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客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对女性客体化,外观焦虑,进食障碍,抑郁
女性客体论文文献综述
任芬,王燕学[1](2019)在《女性对女性客体化与进食障碍、抑郁的关系:外观焦虑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方便取样抽取285名中国女大学生同时施测女性对女性客体化量表(WOWS)中文版、外观焦虑量表简版(AAS-BV)、进食障碍量表(EDI)和抑郁量表(SDS)。结果表明:女性对女性客体化与外观焦虑、进食障碍和抑郁均呈显着正相关(r=0.522,r=0.472,r=0.350;P<0.001),外观焦虑与进食障碍、抑郁均呈显着正相关(r=0.348,r=0.484;P<0.001);外观焦虑在女性对女性客体化与进食障碍、抑郁关系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6.4%和51.3%。结论:女性对女性客体化既可以直接作用于进食障碍、抑郁,又可以通过外观焦虑间接影响进食障碍和抑郁。(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万丽君[2](2019)在《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的性客体化注视及注意偏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客体化理论认为,自我客体化女性受性客体化的环境影响,易内化环境中的性客体化观念,将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关注和评估自己与其他女性的身体外在,产生性客体化行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性客体化注视。性客体化注视表现为人们较少关注代表心理特质的脸部,而更多关注女性的性化身体部位,如胸、腰、臀等。但由于由会赞许效应和行为表现的复杂性,性客体化注视很难在实验中被观察到,目前也少有研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性客体化注视背后存在着注意偏向,大量研究表明,负面身体认知者和非负面身体认知者对身体相关信息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机制。那么不同水平的自我客体化者是否对身体信息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机制?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的性客体化注视行为以及注意偏向。研究一采用叁因素混合设计:2(自我客体化:高自我客体化、低自我客体化)X2(性客体化类型:着装完整、着装暴露)X3(身体部位:脸、胸、臀)。使用眼动仪观察踪被试的眼动特征,探讨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对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性客体化注视。研究二采用注意偏向中的点探测范式,考察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对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注意偏向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相比非性客体化女性,性客体化女性获得更多的性客体化注视。2.相比低自我客体化女性,高自我客体化女性对性客体化女性注视速度更快,且产生了更多的性客体化注视。3.对女性图片的注意偏向发生在注意早期阶段,高自我客体化女性对性客体化女性的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要快于低自我客体化女性;低自我客体化女性对非性客体化女性存在注意定向加速,快于性客体化图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晨,叶宝娟,唐日新[3](2019)在《性客体化经历、妒忌对女性客体化他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妒忌在性客体化经历与女性客体化他人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社会比较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性客体化经历问卷,客体化他人问卷,妒忌量表,社会外表比较量表对716名青年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①性客体化经历对女性客体化他人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②妒忌在性客体化经历与女性客体化他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③性客体化通过妒忌间接影响女性客体化他人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会受到社会比较的调节。结论:性客体化经历对女性客体化他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燕学,刘洋,陈功香,韩立瑞,罗杰[4](2018)在《女性客体化量表中文版的适用性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引入并检验女性对女性客体化量表(Women’s Objectification of Women Scale, WOWS),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抽取450名女大学生施测WOWS中文版,回收有效问卷432份,其中285份同时施测身体监控量表(OBCS)、外观焦虑量表简版(AAS-BV)、进食障碍量表(EDI)和抑郁量表(SDS)检验效标关联效度。结果:(1)WOWS中文版经过翻译和回译后保留9个项目,各项目的题总相关介于0.39~0.54之间,Ps<0.001。对样本一(n=28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合平行分析结果抽取评价(题目1、2、5、6)和关注(题目3、4、7、8、9)2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37.082%;采用样本二(n=14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两因子模型拟合最优(RMSEA=0.105; CFI=0.941; TLI=0.918;WRMR=0.862)。(2)WOWS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7,分半信度为0.71。(3)WOWS与OBCS、AAS-AV、EDI、SDS均呈显着正相关(r=0.23~0.52,Ps<0.001)。结论:WOW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可用于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李燕娟,王雨吟[5](2018)在《自悯信书写对年轻女性客体化身体意识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悯信书写干预对年轻女性的客体化身体意识(身体监视、身体羞耻感)及其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网络招募年轻女性92名,将其分为自悯信书写组(实验组)、书写控制组和无任务控制组。仅实验组和书写控制组需要根据相应指导语完成书写任务,采用自悯量表、自尊量表、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结果:相比于两个控制组,实验组的自悯水平显着提高,身体羞耻感显着降低。幸福感和身体监视的变化不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但实验组的后测幸福感水平有显着提高。结论:一周的自悯信书写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年轻女性的自悯水平,减少其身体羞耻感,有提高幸福感的趋势,但无法减少身体监视。