热过程中蛋白质的热变性造成的。与鲜活样品相比,盐渍刺参样品的粘性模量、松弛时间及破断强度呈增加趋势,而弹性模量则呈明显下降趋势。流变学特性参数(E_0,τ_1,η_1,破断强度)与加热时间、盐渍时间、筋肉组织构造变化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综合看来,5min加热、饱和食盐水盐渍2天的盐渍刺参样品重量、体积相对较大,能够较好地保持其有效营养成分,且具有弹力大、硬度小、柔嫩性好的特点,是较理想的一种加工制备条件。4)盐渍刺参多糖化学组成分析及单糖组成测定。盐渍刺参多糖样品组成分析测定采用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结果表明,刺参多糖由7种单糖组成,含有四种中性单糖(甘露糖、半乳糖、岩藻糖、葡萄糖)、两种氨基糖(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及一种糖醛酸葡萄糖醛酸。与鲜活样品相比,盐渍刺参在多糖的化学组成和单糖组成上未显示出明显差异,而多糖含量却明显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加热过程中水分及可溶性物质流失等原因造成的。从刺参多糖的主链由氨基糖和糖醛酸交替排列的类似硫酸软骨素结构得出,盐渍刺参的氨基糖与糖醛酸的分子比值接近1∶1。5)海参皂苷标准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参以及以海参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胶囊、浆液等深加工品中海参皂甙含量的方法。为海参以及以海参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胶囊、浆液等深加工品中海参皂甙含量的测定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4-12)

丛海花,孙妍,薛长湖[7](2008)在《热泵除湿-热风升温组合干燥盐渍海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研究盐渍海参热风干燥的基础上,利用热泵除湿-热风组合干燥的方式实现海参程序升温,对不同干燥方式下海参的干燥特性(干燥特性曲线,收缩系数)进行研究,对干燥结束后海参的复水品质(包括复水倍数,流变学参数,感官评价)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热泵除湿-热风组合干燥可以明显提高干后海参的复水倍数和复水品质,产品的感官品质好。(本文来源于《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向怡卉,苏秀榕,董明敏,陈才利[8](2007)在《盐渍海参水发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通过研究了盐渍海参在煮制、冷水和热水发制过程中多糖、水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溶出量的变化,确定了热水发制营养物质损失严重,是冷水发制的5倍。叁种营养物中损失最多的为多糖,其次为蛋白,最少的为氨基酸。但经冷水发制的海参细菌总数比热水发制的要高出很多倍。质构仪对盐渍海参水发过程的的监控显示:海参的黏性和咀嚼性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咀嚼性参数为硬度、凝聚性和弹性叁者乘积,热水发制的海参质地、口感优于经冷水发制的海参。(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7年12期)

苏秀榕,向怡卉,董明敏,张聪[9](2007)在《盐渍与水发海参的细菌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盐渍与水发刺参中分离到10株菌,6株革兰氏阴性菌,4株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结果表明,10株菌分别为3种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phenylpyruvica Bowman)、华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奥斯陆莫拉氏菌(Moraxella osloensis)、鼠疫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estis)、栖稻黄色单胞菌(Flavimonas oryzihabitans Holmes)、脲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ureae Mutters)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 Yabuuchi),后5株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检测了10株菌的胞外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0株菌对酯均无分解能力,9株菌具有胶原蛋白酶活性,7株菌具有淀粉酶活性,6株菌具有酪蛋白酶活性。多种致病菌严重影响了刺参的食用安全,也是刺参易腐败降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7年11期)

李连舫[10](1988)在《盐渍海参肠加工技水的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渍海参肠在日本有悠久的食用习惯,并列为珍贵的水产制品之一,颇受欢迎。盐渍海参肠在日本称咸海参肠。其加工工艺各异。通过对日本岗山县、石川县、山口县叁家加工单位分析对比,经长海县多次试验,论证了盐渍海参肠加工技术的要点。(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1988年05期)

