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舍论文-王超,赵娟娟,张伟涛,单春花,郭建军

奶牛舍论文-王超,赵娟娟,张伟涛,单春花,郭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奶牛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奶牛舍,粉尘,PM_(2.5),PM_(10)

奶牛舍论文文献综述

王超,赵娟娟,张伟涛,单春花,郭建军[1](2019)在《全舍饲大跨度奶牛舍粉尘浓度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全舍饲大跨度奶牛舍两种粉尘(PM_(2.5)和PM_(10))浓度在全天不同时段的变化和月变化规律。采用尘埃记数器对奶牛舍内外的PM_(2.5)和PM_(10)浓度进行连续12个月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月份舍内PM_(10)浓度均显着高于舍外(P<0.05);12个月的舍内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8~53.5和84.9~308.5μg/m~3。大多数月份表现为早上或晚上PM_(2.5)和PM_(10)浓度高于中午的规律性,尤其2月份和11月份,2月份早、晚的PM_(2.5)分别是中午的9.5倍和5.5倍,11月份早、晚的PM_(2.5)是中午的2.0和3.5倍;而2月份早和11月份晚的PM_(10)分别是中午的2.1倍和3.4倍。从月变化规律看,舍内两种粉尘浓度自7月或8月份开始呈现增加趋势,于12月份达最高值,为41.8μg/m~3(PM_(2.5))和308.5μg/m~3(PM_(10)),而1~6月份PM_(2.5)、1~7月份PM_(10)平均浓度分别仅9.2μg/m~3和109.0μg/m~3。本研究结果可为奶牛舍的标准化建设及通风设计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唐玉洁,施正香,邓书辉[2](2019)在《寒冷地区奶牛舍冬季温湿度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精确掌握寒冷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冬季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自然通风奶牛舍的温湿度进行了连续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期间舍内平均温度为-3.92℃,平均相对湿度为85.7%,牛舍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状态,势必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极大影响。解决的方法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牛舍围护结构的保温外,还要增加诸如屋顶烟囱风机等混合通风方式,以解决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农业》期刊2019年07期)