(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江沂芯,陈红[6](2017)在《着装暴露度和紧身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考察了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着装暴露度和着装紧身度对年轻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实验一探讨在私人场景中穿不同紧身度和暴露度的服装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暴露组的状态自我客体化程度显着高于不暴露组,紧身组的状态自我客体化程度显着高于宽松组。(2)暴露紧身组的身体满意度显着低于暴露宽松组,不暴露紧身组的身体满意度显着高于不暴露宽松组。实验二探讨在公共场景中穿不同紧身度和暴露度的服装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结果发现:(1)同实验一。(2)紧身组的积极情绪显着低于宽松组。(3)私人组的状态自我客体化程度显着低于公共组。结论:(1)着装暴露和着装紧身会引发和提高女性的自我客体化。(2)与陌生人相处比个体独处易引发和提高女性的自我客体化。(3)自我客体化存在于中国年轻女性群体中,客体化理论适用于中国年轻女性。创新点:首先,理论上,细化着装的暴露度和紧身度,深入探讨着装款式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前人主要从媒体、身体注视、身体评论等社会、他人的层面探讨自我客体化的情境因素,因此本研究从自我客体化的诱发因素方面拓展了客体化理论;首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着装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拓展了客体化理论的适用人群,并为客体化理论的跨文化一致性提供适当的依据。第二,方法上,本研究选取更具生态效度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衣服作为实验材料,并严格操纵服装的暴露程度和紧身程度;设立两类真实的实验情景,取代以往研究中的想象范式。第叁,应用上,在生活中,指导中国女性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装,以此来减少自我客体化的程度和出现的频率,提升自我形象和个人魅力;在临床上,为服饰辅助心理治疗的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未来可从着装的角度来干预和治疗由自我客体化引起的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等心理疾病;在服装业中,启示服装设计者设计一些既漂亮又能修饰大多数女性不满意的身体部位(如腰部)的服装。(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牛更枫,杨沈龙,赵靓,喻丰[7](2017)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对女性限制性饮食的影响:外貌评论和自我客体化的序列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限制性饮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年轻女性群体中更是如此。限制性饮食不仅与个体的体重增加密切相关,还是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胁,因此,限制性饮食的影响因素得到了研究者较多的关注。在现代信息社会,社交网站已成为个体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拟探讨具体的社交网站使用行为——自拍,与限制性饮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自拍是指个体自己使用智能手机或网络摄像头拍摄自己并发布在社交网站中的照片,是个体自我呈现的重要方式。自我知觉理论指出,当个体将自己的某些特征呈现给他人的时候,这些特征会变得更加凸显,并更有可能指导个体未来的行为。而自拍照片往往具有自我关注的特征,并期待获得他人对其外貌特征(如性感和吸引力)的关注。同时,在社交网站中个体的信息呈现有着广泛的受众,个体的外貌特征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个体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会增加个体获得外貌评论的机会和频率。外貌评论也是一种常见的性客体化经历,会导致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并进一步诱发限制性饮食行为。基于以上论述,在客体化理论和自我知觉理论的视角下,本研究拟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探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与限制性饮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使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频率问卷、外貌评论量表、客体化身体意识量表和荷兰饮食问卷中的限制性饮食分量表,对786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年龄和BMI指数后,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与外貌评论、自我客体化以及限制性饮食均呈显着正相关;(2)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对限制性饮食的影响要通过社交网站中的外貌评论和自我客体化的中介作用产生,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两条路径:外貌评论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外貌评论-自我客体化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揭示社交网站使用导致限制性饮食的关键因素,还能为合理健康的社交网站使用、限制性饮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王佳[8](2017)在《《斯黛拉如何恢复最佳状态》中的女性客体化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对美国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黑人女性文学已成为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新崛起的作家将目光主要投放到生活在城市中的中产阶级黑人女性身上,展现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代黑人女性的心声,在广大女性读者中产生共鸣,推动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特瑞·麦克米兰是其中的代表作家。本论文以《斯黛拉如何恢复最佳状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说中客体化倾向的表现形式,黑人女性角色对于客体化倾向的不同反应,以及女主人公斯黛拉反抗客体化倾向的方法。论文由3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四节主要章节以及结论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特瑞·麦克米兰及其小说《斯黛拉如何恢复最佳状态》,以及国内外对于麦克米兰作品的研究。第一章简要分析了客体化理论并指出该理论与黑人女性生活的关系。第二章分析了小说中女性客体化倾向的表现。第叁章探讨了几位女性角色面对客体化倾向的不同反应。第四章论述了女主人公斯黛拉反抗客体化倾向的方法。通过分析黑人女性对待客体化倾向的不同反应,本论文得出结论,即使是物质与精神独立的中产阶级女性也会面临被客体化的危险。为此本论文指出,只有自发地抵制被当做客体对待,黑人女性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主体。(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罗一君[9](2017)在《线上社交中客体化经历对女性大学生客体化意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客体化意识是指女性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只关注自身的体型和相貌,将自己的身体当作一个基于外表被观看和评价的客体的意识倾向。