盐渍海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盐渍海参是一种传统的海参加工产品,现阶段仍有着广泛的消费需求。为满足当前消费者对水产品安全、营养的要求,有必要对传统的海参盐渍加工技术进行革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海参盐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海参体壁盐渍过程中物质迁移动力学、营养组成、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和组织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为完善海参的传统加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不同盐渍类型(15%盐水盐渍、饱和盐水盐渍、干盐盐渍)和不同盐渍时间(2天、6天、10天、14天、18天、22天)对海参体壁盐吸收动力学、营养组成、流变特性、质构特性和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在一定盐渍条件下,食盐获得(St G)与水分失去(WL)随着时间(t)而变化的拟合方程:t S WLt SWL111)(+= ¥t S SGt SGSt221)(+= ¥方程有利于指导生产,即采用饱和盐水和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分别在盐渍到第10天和第6天时,可以加速脱去水分、摄入盐分。15%盐水盐渍处理所得方程,不符合盐水动力学理论。以粗蛋白、粗多糖、脂肪酸及脂质组成等重要成分为指标,考察不同盐渍条件对海参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煮制未盐渍)粗蛋白和粗多糖的含量高于盐渍加工处理之后的海参体壁,随着盐渍时间的延长,不同盐渍方式的海参体壁粗蛋白和粗多糖的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15%盐水盐渍的海参体壁粗蛋白和粗多糖含量在2-6天损失明显,6-14天差异不显着,18天以后营养成分的含量又逐渐降低;饱和盐水盐渍的海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含量前10天逐渐降低,14天以后达到稳定;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营养成分损失量最大,第2-6天营养成分含量逐渐降低,10天之后趋于平稳。流变特性测定G’(储能模量)代表弹性部分,G’’(损耗模量)代表黏性部分。15%盐水的海参体壁流变特性在第2-6天G’和G’’均升高,6-14天少量上升,18天以后G’和G’’逐渐减小;饱和盐水盐渍的海参体壁G’和G’’前14天逐渐上升,18天维持平稳状态;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则是在盐渍的前6天G’和G’’升高的最明显,10天之后仍缓慢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用质构仪测定不同盐渍条件下质构特性TPA参数。结果表明:盐渍海参,硬度、粘聚性、咀嚼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弹性、回复性降低,其变化趋势与流变学结果趋于一致。利用电子显微镜对HE染色后的海参体壁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结构观察。对照组(煮制未盐渍)样品的组织被染成的红色较浅,纤维束较细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随盐渍时间延长,15%盐水盐渍的海参胶原纤维开始阶段逐渐聚集变粗空隙减小,18天之后组织坍塌破损严重纤维束间的空隙逐渐增大;饱和盐水和干盐盐渍的海参体壁组织切片表现为随着盐渍时间的延长纤维凝聚严重空隙逐渐减小,14天时基本分不清胶原纤维和细胞核;干盐盐渍则是前6天组织构造变化明显后期破坏严重变化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渍海参论文参考文献

[1].朱文嘉,王联珠,郭莹莹,李晓庆,顾晓慧.盐渍海参行业标准制修订的分析探讨[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

[2].赵晶.不同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D].大连工业大学.2015

[3].赵晶,雷玲玲,宋亮.盐渍工艺对海参品质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

[4].郝梦甄,胡志和.超高压和盐渍泡发处理海参的质构和功能成分比较研究[J].食品科学.2013

[5].范庆明.盐渍土地区地下咸水微循环工厂化海参养殖技术初探[J].齐鲁渔业.2009

[6].陈燕.盐渍海参物性学及相关标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7].丛海花,孙妍,薛长湖.热泵除湿-热风升温组合干燥盐渍海参的研究[C].200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

[8].向怡卉,苏秀榕,董明敏,陈才利.盐渍海参水发技术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

[9].苏秀榕,向怡卉,董明敏,张聪.盐渍与水发海参的细菌分离鉴定[J].食品科学.2007

[10].李连舫.盐渍海参肠加工技水的要点[J].海洋渔业.1988

标签:;  ;  ;  ;  

盐渍海参论文-朱文嘉,王联珠,郭莹莹,李晓庆,顾晓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