唐玉洁[3](2019)在《寒冷地区奶牛舍保温幕应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冷地区密闭牛舍冬季通风和保温存在矛盾,导致舍内环境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状态。为掌握密闭式牛舍冬季舍内主要环境参数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密闭式自然通风牛舍的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进行了连续的现场测试,并利用CFD软件对改造前舍内温湿度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对牛舍建筑实施了现场改造,一是在牛舍上方距离地面4.0m位置安装了温室中常用的保温幕,以增加舍内下方奶牛活动区域的保温;二是在牛舍屋面均匀安装了16台专门为牛舍通风设计的烟囱风机,并设计了7种不同运行工况,试验结果表明:(1)测试期间舍外平均温度为-14.58℃,平均相对湿度为51.51%,舍内平均温度为-3.92℃,平均相对湿度为85.7%,舍内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状态,舍内卧床处1.2 m平均温度比4.3 m平均温度低1.49℃,靠近大门横截面平均温度比靠近中间横截面平均温度低4.56℃,整舍温度分布布局,同时CFD数值模拟显示,舍内空气流场受卷帘门影响较大,主要热源是奶牛,热量在热压通风作用下汇集在卧床上方,导致舍内卧床上方温度较高。(2)冬季将舍内温度维持在0℃作为改造目标,选择相应的保温幕材料安装到舍内一侧,安装后通过连续测试舍内温湿度,安装保温幕一侧平均温度比未安装保温幕一侧平均温度提升为3.55℃,相对湿度提升1.04%,保温幕在舍内不同横截面保温效果相同,并且舍外温度越低,舍内保温幕保温效果越好,夏季保温幕对舍内通风有所改善,保温幕对舍内保温效果显着,但未能解决舍内高湿问题。(3)舍内安装16台屋顶烟囱风机,舍内全天开启16和12台时,整体相对湿度有所改善,但是舍内温度明显降低,安装保温幕一侧保温效果不明显,开启8台时,保温幕保温效果有所提升,但对舍内相对湿度改善效果不明显,开启12台风机对舍内温度分布不均有所改善,通过对比确定舍内风机分段开启方案。本研究为未来建立高产奶牛基地奠定理论基础,对提高养奶牛场经济效益,促进乳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秦俪文,柴同杰[4](2019)在《奶牛舍微生物气溶胶PM2.5、PM10的检测及其环境状况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集约化、规模化奶牛饲养群大、环境卫生与疾病控制难度大等问题,本研究对一大型奶牛养殖场中的叁个不同养殖舍(泌乳舍、犊牛舍、奶牛病房)的微生物气溶胶包括PM2.5、PM10和气载内毒素等微生物成分进行检测。奶牛舍气载细菌和真菌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气载需氧菌:4.75×10~3-3.72×10~4CFU/m~3空气,气载大肠杆菌:1.2×10~2 1.6×10~3CFU/m~3,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5.4×10~2-4.27×10~3CFU/m~3,气载革兰氏阴性菌:1.5×10~2-2.06×10~3CFU/m~3,气载真菌:5.8×10~2-2.76×10~3CFU/m~3。ANDERSEN-6级采样器5、6层级(粒径介于0.6-2.1μm)的细菌、真菌的占比介于7.8%-22.4%,其中条件致病性菌有Staphylococcus gallinartum,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Staphylococcus xylosus,Staphylococcus caprae,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Staphylococcus chromogenes。气载内毒素浓度介于14.73 EU/m~3-70.71 EU/m~3空气。PM2.5、PM10样品在属水平占优势的细菌:棒状杆菌属,半乳糖球菌属,链球菌属。PM2.5、PM10在属水平的优势真菌:枝孢霉属,曲霉属,锁掷酵母属。PM2.5浓度为115-152μg/m~3,PM10浓度介于124-189μg/m~3,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75μg/m~3和150μg/m~3。综上所述,奶牛舍空气环境含有较高浓度条件致病菌和可吸入细颗粒物,属于中度至重度污染,对奶牛和饲养人员的健康带来威胁。(本文来源于《世界动物福利科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8)

冯曼,王亚男,高玉红,邱殿锐,王玉柱[5](2019)在《散栏奶牛舍沙土垫料微生物的年动态消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散栏奶牛舍沙土垫料微生物的年动态消长规律,试验对舍饲散栏奶牛舍双月份沙土垫料中的细菌和真菌(酵母和霉菌)数量进行连续1周的检测,并对沙土垫料中微生物数量与牛舍内温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沙土垫料细菌数量随沙土铺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第0天时8月份沙土垫料细菌数量最高,其次是6月份,2,4,10,12月份细菌数量差异不大,第7天时达到最高;6月份和8月份在垫料中真菌数量未表现出明显的消长规律,0~6 d均呈上升趋势,第6天达到峰值;垫料中细菌和真菌数量与牛舍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环境相对湿度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相对湿度大于60%的2,10,12月份细菌增殖率高于相对湿度低于60%的4,6,8月份,真菌数量均值和增殖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炎热的8月份和6月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4期)

张小飞,谢景龙,邵伟,余雄[6](2019)在《夏季3A、5A吸附剂对奶牛舍CH_4、NH_3、CO_2及H_2S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夏季牛舍中3A、5A2种新型微孔吸附剂对CH_4、NH_3、CO_2和H_2S 4种有害气体的吸附效果,将2种微孔吸附剂悬挂于风机上作为试验组,用气体检测仪检测风机口处CH_4、NH_3、CO_2和H_2S含量,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值为吸附浓度,根据温度、湿度、大气压、风速推导计算出吸附重量。当吸附剂无吸附效果后停止试验,进行下一轮平行试验。结果表明:在36h的试验周期中,3A吸附剂吸附CH_46.08g,吸附NH_31.51g,吸附CO_2 57.91g,吸附H_2S 2.46g;5A吸附剂吸附CH_4 7.21g,吸附NH_3 1.51g,吸附CO_2 61.25g,吸附H_2S 2.06g。吸附剂不引起温度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吸附剂吸水性及其他性能逐渐下降;吸附质浓度增大时,吸附剂的吸附重量也相应增大;分子直径与吸附剂的通道孔径越接近,吸附剂吸附效果越明显。综合而言,3A、5A吸附剂对奶牛舍的CH_4、NH_3、CO_2和H_2S 4种气体的吸附效果基本相近。(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陈健,顾宪红,彭丹丹,李淦[7](2018)在《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THI、风速随测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M2.5、PM10、NH3、CO2浓度,在18:00~19:00时段升至最高,是一天中最低值的2.5倍、2.9倍、1.7倍和1.2倍。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着高于其他位置(P<0.01);舍内CO_2浓度极显着大于舍外(P<0.01),风速极显着小于舍外(P<0.01)。该类型的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度都在奶牛最适温度之内,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指标测定值均符合畜禽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限值要求,说明北京市郊区典型半开放式牛舍秋季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对奶牛影响很小,适合奶牛的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奶牛》期刊2018年10期)

