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讨论”环节设计的反思与改进

高中数学“课堂讨论”环节设计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词:课堂讨论;问题;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张成,任教于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课堂讨论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是解决问题、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呼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背景下,更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热点。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于课堂讨论,然而在实施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时却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问题指向不明、讨论泛化,或者问题本身不值得讨论及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讨论皆流于形式。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先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而我们教师通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自己算算三分钟已过就迫不及待地自己分析起来,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到了其中规律,自然生出反正老师马上要讲,无需思考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涉及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应及时的、适当的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以必要的点评。将情感牵引发、对比法、类比法应用其中。使那些对问题已经理解了的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未理解的学生顿觉豁然开朗。使学们并不仅习到知识,更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得到提高。

只要有了清晰的定位,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就可以少一些盲目,少一些肤浅。笔者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反思,认识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讨论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技巧

首先是选择什么样的问题,要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学科、课型、教学重难点等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本堂课知识联系的、最具讨论价值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另外,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使我们提出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知识程度,以使学生通过一番思考和总结,要能“摘到果子”。

笔者在上“正弦定理”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投影展示:一条河的两岸平行,河宽d=1km,因上游突发洪水,在洪峰到来之前,急需将码头A处囤积的重要物资及人员用船转运到正对岸的码头B处或其下游1km的码头C处。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5km∕h,水流速度=3km∕h。为了确定转运方案,笔者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有关的问题,将各自的问题经小组(前后4人为小组)汇总整理后交回。

待各小组将题纸交回后,笔者筛选几张有代表性的题纸通过投影向全班展示,经大家归纳整理后得到如下的5个问题:

(l)船应开往B处还是C处?

(2)船从A开到B、C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船从A到B、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4)船从A到B、C时的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

(5)船应向什么方向开,才能保证沿直线到达B、C?

大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要回答问题(l),需要解决问题(2),要解决问题(2),需要先解决问题(3)和(4),问题(3)用直角三角形知识可解,所以重点是解决问题(4),问题(4)与问题(5)是两个相关问题,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4)和(5)。

事实上这一连串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怎样解决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和第三边即正弦定理的内容,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学生的讨论有明确的方向和条理的思路,其结果与笔者的教学设计十分贴近。

二、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

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重要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并在生活上和行为中普遍产生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途径远比结果来的重要的多。在刚才的例子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发现:

(1)在已知条件下,若能知道三角形中两条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求出另一边的对角。

(2)如果另一边的对角已经求出,那么第三个角也能够求出。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其对角这4个元素的数量关系,则第三边也可求出。

(3)在已知条件下,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中三条边和一个角这4个元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也能求出第三边和另一边的对角。

这些设想都很好,只要能知道三角形中两边与它们的对角间的数量关系,或者三条边与一个角间的数量关系,则两个问题都能够顺利解决。那么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与其对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笔者提示同学们思考以前遇到这种一般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很多学生回想到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的特例,可以先在直角三角形中试探一下。多数小组很快得出结论:。那么在非Rt△ABc中这一结论是否成立就自然而然地要讨论了。

然后笔者请每个小组任意做出一个非Rt△ABC,用量角器和刻度尺量出各边的长和各角的大小,用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具体检验一下,然后报告检验结果。几分钟后,多数小组报告结论成立,只有一个小组因测量和计算误差,得出否定的结论。在引导学生找出失误的原因后我说:此关系式在任意△ABC中都能成立,并请大家先考虑一下证明思路。

生:想办法将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生:因为要证明的是一个等式,所以应先找到一个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

师:在三角形中有哪些可以作为证明基础的等量关系呢?

学生经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1)三角形的面积不变;(2)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3)三角形外接圆直径不变。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证明了正弦定理,显得很兴奋,记忆自然深刻。要想使讨论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题的设计。讨论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的长处,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视野,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把握讨论的时机并及时总结、反思

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才是开展讨论的最佳时机。过早地讨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理想区域,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讨论,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讨论结束后我们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提炼之后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所以教师作好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同时,教师的总结还应该准确、到位。教师有必要指出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状况给予评价,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讨论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相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讨论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促进“自我教育”的教学方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时,多考虑如何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展现才华,长成自我,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邮政编码:213300

参考文献:

[1]方旭.课堂讨论要有实效[J].当代教育科学,2006(5).

[2]朱晓斌.课堂讨论的十大心理学原则[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标签:;  ;  ;  

高中数学“课堂讨论”环节设计的反思与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