它是女性心理健康的重要威胁。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线下客体化经历对女性客体化意识的影响,忽视了线上客体化经历的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利用线上社交进行交流。截至2017年1月,综合社交应用的使用率为9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社交应用使用过程中的客体化经历对女性的客体化意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关注线上社交中的客体化经历对女性客体化意识的影响。本研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了如下的叁个子研究:研究一,将线上社交中的典型行为——自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两种自拍相关经历影响女性客体化意识的双路径模型,即浏览好友自拍通过社会文化内化的中介作用影响身体监控和身体羞耻感,而发布自拍通过收取的性评论的中介作用影响身体监控和身体羞耻感。研究一通过问卷法测量了 402名微信用户的自拍相关经历,社会文化内化,收取的性评论,身体监控和身体羞耻感等指标,验证了上述模型。研究二,运用两个情境实验验证了研究一的模型。研究2a选取了 155名微信用户,一组被试浏览好友发布的自拍,另一组被试浏览好友发布的风景照,实验操作结束后,被试完成状态客体化意识测量和下周计划安排。结果发现浏览好友发布自拍比浏览好友发布的风景照更能增加社会文化内化进而提高客体化意识和身体管理倾向。研究2b选取了 100名微信用户,一组被试发布自拍照,另一组被试发布风景照,24小时后,被试完成状态客体化意识测量和下周计划安排。主试统计被试收取的点赞和性评论数量后发现,发布自拍照比发布风景照更能收取到点赞和性评论数量,而这提高了身体管理倾向。研究叁,探讨线上客体化经历的高低对女大学生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自编线上客体化经历量表对207名女性大学生进行测量,筛选出高分组18人,低分组13人。运用线索-靶子范式探索被试对体型图片的反应时和脑电反应。行为数据结果表明,客体化经历高者对于体型图片反应时长于客体化经历低者,而两者在中性图片的反应时上无显着差异。此外,脑电数据显示,与客体化经历低者相比,客体化经历高者的p300波幅更小,表明客体化经历对女性注意的影响是一种注意损害。以上研究发现,线上社交中的客体化经历会增加女性的身体监控和身体羞耻感,也会对女性的认知功能造成一定损害。(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蕾,徐华女[10](2016)在《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方法:研究1中,228名大学生被试首先观看含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同性图片,然后完成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测量;研究2以127名女性大学生为被试,采用E-prime进行媒体信息启动,以2(客体化媒体信息、中性媒体信息)×2(高自尊、低自尊)设计检验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研究1发现被试在接触客体化媒体信息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身体监察和身体羞耻感水平显着高于男性。研究2发现接受客体化媒体信息启动的实验组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监察水平显着高于接触中性媒体信息的控制组,受客体化媒体信息启动后的身体监察水平能够预测女性的身体羞耻感水平;自尊对自我客体化的调节作用不显着,高自尊组女性也会受到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结论: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致使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升高;在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中,自尊未起到显着的保护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女性客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性客体化理论认为,自我客体化女性受性客体化的环境影响,易内化环境中的性客体化观念,将自己作为一个观察者,关注和评估自己与其他女性的身体外在,产生性客体化行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性客体化注视。性客体化注视表现为人们较少关注代表心理特质的脸部,而更多关注女性的性化身体部位,如胸、腰、臀等。但由于由会赞许效应和行为表现的复杂性,性客体化注视很难在实验中被观察到,目前也少有研究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此外,性客体化注视背后存在着注意偏向,大量研究表明,负面身体认知者和非负面身体认知者对身体相关信息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机制。那么不同水平的自我客体化者是否对身体信息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机制?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的性客体化注视行为以及注意偏向。研究一采用叁因素混合设计:2(自我客体化:高自我客体化、低自我客体化)X2(性客体化类型:着装完整、着装暴露)X3(身体部位:脸、胸、臀)。使用眼动仪观察踪被试的眼动特征,探讨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对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性客体化注视。研究二采用注意偏向中的点探测范式,考察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对不同类型的女性的注意偏向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相比非性客体化女性,性客体化女性获得更多的性客体化注视。2.相比低自我客体化女性,高自我客体化女性对性客体化女性注视速度更快,且产生了更多的性客体化注视。3.对女性图片的注意偏向发生在注意早期阶段,高自我客体化女性对性客体化女性的产生了注意定向加速,要快于低自我客体化女性;低自我客体化女性对非性客体化女性存在注意定向加速,快于性客体化图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客体论文参考文献
[1].任芬,王燕学.女性对女性客体化与进食障碍、抑郁的关系:外观焦虑的中介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万丽君.不同水平自我客体化女性的性客体化注视及注意偏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
[3].杨晨,叶宝娟,唐日新.性客体化经历、妒忌对女性客体化他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4].王燕学,刘洋,陈功香,韩立瑞,罗杰.女性客体化量表中文版的适用性检验[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李燕娟,王雨吟.自悯信书写对年轻女性客体化身体意识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6].江沂芯,陈红.着装暴露度和紧身度对女性自我客体化的影响[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7].牛更枫,杨沈龙,赵靓,喻丰.社交网站中的自拍发布对女性限制性饮食的影响:外貌评论和自我客体化的序列中介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8].王佳.《斯黛拉如何恢复最佳状态》中的女性客体化倾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9].罗一君.线上社交中客体化经历对女性大学生客体化意识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杨蕾,徐华女.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