陈健,顾宪红,彭丹丹[8](2018)在《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着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着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着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着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着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着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着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着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乳业》期刊2018年08期)

高云航,张喜庆,勾长龙,周海柱,马红霞[9](2018)在《奶牛舍气溶胶微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在4个不同饲养阶段奶牛舍(A、B、C、D)内采集微生物气溶胶样本,通过测定牛舍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含量及其在ANDERSEN-6级采样器上的分布,分析环境因素与气载微生物含量的相关性,推断其对从业人员及牛体自身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表明:不同饲养阶段牛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牛舍D(犊牛舍)内浓度最高,为3 484~3 596 CFU/m3,而在牛舍A(泌乳高峰期)内浓度最低,为1 332~1 434 CFU/m3。气载真菌在牛舍C(育成期)内浓度最高,为1 954~2 296 CFU/m3;在牛舍D(犊牛舍)内浓度最低,为1 742~1 791 CFU/m3,且二者差异显着(P<0.05)。此外,研究发现在不同饲养阶段的牛舍内气载微生物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对不同饲养阶段牛舍内改善和疾病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邓书辉,杨光,杨龙,王亚轩,杨忠国[10](2018)在《寒冷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的环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冷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冬季在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低温高湿的环境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论文分析了国内学者自然奶牛舍在环境调控方面的主要方法,提出了解决我国寒冷地区冬季牛舍环境问题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16期)

奶牛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精确掌握寒冷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冬季舍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对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自然通风奶牛舍的温湿度进行了连续测试。结果表明测试期间舍内平均温度为-3.92℃,平均相对湿度为85.7%,牛舍长期处于低温高湿状态,势必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极大影响。解决的方法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牛舍围护结构的保温外,还要增加诸如屋顶烟囱风机等混合通风方式,以解决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奶牛舍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超,赵娟娟,张伟涛,单春花,郭建军.全舍饲大跨度奶牛舍粉尘浓度的变化规律[J].畜牧与兽医.2019

[2].唐玉洁,施正香,邓书辉.寒冷地区奶牛舍冬季温湿度测试与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9

[3].唐玉洁.寒冷地区奶牛舍保温幕应用效果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4].秦俪文,柴同杰.奶牛舍微生物气溶胶PM2.5、PM10的检测及其环境状况评估[C].世界动物福利科学大会论文集.2019

[5].冯曼,王亚男,高玉红,邱殿锐,王玉柱.散栏奶牛舍沙土垫料微生物的年动态消长规律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6].张小飞,谢景龙,邵伟,余雄.夏季3A、5A吸附剂对奶牛舍CH_4、NH_3、CO_2及H_2S的吸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7].陈健,顾宪红,彭丹丹,李淦.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秋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评价[J].中国奶牛.2018

[8].陈健,顾宪红,彭丹丹.北京市郊区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的评价[J].中国乳业.2018

[9].高云航,张喜庆,勾长龙,周海柱,马红霞.奶牛舍气溶胶微生物监测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邓书辉,杨光,杨龙,王亚轩,杨忠国.寒冷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的环境控制[J].科学技术创新.2018

标签:;  ;  ;  ;  

奶牛舍论文-王超,赵娟娟,张伟涛,单春花,郭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